br随着年龄增长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2-08
随着年龄增长,儿时之事,大都已经淡忘。然而,我那弟弟水生,却令我依然牢记心头。他的形象,似乎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光亮。
弟弟水生,早在六十六年前,已经长眠于柴山荒岭,成了一个无人照料的孤魂。每逢节日,当我祭奠父母时,总为他遥化些纸钱,希望他能如数收到,不再度生前那种艰辛岁月。此时,我总难免落下几滴酸泪,历历往事,亦呈现于目前。
常言道:“蛇能吞象。”
其实,蛇的口再大,也难于将大象吞下。日本鬼子这条毒蛇,却妄图吞掉中国这头巨象。然而,它越吞越感到吃力;想将大象甩掉,却又舍不得这块巨肉。抗日战争持续到一九四四年,那些侵犯沂中的日军,已经深感兵力不足,时时被动挨打,大有无暇自顾之痛感。无可奈何,敌人撤走设在葛庄的据点,龟缩到沂水城中去了。
日伪军从葛庄撤走以后,我们柴山乡的压力减轻,乡政府已经公开挂牌办公。这时父亲也公开身份,成了乡邮政站第一任站长。名义上是邮政站,实际上他仍是光杆一个,手下连一兵一卒也没有。为了便于父亲工作,我们举家迁到柴山,住在李家药铺的两间临街南屋里。
这李家,祖居章丘,李老汉只卖药不会看病。父亲粗通医道,常给人开方看病,因而与李老汉是莫逆之交,常以兄弟相称。李家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孩。男孩叫李元,较我大几岁。生得细皮嫩肉,细眉大眼,说起话来,声音也较尖细,带着几分女态。女孩叫李芳,和我弟弟水生差不多大,长得自然秀气可人。然而,这个女孩,小口薄唇,喜欢告小状,还喜欢哭,所以,我并不太喜欢她。
一九四五年的春节,我们是在李家院里度过的。因为鬼子已经撤走,这个春节过得分外太平,分外热闹。山里人家穷,过年也挂不起灯。穷人有穷办法,每家门前都放着一对萝卜灯,微弱的灯光一闪一闪的,增添了不少年夜气氛。那萝卜灯的做法极简便,将红萝卜切成立柱,一端挖个洞,里面注入豆油,中间插入一条缠了棉絮的山草作灯心便成。孩子们好玩,聚集在街上放“花”。那“花”,是用旧炊帚点燃以后,用力抛向高空,在空中发出闪闪火花,给年夜带来欢乐。
我与李元、水生一直玩到半夜,这才恋恋不舍地分手。要不是水生吵着打盹,可能我们还玩一会呢。
弟弟水生,卯年出生,是只小兔。这只小兔,生不逢时。一九三九年生他时,还不到满月,鬼子就来肖家沟扫荡。母亲抱着他,深夜逃难。因为他啼哭,怕招来鬼子兵,母亲用手捂住他的口,差一点将他憋死;当我们逃进深山后,母亲一不小心,抱着他滚落深沟。滚到沟底后,母亲没有听到孩子哭声,急得直落泪,认为小弟弟被摔死了。她顾不上自己被跌的疼痛,急忙打开他的襁褓,一看,哈,他竟然仍在呼呼地熟睡中。看到水生的模样,母亲破涕为笑,口里连喊:“谢谢老天爷,谢谢老天爷!”
为此,母亲常对我们说:“你们的弟弟命苦也命大,将来有福气。”
从那以后,我们常叫他“福囤儿”。
一晃七年过去了,弟弟这只小兔,已经壮得能胜过我这头大牛。七岁的水生,个子不比我矮。人们都说,他是穷小子长个富架子,腿壮、腰圆、脸胖。近看,像一尊小弥勒佛;远瞧,倒像半截粮布袋。人们说“一母生百般”。这话一点都不错:弟弟又乖又巧,我却既笨又拙;弟弟讨人喜欢,我却常让人生厌。我们兄弟俩啊,从长相到脾性,完全不一样!
我像一匹野马,整天不在家,总在外面找伙伴们打闹;弟弟似一头小鹿,成天偎在母亲身边。母亲口渴了,他到水缸里给母亲舀水喝;母亲立着干活累了,他给母亲搬小凳子坐:母亲纺线累得腰疼了,他给母亲捶捶背……他呀,简直是母亲的贴心丸。我在外面玩的时间长了,回到家中,母亲总是唠叨:“看你,还哥哥呢,不能和你弟弟一样,呆在家中老实一会?”
我有时也带弟弟出去玩,一和小朋友打起架来,就把他忘了。有时,我打了别的小朋友,人家打不过我,就拿他来出气,往往打得他哭着跑回家去。从此以后,他就不愿跟我去玩了。如果母亲让他跟我去玩,他会不高兴地说:“我不去。小哥净惹事。他惹了事,人家以为我是他哥,好拿我出气。我才不干呢。”
你听,一个七岁的孩子,说出来的话,竟像一个大人。像这样的孩子,父母能不偏爱一头吗?
山里人,靠上坡拾柴烧火做饭。这一任务,自然是落在姐姐肩头上。我们小哥俩,常陪姐姐上坡拾柴。姐姐干活,我们却是玩耍。我和弟弟,满山上跑上窜下,一会掐山花、一会拔山蒜、一会捉小鸟、一会捕蚂蚱,却也累得满头冒大汗。此刻的我和弟弟,那可真是:
拾柴东山上,
山娃乐悠悠。
只知自得乐,
哪解父兄愁。
我们的姐姐,一边拾柴,还得一边照看我们。她唯恐我们碰伤哪里,回家后挨母亲骂。有一次,弟弟的脚扭伤了。姐姐扔下柴草,将弟弟背回家。一进院子,母亲就劈面骂上了:“嫌啊,你个死妮子,怎么照看的弟弟!”
姐姐呢,受了累,挨了骂,还吓得不敢回口。当大姐的,就是孙啊!
日落西山,晚霞普照。姐姐背着一篓子柴草,领着我们小哥俩回村。在回村路上,姐姐累得满头大汗,张口气喘。这时,我蹦蹦跳跳走我的路,弟弟却跑到姐姐面前,拦住姐姐,翘起脚来,用袖子给她擦汗。有一次,他竟天真地对姐姐说:“姐,你累了,歇一会,我来背。”
“行,算你的。”姐姐向我眨眨眼,真的将柴篓子放在路边地堰上。她坐在路边,擦把汗,微笑着看小弟弟怎么背柴篓子。
那个柴篓子,装着满满的柴草,既比弟弟高,也比弟弟重。弟弟水生,不知天高地厚,钻到篓子下,搭上背绊,梗梗着头,硬撑着往上起身。骨碌,连篓子带人,一齐翻倒在路边上。
看到这副洋相,我和姐姐,乐得拍着手哈哈笑起来。小弟也不恼火,自已爬起来,冲着我们嘻嘻笑。姐姐赶忙迎上去,为他拂去身上尘土,摸着他的头说:“还是水生向姐姐,哪里像沂生那么懒。你说是吗?”
“对着呢,二哥是个懒猴子!”这下他真的乐了,竟跑到我面前来丢我。……
弟弟比我乖,更比我听话。母亲无论说什么,他总是当作圣旨遵循,绝无半点违逆。不信,且听我讲段《神犬夜度柴山街》的故事,看他是怎么做的。
一提“狼”字,人们难免生厌恶之感,随即便想到“豺狼当道”、“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等成语,以为狼只有凶残的一面,绝无可取之处。实际上,狼性并非那么凶残,你不惹怒它,它也不会无故伤害你。同时,狼的团结性很强,组织性很高,为同伴复仇的雄心,并不亚于人,只是人们不知晓罢了。
在沂蒙山的崇山峻岭中,树多鸟多野兽更多,成群结队的灰狼,常常在山上岭下出没。到了雪封林野之时,饿狼有时也进村叼食羔羊,这毕竟是少有的现象。说饿狼进村捕食小孩,是不确的。不管大人还是小孩,狼是望人生畏的。据说,狼眼同人目不同,它看到的人,比实物高大得多。
日本鬼子入侵沂蒙地区,不仅使人类不安,亦让兽类不宁。它们像人类一样,也是避危求安。最危急时,它们会结队大迁移。自然,形势好转后,它们也可能会结队迁回原处。一九四四年秋,我们迁居柴山村不久,年仅七岁的我,竟目睹过群狼大迁移奇观。
肖家沟南的南拉山,三面合围,一面开口,形似荷包,传说是王母随玉帝巡游时落下来的香囊化成的。二郎神随驾出巡,让他的神犬下界寻香囊未能寻回。神犬留在凡间,成了野狼。因此,拉山周围数十里,讳呼狼字,将狼叫作神犬,对它十分敬畏,一般不去轻易伤害它。所以,我将群狼夜过柴山街这一奇观,称作神犬夜度。(南拉山及灵泉寺的传说,详见第二章第一节。)
柴山村有集,集即设在东西主街上。这条古街,亦是古大路。大街两边房空间处,及某些店铺前,常立有炉灶,或建有置案石垛子。逢集这天,当日来不及清扫,大街上脏乱东西不少。特别是中间肉市段,碎骨烂肉胡乱抛弃在大街上。这一天适逢集夜,又值古历十五日。明月高悬,月光照得大街上光堂堂的。沂水人习惯端着饭在大街上吃,一边吃饭,一边与左邻右舍说笑漫谈,别有一番地方习俗。时虽值深秋,天气并不过于凉爽,直到深夜,人们才散去。早睡的人,可能已进入梦乡;晚睡的人,也许正值半睡状态。
柴山村适在东西两片山岭低洼处,距东西两侧深山老林不甚远。朦胧间,未睡熟的人们听得村东外“呜……”的一声狼嚎。过了不久,便听到大街上有轻微的“唰唰”声传来,似有不少小动物在行走。随即,又传来几声狼嚎声。这嚎声,忽东、忽西、忽中,似在遥相呼应,传递着什么讯息。
战争年代,民众的警觉性分外高,即便是熟睡,似乎有一条专门神经清醒着,谛听外界的动静。这数声狼嚎,早已将不少人惊醒。未醒的人,往往也被已醒人推醒,以备出现敌情迅速转移。沿大街住的人悄悄地敞开一门缝,心里嘣嘣跳着,屏住气,向大街上一瞧。哎呀!一长队狼群,自东向西从大街上穿过,前不见狼队首,后不见狼队后尾,到底有多少只,是无法估计的。它们来自哪里,到何方去,人们更无法知晓。那些狼,大小不等,壮弱不一,一个个低垂着头,拖拉着尾,目不斜视,耳不他闻,像一群木偶,“唰唰唰”一股脑儿向前迈进,一股股狼臊气扑来,令人嗅了觉得作呕。在月光照耀下,这些狼影随狼动,不声不响,令人看着毛骨悚然,直打冷战。狼群穿过肉市时,那些狼们,“唰唰唰”前进着,对抛在地上的碎骨、烂肉理也不理,嗅也不嗅,似若地上无物。狼的组织性,可见一斑。
我家的住房,恰在大街上。说也怪,外面一有动静,我们姐弟们都醒了。父亲出差未归,我们娘儿四个将门开个小缝,挤在门缝前向街上偷瞧。看来姐姐和弟弟都很害怕,躲在我身后的姐姐,竟吓得牙巴骨碰得直响。我从小好奇,又是个天不怕,嫌从门缝里瞧不过瘾,硬要开开门,跑到街上看个仔细,我还想抱回个小狼羔来当小狗养着玩呢。母亲无论如何不允许,她唯恐野狼将我拖去。小弟水生拉着我的后衣襟,唯怕我被狼叼了去,不住口地哀求说:“哥,听娘的话,别露头,饿犸虎好咬小孩耳朵。”
你听,他倒管起我这个哥哥来了。母亲阻,弟弟劝,将我的牛劲磨去了,未能跑到街上一睹一般人难以见到的神犬夜度的奇观。真可惜呀!
听人们说,柴山有个叫独眼龙的光棍猎人,曾从门缝里向狼群开了一枪,打死了一只离他较近的小狼。小狼倒地,“嗷嗷”哀嚎,在那里拼命挣扎,向群狼求救。有一只狼已经走过去了,听到小狼的哀鸣,猛地立住,转回身,似要向小狼走来。可能这就是小狼妈妈,想回来营救自己的孩子。另一匹狼,一边向前走着,一边将头一仰,张大嘴巴,向天“嗷——呜——”一声长呜。这狼嚎声在夜空中传来,十分凄厉。这匹狼也许是母狼的配侣公狼,或许是这群狼的领袖。那母狼听到那嚎声以后,立即恋恋不舍地转回身,低下头,随着狼队向前行去。
过了几天,那打死小狼羔的独眼龙进山打猎,被群狼围住,撕了个稀巴烂,连个囫囵尸首也未留下。狼的嗅觉特别灵,他身上的气味,早被母狼记住了,还能逃一死?
听话的孩子,常使父母爱怜;不听话的孩子,往往让父母讨厌。弟弟水生最听父母的话,父母偏爱他一些,势在必然。我不是个听话的孩子,父母不偏恨我就不错了,对父母又岂能有怨言?我与弟弟同观神犬夜度柴山街,便是个极好的例证。
别看我长得瘦弱,却是一头好斗的犟牛。在肖家沟住时,我常与肖德三、肖德印、肖德举等一般大朋友拔轱辘。他们都比我大,失败的常常是我。即使失败,我也不服。摔倒了,再来,直到将他们摔倒为止。其实,他们是故意让我,满足我的好胜心。
搬来柴山后,我常与李元拔轱辘。他虽然比我大,却总是败在我手下。这个李元好脾气,被我摔倒也不恼,总是笑嘻嘻的。有一天,他刚穿上一身新衣服。我要与他摔两跤,他跑着躲我,舍不得弄脏新衣服。我硬追上他,将他一下子摔在地上。这下子坏了,将他的手腕摔脱了臼,疼得哭起来。
在我们摔跤时,李芳在一边看。一开始,她拍着手看热闹,见她哥李元哭了,就跑到我们家告状,说我打了她哥。
母亲家教极严,只要有人告状,不问是非,先打自己的孩子。听了李芳的话,她放下手中活,来到大街上,硬将我拖回家。将我摁在地上,用一块劈柴,狠狠地向腚上捋。口里连连喝问:“还敢不敢,敢不敢!”
这时,我的牛劲来了,既不告饶,也不辩白,闭着眼挨揍,连“哼”都不哼。水生弟见母亲打我,跑过来拽着母亲的胳臂,连连为我求情:“娘,别打了,别打了!”
共 6245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小说语言流畅精炼,对弟弟水生刻画到位,兄弟情深在小说中得以彰显,作者对已故兄弟思念之情令人感动!【编辑:李荣】
1 楼 文友: 2010-04-01 21:08:42 谢谢李荣先生为拙作编辑与点评。 刘沂生,笔名瘦叟,现代传奇作家 。出版《犟牛本色》、《魏嵋传》、《古州传奇》、《碧血沃古州》、《衡王府史话》与诗集《草堂清韵》等六部著作。营口十佳牛皮癣医院治疗经间期出血的中药南通牛皮癣医院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