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定力接地气敢出新与青年作家的一次漫谈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09-21

:有定力 接地气 敢出新——与青年作家的一次漫谈 中国作家 有定力 接地气 敢出新

——与青年作家的一次漫谈

李 冰

青年作家在我国文学大军中是一个有实力、有后劲的群体。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要靠老中青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别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因此,不断提高青年作家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文学艺术学养,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在这里,我想谈谈“有定力”、“接地气”、“敢出新”这样三个问题,求教于大家。

关于“有定力”

作家的创作带有鲜明的个人劳动色彩,因此个人的思想倾向、行为选择显得很要紧。人无压力会轻飘飘,人无定力会左右摇。现在,经济利益多元,思想观念多样,文化生活多彩,人们心理多变。特别是随着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牵引,物质欲望凸显、社会心态浮躁与人们精神追求、文学价值取向之间发生严重冲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家不能不受到影响,不能不面对众多诱惑。如果没有定力,就会做出各种各样失准、失衡、失态的事情来。比如,当国际文学奖或国内文学大奖屡屡榜上无名时,当看到别人新作迭出时,当看到某些书市场热销时,当国外时髦的文学思潮涌来时,我们都会看到有人乱了方寸,失去道德坚守,被潮流裹挟着卷走,有的投机取巧,有的哗众取宠,有的甚至滑入“三俗”的泥潭。人们常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淡泊”和“宁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值得推崇。但有定力远不是“淡泊”、“宁静”那么简单,应该有更深刻的含义。

说到定力,我便自然想到了青松。为什么狂风袭来时青松不动摇,因为它有坚定的根;为什么大雪压迫时青松挺且直,因为它有坚硬的骨。那么,青年作家的根和骨在哪里呢?我认为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文学的真爱。

对真理的追求,首先要解决对真理的认识和学习问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要不断学习提高、不断改造思想。改造思想不能不讲,因为这是一切追求进步的人应有的自觉。改造思想就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完善自己,提升思想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作为作家还要结合文学工作,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论文艺的经典著作,也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我们党的领导人有关文艺的重要论述。我们党的领导人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闪耀着理论光辉的观点、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习真理,认识真理,掌握真理,我们的作家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会真正有定力。

对文学的真爱,核心是要有高远的文学理想。郭小川的《望星空》中有这样两句:“走千山,涉万水,登不上你的殿堂。过大海,越重洋,饮不到你的酒浆。”用这两句诗表达写作者对文学理想的崇敬和向往的心情,也许是贴切的。文学是神圣的,是我们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绝不能把文学创作当成码字的游戏,当成沽名钓誉的手段,当作谋利赚钱的工具。作家承担的是神圣的,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作家创作有充分的自由,写什么和怎样写,由作家在文学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不要横加干涉。创作自由与社会并不矛盾。记得法国大作家雨果在《论文学》中曾说过,作家“具有双重职责,个人职责和公众职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需要有两个灵魂”。“两个职责”、“两个灵魂”的统一,存在于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统一、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之中。作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使社会感成为内在的自觉,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要承担起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的使命。现在社会上都很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瘦肉精、苏丹红、塑化剂等使本来美好的食品变成了含毒食品,人们痛恨不已。由于职业关系,在看到这些消息时我常想到我们的精神食品,其中是否也有“瘦肉精”、“苏丹红”、“塑化剂”呢?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给社会供应含毒的精神食品,害了我们的读者、特别是害了青少年和儿童。我们要担负起人类灵魂工程师和青少年灵魂保护者的。

关于“接地气”

“接地气”是近期流行的一个说法,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说法是“不搞无土栽培”。

“为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是人民的文学,它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文学表现的主体。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马克思还说过,“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上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精辟论断,讲的都是“文学与人民”的关系。保持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是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之所在,是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

当前,文学创作环境宽松,题材选择自由,但却有一些作家在创作时感到“底气”不足,对现实生活的主流和本质把握不住。这中间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接地气”,程度不同地脱离群众、脱离现实生活。多年来,我们不断地提倡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组织作家们不断地走下去,“三贴近”。有时我们也会听到这样的疑问: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传媒如此发达,搜索如此便捷,还需要下深入生活的笨功夫吗?确实,新科技给我们带来了收集资讯的新手段,但这并不能取代深入生活的实践。高满堂同志在写《闯关东》时就跑了几千公里路,追踪当年闯关东的足迹,深入访谈了150多人。这种亲见亲闻靠络搜索是解决不了的。作家深入生活是获取创作素材和灵感的过程,更是接受生活的教育和人民的教育的过程。汶川大地震时,我们接连组织作家到灾区去,作家在那里不仅看到山崩地裂的惨状和家毁人亡的悲伤,更感受到灾区人民的坚强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家离现场越近,离群众越近,从中受到的教育、洗礼、感动也就越深刻。在这里,距离不产生美,产生的是朦胧、生疏和隔膜。去年,为了纪念建党90周年,我们组织80多位作家分六路到韶山、井冈山、瑞金、延安、遵义、西柏坡开展“走进红色岁月”采访采风活动。大家在革命纪念地深入挖掘,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震撼。有些作家在集中采访采风结束后,又提出后续采风的要求,我们及时作了安排。在走进红色岁月活动中,作家们形成了很多有分量的选题,大部分已经完成。走进红色岁月,使作家们胸中一股浩然正气在滚动,在升腾。这是走进红色岁月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收获。说到底,作家胸中无正气,笔下何来主旋律?!

深入生活是催生精品的必要条件,而真正培育出精品还需要作家用心血去浇灌。现在,我国文学原创的数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就长篇小说而言,近4年新创作出版的就有8000多部,平均每年2000多部,平均每天5至6部。这还不包括数量更加巨大的络长篇小说。分析一下长篇小说的创作与读者、市场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总量不小,但精品供不应求。所以,社会呼唤精品。有些作品素材很丰富,但写作时下工夫不够,匆匆发表后留下很多遗憾。因此,有人建议拿到一个好素材时,要像得到上好的玉料一样,花足工夫去构思、花足工夫去雕刻,不要辜负了好材料。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用了近5年的时间推敲修改。曹禺创作《雷雨》构思便用了5年。我们应该从这些文豪那里学习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

关于“敢出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文学而言,创新是文学的本质特性,也是文学魅力之所在。作家应该有个性,作品应该有独创性。青年作家是最具创新热情、创新活力、创新潜质的群体。当代青年作家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躬逢文学发展的黄金期,要有敢试、敢闯、敢出新的劲头,有出精品、出大作的豪气。

文学创新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吸纳各方面知识基础上的厚积薄发。青年作家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取其精华,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精神价值,借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将其融汇在我们的文学创新之中。要加强对外国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借鉴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有益的精神财富。世界文坛千姿百态、各有所长,我们绝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要善于吸收别国之长、别人之长,洋为中用,丰富自己。还要加强对高科技和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加速,信息爆炸,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应用,给文学理念、创作过程、传播方式等都带来了许多新变化,变化之快使我们应接不暇。面对挑战,我们应该取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变革的而不是守旧的态度。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落伍。

鼓励创新,是贯彻“双百”方针题中应有之义。各种文学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不断创新和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学是必需的。要正确对待新生事物,不能因为流派之争、门户之争而陷入偏见。有些标新立异的作品我们一时不能理解,没有关系,但不能轻率武断地贬斥。大家都知道毕加索的一幅叫《格尔尼卡》的画。这是一幅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狂轰滥炸的著名画作。这幅充满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现实主义作品,采取的是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不经解释不少人看不懂。看不懂归看不懂,名作仍然是名作。

文学创新是艰苦的精神劳动,无论是文学理念的创立、文学主题的拓展、还是文学样式的开拓,都包含着对以往的否定和超越。这个过程是复杂的,不会一帆风顺,走点弯路是难免的,出点差错也是允许的,应该理解创新、包容失败。经过实践、比较,最终总会找到正确的路途,走向成功。“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是大家所熟知的马克思的名言。

宝宝流鼻涕吃药

宝宝感冒鼻塞睡不好

宝宝流鼻涕感冒药

腰酸背痛如何锻炼
小孩小便黄
男士夜尿增多吃什么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