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散文文学迷宫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0-11
1、
小说从其他文体里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应当由向往贵族阶层的巴尔扎克和本身就是世袭贵族的托尔斯泰推向第一个高潮的,无论其《欧也妮.葛郎台》还是《复活》,都充满了批判与写实,其细节上体现为对人物外形的精致描写,对外部环境的细致刻划,以及对人物对话及动作的贴切表现,努力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描绘与对情节精心安排,来叙述一段历史或者一个故事,这类技法经过福楼拜达到了巅峰,并且理论化地将小说和散文分剥开。
传统小说,将其情节视为其主要表达形式;如果一篇小说不具备情节,那是不能够想象的,而精心安排的情节,更视为区别于相对简单故事的艺术;在此情节之上,安排具有其独立性格的人物,在某个时间和某处地点进行铺陈述说,进行艺术化的表达;于是,小说的理论与艺术成为某种官僚式庞杂的理论,并且开始拒绝散文文体的渗透。但小说这种艺术文体能够真正将散文排斥在外,独立发展下去吗?
其实,给后世传统小说家们视为鼻祖与大师的巴尔扎克与托尔斯泰也没有意识到,在他们的作品里,本来就蕴藏着散文的元素,即便在给传统小说家们视为圭臬的《高老头》、《欧也妮.葛郎台》、《复活》、《巴黎圣母院》、《红与黑》、《包法利夫人》,以及延伸到中国文学经典里的《围城》等等一系列作品里,也不知不觉流露出散文元素:锯木厂里的于连,躺在床上听到窗外那脚步踩在薄冰上发出咯吱咯吱响声的聂赫留朵夫,以及对爱玛在修道院所受教育的过程,方鸿渐留学欧洲时取得克莱文大学文凭的经历,哪一段不是散文化的铺陈描写?
更进一步地说,生活里无处不存在着散文文体这种形式,我们平时的言谈,就是一种散文,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在运用散文这种形式来相互交流,以至于后来的普鲁斯特独具慧眼地将散文化小说推向一个高潮。
历史总是出乎意料与充满滑稽的。普鲁斯特的存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戒律,厚重的《追忆逝水年华》象座石碑,标志着散文化小说的一次胜利,《在斯万家那边》、《女囚》里的人物不再着重于外貌的描写,可阅读过,那里的人物照样栩栩如生地印入我们的脑际;于是,新的理论诞生,别雷、伍尔夫、乔伊斯走进我们的视线之内,意识流乃至过后的生活流汩汩流淌进我们的思维里,许多直观描绘以及避免作者说教和指引、让人物自由存在等等成为新的规律,原本的解放者又给小说这种文体套上新的枷锁。
意大利人卡尔维诺大概也是位玻利瓦尔般的解放者,包括阿兰.罗伯-葛利叶,以及玛格丽特.杜拉斯,萨缪尔.贝克特,马尔克斯这一批人,他们都是打破旧文体的创新者,心目中没有所有所谓的权威,只有属于自己的不朽。
戈多在等待什么,也许贝克特本人也不知道;他知道的只是试图试验性地使用新的创作形式来表现他自己所面对的社会面貌以及当时他置身其中的那个生活里的现实;那位法国少女和中国裔男子的 与情感,以及超越时间的追溯,这又是为了什么,玛格丽特.杜拉斯也说不清,大概当初她只想在自己的相册薄里注释上自己散文化的生命进程;而到了看不见的城市里,那位旅行者面对蒙古大汗的侃侃而谈,只是在说他的见闻吗,卡尔维诺难道想要表达的只有这个?还有一开端就引领我们进入嗅觉程序的霍乱时期爱情的马尔克斯,他所要述说的不会仅仅是跨越世纪的爱情吧。
这些将小说艺术散文化的解放者们不知不觉为自己的创作制定了理论,当然也将后人锁进一个思维的牢笼,如果说《在斯万家那边》里的‘我’是自由存在的,那又是谁在给我们述说的这个故事?如果没有进行直观的描写,贡布雷的那些美妙时光又是怎么样留在读者的大脑皮层中的?随便翻出一页,听听这一段:‘我们回家的路上,外祖母常常让我在广场滞留片刻,好看教堂的钟楼。塔楼上的窗户两个一组,分层排列,间距规整而独具一格,人的五官若具有这种比例才显得端庄而美丽。从楼上,每隔一阵飞出一群暮鸦雀无声它们呱呱地转圈翩跹,好似原先听凭它们仆腾腾栖落在古塔,忽然变得难以安身,仿佛隙缝间释放出某种动荡不停的因素,把它们从塔里轰出来’;也就是说,这位小说散文化的鼻祖根本就在说述的过程中,存在于侃侃而谈之中,人物的自由存在,非直观的描写,只是通过散文形式表达出来罢了;而这个人物的自由存在与非直观描写也只不过是相对于传统小说罢了。
而到了卡尔维诺那里,对白式的说教与哲理般的思辨更充斥进他的小说形式里,对月亮的叙述,对丢失了的城市的迷惘,不禁跃然纸上。只是尽管这些大师们做了诸如此类成功的试验,却几乎都是以第一第三人称在讲述,极少有人尝试用第二人称来铺陈一部小说;如果将方鸿渐这个名字用你来代替,如果把普鲁斯特的‘我’改变成你,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既然文体是个存在的形式,就得有人进行尝试,譬如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对出自宫廷的浪漫主义小说的改造与颠覆,譬如乔伊斯和普鲁斯特对已经成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进化与反叛。
倡导意识流及后现代的大师们把批判精神与说教色彩从新小说里成功脱离开,以为这样,艺术就会纯洁无瑕,就会更艺术了,可是无论当初法国出版新小说的午夜出版社,还是当代更加形形 的小说,包括勒?克莱齐奥,多丽丝?莱辛,还是奥尔罕?帕慕克,都摆脱不了政治的影响,也即摆脱不掉对现实的思考与对生活的思辨。试想一下,如果鲁迅根本对政治问题不感冒,那这位周氏公子会成为中国人推崇与敬仰的大文豪吗,更何况中国人,尤其文人们都有文以载道的观念与传统。
因此,从历史上看,文学的文体形式与内容,其实就是在不断螺旋式地上升,在不断否定中慢慢前进,小说的散文化进程更是如此,从乔叟的坎特伯雷,唐宋传奇,到那个挺着长矛横冲直撞的吉诃德先生,感慨世事的宝玉,到马贡多那个延续百年的家族,以及法国少女在越南殖民地的爱情,散文这种文体不断冲击着所谓的小说这一文体,并使之不断改造,使小说这门艺术的枝桠在不断地成长与更新,成为一汩洪流与越来越潜入灵魂的风景。
2、
宋代大儒周敦颐在《通书?文辞》里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这一句话就把中国古代文人的描述与承担起来。其实,与其说周敦颐的说辞是一种描述与承担,不如说是一种总结,因为这种文人身上的并不是天然的,而是漫长历史进程中所总结出来的。
溺水而亡的屈原大约是有文字以来第一位因其抱负死去的文人,他的离骚、九歌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和之前孔丘编撰的《诗经》同为两座不分伯仲的高峰。
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的文人,在他们真实的写作生态中,不过是种自娱自乐,譬如陶潜,譬如那些绮丽文风的魏晋狂士。有的文字,本来属于史家的工作,譬如春秋时的董狐,战国时的吕不伟,以及后世的太史公。至于文人的社会,那都是文人经历过世态,悲天怜人而产生的一种情怀,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骨髓深处的精神,也致使文人们注定不会成为轻松的种族。
不过,仔细研读这种,其实也是所谓儒家慢慢踏入庙堂之上的堂而皇之的借口;没有这种,那些苦读寒窗的学子们又哪能够治国平天下?所以说,当时所谓的其实也是抱负、政治与仕途,也就是升官发财之道,光宗耀族之路。
实际上,文人书写诗画,主要还是陶冶情操,自娱自乐;这一点倒和现代络诸多写手们颇为相似,只是络写手和传统中国文人的区别在于:传统文人以情趣相聚,用诗文交流,这就是所谓的文为知己者作,而不存在什么功利色彩;至于诗仙太白,则是个例外,为了仕途四处献诗,最终被贬,抑郁地落水而亡;太白的死亡形式倒和那位装着楚国兴废的屈原差不多。络写手们则是为了取悦广大读者竭尽全力,读者需要什么,写手们就写什么,甚至 凶杀,窥视隐私,晾晒内裤,伪造历史,故作噱头,颠倒价值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写手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一句话,不外乎为了点击率,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再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超男超女般爆炒出名;为此,哪怕眼珠子熬成可怕的红丝也无所谓。
络诞生的那一天,并没有人意识到它会对全体人类产生什么影响。但络盛行之际,商业社会崛起,物质浪潮铺天盖地地袭来,人们也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没有人在为精美的文体与自我的灵魂创作,因为那样显得很傻。无论一幅画,抑或一部小说、一首诗,都要用点击率与能拍卖多少金钱来衡量;或者能不能被冠以某某排行榜前三甲为荣,却不管这前三甲里有多少水分,能不能用金钱买到。冠以排行榜前三甲以及点击率的多寡,其实核心内容只有一个,为了商业运作,为了娱乐至上;在商业的前提下,真正的艺术很少被挖掘,即便被挖掘出来的,也是古董,久已被大众认同的所谓名著;可是商业的运作,就象澎湃的大海,通常会把精心营造的艺术吞噬,淹没,沉沦到黑暗的海底;商业运作,只能把那些浮躁的泡沫拍打到喧嚣的海面上,喧哗之后,另一些泡沫涌起,覆盖住原先的泡沫;而那些珍珠,将永远被埋葬,成为蚌的心结。
当然,在这商业大潮中,也不乏灵魂的坚持者,他们或者给主流与主旋律的某协会拒绝,或者游离于喧嚣的商业化之外,惨淡经营着梦想,特立独行;当他们的行文只是消遣、只是取悦于自我的灵魂时,这种文仿佛一种游戏,一种注重与自我对话的游戏,轻轻地走来,又走去;当他们的行文愤青般激怒,这种文仿佛一把刀,尖利地刺向某些已成习惯的恶俗,恨不能象那位自溺者一样警醒大众,以期救赎自我和别人。这也许就是历史轮回吧,文,其实就是为知己者而作,就是灵魂的自我倾诉,不管这种倾诉的源头是自我救赎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这种将会成为真正与艰难的大道,更是真正的文化与文明的大道;因为摒弃开政治因素,游戏之余,以及个人功利,文人的还是要文以载道,不仅要书写美景良辰,还要直言斑驳的现实。
游戏只是逃避,载道才是继续与传承。而浮躁、功利,这堆围簇着我们的灵魂垃圾,但愿很快会成为历史,消褪于记忆深处。
、
后现代主义横行的社会,实际上就是支离破碎的生活片段与碎片;做为语言文体形式之一的文学作品,正逐渐蜕化为两种截然不同的DNA:络上的自言自语,以及娱乐化与商业化之下的华美商品;除此之外,文学作品似乎再无路可走。
当人类的生活,只剩下生存时,所谓的杯具就产生了;虽然放在镜子面前的,是杯具还是洗具,全由给物质包裹的主人说的算;可这种说的算,是在拥有物质的基础上;没有了诸多的物质与商业化的侵略,那些廉价的塑料制品或者畅销的陶瓷制品就不会存在。实际上,可以换种方式来表述这个问题:物质统治了一切,商业使每个词汇快速流通,否则做为个体的人,连生存都会成为疑问。
也正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生活成为粉碎的碎片,记忆成为时间流淌过的无序,进化到现代社会的文体也成为了这些碎片的组合,故事也相应成为一连串笑过之后令我们深思的冷油墨,因为我们不过在物质的挤压下生存,就象那只蜗牛,背负着沉重向生命尽头缓慢前进,原本直立的思想也蜕化为四足爬行;而所谓的整体性,叙事的连续性,也一点点地被打破,就象鸡蛋壳,想让它成为一道佳肴就要将壳敲碎,使得蛋黄与蛋清流淌出来。
思绪的意识逐渐涌动,其实绝大多数人能够回忆起来的,也不是一个连贯,时间的本身虽然依旧继续流淌,可记忆即使形成文字的同时,已经碎裂得不成样子,我们只能不断探索,不断将那些破碎的整理;此刻,其实最妥善的行为应该是保持这些原生态的碎片,而不是东凑西拼地凭着某些主观绘出所谓美好与完整的蓝图。这个社会早就没有什么完整的事件,快节奏与商业化撕裂了所谓的完整,一件事情总是还没有结局,另一件事情就冒出了倪端,与其对应的叙述形式也就随之成为破碎,没有头绪地出现,这也是通过观察映入大脑皮层的真实原生态。
生活中,没有也不存在全知全能的神,一件事情从开始到结束也不可能一直都透彻下去。历史总有说不清的谜团纠结着我们的视线,而每个当事者也只能说情自己所经历的那一部分;即便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事者的记忆模糊,某些外来的说辞也会影响到他的判断与记忆。最佳保护历史的方式,其实就是保留最原始的原生态,让那些支离破碎的片段与碎片继续存在下去;于是,我们所认知的语言文体形式之一的文学作品,也随之呈现出支离破碎的状态。
如果一件文学作品仅仅使读者娱乐进行中,仅仅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而定制,那这件作品大概只能归于短命;而这种作品通常总是完整与完美的,生活似乎成为没有定式的定式,如果还原事实,那一切都只是片断,没有什么所谓的连续性。如果一桩文学作品真的要完全瓜社会现实,也只能从这些碎片中寻找;没有什么是连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其他。当这一切都需要用文字去反应时,一切都成为了支离破碎,人物不断地变幻,时间不停地流淌,甚至事件也在缓慢地进行质变。
共 10967 字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从多出发掘、置疑,给我们一个纷繁迷复的文化环境。论叙了写作和以及现实意义的联系;重点阐叙了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以及环境对写作者不可剥离的影响。引经据典,剖析到位!大到思想,小到修辞,从古到今,由中到外,全方位给了读者一桌饕餮盛宴。洋洋万言,纵横开阖,难得的一篇指南。虽然,作者某些观点尚待商榷,但是,文字是真实的,写的人也是用真实的思想在写作。所以,意识流也好,后现代也好,复古也罢,只不过是作者认为这种方法能更好的体现自己的理念,无所谓优劣。至于那些以炫耀为能事者——君不见,大浪淘沙乎?谈到商业对文学的影响,其实没那么可怕。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涅槃的过程,人们的认知也在遵循这个规律。人生其实也是一个市场,有人求名,有人趋利,也有人悲天悯人,好不好,总会慢慢都知道。人有个性,其文字必然有烙印。权威之所以权威,其要义不是制造桎梏,而是基石。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把后来人举高。文学不可能孤立存在,更不是谁家的自留地,各种因素集大成。自从人类进化到了有思维,文学就开始了雏形,表现的是人类对自身、环境的某种理解:好比镜子。但是,镜子是不是完全反应了事实?存疑!从根本上来讲,所谓文学,也就是一种意象,也既想象的事实:包括许多纪实。所以说,文学也好,其他形式的艺术也罢,不论何种表现手法,哪种题材,既有现实的影子,也寄托着亚特兰蒂斯般的憧憬。络发达,带来某种程度的泛滥,尽管有很多自说自话的成分,不可否认的是,也在催生着变革。所以说,担心是必要的,过分担心则可不必。主非流也好,真实与否也罢,走过了就有脚印,从中总能得到些。佩服作者的渊博,时间关系,有囫囵吞枣之嫌,见谅!,问好作者!:紫墨青函【江山部精品推荐 】
1楼文友: 19:26: 1 作者从多出发掘、置疑,给我们一个纷繁迷复的文化环境。论叙了写作和以及现实意义的联系;重点阐叙了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以及环境对写作者不可剥离的影响。引经据典,剖析到位!大到思想,小到修辞,从古到今,由中到外,全方位给了读者一桌饕餮盛宴。洋洋万言,纵横开阖,难得的一篇指南。 天地繁复,大道至简!
2楼文友: 19:27:15 文字是真实的,写的人也是用真实的思想在写作。所以,意识流也好,后现代也好,复古也罢,只不过是作者认为这种方法能更好的体现自己的理念,无所谓优劣。至于那些以炫耀为能事者 君不见,大浪淘沙乎?谈到商业对文学的影响,其实没那么可怕。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涅槃的过程,人们的认知也在遵循这个规律。 天地繁复,大道至简!
楼文友: 19:27:57 人生其实也是一个市场,有人求名,有人趋利,也有人悲天悯人,好不好,总会慢慢都知道。人有个性,其文字必然有烙印。权威之所以权威,其要义不是制造桎梏,而是基石。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把后来人举高。文学不可能孤立存在,更不是谁家的自留地,各种因素集大成。自从人类进化到了有思维,文学就开始了雏形,表现的是人类对自身、环境的某种理解:好比镜子。但是,镜子是不是完全反应了事实?存疑!从根本上来讲,所谓文学,也就是一种意象,也既想象的事实:包括许多纪实。所以说,不论何种表现手法,那种题材,既有现实的影子,也寄托着亚特兰蒂斯般的憧憬。络发达,带来某种程度的泛滥,尽管有很多自说自话的成分,不可否认的是,也在催生着变革。所以说,担心是必要的,过分担心则可不必。主非流也好,真实与否也罢,走过了就有脚印,从中总能得到些。佩服作者的渊博,时间关系,有囫囵吞枣之嫌,见谅!,问好作者! 天地繁复,大道至简!
4楼文友: 19:28:2 欢迎赐稿,祝文行江南愉快!
天地繁复,大道至简!
回复4楼文友: 07:20:1 谢谢。 呵呵,觉得江南的们,很认真,这是在其他站没见过的现象;所以,我在这里,很愉快。
5楼文友: 20:1 :04 很耐人寻味的文章,很深邃的感觉,需要认真品味。
回复5楼文友: 07:20: 9 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儿见解,请指教
6楼文友: 14:52:59 佳作欣赏,问好朋友,祝福安好!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回复6楼文友: 07:21:02 谢谢。也祝福你。
治疗红斑狼疮的偏方
老人得老年痴呆怎么办
成年严重缺钙的表现
成年人缺钙会怎么样灯盏花龙头企业有哪些产品
晚上睡觉尿多怎么办
上一篇:新经典再出马尔克斯早年非虚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