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在美的年华中国很多年轻人却选择做了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6-12
马光远:在*美的年华,中国很多年轻人却选择做了房奴!
生活在时下的中国人听说有三大错觉:股票要涨、房价崩盘、他(她)还爱你。毫无疑问,本轮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房价的再次上演绝望般的疯狂,给了很多错觉中的中国年轻人又一记不轻的闷棍。
当欧美等国的同龄人将自己的青春嘉年华浪费在旅游、学习和创业中的时候,中国的年轻人较大的图腾,就是能尽快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过去多年的教训告知他们,越晚买房,房子将会距离他们的梦想越远。
在房价持续上涨,并且不时上演疯涨行情的情况下,中国年轻人的购房年龄不断下降。前两年有研究报告称,中国年轻人平均买房年龄为27岁,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提早了差不多整整的一代。报告说,日本及德国的购房年龄为42岁、台湾地区是36岁、美国也在30岁以上。
而中国的年轻人,早早将自己的未来与沉重的房贷挂钩,成了房奴一族。当房子成为财富创造*重要的领域,当房子成为一个国家年轻人的*重要的图腾,当一个国家的主要资源大多集中在房地产等领域的时候,这个国家的财富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必然是萎缩的。由于房地产的虹吸效应使得这个国家的很多聪明人放弃制造业和技术创新领域,而是将自己的才智奉献给房地产,从而*终致使全部经济呈现“空心化”。
笔者在过去的文章中一再呼吁,不要让承载一个国家未来的年轻人过早的背上房贷的包袱,也不要在整个社会渲染人人必须尽早买房的恐慌心理。但是,这类呼吁面对房价一次又一次的上涨,面对已经买房的和没有买房的在财富上的巨大差距,面对“无房阶级”和“有房阶级”界限分明的人生,这类呼吁实在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大国财富变迁的现实一再告知我们,如果一个国家财富的创造不是源于实业,而主要由房地产、垄断和金融创造,肯定是不可延续的。一个经济体,如果炒房很赚钱,肯定有很多人选择离开实业,不搞科研,而只是去追逐房子。房子本质上并不创造财富,而只是分配财富的工具而已。
过去多年,中国一方面在政策层面呼吁资本回归实业,呼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另一方面,却不断的强化对房地产的依赖。就此而言,只有告别对房地产的依赖,才是社会各种资源回归实业的前提,房地产暴利,*房地产赚钱容易,就不会有人勤劳致富,踏实创业。只有房地产告别暴利,资源向制造业和高科技分散,中国经济集聚的大量地产泡沫才可实现真正的软着陆。因此,要真的发展实体经济,就要下决心解决房地产的泡沫问题,否则,无论是实业兴国,还是内需的启动,都是无稽之谈。在房地产暴利存在的情况下,企业家是很难安心做实业的。
这几年,为什么资本大量集中于房地产领域,因为实业艰苦,而实业艰苦的关键又在于大量的人才和资源流向了房地产等高利润的行业。整个经济都在这个分配财富的传销体系中循环,当房价高到一定程度,资本退出,房价下跌,则全部游戏自然结束,经济会陷入可怕的调剂。所以我说我正打着呢,前几年,一些创业板的公司一旦上市,融资的钱便立即投入地产领域,何其讽刺?
年轻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年轻人的境地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高度,当一个国家的年轻人被房贷压弯了腰,当房子成为年轻人较高的理想和图腾时,除现实的苟且,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谈诗和远方的田野?在房价每天一个价格的情况下,谈创新,谈创业不过是自欺欺人。笔者和很多创业的年轻人交谈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均设有总部。德克夏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问及他们的理想和未来,有相当一部分是,创业成功后,在大城市拥有自己的房子。
中国应当明白,任何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绝不是建立在高房价的基础上。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经历屡次危机以后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高技能、高才干的劳动力才是维持经济竞争力的基石。美国经济学家*就认为,房地产*过度一定会抑制创新,由于“房地产吸纳了本可以*在生产力提升、创新、医药技术、软件或可替代能源领域的资金,而这些领域,能够在未来真正推动美国经济增长。” 因此,他指出,“要想恢复经济活力,再次实现增长,美国人需要克服对房子的酷爱。”因此,中国经济要想真正成为创新经济体,中国政府一定要告别和房地产的畸恋,一定要下决心切断对房地产难以割舍的爱。
中国*有情怀的诗人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让很多人感动,但讽刺的是,这位诗人在“诗与远方”中谈的却仍然是“有一个房子”的梦想,原诗是:我有一个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本文为吉屋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光远看经济官方订阅号。马光远:经济学者、北京市政协委员、央视特约财经评论员。
号:guangyuanview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保山治疗白斑的医院如何治疗夜间咳嗽鼻窦炎症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