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于日本收侵华照补证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1-06
日前,著名历史畅销书作家萨苏新书《最漫长的抵抗:从日方史料解读东北抗战十四年》正式上市。该书是迄今为止国内所出版关于东北抗战历史的图书中,唯一以中外史料相互对照考证为特色,并全面反映十四年间包括东北军、义勇军、抗联和民众英勇抗战经历的历史作品。
萨苏撰写《最漫长的抵抗》,缘于意外获得的八百张日军在东北拍摄的老照片。为写作此书,他前后花费十年时间,在日本和俄罗斯收集一千余件、价值百万日元以上的相关文献与实物,动笔后历时三年杀青成书。
萨苏在书中独家揭秘了一些历史事件:牺牲在东北战场的第一个中国警察是谁;杨靖宇将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说了些什么;针对溥仪在东京的暗杀计划流产始末;谁要刺杀关东军总司令;“满洲开拓团之父”东宫铁男大佐死亡之谜;武田毅雄为虚构的谍王;考证战斗在日本本土的中国特工组织“中华救国团”。
意外获得八百张老照片
一年前,身在日本的萨苏接到一位日本旧书商的,说有人愿意出让一部分其先人留下的照片集,问常常收集旧书的萨苏有没有兴趣。据萨苏说,这部照片集的主人原本是一名日本“二战”时期的下级军官,名叫“铃木”。此人19 7年被征召从军,到达中国东北,在此期间拍摄了许多当时的照片。此人死后,其照片集被当做遗物送回了日本。此后,其后人又将它送给了一个老兵会组织,老兵会的成员都去世后,它又辗转到了书商的手里。
书商说,这部照片集里有不少当时战斗的照片,十分罕见。 “19 7年,东北应该已经沦陷了六年,那里的日军在和谁战斗?” 起初萨苏并没有在意。但是当他反应过来,就立刻马不停蹄地去和旧书商“看货”了。
“我忽然意识到 那是东北抗日联军啊!”萨苏说,“因为条件太艰苦,东北抗日联军的战斗历史,极少有照片佐证,假如这部照片集和他们有关,其历史价值难以估量。”而后萨苏又意识到,这些照片不是印刷品,而且是私人物品,从未对外公布,每一张都是独一无二的。
照片集的扉页写着“满洲纪念”,集子里大大小小的照片一共821张,内容十分丰富:有这位日本军官的个人生活照、东北地区的风景照、当时当地居民的生活照,和苏军的对峙照,甚至还有日军慰安所和满洲慰安妇的照片。不过对于萨苏来说最有价值的,是17张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照片。
书商开了价,一共人民币8000多元。萨苏回来写了篇博客,提起了这些照片。几个小时内,将近两百条友的留言和跟帖在关注这件事,希望萨苏能把这些照片带回中国。有友写“钱,不用你付,你只要给个账户”,让萨苏感动不已。
萨苏买回了这些照片,“就在这个时候,我萌生了一个要写一本书的念头。”书中介绍,这821张照片主要反映了19 8年前后日军在汤河、依兰、桦川、萝北、林口等地的作战活动,拍摄者铃木还曾被调到宝清和公主岭集训,专门研究对抗东北抗日联军的作战。在此期间,他又随其他部队“实习”,在长白山和抗日联军作战。
萨苏在书中写:“东北,是我国抗战史中,自然环境最恶劣,敌我力量对比最悬殊,拼杀最惨烈的战场,连抗日联军两任总司令都战死沙场。我国对这段历史的记录显得破碎不全,特别是一些口述回忆,往往得不到史料的证实……何不从敌人的镜头,来诠叙我们当年的抗战呢?”
14年的惨烈抗战
对于书名《最漫长的抵抗》,萨苏解释,全国抗战是8年,只有东北,从19 1年“九一八”那一天,沈阳公安局商埠一分局南市场分所警士高曙光的牺牲开始,直到1945年8月15日,抗联战士李遇迟从日军七三一部队的大屠杀中爬出牢房,这场漫长的抵抗持续了14年。
书的封面是茫茫雪地中抗联军队零星的背影,萨苏说,这支部队,到最后只剩下两百人。萨苏书中描写了许多惨烈的战斗,在他查阅的资料和看到的照片中,抗联军队的抵抗顽强而悲壮。他写到:“19 5年抗联成了一支孤军,1941年第十军军长汪雅臣战死,这些第十军的战士成了孤军中的孤军。但他们却苦苦坚持了5年之久”,这也证明了,“中国的东北从来没有全境沦陷。”
书中,萨苏根据照片按图索骥,找到了许多被埋没的人名和故事。他发现了抗战开始后阵亡的第一位将领韩述彭。韩述彭受张学良委托,担任马占山和张学良之间的联络员,马占山遇伏时,他带部分部队突围,吸引了日军主力,马占山趁机突围成功。韩述彭带领全体官兵,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悉数战死或被杀害。韩述彭将军身负重伤数处,最后面部中弹,牺牲时年仅 5岁。
在书中,萨苏介绍了一名牺牲在雪原林海中的抗联战士的照片,这名战士死去时依然保持射击的姿势和未瞑目的面孔震动了萨苏:“我可以想象,在百倍敌军的重围中,这名抗联战士边打边退,在这片松林中被敌弹击中,他卧倒,用手枪继续抵抗,又接连被命中,终于牺牲。”
萨苏的想象中,这时的日本兵小心翼翼接近他,踢开他的枪,把他的脸翻过来,确认他已经死亡。这时,携带相机的铃木走过来,拍下了这张照片。
萨苏写了战争中的人,他反复体会每个人物的内心。“战争是怎么回事儿呢,它就是把人生压缩到最短的时间,几十天,甚至几十分钟里面去,把你一生的美和丑都表现出来。你的刚强,你的软弱,都在那个时刻迸发出来。”萨苏说,“我们可能一辈子都看不明白一个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但是在战争中,几分钟你就知道他是什么人了。这个时候看一个人是看得最分明的。”
解读的过程最困难
萨苏说,他一直在做抗战史料研究,但此前都是研究关内战场,对东北抗联并无涉猎。2009年,他偶然接触到抗联事迹,深受感动,由此开始关注日军在东北三省14年的情况。
“解读一张照片,你必须要有十倍的积累,才可能想到每一张照片背后藏着什么,才知道它的价值是什么。”对于萨苏来说,写历史和找到一手资料都不是最难的,难的是怎么把照片上模糊的人物和背景与历史事件“对上号”。对于这种侦探式的研究,萨苏举了个例子:“你看到照片上有一波日军,你通过照片背后的时间,想到那个时候在那里正好有一场战斗,在历史上知道这件事儿,这就好办了。”
照片中有一张叫做火烧黑龙宫,当时萨苏觉得没什么,后来萨苏一想,黑龙宫是赵一曼被捕的地方,一下子就了解了一整个故事。“当这些东西连接在一起的时候,一下历史的味道就出来了。但这需要大量的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萨苏告诉,他几乎跑遍了日本的资料馆、档案馆和图书馆,试图在国外史料方面做到极致。
萨苏在这本书写作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时间待在日本,对于东北抗日这段历史,日本留存的资料相比国内要多得多。“日本人倒不是客观,但他们确实会在无意中为你保留一些历史的真实。”萨苏解释说,这样双方的史料互相参照,更容易勾勒出历史的真实。
萨苏的旅日经历给他添了不少好处,也让他从一位“历史发烧友”,走上了漫长的历史写作之路。“想了解东北抗日联军的东西,必须要从日方搜集资料,因为我们留存的资料太少。”萨苏说:“不是我们不重视,当时我们的东北抗日联军都打光了,就是没有档案留下来,都是靠口口相传,可取证的东西很少。有一些留在当时的苏联,这就让我们研究很困难。”
萨苏简介
萨苏,1970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北师大,曾为一家美国公司驻日的络工程项目主管,旅居日本关西的伊丹市。因为亲戚中有几位文史方面的专业人士,养成对文史的爱好,曾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现回到国内工作。他曾出版过《中国厨子》、《嫁给太监》、《梦里关山走遍》、《北京段子》、《与“鬼”为邻》等书。
(实习:李万欣)
孕妇吃什么最补钙
青岛双鲸维生素D滴剂
女性乳腺癌前期症状
江小白小程序开发红河灯盏花作用
尿路结石剧烈疼痛怎么办
上一篇:有关宽容的名言警句
上一篇:江南短文学致你的一封信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