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民工岁月短篇小说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09-11
(1)
“民工”是个特定的称谓。它与现在的“农民工”不一样。它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定产物。当时国家搞“三线”备战建设,人力不足,就抽调各地的农民做民工补充。这时的民工与当年的支前民工还不一样,是半补偿的性质。出民工的人国家每天给补助八角钱、月末四十二斤粮票。年末由自己生产队按当年一个劳力年平均工分计算出民工者的工分。
1970年,我在下乡的生产队替换我哥哥到辉南县青顶子水库出民工。虽然只有一年的时间,却为我的人生履历填上重要的一笔。
我曾经写过《山坡那十一座坟茔》,写的就是在青顶子发生的一场火灾烧死的民工。其实发生火灾时我没在场,情节都是听我哥哥和后来的许多工友描述的。我去的时候是1970年的三月份。当时冰雪还没消融,水库工地部分开工。我所在的“四连三排”被安排到石场打石头,因为正式开工急需大量石头,我们这个所谓的“尖刀排”就上了石场。
我们的工棚是在坝基的背面山坳里临时搭建的简易房。这房一半陷在地下,屋墙只有一米来高,墙上隔两米远有一扇24寸电视一样大小的窗户。工棚两头山墙有门,中间正面也有一个门,但冬天冷,两面的门就封了。这也是酿成那场火灾的重要原因。民工进工棚门要弯下腰,如同进地窖。一栋工棚住四十多人。工棚里两面是通铺,中间只有不到一米的过道,白天开灯也黑乎乎的。呆在工棚里就如呆在地狱里。
我们的工棚离失火的工棚只隔一栋。晚上躺在铺上看那扇小窗户像一只大眼睛,感到很可怕,总觉得有烧死鬼在扒窗户看,所以常把头蒙在被里,半夜尽量不起夜,实在憋不住,就急匆匆到门口,开开门就尿。大家都这样,因此门口冻成了很厚的浅黄色的尿冰坨。春天一化冻,臊气扑鼻。
石场在水库坝基下面的北山上,离工棚二里多地。每天早上吃过早饭大家就站着排向石场走去。我们是军事化管理,但站在排中的民工装束五花八门,年龄参差不齐,看上去就像电影里的“民团”或“土八路”。
我们的排长是我们公社小城子大队的下乡知青。他叫王显弟,身材粗壮,个头不高,鼓鼓的脸比较白净,眼睛不大,鼻孔朝天,一笑整个脸聚到了一处,是典型的豆包脸。他是个很能干很有心计的青年,在水库很有名。在采石场,哪里有累活他就到哪里去。他甩钢钎子撬石头的样子很好看,特别是手握撬棍在石壁上排险的动作更令人敬佩。
在石场,打炮眼是累活。两人一组,轮流抡大锤。把钎子很轻巧,但很危险,如果抡大锤的人稍有不慎,就要把锤子砸到把钎子人的腿上或手上。我和小我一岁的张常余一伙。张常余是我在水库工地处的最要好的朋友。他和我长得很相像,那对黑嘟嘟的大眼睛散发着善意。人们都说我俩像亲哥俩。大家习惯地称呼他“常余子”。常余子没有我健壮,但比我会干活,也很体贴我,所以抡起大锤不松手,实在累得不行了,才让我换换。我第一次抡大锤,两腿发抖,看着常余子的手和腿,就像头几次骑自行车看到对面过来的人,想躲偏偏躲不及,一锤下去正好向常余子的腿砸去,好在他机灵,一跃而起,避免悲剧发生。即使我后来熟练了,也有几次“险情”,多亏常余子反应快没出事。
在石场,放炮是技术活,一般人干不了,也不敢干。这活很轻快,但也特有风险,一旦出现哑炮,就要冒着生命风险排除。我们排的放炮员姓石,是转业兵,他技术很高。他的姓与石场就有缘,在部队他就在石场放炮。大家习惯称他为“小石子”,其实他看上去要比同龄人大许多,据说当兵时满了岁数。小石子点完炮退到安全处有个习惯的动作,就是叼着点炮时用的烟蹲在地上一个劲地抽,烟抽完了炮声也就响了。再高明的“猎手”也有失手的时候。有一天中午,我们按惯例撤到石场外面的安全地带等待放炮。石场两旁的道路也被封好了,两面各有车和人在等待。小石子点完炮跑了回来,照常吸着烟,不断看表。烟抽完了,炮声就响了。十几声后,大家以为都响过了,站了起来要走。小石子甩掉手中的烟头,挥手让大家不要动。原来多少炮他心中有数,还有一炮没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等了十多分钟,这炮也没响。大家都意识到出哑炮了。如果哑炮不排除,在人们走过时突然响起来,后果不堪设想。
十五分钟过后,只见小石子站了起来,从容地向炮眼方向走去。大家屏住呼吸注视着他。一米,十米,三十米,就在小石子离炮眼还有十几米的时候,突然一声巨响,石场冒出了浓浓的烟雾冲向云天。
(2)
响声过后,小石子不见了。王排长忽地窜起来高喊:“小石子!小石子!”他一边喊着一边向石场跑去。大家也站起来高喊“小石子”跟着往石场跑。人们来到小石子所在的地方,看到一块刚滚下来的巨石卧在那里。大家以为小石子一定被砸在底下“光荣了”。王排长嘶哑着嗓子喊“小石子!小石子”,大家也哭丧着嗓子喊“小石子!小石子”。喊了一会突然有人说:“石头下有声音!”于是人们立马停声屏气细听,只听到巨石下的小石子喊道:“我没事!”于是众人转悲为喜。有经验的王排长指挥大家在巨石的上面清理石头。好半天,小石头爬了出来。原来炮响时他下意识地趴下,正好趴在一个石缝中,巨石滚了下来压到上面,倒成了他的保护盖。
采石场的活是繁重的。而民工吃粮有限,油水跟不上,饿肚子是全天候的。一个排一个食堂,一口大锅。主食一律是玉米面发糕,副食几乎就是白菜汤。白菜汤是先用清水加盐炖,开锅的时候撒上葱花,再舀上一勺荤油放到大锅里搅和几下,油花都飘在上面。做饭的师傅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腿脚有残疾的人。他其实是个很埋汰的人。有人亲眼看到他在搅合菜汤时哈拉子掉到了锅里。他个头很矮,往往踮起脚尖给大家舀汤。有一次他被满锅热气呛得往后倒,不小心摔倒了。但他爬起来赶忙捡起掉在地上的舀子在围裙上蹭了两下就继续给大家舀汤。没有人敢吱声。打饭的人照例排着队,走到他跟前像乞丐一样眼巴巴地望着他,希冀他能给捞点干的,但得到施舍的人很少。
在没有油水的年代,人们的肚子就像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坑。工地上一月四十二斤粮食,每人每天平均一斤四两粮。大家是算计吃的,早晨晚上各四两发糕,中午六两。每天捌角钱补助除了吃饭就剩不了什么。我们排有个小伙子为了节省点钱,不喝汤,买白糖蘸发糕吃,吃饭的时候他怕吃得太快,总是蘸一点白糖咬一小口发糕慢慢地咀嚼。但没有汤填充肚子是顿顿吃个甜嘴巴舌。没到一个月人他就饿得走不动道了,被换了回去。喝白菜汤的人也不过是当时肚子灌饱了,但尿几泡尿就腹内空空了。白天还好熬一点,最难熬的是晚上。干一天活四两发糕加碗汤根本没填饱肚子。躺在大铺上人们就搞精神会餐,相互讲着最爱吃的饭菜。越讲越饿,天天都是在饥饿中入睡,在饥饿中起床。
清明过后,工地全面开工了。我们排又被调到填充“粘心墙”的工地。“粘心墙”是水库大坝最重要的一环。青顶子水库是土坝。坝中间有一条十几米宽的粘土墙防止渗水。这条墙叫“粘心墙”。粘土就取自水库坝基的南面缓坡上。取土的地方离坝基有三百米远,粘土一律用手推车运。一个手推车三个人组成一组,下坡手推车倒过来,一个人在前面把着车把,其他两个人在后面用绳子拽着。上坡前面的人像辕马一样地拉着,后面两个人推。一天每组至少要运 0个来回,也就是要拉着车子跑六十里地。
没有女人的世界男人是焦躁的。繁重单调的劳动,也阻挡不了小伙子们的精神需求。谈论女人是工地永久的话题。在工地,一色是男人,所以谈论的对象主要是工地上的两个广播员。工地的两个广播员的姓氏年龄和长相被大家不知讨论过多少遍。普通民工,能看到广播员的机会少之又少,只能通过她们的播音去联想她们的一切。有机会能够看到广播员的只有排里的报道员了。
我们排的报道员叫高雅凡。他是个三十多岁的光棍。此人是老初中毕业生,爱舞文弄墨。他是从外省迁到我们公社潘家街的。在队里他人缘不很好,而且在运动中总爱整点事,所以被生产队派来出民工。此人字写得很好,长得也有特点,细高挑个,小白脸,小眼睛,尖下壳,梳个大背头,有点知识分子的架,看上去很像电影《青春之歌》里的余永泽,就是一口参差不齐的牙太难看。他每天积极写报道与其说是为了逃避体力劳动,还不如说去看广播员。我们对广播员的了解情况都是从他那里听来的。每当他向我们讲述广播员的时候总是眉飞色舞,不停地用手撩他的大背头。他对两个广播员研究颇深,言谈之中非常喜爱那位细高个白皙脸庞胸脯凸起的崔姓广播员,而对另一个个头不高,体型过胖的潘姓广播员不以为意。他在描绘崔姓广播员的胸脯时有的小伙子直吧嗒嘴。有一次他在讲到更细微处的时候我对面的一个小伙子突然把手伸到另一个小伙子的被窝里,然后高喊:“这小子硬了!”惹得满工棚一阵笑。
有一天晚上高雅凡回来很晚,看样子是喝了点酒。他看看都还没睡期待他讲广播员的年轻民工,半天没说话。过一会儿,他突然高声说道:“贾科长真他妈的不是人,等着瞧。”说完倒头就睡了。
( )
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那天晚上高雅凡吃完饭又去广播室送稿件,一推门看到了工地管宣传的贾科长正和崔姓广播员接吻。他真想冲上去给贾科长一拳,但他没有这个的胆量,手刚要伸就缩了回去。他本想告贾科长,但又怕告不倒反倒得罪贾科长。他不敢得罪贾科长,因为贾科长很有势力,据说在原单位跟下属一个女青年搞男女关系被老婆给告了,但没受到处分,只是给调到水库来管宣传了,而且还是科级。高雅凡知道,贾科长一句话就可以撤掉他的报道员,那他将和其他人一样去干苦力,更主要的是他再也看不到广播员了。
焦躁的工地生活就像一潭死水,而这潭死水某一天突然被人扔进一块大石头,顿时泛起了浪花。“五一”过后,工地上出现了女民工。这是在“平安川”和“板石河”排里。据说女民工都是下乡知青,在生产队也干不了什么活,就被派来顶民工的数。这两个排住在坝基南面的复兴屯,因为工地指挥部怕让她们住到北面和大部队民工混合容易出事。女民工负责坝基北面水闸门的水泥浇筑,工作相对干净轻快一点。她们每天上下班和我们排正好走对过。
水库工地有了女民工,就像戈壁滩上绽放出几缕小花,顿然有了生机。自从工地有了女民工,我们排里的小伙子们都注意修饰自己了。有几个剃了秃老亮的,都戴上了帽子。有的先前从不洗衣服的,也知道一周把衣服洗一洗。还有个小伙子从没刷过牙,也买了牙刷,每天用盐水刷刷牙。上工和收工的时候,我们排能和有女民工的队伍走个碰头。每到这时候,小伙子们都先低头扫视一下自己,然后把眼睛斜视过去,身子却不转动依旧前行。不过女民工都很傲气,不把眼神递过来。尽管这样,没过几天,女民工中哪个好看,哪个不好看都被大家看得清清楚楚。
女民工的工地离我们的工地有五百米远。但人们远远地望着女性,也觉得很有劲头。拉土的时候,每台车都尽量多装一点,好像那些女民工能看到似的。偶尔有女民工回驻地路过我们的工地,大家的眼睛就齐刷刷地投过去,弄得人家连正常走路的姿势都走样了。
有一天,我们组的车子装满了粘土正常从上坡往下放着。下坡是比上坡还累的活。两个同伴在后面紧紧地拽着绳索,搓动着小步。我咬着牙,抓着车把用力顶住车的惯力,小心翼翼地往下挪步。突然对面两个女民工抬着水桶走过来。她们的出现冲击了我们的定力,后面的两个人一溜神,手中的绳子突鲁鲁地松了,车子猛地向下俯冲。我使尽全身解数也控制不住,车把一下触到地上。
(4)
车把触到地上,车子才停了下来。可我人被撞倒,左手还拽着车把。待跑过来的人把车把抬起,我的手才拽了出来。这时我才感觉手部钻心的疼。原来左手大母子盖全被挤掉了,鲜血直涌。多亏是黄土坡,要是沙石地,整个左手就没了。
我被常余子等人搀扶着到了工地卫生所。卫生所里自从工地加了人,就从女民工中抽调一个来给原有的男大夫帮忙做护士。这位女护士长得白白净净的,一双丹凤眼,一笑俩酒坑,很可人的。这让许多男民工有点小毛病就往卫生所跑。我们进去后,几个看完病的男民工鱼贯走出来。
那位女护士一看我的手吓得把脸背了过去。那位男大夫倒很镇静,他用手中的镊子蘸了酒精棉,在我的伤处使劲地擦洗。他每擦洗一下我就钻心地疼痛,感觉就像江姐十指 进竹签子一样地剧痛。但我咬紧牙关没有喊叫,因为我怕让女护士见笑。虽然没叫喊,但是我疼得浑身摆动。常余子紧紧抱住我,另一个同伴两手掐住我的左手脖子,怕我动弹大夫无法清洗。待大夫把伤口清洗干净,涂上药膏缠上药布,常余子和另一个伙伴才松开手,我也瘫软地做到了凳子上,脸色煞白。
有的时候,坏事就成了好事。受了伤,上一线拉黄土是不可能了,但工地不养活闲人。经王排长逐级请示,我被安排到水泥浇筑工地看水泵。看水泵是两个人,两大班倒。其实活很轻松,基本不出力。这个活是很重的,一台潜水泵几千元,相当于十几个农民一年的劳动收入,一旦出了问题属于重大事故,轻者被批斗,重者可能要坐牢,所以一般人干不上。那水泵是放在水泥浇筑的工地旁一个水坑里,是潜水泵。这个坑不断地渗水,当水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赶紧关坑边的电闸抽水,而水位降到快要露出潜水泵了,就得赶紧拉电闸,免得水抽干把潜水泵烧了。大约一个小时要拉一次电闸,只是动动右手就可以了。我左胳膊垫个薄板,用纱带套在脖子上,吃饭和干活只能用右手。伙伴们戏谑我是样板戏《红灯记》里的“王连举”,他给自己手腕打了一枪后,也在脖子上套个带子兜着左手。但我不认可,因为王连举经不住严刑拷打做了叛徒,而我手指盖愣被拽掉了没叫喊一声。
共 1450 字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篇非常有意义的文字,说的是那个时代民工的 、辛酸、悲壮故事,虽然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那个时代的人纯朴、实干,很压抑,但由于体制与时代的原因,又唯有盲从。民工,一个时代的产物,我的母亲就是民工。民工为国家当时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篇文字列举了民工的很多点点滴滴,他们的欢乐,他们的辛酸,他们的无奈,他们的自豪,他们的内心世界等,一一跃然纸上,颇有味道,耐读耐品。文字朴实厚重,简洁浑成,流畅通透,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工的深情厚谊,而且,文中不乏幽默。通篇叙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张扬有度,画面感强,具有一定的历史沧桑感和沉淀。文字写法娴熟,构思精巧,行文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以第一人称为主线,增加文字的可读性、真实感,很有穿透力,直击人心,荡涤人的心灵,佳作!流年倾情!【:山地7 】【江山部精品推荐01 100105】
1楼文友:201 -08- 0 09:18:06 很有意义的文字,把读者带进那个时代
谢谢作者赐稿流年,问安作者!祝你写作快乐!
回复1楼文友:201 -08- 0 09:47:15 非常感谢和朋友。这是对我的鼓励。我一定更加努力。
2楼文友:201 -08- 0 09:2 :24 喜欢读这样的文字,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珍惜今天的不易!
回复2楼文友:201 -08- 0 09:50: 0 这是真实的故事,这是不能忘记的历史。把它写出来,是我的和良知。
楼文友:201 -08- 0 09:42: 8 读完民工岁月,一段历史浮现眼前,沿着我们父辈行走的足迹,我们懂得和理解生活的来之不易,生命的沉重在于走过,对于自己变成了一份宝贵的财富,欣赏子戈兄的文字,祝你写作愉快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回复 楼文友:201 -08- 0 09:52:11 非常感谢您的激励。非常欣赏你的文字。在这里成为朋友是我的幸运。
4楼文友:201 -08- 0 10:15:22 欢迎子戈,感谢赐稿流年。顺祝秋祺!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4楼文友:201 -08- 0 11:51:15 谢谢!新来乍到,请多关照。
5楼文友:201 -08- 0 14: 2:57 记得有一句话说得好:苦难是成功的捷径。我一直很认同。也许在经历的时候,会感觉暗无天日,待熬过来之后,一定会发现,其实也没有什么,虽然曾经面对过生死,但因为身处过那样的险境,才会有现在对生活的加倍珍惜。
很现实的文字,我们这一代人看过之后可能不如我的父辈的感触深,因为我不止一次地听父亲说过,他挖河堤时的事情,虽然依然吃不饱,但对于家里的红薯干、萝卜清汤来说,是美餐啦!
时光境迁,所有的一切都会被岁月消磨,但这些依然存在的记忆,会时刻激励我们更加积极向上地生活,唯有这样,才对得起那些苦难,对得起那些留在大坝那里的人们。
祝福!
感谢赐稿逝水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呈现。
回复5楼文友:201 -08- 1 08: 8:01 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容易被淡忘,但他们确实为社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一直在想,这些人不应被历史遗忘,我有写出来献给社会,留给后人。感谢您的点评鼓励。我将再接再力,多写一些好文章。同时也会场那个来这里学习交流。
6楼文友:201 -08- 0 15:47:58 有两个小建议:
第一,对话后面无需再加标点。
比如 我很好! 。这里的句号是多余的。类似的错误,您文中有两处。应该是笔误吧!
第二,关于年号,我个人感觉前后应该统一,比如您文章前面是1970,后面则变成一九七一,我帮你改成1971了,同样的语境和手法,不应该有两种不同的表达。
小建议,也许不太成熟,欢迎讨论、指正!
回复6楼文友:201 -08- 1 08: :24 真诚如金。十分感谢,虚心接受。望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
7楼文友:201 -08- 1 12:12:56 很质朴的文章与情感,第一人称的叙述让人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代农民工的血泪史,也让人们对农民工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欣赏佳作,问好作者,祝您在流年创作愉快! 于心尖开一朵幽芳,与书香同行,在碧海蓝天处,做个若水般上善的清婉女子,简单的生活,单纯的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回复7楼文友:201 - 07:44:02 谢谢新朋友的支持,我们会成为老朋友。
回复8楼文友:201 - 15: 7:09 谢谢您的祝贺!
9楼文友:201 - 21:47:0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回复9楼文友:201 - 21:55: 这是一块芳草地。我的作品如一株小苗,感谢的辛勤浇灌,使我的小苗茁壮成长。。
回复9楼文友:201 - 08:19:27 来到这里非常高兴,能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感谢各位朋友对我的鼓励。
小儿便秘怎么调理
小儿便秘怎么办
小儿便秘
生物谷灯盏花系列产品灯盏花龙头企业官网
生物谷灯盏花药业
上一篇:文缘春天散文知青任玉林
上一篇:流年月光下的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