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作家的执着追求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09-11

题记:物质上他属于清贫者,而精神上他却是富有者,因为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学追求,用奋斗与执着让自己的人生之路更加精彩。

一位扛着锄头的农民,在艰苦的创作环境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直在坚守继续他的文学梦,先后与他人联合出版了《铁山惨案》史料专集,填补了张店中埠地区史料空白,并创作出许多讴歌时代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他就是被人们誉为“土作家”的王德才老人。

日前,笔者慕名走进淄博市张店区中埠镇中埠村王德才的家中,心灵时时被他家中浓郁的文化氛围所打动。在略显简陋的房中,悬挂着淄博市书法家郑春坡、张思厚等人的多幅书法作品,两个书橱装满了各种文学书籍,加之摆放在门前的多种花卉争奇斗艳浓香四溢,展示出盎然的生机,为这座普通的农家小院增添了几分美感。热情好客的王德才老人握着笔者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谈起文学创作他引经据典慷慨激昂侃侃而谈,于是采访就从他创作的《铁山惨案》开始……

王德才1948年 月出生于黑铁山脚下的中埠村。故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当年著名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铁山惨案、炉神姑的传说……就发生在这片红色的沃土上,铁山地区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他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矗王德才自幼聪慧勤奋好学,自七岁开始便入校就读,因为家庭原因,他仅上了六年学,便无缘再继续深造。自此他在家种田养猪忙于农活,整日不得清闲。尽管如此,在王德才幼小的心灵中始终对文学创作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他把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等文学巨匠当成自己学习的目标,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写出几部著作,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尔后他在本村入团入党并参加了民兵连组织,期间他工作积极要求上进,业余时间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学习。村领导了解他的情况后,对王德才委以重任,让他牵头建设试验田,进行玉米制种小麦攻关推广良种,王德才不负众望,经过他实验的小麦突破千斤大关,当时在1977年那可是石破天惊的大事,为此他光荣的出席了淄博市科技大会,并受到表彰嘉奖。198 年, 5岁的王德才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期间他上项目搞基建,全村粮食实现了大丰收。随后根据镇政府安排,负责筹建敬老院的工作,期间他边学边干,直到在1999年,退休回归故园,依旧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尽管如此,王德才始终没有放弃自己执着的文学追求,期间写出了不少文学作品。

那是2006年元宵节,他的家兄王德明在与自己交谈中感慨地说道:“每年的正月十二(铁山惨案发生日期),以前上坟的人很多,现在几乎看不到了,是仇恨淡化了还是年代久远人们淡忘了?”沉默了一会,王德明又语重心长地说道“日寇的暴行已经过去近70年了,还有多少人知道那段悲壮的历史呢?你应该趁着现在条件允许,调查整理日寇在中埠村、黄金村、于家村、铁冶村施暴的全过程,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史料和文化财富,让大家永远牢记那段历史,始终做到警钟长鸣勿忘国耻……”家兄与王德才的那次谈话,给了他强烈的触动和启发。是啊,作为一名中埠人,又是一名共产党员,况且惨案的发生地就在中埠地区,复原这段历史,确实责无旁贷。于是从那时起,王德才把调查铁山惨案当成了自己神圣的使命。自此他踏上了挖掘整理惨案历史这条布满荆棘坎坷崎岖的小路。访问知情者,询问目睹者,王德才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然而刚进行不久,困难就摆在了他的面前。众所周知,追寻七十年前的惨案历史谈何容易?一是线索分散,涉及铁山地区的多个村镇,像金岭镇、卫固镇、凤凰镇还有邹平县、临淄区、桓台县、高新区等多个地区,所查询的是200多名遇难者的悲惨遭遇……二是调查的对象大都是上了年纪年过花甲的古稀老人,有的耳聋眼花记忆力差,有的语言交流存在障碍。三是没有资金支持。四是家人明确表示反对,因为她认为这项工作应该由当地政府牵头来做,自己盲目去搞纯属于无事生非多管闲事。与此同时,社会上也有些人不理解,认为老王真是中了邪头脑少了根筋……面对重重困难,王德才没有止步不前,而是靠着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毅力,经过短暂考虑后,理出头绪找出方向勇敢面对。针对线索分散的实际,他就把调查的线路按照顺序一一编排,逐村逐人挨个寻找,那段时间他顶烈日曝严寒,几乎走遍了铁山周围的所有村庄,临淄、辛店、金岭、索镇、张店、淄川这些地方一共往返了多少次,连他自己都说不清……在采访过程中,碰到年岁已高的老人无法沟通,王德才就把提问的内容写在纸上,打着手势,启发老人回忆;有的情况需要请家人协助翻译,帮着完成采访计划,最终的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地把那段珍贵的史料一一挖掘出来……没有资金支持,王德才在家境异常贫寒的情况下,只能节衣缩 打细算,需要乘车的地方,往往是靠骑着自行车或者步行完成。有时候,为了省下一顿饭钱,他往往是早上四五点钟便起床,整理妥当后,骑着自行车匆匆赶路,尽量当天上午把事情处理完毕,赶回家中就餐。对于家人的不理解,王德才只好耐着性子悉心解释,尽管有时候意见达不成一致,或者与家属发生了争执,但是始终却没有改变他的追求。最让他伤感的是社会上的不理解,有时候他入户登门调查,被人们误作上门推销保健品的药贩子被驱逐出门;有的人家一听说王德才搞史料整理做社会调查,与自己没有好处,干脆连大门都不开,让他吃了闭门羹。有时候在调查采访过程中,碰到了老人愿意讲述铁山惨案的所见所闻,但是子女竟然上前阻拦,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有时候他穿街过巷走在路上,背后总会听到许多议论的声音:“乜(土语,指“那”的意思。)不是中埠老王吗?年纪轻轻的不打谱挣钱,不知糗什么年号?”、“唉,凭他那两下子,还能鼓捣出《铁山惨案》,也不撒泡尿照照看看自己是谁……”实话实说,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王德才作为一位普通农民,家境确实非常贫寒,仅有不到280元的基本收入,但他确是精神上的富有者,因为他拥有的是一座艺术的宝库,将世代享用。当然在史料整理过程中更多的是支持者,那些亲切的问候,关爱的话语,让他从心理上感到少许安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德才顶着巨大的压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憋足了劲,抱定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念,历经三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将日寇在铁山下的残酷暴行基本查清,成书奉献给广大读者。

期间,在王德才调查《铁山惨案》半年多的时间里,孤身一人四处采访常常感到孤军奋战势单力保到2006年7月,他碰到了与自己志向相同的于家村退休教师于有存,两位老朋友一拍即合,共同的志向爱好让他俩走到了一起,从而加快了调查的步伐。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他们采取白天调查晚上整理资料的做法,常常是夜以继日永不停歇。这正是:纵横南北千山远,秉烛书史孤灯寒。当写作进入角色,或者进入惨案剧情当中,王德才常常是仇恨满胸泪洒书卷,时时饱含真情怒火万丈感慨万千。他不会忘记,王锡三、王庆德那声声血字字泪的控诉,让他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王秉禄从惨案现场机智逃脱送来的一丝安慰;张永成勇夺敌枪表现出中国人不屈的胆识……愤怒的力量,不屈的冤魂,革命的斗志,激发了王德才奋笔疾书通宵达旦。是啊,一家数口人被杀,兄弟四人被斩尽,一车三尸送茔田……一场场一幕幕的惨剧,有谁会不为之动容?有谁会不将遗恨洒向强盗?是啊,家仇国恨在心中涌起了波澜,那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督促王德才加快调查《铁山惨案》的进程……

几年来,王德才与于有存骑着自行车或者步行,奔波在黑铁山脚下的各个村落,两人登彭官、太平;进卫固、河南;往返东尹、西尹,他俩惊奇的发现“街子明楼”下的惨案也是同在正月十二这一天。我们知道骑着自行车出行,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然而对于两位已是花甲之年的老人来讲就非常困难了。加上西部的调查地区都是山坡,两人常常是骑一段,推一段,忙碌一天常常累得腰酸腿疼……这正是:三九北风透骨寒,三伏骄阳汗流干。在泥泞的山路上跋涉,在风雪弥漫的田野上穿梭,三年来两人走过的历程不少于5000多公里。艰辛终于换来了回报:对《铁山惨案》中“ 福——死的屈”歇后语两人一直不能破解,正是在这次调查中,临淄区金岭镇的于世章老人给予了准确答案。原来 福是堠皋人,从事厨师职业,正月十二这天,他是中埠村王家娶媳妇的掌勺,不幸被日本兵杀害了。你说他招惹谁了?他死的屈不屈吗?其实,在铁山惨案中被杀害的200多条生命,哪一个不是无辜的冤魂?

在采访中,大寨村的尹道会老人尽管子女阻拦,他还是眼含热泪,比较详尽的把侵华日军在村内杀人的全过程向王德才进行了讲述,再现了那段悲壮的历史。

铁冶村的杜之礼老人诉说了其叔父杜景富一车推三尸那鲜血淋漓的场景……澄清了多年来是谁向日军告密的细节,列举了汉奸,反动地主告密的罪行和动机,以及他们的下落,两人从而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黑铁山惨案过程中,王德才与于有存老人,力求做到实事求是,符合历史规律,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准则,编写《铁山惨案》,真正让史料教育后人,起到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的目的。

随着挖掘的步步深入,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铁山文化更加显现出来。王德才所到之处,不仅有冶铁文化、孝文化、红色文化还有更多的俚曲、民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都散落在民间。真乃是:山川尽书画,田园皆诗篇。等待他去挖掘、采撷、收获。采访过程中,王德才激动地对笔者说道:“民间文化的食粮滋养了我,培养了我浓厚的诗歌创作热情,从而一发不可收。在采访中常常是看树树绿望山山青,真是满眼春光和谐盛世美好生活,时时激发起我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各种诗词常常喷涌而出。”2006年植树节前夕,王德才望着满山绿树颇生感慨,顿时吟诵出了《种树》的诗歌:“早春三月种树忙,杨柳成荫好乘凉,青山绿水家园美,满坡梧桐引凤凰。”的动人诗句。2006年金秋时节,中埠村举办了首届“邻居节”,让全村400多户村民真诚搭起了邻里友爱桥。“邻居节”期间,村民们有的搞起了“邻居宴”,家家户户做出自家的拿手菜,摆起长桌子,邻居老少一起聚餐。王德才在兴奋之余赋诗一首加油助兴:“先贤尝举乡酒礼,吾辈又兴邻居节。政通人和享盛世,秋风送爽桂花折。”赢得了大家广泛好评。与此同时,天气变化一年四季日月星辰皆能引发王德才的诗兴。正如他在诗中写道:“一轮残月赶启明,雄鸡报晓催人醒。莫道秋风染黄叶,艳阳高照万里晴。”、“遥望东西日月辉,天象自成非人为。先辈开创丰功业,流芳千古万世垂。”等诗歌,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王德才写诗,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而是有感而发。他所写的诗歌,都是以农村的生产生活为背景,触景生情直抒胸意。如他在《观日月》一诗中写道:“日出东南霞光灿,月落西北圆如盘,霜色万里飘红叶,莫道君早不胜寒。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作为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王德才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他饱含真情眼含热泪创作了《七一感怀·临江仙》一词:石库门楼连红舫,镰刀斧头高悬。唤醒工农千千万。耕者分其田,星火已燎原。南昌枪急汇井冈,会师旌旗漫卷。铁流遵义航向转。平寇三山倒,华夏春风暖。在《党恩颂》中他写道:“九秩华诞举国颂,镰刀斧头指航程。立党为公民拥戴,民族复兴展鲲鹏。忆昔峥嵘岁月难,平寇除霸推三山。今日和谐谋发展,万民乐业尽笑颜。”表达了一名共产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戴和感恩之情。今年七一前夕,全国各地大唱红歌,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和坚强领导,王德才用诗歌加油助兴。他在《御街行.观七一合唱有感》中写道:华诞九秩民皆喜,人如潮,灯火明。一堂欢聚唱合声,嘹亮激昂天地。妙趣豪放,酬情未了,歌飘千万里。欣逢·世享安宁,切莫忘前辈功。忆昔工农齐奋力,镰刀斧头引领。神州铜壁,民族复兴,列强国之势!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奋进的力量,同时也表达了一个农民作家的真情实感和拳拳爱心。

说起文学创作,王德才可谓勤勉有加。平日出门他总爱随身带一个小笔记本,随时记下身边发生的新鲜事,有时灵感袭来便抓住不放,将突然迸发出来的诗句迅速写在笔记本上,然后再“深加工”。他的那份勤奋,那份执著,让人看到后眼红心热。正如他在《自题》中写道:秃笔磨茧板凳暖,秉烛书史孤灯寒。纵横南北千山远,苦争春秋可对天。便是他自己锲而不舍酷爱写作的真实写照。善于观察,体验生活,是王德才的又一个特点。他的诗大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此感到特别亲切。如在诗歌《架下》中,他写道:叶缘花黄蔓上墙,炎炎夏日遮荫凉,架下布阵楚汉界,农家草堂丝瓜香。”在诗歌《丰收》中,他动情的写道:“布谷声声榴花红,芒种端午喜相逢。骄阳当空长夏日,麦浪深处尽英雄。”寥寥数语便讴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的光辉形象。善于写藏头诗是王德才的又一专长,正因为如此,王德才在当地文朋诗友中名气越来越大。在《誉友人张树林》中他写道:“张弛有度文武道,树人奔波愚公山。林茂粮丰百花艳,凤凰故里颐天年。”赢得了大家广泛赞誉。在《誉友人边纯学》中,王德才写道:“乌龙岸边栖凤凰,纯情教坛誉满乡。学海无涯勤作舟,日照沙滩沐春光。”其实,像这样的诗歌,近几年王德才创作出近百首之多。

作为新农村的见证者和实践者,已过花甲之年的王德才用他那颗善良的心,时时在感悟着生活,同时也在利用他手中的笔为农民大唱赞歌。在2009年,这位普通的农村文人,加入了淄博炎黄文化艺术研究会。2011年,加入中华诗词学会,他创作的诗歌和文学作品也先后被《春秋》、《山东》、《乐龄生活》、《空间小报》、《铁鹰报》、《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站》等多家媒体采用发表,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作家。

(后记:《铁山惨案》一书介绍了19 7年冬,日本侵略掠者的铁蹄踏进了淄博,踏进了铁山地区。19 8年2月21日,侵华日军出动了500多人,与汉奸、反动地主相互勾结,包围了铁山东麓的铁冶、中埠、于家和边辛四个村,把四个村的青壮年集中到铁冶西门外、于家湾北、边辛庄东三个屠杀常穷凶极恶的日本军队对被抓来的中国老百姓用机枪扫射、刺刀刺杀、手榴弹轰炸等手段任意屠杀,残杀二百一十六名村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铁山大惨案。)

共 56 6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个质朴憨厚的农民,为了坚守文学梦,笔耕不辍,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揭露日军在铁山的暴行,经过几年的走访整理,写成《铁山惨案》一书。这个过程,是王德才老人从个人喜好升华为一种为民为国的正义情感。同时他的诗歌,古诗词等其它文学作品也陆续发表,用他那炽热的情感与不懈的追求书写生命的篇章,令人心生敬意!文章真切展示一个农民作家的精神与面貌,对《铁山惨案》前后的详细介绍,让人更加了解那段留在铁山的历史与这本注满老人心血的书籍。不管是老人的文品还是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读来受益,欣赏,推荐! 【:冰煌雪舞】

1楼文友: -18 15:29:27 感谢冰煌雪舞老师的用心点评。生活中的王德才老师家境贫寒,但是为了他挚爱的文学事业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值得我去学习。这篇文章,我用了半月时间的采访,最后创作完成。

在此,衷心感谢冰煌雪舞老师,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高谦,男,中共党员,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淄博炎黄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2楼文友: -18 22: :52 王德才与《铁山惨案》,都具有深重的历史意义,向老人致敬!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慢性肾炎吃的药

慢性肾炎的食疗

肾炎的饮食禁忌

云南特色植物 灯盏花怎么样
小儿流鼻血怎么回事
预防老年痴呆吃什么保健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