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本市一家晨报的一名热线记者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2-20

我是本市一家晨报的一名热线记者,每天都接到无数的报料电话。
这几天,为了参与火车站前广场上的英雄碑挪往何处的讨论,拔打我的热线电话的市民多得无法形容。挪碑事件是这样的,本市为了创建国际化大都市,修建地铁,地铁的主干线不编不倚正好要穿过英雄碑,这个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某国军队为帮助本国人民赶走侵略者而牺牲的战士而立的,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因此,挪碑与不挪碑就形成了一个大问题摆在人们面前。挪碑吧,害怕伤害某国及本国本市人民的感情。不挪吧,地铁没法建。有关专家邀请技术人员研讨改变地铁线路方向,但最终结果是地铁线路方向不可更改,必须穿过纪念碑,此方案上报后获得批准。接下来的问题英雄碑挪往何处。
几天来,关于碑挪往何处的热线电话不断,大致的观点分为三种:一派力主碑在原地不动;一派主张把碑挪到城北的公园;最后一派主张把碑挪到某国去。三种观点热烈交锋,互不相让。我所在的晨报的发行量直线上升。我的采访任务也成倍增长。
一天,我采访回来,疲倦地在午休。热线电话响了,是找我的,话筒里传过来一个微弱的苍老的老太太的声音。我问她找我想报什么料?“我,我想,我有一个挪碑的最佳去处,我想找你谈谈。要当面谈。”老太太说。
下午我有一个民营企业家联宜会要参加,会后要游玩,还有酒会,哪有时间与一个老太太闲扯。再说,一个老太太会有什么娜碑的最佳去处?无非是那三种方案,你一个老太太还能把英雄碑挪到天上去不成?我说我正忙采访呢,她的问题明天再谈。一句话把老太太打发了。
隔了一天,我采访刚回到报社,电话记录 告诉我那个老太太又来电话找我,非要跟我谈谈纪念碑挪往何处的问题。我告诉记录 :“你让她找别的记者。我太忙了。”
又隔了一天,那个老太太又来电话找我,我以采访忙又拒拒绝了她。这次老太太火了:“我就是要找你,你是报社的名记,如果这次你再拒绝采访我,我会投诉你的。”
我解释说:“报社有规定的,采访什么,采访谁都有规定的。”
老太太说:“我不管,你不采访我,我就投诉你。再说,我有一个挪碑的最佳去处,难道你不想知道吗?”我说:“碑挪往何处,你在电话里说给我不就成了,非得当面采访?”
“必须的。”老太太很固执。
正好今天晚上电视台要在纪念碑前举办活动,内容正是征集市民关于碑挪往何处的最佳答案。我与电视台的一个朋友约好,给老太太一个机会,看看她的关于纪念碑挪到的最佳去处是什么地方。
这天晚上,天公不作美,天落大雨,老太太能来吗?到了给老太太的镜头的时间了,只听漂亮的女主持大声说:“今天晚上,我们听到了数十万市民们的关于英雄纪念碑挪往何处的最佳答案,那就是把纪念碑挪往城北公园里的烈士陵园,那里的确是英雄们的最佳安息之处。但是,今天晚上,我受一个晨报记者的委托,要当面访问一个老人家,她说她有一个英雄碑的最佳去处的答案。市民朋友欢迎她。”
现场一片欢呼,可十分钟过去了,老太太并未从人群中走出来。我很担心老太太不来。那样的话,岂不把电视台的朋友耍了?正担心间,一个三轮电动车,直驰而奔镜头而来。司机打开车门,背出一个老太太,老太太被扶坐在镜头前,老太太喘气说:“谢谢,终于赶来了。我之所以来,是因为在几十年前的那场赶出侵略者的卫国战争中我失去了三个外国儿子,当时,我是一名外语教师,在战争最艰苦的时刻,为了取得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某国帮助我们,派来了他们的优秀儿女。我所在的学校的三个外国学生正是某国国籍,他们仨投入了那场战役,临走前,他们认我做他们的母亲,他们成了我的三个儿子,他们去了,战争胜利了,可他们仨却没有回来。他们的名字上了这个纪念碑……”
人群中有人高喊:“别罗嗦了,老太太,你快说出的你的观点。你认为纪念碑应该挪到什么地方?!”人群骚乱了:“是啊,快说,把碑挪到什么地方?!”
镜头推到老太太睑上,变成了大特写。只见老太太慢慢地用尽气力说:“把碑挪到我们的心里…永远记住那些帮助过我们的取得胜利的异国兄弟们……”
骚动的市民们一下子静了下来。雨越下越大,但市民们没有走,而是一个接一个地从老太太身边走过,并都默默向老太太致以崇高的敬礼!

共 16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纪念碑挪往哪儿?是作品给的悬念。但不管挪在哪儿,它都是人们心中的丰碑。老太太的出现也是如此,诉说着英雄碑的意义。可人们就想知道她的建议,究竟将纪念碑挪在什么地方,“把碑挪到我们的心里…永远记住那些帮助过我们的取得胜利的异国兄弟们……”这就是老太太的答案。 其实这个结尾不太理想,因为老太太偷换了概念。作品的悬念并没揭开。 个人意见供参考。 【微编 王老大】
1 楼 文友: 2014-11-20 15: 8:5 期盼你的新作!口感符合儿童需求的止咳药选哪个
小孩子积食的表现
偶尔心绞痛是怎么回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