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的主人公是生活在S国的一位刽子手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2-21
摘要:本故事的主人公是生活在S国的一位刽子手,讲述的内容是关于该刽子手因处决一名毒贩而丢掉了饭碗。但要声明的是,本故事绝无半点虚构之成分,而完全是基于多年前作者本人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新闻报道,现在,作者本人则凭记忆,只将其尽可能地如实转述。 本故事的主人公是生活在S国的一位刽子手,讲述的内容是关于该刽子手因处决一名毒贩而丢掉了饭碗。但要声明的是,本故事绝无半点虚构之成分,而完全是基于多年前作者本人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新闻报道,现在,作者本人则凭记忆,只将其尽可能地如实转述。
一
在讲述本故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故事的主人公辛哈老汉的情况。因为,辛哈老汉的情况也是构成本故事的一个重要部分。
辛哈老汉已上了年纪,在本故事发生时,已经七十多岁,但身子骨仍强健硬朗。辛哈老汉的模样看上去跟生活在S国的Y裔的普通老头没什么两样,肤色黝黑,身材肥胖,脑袋光秃圆溜,眉须皆白,咧嘴笑时脸上就绽露出爽朗的表情,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也焕发出清澈亮堂的光芒。辛哈老汉的一条粗壮的手臂上还纹着一条刺青,图案清晰可见:一个十字架,架下一行小字——得救之道,在于其中。总之,光看辛哈老汉的模样绝难让人猜到他的职业。辛哈老汉的职业就是一名刽子手,确切说是一名绞刑吏,而且,是S国国内那时为止唯一的一名绞刑吏。
作为这个国家唯一的一名绞刑吏,辛哈老汉从事这份工作已经有整整四十六个年头,也就是说,在辛哈老汉还是个二十来岁三十不到的年轻小伙子时,他就操起了这份职业,一直干到本故事发生的时候,都还没退下来。
绞刑吏这份职业本来就让人感到既畏惧又神秘,那么涉及该职业的日常工作情况一般亦鲜为人知。作者本人曾看过一部国外影片,片中有位绞刑吏(或称之为行刑官)在平常日子里就待在位于监狱里的一间当工作间的屋子里,摆弄并研究那些长短不同粗细不一的绳索和绞刑架,工作看似轻松,却透着严谨和一丝不苟,赶上有行刑任务时,便为准备适合的绳索和绞刑架而开始忙碌。辛哈老汉的日常工作情况或许就跟影片中的那位行刑官差不多。当然,这只是作者本人的猜测。毕竟在当时的新闻报道中没有对此予以披露。
不过,当年的新闻报道,却披露了辛哈老汉在四十六年的职业生涯里总共处决了850名被这个国家的法律判了死刑的囚犯这一事实。平均折算下来,每年差不多处决18个。这对于一个人口只有五百来万的国家来说,其死刑率不可谓不高。更有甚者,当年的报道又披露了辛哈老汉曾在一天内处决的死囚就达到了18个,而且辛哈老汉还曾在九十分钟内处死了七名囚犯,从而创下了一个既惊人又让人毛骨悚然的记录。无法想象辛哈老汉当年在那一天及在那九十分钟内是如何熬过的,但那时辛哈老汉的耳边肯定始终回响着绞刑架的台板下落时而发出的“砰砰”声,那响声仿佛是死神的脚步重重地反复踏过。总之,当了大半辈子刽子手下来,凡是被这个国家的法律判了绞刑的囚犯,全都由辛哈老汉一手送往了“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
“我要送你到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愿主保佑你!”这是每次行刑时,辛哈老汉都会对死囚说的一句话。似乎说了那么一句话,就可减少些犯人临死前的恐惧;也能让辛哈老汉在把绳索套进犯人的脖子时,良心上会感到好受些。至于有没有效果,旁人就难以体会。不过,辛哈老汉干的这行当毕竟是要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绞死,即便那人生前罪孽深重死有余辜。当初,辛哈老汉的第一任妻子就因为辛哈老汉干的这行当,便坚决地跟辛哈老汉离了婚。其实,辛哈老汉的刽子手身份曾向他的第一任妻子隐瞒了很多年,但他的第一任妻子还是从什么渠道得知了内幕,便被吓跑了。如今,辛哈老汉则跟第二任妻子和领养来的三个孩子生活在一起,当然,在本故事发生前,辛哈老汉仍向第二任妻子隐瞒着自己的刽子手身份,只声称是监狱官。这么做,既顾虑于世俗对这份职业的忌讳,也受了“行规”及S国法律规定的约束。
在一本黑色封皮的私人本子——也可算工作笔记里,辛哈老汉记录了四十六年来的职业生涯。从当年还是个年轻小伙子时处决的第一个犯人到如今年过七旬处决的第八百五十个犯人,辛哈老汉记录了每次行刑的时间、地点以及犯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国籍、所犯罪行、尤其重要的还有犯人的身高、体重和体型。那么多犯人中有男人有女人、有本国的有国外的、有年轻的有上了年纪的、有胖的有瘦的、有高的有矮的、有一念之差丢了性命的、也有作恶多端死不悔改的。辛哈老汉坐在办公桌旁,会时常翻翻那本子,当一页页看过去时,心头往往交织了矛盾:既为数十年来的职业生涯而产出的累累硕果感到一种变态的自豪,又为自己在执行了法律后而犯下的另一种“罪”于心不安,甚至会感到一股压力。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杀的人”越来越多,辛哈老汉心里面的那种不安和压力也与日俱增,于是辛哈老汉对自己干的这份“变相杀人”的行当,便萌生过退意。可想想容易,做起来却挺困难。那么多年刽子手干下来,如果改换行当,辛哈老汉却不知道干什么好?再说,干刽子手除了有固定薪水外,每处死一名犯人还有一笔不菲的外块。当年,辛哈老汉就纯粹是冲着丰厚的待遇才入了这行。辛哈老汉总得赚钱养家糊口。不过,辛哈老汉也曾暗暗发过誓:一旦存了足够的积蓄,就立刻辞职。六十岁时,辛哈老汉确实下定了决心,要“金盆洗手”,准备跟正常人一样去过悠闲的退休生活。结果让辛哈老汉始料不及的是,当时国内竟没有一个人可以接他的班。其中之原因固然有世俗成见之因素,但也有这份职业的特殊性。
别以为当绞刑吏只要把绳索套进犯人的脖子,再按动下机关就可完事大吉。其实不然。因为实施一门高效率的绞刑算是一门“技术活”。刚入职的新人须得经过反复训练,认真琢磨,才能摸出些门道。
绞刑其实有很多种操作方法,如短距坠落、标准坠落、悬吊及长距坠落等等。所有这些绞刑方式中最具技术含量的则是"长距坠落"。它是利用犯人猛然下坠时产生的重量把颈椎扭断,令大脑瞬间失去血氧供应,最短一秒内就可致犯人昏迷。这样,尽管脑死亡要在几分钟之后才能发生,身体的完全死亡还需要再多一些时间,但犯人不会有任何知觉,可以说死得迅速、安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或说要完成这样一次完美的绞刑,绞刑吏得根据犯人的身高、体重和体型等数据准确地计算出合适的绳索长度,给犯人留出一个足够的下坠空间,从而达到足够的下坠速度,以不大不小的力量恰到好处地把犯人的颈椎扭断。说来简单,但这其间的分寸可不好把握,绞刑吏一个没算准,犯人就会死得很惨很难看。如果绳索算得太长,犯人在下落过程中由于速度太快,冲劲太大,脑袋就会被折断,结果地上一具血淋淋的无头尸,绳套上一个血淋淋的黑布口袋,绞刑架遂变成了断头台;如果绳索算得太短,下坠时的距离、速度及重量就全都不够,犯人会被慢慢地勒死,充满痛苦地死去。
总之,长距坠落是唯一通过精心计算来帮助犯人减轻痛苦的绞刑方式。通常只有专业的绞刑吏才能做得到,比如辛哈老汉这样一位已经从业四十六年,经验丰富的绞刑吏。因此,干绞刑吏这活按辛哈老汉的话说“还是很有技术含量”。一个出色的绞刑吏能让犯人死得既体面又干净。在这点上,辛哈老汉又可以自豪地说:“犯人遇到我,也算是‘福气’。因为不必受多大的痛苦。”四十六年的职业生涯下来,辛哈老汉就凭着这过硬的技术,每次执行绞刑全都是一次性利索地完成,而从没有过“补绞”。
不过,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绞刑吏,仅仅技术过硬是不够的,还得具备过人的胆量和非常的心理素质。毕竟,“这种变相杀人”的活,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干得了。干这种活会让普通人多多少少感到于心不安,甚至产生极度恐惧。
首先还是恐惧心理,特别是第一次干这活的时候。比如,当你第一次走进行刑室面对一个待决的犯人;当你第一次把黑布蒙住犯人的脑袋;当你第一次将绳索套进犯人的脖子;当你第一次按下机关;最后“砰”地一声,当你第一次目睹犯人在你眼前被活活吊死,总之,当你经历了这一连串的第一次,你的两条腿还能够站在行刑室的地面上支撑着你的躯体,那么你就差不多挺了过来,以后在这条职业路上或许就好走了。而一旦当场垮了下去,那么从此后你就再也别想干这行当,这不仅仅涉及颜面的问题,还是一场勇气与胆怯之间的殊死较量。
此外,干刽子手这行还得身世清白,不得有前科。毕竟是为政府工作,政府得顾及声誉。若雇个有犯罪前科的人来处决罪犯总不是事儿。
辛哈老汉曾经收过两个徒弟。辛哈老汉对那两个徒弟可算是精心栽培悉数相教,不但教他们技术还告诉他们到时候如何去克服恐惧心理,那两个徒弟学得也很用心,对着沙袋进行模拟训练时都表现出了娴熟出色的技术。可后来,一个徒弟被查出有犯罪前科,只得下课;另一个徒弟到了要动真格时,便吓得不敢扳动机关,那种紧张和恐惧,就好像是自己要上绞刑架。甚至于,那个徒弟因忍受不了这样的场面而冲出了绞刑室,最后又因压力过大而发了疯。
当然,辛哈老汉第一次处决犯人时,也吓得差点儿趴在了地上。那时,年轻的辛汉还没进入行刑室,便感到了极度紧张,当把绳索套进犯人的脖子,浑身已瑟瑟发抖,但年轻的辛哈凭着血气方刚还是豁出去扳动了机关,那一刻,年轻的辛哈感到自己的魂仿佛也随着悬在眼前的犯人出了窍。后来一连几天,年轻的辛哈还跟丢了魂似的浑浑噩噩,且还总闻到一股腐败的气味缠绕着自己。不过,年轻的辛哈还是挺了过来,一晃眼,便在这行干了大半辈子。
至于干这行良心上是否会感到不安?每个人或许多多少少会有,区别在于程度不同而已。如果你把这行纯粹看作是一份合法的职业,或许会心安理得些,再则,只要S国这个国家及这世界上的法律规定了还有死刑,那么总会有人犯死罪,那么也就会有刽子手(或行刑人)这一行,你不干,照样会有别的人来干;但如果你把这行视为一种只借了执法名义的“变相杀人”的行为,那么你就会感到更为内疚和压力。即便像辛哈老汉这样的老手,虽己消除了恐惧,亦能坦然应付每一次行刑,但总无法摆脱那种于心难安的感受。大概为试图缓解因这份职业而带来的不安和压力,辛哈在迈入四十岁,也就是在他己处决了两百二十二个犯人的时候,他便找人刺了手臂上的那条纹身,那纹身像是对自己的告解,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获得救黩。可一面希望得救一面却继续变相杀人,这又使得辛哈老汉感到很无奈,因为他还没有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那就只好让自己在这一行继续干下去。要是辛哈老汉坚持退休,让一个生手来行刑,犯人就会遭受更大的痛苦,甚至会死得很难看。与其这样,不如让自己来干,也可减轻些犯人的痛苦。这么换个角度来想,辛哈老汉就觉得自己也算做了一件好事,尽了人道,那么良心上或许也会好受些。
二
关于辛哈老汉的情况大致就介绍到此。现在就来说说辛哈老汉因处决一名囚犯而终于丢掉了捧了四十六年绞刑吏这个饭碗的始末。这事,当年经媒体的报道颇为轰动,以至于将辛哈老汉四十六年的职业生涯给抖了出来;以至于让这件事在悲剧的气氛中抹上了滑稽的况味。
当年,那件事报道出来时,辛哈老汉将要对他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第八百五十一个犯人实施绞刑。刑期已经确定。尽管外界为那位犯人的受刑己闹得沸沸扬扬,但已经历了职业上风风雨雨的辛哈老汉则不为所动,仍跟以往一样,将自身隐没于法律制裁的幕后,一丝不苟地为又一次行刑做着准备工作,根据测得的该犯人的身高及最新的体重和体型等数据,制作出长度合适的绳子,然后用模拟沙袋反复彩排,与此同时等着时辰一到,就送那位死刑犯去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辛哈老汉却接到了政府监狱部门的通知,告知辛哈老汉不用为那位死刑犯执行绞刑,而且以后再也不用干这行。换言之,辛哈老汉被解雇了。其中之原因竟是由辛哈老汉本要处决的那位死刑犯而引起。
那位死刑犯其实没什么来头,是一位N裔的年轻人,出生于一个单亲的难民家庭,后随母亲定居至A国,入了A国籍。据当年的报道,那位死刑犯本是个良好青年。在校时是个好学生;在家里是个好儿子好兄长;在朋友中又深得朋友的信赖。可惜就是这样一位好青年却因一念之差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为了替弟弟偿还一笔高利贷,那年轻人出于手足情深,便铤而走险,随毒贩去G国走了一遭,那是那年轻人第一次出国。那年轻人准备替毒贩将一批海洛因从G国走私到A国。但没想到那年轻人坐的飞机竟在S国过境。结果,在S国国际机场,那年轻人当场被S国警方查获出几百克海洛因。S国是世界上对毒贩惩罚最严厉的国家之一。该国法律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携带超过15克海洛因就可判处死刑。因此,那年轻人很快就被S国政府判了死刑。
然而,这一起普普通通的刑事案件竟引起了A、S两国的外交风波。
A国早就废除了死刑。国内民众也普遍不支持死刑。当A国政府和民众得知同胞被外国政府判了死刑,情绪就高涨起来。A国各界遂展开了一场拯救该年轻人的行动。A国总理也几次写信甚至当面请求S国总理,希望对该年轻人网开一面,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结果均遭到了S国政府的拒绝。软的不行,A国政府就来硬的,不惜以两国间的贸易相要挟。但S国政府仍不为动摇。 共 6080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从特殊角度入笔写就的小说。此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名叫辛哈的绞刑吏的职业生涯。七十多岁的辛哈是S国唯一的一名绞刑吏,他的本职工作就是处决经过S国的法律判决了死刑的人。这工作虽然令人恐惧,但为了养家糊口,辛哈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了下来。漫长的四十六年里,辛哈有很多难以言说的各种尴尬,也因为这刽子手的职业导致了他与第一任妻子的离婚……可以说,辛哈从最初单纯的刽子手慢慢成为一位技术娴熟的老手,期间经历了心理上和思想上无数次的斗争。在这特殊的职业岗位上,辛哈慢慢成了一位充满了人情味的刽子手,以至于凡经他手走向死亡的犯人都能利索而尽可能减少痛苦地“去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辛哈原以为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作会伴随他到老,却不料一件跨国的案子中断了他刽子手的职业生涯。于辛哈来说,这真是一个轻松的结局:因为从此以后,他不用再忌讳自己刽子手的身份了,他终于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欣赏小说。荐读。【编辑:兰花悠悠香】
1 楼 文友: 2018-09-10 1 :41:45 这是一篇视角独特、写作手法独特又引人深思的小说。感谢赐稿看点。冠状动脉中的混合斑块软斑块是什么意思心悸及心律失常孩子脸色发黄怎么回事
一
在讲述本故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故事的主人公辛哈老汉的情况。因为,辛哈老汉的情况也是构成本故事的一个重要部分。
辛哈老汉已上了年纪,在本故事发生时,已经七十多岁,但身子骨仍强健硬朗。辛哈老汉的模样看上去跟生活在S国的Y裔的普通老头没什么两样,肤色黝黑,身材肥胖,脑袋光秃圆溜,眉须皆白,咧嘴笑时脸上就绽露出爽朗的表情,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也焕发出清澈亮堂的光芒。辛哈老汉的一条粗壮的手臂上还纹着一条刺青,图案清晰可见:一个十字架,架下一行小字——得救之道,在于其中。总之,光看辛哈老汉的模样绝难让人猜到他的职业。辛哈老汉的职业就是一名刽子手,确切说是一名绞刑吏,而且,是S国国内那时为止唯一的一名绞刑吏。
作为这个国家唯一的一名绞刑吏,辛哈老汉从事这份工作已经有整整四十六个年头,也就是说,在辛哈老汉还是个二十来岁三十不到的年轻小伙子时,他就操起了这份职业,一直干到本故事发生的时候,都还没退下来。
绞刑吏这份职业本来就让人感到既畏惧又神秘,那么涉及该职业的日常工作情况一般亦鲜为人知。作者本人曾看过一部国外影片,片中有位绞刑吏(或称之为行刑官)在平常日子里就待在位于监狱里的一间当工作间的屋子里,摆弄并研究那些长短不同粗细不一的绳索和绞刑架,工作看似轻松,却透着严谨和一丝不苟,赶上有行刑任务时,便为准备适合的绳索和绞刑架而开始忙碌。辛哈老汉的日常工作情况或许就跟影片中的那位行刑官差不多。当然,这只是作者本人的猜测。毕竟在当时的新闻报道中没有对此予以披露。
不过,当年的新闻报道,却披露了辛哈老汉在四十六年的职业生涯里总共处决了850名被这个国家的法律判了死刑的囚犯这一事实。平均折算下来,每年差不多处决18个。这对于一个人口只有五百来万的国家来说,其死刑率不可谓不高。更有甚者,当年的报道又披露了辛哈老汉曾在一天内处决的死囚就达到了18个,而且辛哈老汉还曾在九十分钟内处死了七名囚犯,从而创下了一个既惊人又让人毛骨悚然的记录。无法想象辛哈老汉当年在那一天及在那九十分钟内是如何熬过的,但那时辛哈老汉的耳边肯定始终回响着绞刑架的台板下落时而发出的“砰砰”声,那响声仿佛是死神的脚步重重地反复踏过。总之,当了大半辈子刽子手下来,凡是被这个国家的法律判了绞刑的囚犯,全都由辛哈老汉一手送往了“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
“我要送你到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愿主保佑你!”这是每次行刑时,辛哈老汉都会对死囚说的一句话。似乎说了那么一句话,就可减少些犯人临死前的恐惧;也能让辛哈老汉在把绳索套进犯人的脖子时,良心上会感到好受些。至于有没有效果,旁人就难以体会。不过,辛哈老汉干的这行当毕竟是要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绞死,即便那人生前罪孽深重死有余辜。当初,辛哈老汉的第一任妻子就因为辛哈老汉干的这行当,便坚决地跟辛哈老汉离了婚。其实,辛哈老汉的刽子手身份曾向他的第一任妻子隐瞒了很多年,但他的第一任妻子还是从什么渠道得知了内幕,便被吓跑了。如今,辛哈老汉则跟第二任妻子和领养来的三个孩子生活在一起,当然,在本故事发生前,辛哈老汉仍向第二任妻子隐瞒着自己的刽子手身份,只声称是监狱官。这么做,既顾虑于世俗对这份职业的忌讳,也受了“行规”及S国法律规定的约束。
在一本黑色封皮的私人本子——也可算工作笔记里,辛哈老汉记录了四十六年来的职业生涯。从当年还是个年轻小伙子时处决的第一个犯人到如今年过七旬处决的第八百五十个犯人,辛哈老汉记录了每次行刑的时间、地点以及犯人的姓名、年龄、性别、国籍、所犯罪行、尤其重要的还有犯人的身高、体重和体型。那么多犯人中有男人有女人、有本国的有国外的、有年轻的有上了年纪的、有胖的有瘦的、有高的有矮的、有一念之差丢了性命的、也有作恶多端死不悔改的。辛哈老汉坐在办公桌旁,会时常翻翻那本子,当一页页看过去时,心头往往交织了矛盾:既为数十年来的职业生涯而产出的累累硕果感到一种变态的自豪,又为自己在执行了法律后而犯下的另一种“罪”于心不安,甚至会感到一股压力。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杀的人”越来越多,辛哈老汉心里面的那种不安和压力也与日俱增,于是辛哈老汉对自己干的这份“变相杀人”的行当,便萌生过退意。可想想容易,做起来却挺困难。那么多年刽子手干下来,如果改换行当,辛哈老汉却不知道干什么好?再说,干刽子手除了有固定薪水外,每处死一名犯人还有一笔不菲的外块。当年,辛哈老汉就纯粹是冲着丰厚的待遇才入了这行。辛哈老汉总得赚钱养家糊口。不过,辛哈老汉也曾暗暗发过誓:一旦存了足够的积蓄,就立刻辞职。六十岁时,辛哈老汉确实下定了决心,要“金盆洗手”,准备跟正常人一样去过悠闲的退休生活。结果让辛哈老汉始料不及的是,当时国内竟没有一个人可以接他的班。其中之原因固然有世俗成见之因素,但也有这份职业的特殊性。
别以为当绞刑吏只要把绳索套进犯人的脖子,再按动下机关就可完事大吉。其实不然。因为实施一门高效率的绞刑算是一门“技术活”。刚入职的新人须得经过反复训练,认真琢磨,才能摸出些门道。
绞刑其实有很多种操作方法,如短距坠落、标准坠落、悬吊及长距坠落等等。所有这些绞刑方式中最具技术含量的则是"长距坠落"。它是利用犯人猛然下坠时产生的重量把颈椎扭断,令大脑瞬间失去血氧供应,最短一秒内就可致犯人昏迷。这样,尽管脑死亡要在几分钟之后才能发生,身体的完全死亡还需要再多一些时间,但犯人不会有任何知觉,可以说死得迅速、安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或说要完成这样一次完美的绞刑,绞刑吏得根据犯人的身高、体重和体型等数据准确地计算出合适的绳索长度,给犯人留出一个足够的下坠空间,从而达到足够的下坠速度,以不大不小的力量恰到好处地把犯人的颈椎扭断。说来简单,但这其间的分寸可不好把握,绞刑吏一个没算准,犯人就会死得很惨很难看。如果绳索算得太长,犯人在下落过程中由于速度太快,冲劲太大,脑袋就会被折断,结果地上一具血淋淋的无头尸,绳套上一个血淋淋的黑布口袋,绞刑架遂变成了断头台;如果绳索算得太短,下坠时的距离、速度及重量就全都不够,犯人会被慢慢地勒死,充满痛苦地死去。
总之,长距坠落是唯一通过精心计算来帮助犯人减轻痛苦的绞刑方式。通常只有专业的绞刑吏才能做得到,比如辛哈老汉这样一位已经从业四十六年,经验丰富的绞刑吏。因此,干绞刑吏这活按辛哈老汉的话说“还是很有技术含量”。一个出色的绞刑吏能让犯人死得既体面又干净。在这点上,辛哈老汉又可以自豪地说:“犯人遇到我,也算是‘福气’。因为不必受多大的痛苦。”四十六年的职业生涯下来,辛哈老汉就凭着这过硬的技术,每次执行绞刑全都是一次性利索地完成,而从没有过“补绞”。
不过,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绞刑吏,仅仅技术过硬是不够的,还得具备过人的胆量和非常的心理素质。毕竟,“这种变相杀人”的活,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干得了。干这种活会让普通人多多少少感到于心不安,甚至产生极度恐惧。
首先还是恐惧心理,特别是第一次干这活的时候。比如,当你第一次走进行刑室面对一个待决的犯人;当你第一次把黑布蒙住犯人的脑袋;当你第一次将绳索套进犯人的脖子;当你第一次按下机关;最后“砰”地一声,当你第一次目睹犯人在你眼前被活活吊死,总之,当你经历了这一连串的第一次,你的两条腿还能够站在行刑室的地面上支撑着你的躯体,那么你就差不多挺了过来,以后在这条职业路上或许就好走了。而一旦当场垮了下去,那么从此后你就再也别想干这行当,这不仅仅涉及颜面的问题,还是一场勇气与胆怯之间的殊死较量。
此外,干刽子手这行还得身世清白,不得有前科。毕竟是为政府工作,政府得顾及声誉。若雇个有犯罪前科的人来处决罪犯总不是事儿。
辛哈老汉曾经收过两个徒弟。辛哈老汉对那两个徒弟可算是精心栽培悉数相教,不但教他们技术还告诉他们到时候如何去克服恐惧心理,那两个徒弟学得也很用心,对着沙袋进行模拟训练时都表现出了娴熟出色的技术。可后来,一个徒弟被查出有犯罪前科,只得下课;另一个徒弟到了要动真格时,便吓得不敢扳动机关,那种紧张和恐惧,就好像是自己要上绞刑架。甚至于,那个徒弟因忍受不了这样的场面而冲出了绞刑室,最后又因压力过大而发了疯。
当然,辛哈老汉第一次处决犯人时,也吓得差点儿趴在了地上。那时,年轻的辛汉还没进入行刑室,便感到了极度紧张,当把绳索套进犯人的脖子,浑身已瑟瑟发抖,但年轻的辛哈凭着血气方刚还是豁出去扳动了机关,那一刻,年轻的辛哈感到自己的魂仿佛也随着悬在眼前的犯人出了窍。后来一连几天,年轻的辛哈还跟丢了魂似的浑浑噩噩,且还总闻到一股腐败的气味缠绕着自己。不过,年轻的辛哈还是挺了过来,一晃眼,便在这行干了大半辈子。
至于干这行良心上是否会感到不安?每个人或许多多少少会有,区别在于程度不同而已。如果你把这行纯粹看作是一份合法的职业,或许会心安理得些,再则,只要S国这个国家及这世界上的法律规定了还有死刑,那么总会有人犯死罪,那么也就会有刽子手(或行刑人)这一行,你不干,照样会有别的人来干;但如果你把这行视为一种只借了执法名义的“变相杀人”的行为,那么你就会感到更为内疚和压力。即便像辛哈老汉这样的老手,虽己消除了恐惧,亦能坦然应付每一次行刑,但总无法摆脱那种于心难安的感受。大概为试图缓解因这份职业而带来的不安和压力,辛哈在迈入四十岁,也就是在他己处决了两百二十二个犯人的时候,他便找人刺了手臂上的那条纹身,那纹身像是对自己的告解,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获得救黩。可一面希望得救一面却继续变相杀人,这又使得辛哈老汉感到很无奈,因为他还没有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那就只好让自己在这一行继续干下去。要是辛哈老汉坚持退休,让一个生手来行刑,犯人就会遭受更大的痛苦,甚至会死得很难看。与其这样,不如让自己来干,也可减轻些犯人的痛苦。这么换个角度来想,辛哈老汉就觉得自己也算做了一件好事,尽了人道,那么良心上或许也会好受些。
二
关于辛哈老汉的情况大致就介绍到此。现在就来说说辛哈老汉因处决一名囚犯而终于丢掉了捧了四十六年绞刑吏这个饭碗的始末。这事,当年经媒体的报道颇为轰动,以至于将辛哈老汉四十六年的职业生涯给抖了出来;以至于让这件事在悲剧的气氛中抹上了滑稽的况味。
当年,那件事报道出来时,辛哈老汉将要对他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第八百五十一个犯人实施绞刑。刑期已经确定。尽管外界为那位犯人的受刑己闹得沸沸扬扬,但已经历了职业上风风雨雨的辛哈老汉则不为所动,仍跟以往一样,将自身隐没于法律制裁的幕后,一丝不苟地为又一次行刑做着准备工作,根据测得的该犯人的身高及最新的体重和体型等数据,制作出长度合适的绳子,然后用模拟沙袋反复彩排,与此同时等着时辰一到,就送那位死刑犯去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辛哈老汉却接到了政府监狱部门的通知,告知辛哈老汉不用为那位死刑犯执行绞刑,而且以后再也不用干这行。换言之,辛哈老汉被解雇了。其中之原因竟是由辛哈老汉本要处决的那位死刑犯而引起。
那位死刑犯其实没什么来头,是一位N裔的年轻人,出生于一个单亲的难民家庭,后随母亲定居至A国,入了A国籍。据当年的报道,那位死刑犯本是个良好青年。在校时是个好学生;在家里是个好儿子好兄长;在朋友中又深得朋友的信赖。可惜就是这样一位好青年却因一念之差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为了替弟弟偿还一笔高利贷,那年轻人出于手足情深,便铤而走险,随毒贩去G国走了一遭,那是那年轻人第一次出国。那年轻人准备替毒贩将一批海洛因从G国走私到A国。但没想到那年轻人坐的飞机竟在S国过境。结果,在S国国际机场,那年轻人当场被S国警方查获出几百克海洛因。S国是世界上对毒贩惩罚最严厉的国家之一。该国法律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携带超过15克海洛因就可判处死刑。因此,那年轻人很快就被S国政府判了死刑。
然而,这一起普普通通的刑事案件竟引起了A、S两国的外交风波。
A国早就废除了死刑。国内民众也普遍不支持死刑。当A国政府和民众得知同胞被外国政府判了死刑,情绪就高涨起来。A国各界遂展开了一场拯救该年轻人的行动。A国总理也几次写信甚至当面请求S国总理,希望对该年轻人网开一面,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结果均遭到了S国政府的拒绝。软的不行,A国政府就来硬的,不惜以两国间的贸易相要挟。但S国政府仍不为动摇。 共 6080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从特殊角度入笔写就的小说。此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名叫辛哈的绞刑吏的职业生涯。七十多岁的辛哈是S国唯一的一名绞刑吏,他的本职工作就是处决经过S国的法律判决了死刑的人。这工作虽然令人恐惧,但为了养家糊口,辛哈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了下来。漫长的四十六年里,辛哈有很多难以言说的各种尴尬,也因为这刽子手的职业导致了他与第一任妻子的离婚……可以说,辛哈从最初单纯的刽子手慢慢成为一位技术娴熟的老手,期间经历了心理上和思想上无数次的斗争。在这特殊的职业岗位上,辛哈慢慢成了一位充满了人情味的刽子手,以至于凡经他手走向死亡的犯人都能利索而尽可能减少痛苦地“去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辛哈原以为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作会伴随他到老,却不料一件跨国的案子中断了他刽子手的职业生涯。于辛哈来说,这真是一个轻松的结局:因为从此以后,他不用再忌讳自己刽子手的身份了,他终于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欣赏小说。荐读。【编辑:兰花悠悠香】
1 楼 文友: 2018-09-10 1 :41:45 这是一篇视角独特、写作手法独特又引人深思的小说。感谢赐稿看点。冠状动脉中的混合斑块软斑块是什么意思心悸及心律失常孩子脸色发黄怎么回事
上一篇:茫茫银河隔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