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在改革中发展的农村教育散文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09-29
摘要:纵观农村教育之发展,均在改革中实现。从教师主宰课堂,到学生成为课堂主人;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黑板、粉笔、板擦、教鞭课堂到互联、多媒体与学科整合;到电子白板;到数字化课堂。一场场革命,推动教育的迅猛发展,以排山倒海之势,一泻千里。
1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久远的私塾教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私立或公立学校的班级授课制。解放之后,在农村,迅速掀起了“拆了庙堂盖学堂”的建校运动。轰轰烈烈,势不可挡,席卷中国农村大地,新中国第一批新式农村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
在当时情况下,这种改革是必须的,是社会现实所迫。原因之一,私塾教育的教学内容,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等不能满足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国家百废待兴,社会主义建设者除了需要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更需要学习科学知识,转化成国家建设的生产力。原因之二,新中国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所有家庭的孩子享受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力。当时的中国四万万同胞,受教育者是个巨大的群体,几十个人的私塾式的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群体接受教育的需要。迫切需要规模较大的新式学校,德才兼备的教育者,按年龄组合班级,实施班级授课的新模式。
刚建立农村学校,最初设初等小学,高等小学。授课内容有算术、语文、地理、历史、自然知识等等。增添了黑板、粉笔、板擦、教鞭等教学用具。从授课方法上改变了私塾老师的正襟危坐,高高在上,之乎者也;改变了学生书读百遍,直到默诵那种单一死板的学习方法。老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深入浅出的讲解,板书要点,解析、演示过程。改变一味灌输,开始重视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因素。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学校全部公立化,私塾教育基本绝迹。根据人才的需要,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开始在农村出现,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上升到很重要的地位。开设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课程。
教学方法处在摸索、实践阶段。农村学校,师资尚且匮乏,尤其高中教育,能够胜任者了了无几,教学方法各异,尚未成熟者多。
2
继而进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把整个意识形态领域搞得混乱不堪,科学、教育被严重冲击。此时,教育行业秩序混乱,没有精力搞改革发展,而是随着斗争形势需要在变化。
林彪、四人帮趁机煽风点火,提出“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而不要有文化的剥削者、精神贵族”,鼓吹要培养“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反潮流”战士。学生瞬间转化角色,成了无产阶级小闯将。学校停课,学生带着冲动走向全国各地串连。老师被赶下讲台,被打成臭老九、右派、反动派。好多学校学生夺取了领导权,成立所谓革命委员会。学校停课,红卫兵头头带着小闯将到处打砸抢。出现了像以张铁生、黄帅为代表的白卷英雄,“不学ABC,照样当接班人。”一时间,学校教育乱作一团,单纯的学生迷失了方向。
整个中国,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了,何谈教育。
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上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
中小学教育变得不伦不类:教学内容突出政治挂帅,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不但学工、学农,还要学军。学校有农场,学校办工厂。学生轮流劳动,或半日上课,半日劳动。农村学校,到了农业生产大忙季节,甚至停课,全天干活。为了配合当地农业生产,农村学生有麦假、秋假,却没有暑假,一切为了农业生产,教育没了位置,只安排在农闲的时候。
中学课本理科知识改成《工农业生产知识》,削弱理论知识,重点突出生产应用,比如:三机一泵是很有特色的。老师搞不明白,讲不好,干脆带领学生到生产第一线看个究竟。
不仅如此,为了服从政治需要,安排贫下中农代表进入学校参与管理,让孩子们“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绷紧阶级斗争的弦。”搞忆苦思甜,参与社会上的政治斗争,组织各种批判大会。可以这样描绘当时的情景:
一群群稚嫩的少年儿童舞动着红宝书,歇斯底里地呼着革命口号,挥舞着小拳头,像醉汉一样 地唱着革命歌曲。紧缩的眉头并不明白科学知识的奥秘无穷,稚嫩的小手握着大铁锹、镐头、锄头等笨拙的农具,在田里挥汗如雨。晒红了娃娃们娇嫩的脸蛋,磨破了一双双嫩嫩的手掌。一边呼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泪水却萦绕在天真的眼里。
并不懂得什么是阶级斗争的娃儿们凭着机械背诵的语录空洞地辩论着,天真的大眼里是空虚的世界,政治斗争的号角让他们机警地调节着绷紧的神经。没有鉴别力,没有思想。机械地、坚决地执行所谓上级命令,像一个个小狮子撞击着牢笼。正是学习知识的年龄却干着与年龄不相当的事,宝贵的光阴在分分秒秒中流逝,浪费着他们的青春生命,可惜呀,悲哀啊!
教学内容非常简单,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每课是一句毛主席语录,或者革命斗争口号。学生的启蒙教育就是呼口号,带着火药的味道,充满杀伤力,带着 ,充满烈火。而且每个学段之间,不进行毕业升学考试。大学都是推荐入学,可想而知,学生基本不用学习,保持政治思想的先进性就可一帆风顺。
十年浩劫,教育停滞不前,只是跟着形势摇摆、变化,没有发展。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知识,却扭曲了心灵,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更谈不上形成优良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一举粉碎王张江姚“四人帮”,十年浩劫画上了句号。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当年冬天,中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
1978年 月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教文化领域拨乱反正,教育行业开始步入正轨。
在公正公平、择优入取的政策之下,优秀人才升入大学,青少年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无比欢欣鼓舞,跃跃欲试。尤其农村青少年,考大学是一条通向理想的光辉大道,积极性被激发了,空前高涨。
师范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很快,一批批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进入教学第一线,这批年富力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角色,充满着巨大的创造力。不像老教师墨守成规,他们在继承和发扬有成效的经验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很快,遍地开满教学改革之花,涌现出许许多多先进的经验和做法。
这一段时间正是应试教育如火如荼的时代,千军万马都要通过同一个独木桥,于是大家先恐后往上挤,终因招生数量有限,还是众多的学生被淘汰下来。学校领导、教师想尽办法,在提高升学率上下功夫,争取多一个挤进去。
此时的教学改革,是在整合学生资源,分层次上动脑筋。
从县教育局规划上,设立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甚至重点小学。优秀教师,优秀学生集中到重点中学。这一点,是精英教育的做法,至今它的优势还在。但普通高中,普通的老师,层次较低的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能够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吗?
并且在重点高中有精英班、实验班、普通班,分别给学生挂上不同的标签。普通高中也不例外,甚至在初级中学仿效他们的做法,老师、学生分出等级。
在一个学校内部的所谓教学改革,也是围绕这种做法。为了鼓励学生自加压力、拼搏进取,采取排名次、分重点班等办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分成快中慢三个层次的班级,每个层次又按名次排座次。每次大考,座次相对变化一次,搞得班里火药味极浓,学生之间矛盾重重。一学年之后,上个层次班里会出现比下个层次成绩还差的情况,按照承诺,成绩好的向上进入高层次,成绩差者则淘汰至低的层次。
于是,快班的若干学生进入中班,中班进入慢班。稍不留神,就会下滑,这样的鞭策能够产生压力奋起直追吗?
同时,慢班优秀的学生挤进中班,中班优秀者向上挤进,换了新的环境,能够很快适应吗?由兵头官尾到将围,能转换好角色吗?
如此反复,虽然从道理上是给学生施压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三年学段完成,升学成绩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却造成了更大数量的落后群体,从思想上让相当数量的学生没了自信,从而一败涂地。
这一时段的教师在教学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革,理论支撑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作用,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学习。唯一的改变是:教师借助教具、幻灯、录音等先进手段使课堂形象逼真,创设情境,开始在教学技巧上摸索。
这个时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就业岗位还不宽松,孩子们人生梦想只有通过上大学才能实现,并且高等教育招生数量有限。所以,从老师到家长都在孤注一掷,不达目的不罢休精神,用尽各种办法劝学,逼学、提高。一时间,掀起了学习热潮,考大学的热潮,全社会都在重视教育。确实,一部分孩子被挺了上去,但较大数量的孩子终因自身素质、心理因素,或者是教师在对学生排队、整合中,一鼓作气没能跟上,再而衰,三而竭,没了动力和勇气。
4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魏书生教学改革无疑是一盏璀璨的灯塔,学生从主体地位上升为学习的主人。行使“主人权力”是魏老师最高明的办法。他常说,教师是学生公仆,学生才是学校的真正主人。让学生们时刻认识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们才能把学习当作是耕种自己的“田”,每人都有自己承包的“田”,才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魏书生的教学改革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两个方面。
在课堂教学上,魏书生创立了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就是在确立学习重点的前提下,让学生开始自学,找出未知,在讨论中集思广益,想法突破。再有疑问,在答题环节解决,这个环节也是立足学生自己解决,这个小组解决不了,可能另一小组迎刃而解,直到剩下最少的疑难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突破。根据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学生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自测题目,学生回答、自评。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学习过程及收获。
魏书生完全发挥了学生是课堂主人的作用,老师不再滔滔不绝的讲解,诲人不倦地主宰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时间还给了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进行。
我们都知道:同龄人之间的教育和影响是最有效、最深刻的。同一个小组的孩子们一块学习、讨论,形成最初步的知识体系。老师的点拨提高,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再通过使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得到巩固和提高。这样,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并且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而且能够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魏书生教学法的高明之处,是以往传统方法所不可能到达的高度。其原因是学生天生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自学教材,发现并获得新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展示或呈现出来,自然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自学不断,当然能力不断提高。
在班级管理上,魏书生改变师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立关系.相信共同的教育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了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人,前提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高明的策略。魏书生认为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通过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大大减少了由人际关系不谐产生的内耗,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
在魏书生的班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即“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而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
魏书生的管理目标系统地反映在他们制定的“班规班法”中,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思想教育、有学习检查、有纪律监督、有多种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内容含盖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及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的班级管理机构是一个庞大群体,涵盖所有成员,每个学生都要承担一两项班级管理任务。学生轮流当值日班长,值周班长,体会做班长的,等角色转化时理解配合。班级管理除了班委委员、课代表,还有班级公物管理人、专项任务承包人(负责各项工作中细节事物)、常规工作监督分项承包人等等。也就是说,小到班里的一盆花、学生说脏话都有监督管理者。达到每个人一项以上的管理任务,每个人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人。
魏书生的管理思想是充分利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改革掉了老师的传统灌输,教师轻松引导,学生自学获得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轮作角色,体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心里转化,从而达到理解、配合、支持。
魏书生教学改革在传统教学方法大胆地迈出了一大步,是上世纪教学方法上的一次革命,给现代教育带来勃勃生机和无限动力。
共 7504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很值得一读的散文,是中国农村教育工作的史诗性的作品。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中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从废除私塾兴办学校到大革文化的命,再到国家和人民重新认识了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在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作者还谈到了几个在教育上颇具看点的教育改革:魏书生教育法、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等,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说:“杜郎口是农村教育改革的典型,适合农村教改土壤。”教育改革还在进行着,正如作者所说“改革,发展;再改革,再发展。教育发展之永恒的规律。”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的佳作,让我们了解到了这么多新鲜的东西。也期待着更多的佳作。【:透明秋语】
1楼文友: 14:54: 2 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的好作品,大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楼文友: 14:55:29 一篇值得一读的作品,感谢作者对社团工作的支持。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楼文友: 14:56:11 恭祝创作丰收,恭祝万事如意!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4楼文友: 17: 7:19 感谢赐稿墨海!祝你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5楼文友: 17: 9:10 感谢赐稿墨海!期待更多精彩再现,展示你的风采!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6楼文友: 20:29:12 拜读雨民老师佳作,也许老师曾从事过教育工作,才会如此深深感触农村教育的发展改革的重要性。条理清晰,情理交融,欣赏! 女人不仅要丽质更要励志!
7楼文友: 22: 6:26 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靠得是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努力。三尺讲台育桃李,教师的职业可以说既辛苦又伟大,教育改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些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息息相关,也和教育人的摸索尝试分不开。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一切我们期望中的景象都有可能成为现实。只有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才会有这么深的体会。雨民老师感触很深,也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教育改革的信息,文章写得很深刻到位,欣赏了! 安静写字,快乐生活。
什么原因导致腹胀
引起腹胀的原因有哪些
治疗腹胀的中成药
乳腺癌饮食建议和食疗菜谱最好的钙片是什么牌子
悦而维生素D滴剂价格
上一篇:逝水流年散文红颜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