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巢罗汉堤的生存意蕴散文外一篇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0-31
摘要: 海堤只是一般的海堤,岛村随处可见;海堤只是幽僻的海堤,塘头东角,莲花洋干,原本乃人迹罕至、鸥鸟栖息之地,荒芜空旷之处也。 然而海堤却实在不是一般海堤,海堤上列陈160多尊石雕罗汉。 海堤只是一般的海堤,岛村随处可见;海堤只是幽僻的海堤,塘头东角,莲花洋干,原本乃人迹罕至、鸥鸟栖息之地,荒芜空旷之处也。然而海堤却实在不是一般海堤,海堤上列陈160多尊石雕罗汉。
罗汉生动了海堤,海堤有了生命,有了神采,有了引人前来拜谒的魅力,有了让人留恋思索的奇妙。于是,我且称之为罗汉堤。沿着灰白的路面,一步步向着莲花岛前行,或是从莲花岛一步步趋向塘头,眼睛瞻仰的是罗汉,心里装下的是这些罗汉。不知是因为这那石雕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还是因为罗汉的本身意蕴,亦或是在这样的一个僻静之地出现了这样一个蔚为壮观的奇迹。看这160余尊罗汉,各有自己的容颜,自己的形态,自己的神情,展示着自己的性格。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双眼怒睁;有些温文尔雅,有些赤身裸体;有的横眉张扬,有的闭目静坐,修心养神;有的相拥交谈,互与切磋;有的手捧经卷,悠然吟诵;有的臂挥禅杖,勇猛刚烈……没有一个罗汉是重复的,没有一个形象是相同的,而按列在这长长海堤之上,组成一列长长的队伍,却自然有序,完整和谐。这就是佛界嘛,这就是有着禅意哲味的佛界嘛。
佛界,也是有着等级层次的世界。打个不大适当的譬喻。如果佛界是一所学校,那么佛就是学校的校长,菩萨应该是学校的中层干部,那么罗汉呢,就是学校里的教职员工。如果一所学校的教职员工都整齐划一,没有个性,那么这所学校应该说是没有生命力。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知道了,佛界之所以能够启蒙众生,佛力无边,长存久远,正是有了这各有形态各有特长各具个性的不拘一格的众罗汉。有层次、讲修养、明规则的佛界没有强行命令,强求统一,而是让每一个罗汉先生保持自己个性和品行而友好共存。于是佛界就和谐,就成天堂。
而每一个罗汉也就有了自己的存在意蕴,有了生动耐味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走近一个个罗汉,亲近一尊尊雕像。尽管那些石雕是冰冷的、坚硬的、凝固的,然而,我却分明感受到了罗汉体内流动的热血、跳动的心脉、翕动的呼吸、活动的思想。你看那圆睁的眼睛,突出的眼珠,闪亮着打抱不平者的愤慨与豪义;你看那微微的笑脸,微伸的手势,放飞着豁达睿智者的宽慰与爱抚;你看那低垂的长须,盘腿的坐姿,呈示着自我修炼者的坚守与毅力;你看那端坐的身姿,展开的经卷,沉思的神态,挥洒者求知者的努力与思考……一尊尊给人一个生存的意蕴,给人一个活着的方式。我不知道这是雕塑家的艺术高巧,还是罗汉本身的生命力量,或许是两者兼而有之。
佛是无处不在的,禅是无事不存的。生命是一种抽象而现实的东西。石雕从客观说是没有生命的。但从意念上说却是富有生命活力的,生命不单单是活着,不单单在于会行动,生命更是一种默默中呈现的渗入人心的气势,震撼魂魄的力度,是一种流经大脑而不会消退的印象,是一种与现实紧紧沟连,弥延博大的潜质。走上前,轻轻摸摸那一尊袒胸裸肚的尊者的高高的大肚,似乎那是风趣无边的庄大哥那般亲切;细细看看那一尊展经文低头文诵读的,似乎那是知识丰富整天伏案的李小弟那般和蔼;学学那一尊的弓步坚挺握拳展臂,似乎那是拳术高巧功夫不凡的王老弟那般雄健……他们就是活在我身边的人啊,罗汉的生命就流动起来,现实与雕塑形成了一体,于是他们就充满了生命的意蕴,他们就是我们生活的一种凝练,我们世界的一个缩影啊。于是罗汉的生命就更加具有特定的意蕴。每每走进寺院,我们总会首先就去点数罗汉,并与之观照自身,这就是沟连。佛力无边,无所不在。
我在莲花岛的罗汉堂里得知是画家朱仁民先生捐资一千多万,投资莲花岛,建立这800长的罗汉堤。我觉得,他不但成就了一项佛的事业,更在把那从容、睿智、乐天、豁达,谐和的生命意蕴点化在这罗汉堤上,蕴蓄在石雕像内,让我们回味,体验,提升……
塔湾沙滩耙蛤人
在烈日下,朋友们兴趣浓烈的沉醉在桃花岛塔湾沙滩的美好中,他们有的在沙地上嬉戏奔走,感受这金沙柔和地的搔痒;有的卧身在水中,感受那海水温馨的抚摸;也有的欣赏那大海卷起的滔滔涌浪,感受这高举下扑的惊险与雄浑,聆听着呼啸呐喊的强盛……而我却被在距离游客几十米外的浪涛里的不知做着什么的四位渔人吸引。他们穿着厚厚的防雨的衣裤,长长的杆子,一头弯曲着肩在肩上,一头低沉在涌浪推进的水波中,他们用力压着那根长杆,在涌浪中艰难地满满的行进,有时水浪涌过小腿,有时水浪涌淹半身,他们在做什么呢?
正在涨潮,海潮慢慢涌起来,卷竖起一堵绿墙,墙头开着白色的花,突然就扑向沙滩,潮水就在沙滩上向前推进,又急速返回。游客们看到涌浪卷起,就惊惧地逃得远远。只是等浪倒潮平时才舒适的踏着潮水感受轻快。而这四个人,却就立在那涌浪的边上,任凭那浪向着他们扑过来,他们依然挺着身子在那里。
注目之中,我终于发现了那落在水中的一头是蓬。他们提起来用手在蓬中摸索了一会,就又开始重复着原先的动作。他们压着蓬在沙地上耙动,是为了什么呢?我走向水中,走近他们,我的脚下的沙子在潮水的推动下也在翻舞流动。它们的黑棕色的脸,那是阳光给他们的着色;他们头上的斑斑白发,那是岁月给他们的装扮,他们故旧的雨衣,那是劳动给他们的着装,而那高高竖起的涌浪和扑向它们的白色浪花,那是自然给他们的装点吧,他们脸上没有表情,他们的劳动有点原始。然而,此时此刻,他们和那大海组成的才是最最美丽的和谐的自然的图景。终于,我看到他们踏出浪涛,提着那个有着一丈来长的感自得蓬,走上沙滩。把蓬里的东西倒在沙滩上。那是一种很特别的蓬,在像畚箕似的铁架子外面,围了一圈,叫做箕也未尝不可。他们俯下身子,在从箕倒过的沙地上捡拾。有几个游客围上去看,我也赶快走过去,沙地上是一堆沙石子,而沙石子中间有一些大大小小淡棕色的蛤蜊或沙蛤,他们拣起那些蛤子,放到扎在腰间的一个袋子里,那袋已满半袋了,起码有三四斤。围观的人多了,而石子间的沙蛤也找不见了,他们就提起长杆,离开人群,在一个开阔的地方,把杆子横放在沙滩上,就坐在那横杆上抽起烟来。他们的眼睛透着那一种饱经风霜的眼神,似乎闪着洞穿生活的一种随意淡泊,不是那种修饰做做出来的谓淡泊,那是一种自然浑成的从容,没有半点的做作。是的,拾蛤,他们只是沙滩的拾蛤人,说得更贴切点,应该是耙蛤人。因为我小时候在海涂拾过海瓜子。虽然双脚在半脚深海涂跋涉有点艰难,但是只要看中黄蛤(海瓜子)的细小的洞口,用手伸进软绵绵的泥涂中一抓就是了,没有像他们这样的惊险和劳累。
细细一想,对啊,沙蛤是生活在沙滩上,那沙土经水后就结得实实的,手是根本插不进去的,而且眼睛也很难发现沙蛤在哪里,只有在海浪冲刷,沙土松动时,用这种浪里淘金的方法来抓获,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啊,否则怎么抓啊,把每一寸沙土挖开来也没有这么有效。看来,这以蓬“耙”蛤,可能是代代传下来的方法啊,这里面就有着文化和知识的结晶。别看他们只是黑棕色脸的体力劳动者,真正的文化其实就是在这样的劳动中悟出来或传下来的。
一支烟后,他们又举起长杆,肩着弯把,手压蓬,在那涌浪滔滔的海潮中,慢慢行进,浪涛扑向他们,他们镇定;潮水平推上沙滩,他们自然。收获多少,他们没有多想,只是这样的作业着,与海相拥,与水相聚,与浪花相交流……
共 288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看似一篇游记散记,前者作者通过叙述莲花岛上罗汉堤那160多尊石雕罗汉,虽然机械冰冷排列于长堤上每天经受日晒雨淋,供游人驻足观光,细品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将人生百态,尽赋予雕像中,惹人深思,由衷慨叹郢人斤凿,匠心独运。作者以拟人化的笔法,将一尊尊石雕赋予生命力,参透佛法,顿悟玄机妙理。后者则通过观察桃花岛塔湾沙滩上的拾蛤人近似原始般地劳作,折射出渔民们看似艰辛却又乐在其中的生存状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身居岛上的渔民们世世代代与海相伴,用辛勤的劳作从大海里撷取劳动果实,充实生活,自得其乐。文章结构严谨,构思奇妙,富于哲理。。:竹林子【江山部·精品推荐150 00021】
1楼文友: - 0 12:08:51 赞叹作者构思奇妙,将一尊尊看似冰冷无情的石雕赋予了生命力。 骨子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虽久居城市,却念念不忘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土地。
回复1楼文友: - 0 17:47:09 谢谢竹林子。辛苦了 。谢谢精彩的评语,遥祝春安。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服用方法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什么时间吃好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服用多久
经期不准该怎么办小便发黄吃什么食物
小便黄赤失禁是什么原因
上一篇:乔叶对话周大新拆迁背后的人性真相
上一篇:新消法如何推进图书反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