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皇城正大光明殿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1-06

北京皇城“正大光明”殿,庄严寂静,宣德皇帝正在伏案批阅奏章。突然,太监总管刘公公来报: “大臣杨士奇求见。”

“请觐见。”

杨士奇走了进来,他跪在地上道:“为臣参见圣上。”

“免礼,爱卿有何事启奏?”

“回皇上,臣有一人才可荐。此人为人耿直,为官清廉,是一个难得的栋梁之材。”

“何人?快快讲来。”宣德皇帝显得十分意外和高兴,他知道,凡事杨大人推举的人都有两下子,一般的人杨大人是不会轻易保举的。

“此人姓王名翱,江苏人,永乐十三年进士,现为大理寺左寺正。他为官清廉,从未有腐败受贿之嫌……”

杨大人的介绍引起了宣德皇帝的兴趣。此时,正值宣德元年,作为刚登基的新帝,急需有才能的人。

“快快宣诏觐见。”

很快,王翱被诏进皇宫。王翱双手扶地叩头道:“臣参见皇上。”

“不必拘礼,抬起头,”宣德皇帝要亲自看看这个王翱是个什么样。王翱抬起头,只见他浓眉大眼,血气方刚,一表人才。打眼一看,宣德皇帝便喜欢上了这位后生。

“不知王左寺正有何治国良策?”宣德皇帝满怀信心地问道。

“回皇上,太祖之时,全国上下清正廉洁,贪官污吏屈指可数。可如今,腐败随处可见,何因所为?”

“皇上,臣以为,今日之所以贪污盛行,主要是制度所制。当朝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运砖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

宣德听后,觉得王翱言之有理,于是,默默地点头道:“爱卿所言既是。朕命爱卿为御史大夫,专门负责监察百官,严惩贪污。”

“谢皇上。”王翱愉快地接受了宣德皇帝的任命,但同时,他感觉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此时此刻,他只有一个宏伟目标,就是要严惩贪官,大树廉政之风。走出“正大光明”殿,王翱看了看紫禁城的天空,顿时觉得那天好蓝好蓝,他将手放在胸口,默默地念叨着,对杨士奇大人的大力推举充满了无尽的感激。

王翱高升的消息很快传开,昔日不少的亲朋好友纷纷登门拜访,一时间,王翱的府邸热闹起来。一日,王大人刚上朝回府,家差便来禀报道:“老爷,有一人求见。”

“何人?”王翱很纳闷。

“小的不知,此人个头不高,年近四十。”

王翱思考半天,此人会是谁呢?在他的记忆力还没有这样一个人。

“不见,不见!”王大人断然道。

家差返回,看着府外等候的来客,冷冷地说道:“我家老爷很忙,近日不见来客。”

来客并不生气,只见他掏出一封信件,徐徐说道:“烦请将此信转达王大人。”

家差接过信,看了看,只见信封公正地写道:御史大夫王大人亲启。家差不敢耽搁,他立刻带着信件再次回到了府内,找到了王大人。

“王大人,此处有你一封信函。”

王翱接过信函,看了看,脸色聚变,信封的字迹王翱一看便认出了,因为他对它再熟悉不过了。原来,是家父的信函。王翱立刻紧张起来,家里发生了何事,竟能惊动老父亲的大驾?”

王翱立刻拆开信函,只见老父用工整的楷书写道:“翱儿亲鉴:族弟王沁,多次科举不中,望儿多想良策,在御史府中为其某一普通官位。”

看了父亲信函,王感到异常棘手,他一向敬重自己的父亲,他从小就父亲讲过“孝感动天”、“亲尝汤药”的故事。可是,如今他身为朝廷命官,不能以权谋私。朝廷利益高于一切。

“抱歉,沁弟如今还不具备为官的条件,等弟参加会试,考中进士,翱定向皇上保举。”

王沁一听就明白了,他只好悄然离开了王府。

族弟一走,王翱觉得以后肯定还会有亲朋好友来探访。于是,他收拾行李。

“老爷,你去何处?”夫人纳闷地问道。

“御史府。”

“去就去,为何还要带行李?”

“别问了,以后凡是来客问及此事,夫人就可转告老爷去了御史府。”

果真,王翱住进御史府后不久,一日,一位昔日的好友来到了王府。

“鄙人荥阳人士,姓刘名润,乃王御史的旧友,今日特地拜访王大人。”

“实在抱歉,王大人不在府邸,现住进御史府。”

刘润只好走出王府来到御史府。此时,王翱正在批阅公文。突然差役来报有客人到。王翱感到纳闷,没想到竟有人追到这里来了。

“何人?”

“听说是老爷的旧友。”

听说是旧友,王翱倒想看看,到底是何人。

“有请客人。”

当客人走进了,王立刻认出了刘润。

“王御史,您一向可好。”

“刘仁兄,你何必如此客气?几年前,你我相识,如同挚友,今日何必客气。”

“不,仁兄今非昔比,如今仁兄位居高官,权倾四方。”

“今日仁兄来此是否有要事?”

“没有。在下听说仁兄高升,特此道喜。”说着,刘润就掏出了数千两白银。

“这是为何?”

“没有别的意思,小小礼物,不成敬意。”

“不,仁兄错了。”说着,王翱给刘润退回了银两,并声称此礼不能收,他们之间不必如此客气。王翱此时有些生气,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好友也变得那样庸俗。

“今日刘弟来此,一定有难处。”

“不瞒您说,小弟家中有一公子,多次科举不重,愿王大人助一臂之力。”

王翱顿时明白了一切。他感到此事异常棘手。

“刘弟,你不必着急,回荥阳后,耐心等待,会有好戏。”

刘润失意地返回荥阳,他天天在等待来自那里的反应。等呀等,好不容易盼望到了王大人的一封信函,只见上面紧张面写道:官正民富。刘润看后,大吃一惊,终于明白了一切。

亲朋好友的所作所为,王翱倒可理解,可是,令他感到更麻烦的是他的家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八月十五,王秋馨在夫君贾杰的陪同下回到王府,看看年迈的父母。每年的这一天,令老妇人异常激动,这天,老妇人就可以和自己心爱的女儿共述亲情。

“母亲,女儿回来了。”

“女——儿!”老妇人拉着女儿的手,双眸沁出了热泪。她不停地上下打量着女儿,“快来,让母亲看看。”老妇人拉着女儿便拉起了家常。”老妇人问长问短。

说着说着,王秋馨抽泣起来。母亲感到奇怪,连忙问道:“女儿有何难处快快到来。是否是姑爷……”

“不,母亲,事情是这样的……”原来,王秋馨的丈夫贾杰在京郊做官,她随丈夫住在京郊。京郊距京城内的王府甚远,每次回娘家都不大方便。

在一旁的女婿贾杰趁机说道:“岳母大人,如今岳父大人大权在握,如果将小婿调回京内易如反掌,烦请岳母在岳父面前美言几句,把小婿调回京城。”

“母亲,倘若父亲能把姑爷调回京城,那将是天大的好事,届时女儿可天天守候在母亲的身边。”

老妇人听后觉得女儿和女婿言之有理,她默默地点了点头,她觉得有机会一定要把此事给老爷提提。王秋馨夫妇看到母亲可亲的表情,他们两个乐了。

翌日,老爷上朝回到家里。

“小琴,沏茶!”老妇人高声对丫环喊道。

“老爷,今日上朝有无大事?”

“并无大事。”

“老爷,小女和姑爷回来了。”

这时,王秋馨和夫君赶快走出内屋。

“父亲,”两人亲切的喊道,“父亲,这是一件从建州女真传来了真皮货。我将此送与父亲。”王翱看了看,连连赞遇到。

到了午宴时刻。丫环们端上了道道佳肴。王翱、老妇人、几位儿子和儿媳、女儿以及女婿等家人围坐在宴桌周围。王大人坐在上座,他红光满面,显得起色特别好。

“父亲为国鞍马劳顿,应该多吃点,”女婿贾杰殷勤地为岳父夹菜。女儿也热情地坐在父亲的身边。

“父亲、母亲,端起酒杯,女儿祝二老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王大人异常高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一会,老夫人向女儿和女婿施眼色,两人很快离开了。

这时,宴会桌上只剩下了王大人和夫人两人。

“老爷,老妇有一事与老爷商议。”

“何时,速速讲来。”

老夫人表情严肃地讲了起来。听完老夫人的讲述,王大人立刻大发雷霆,他大声吼道:“岂能这样!倘若那样,岂不毁了王家的声誉!?”

“老爷,别生气,不看僧面看佛面,你就行行好吧。”

“请勿再言,绝不可能!女婿想回到京内,就靠自己去努力!”老妇还要辩解什么,只见王大人气愤地扔过来宴桌上一物,正好打到了夫人的面部。妇人顿时双手捂脸,晕了过去……

初秋八月,桂花飘香,酉年秋闱即将举行。这次秋闱对王大人家来说十分重要。孙子王涛惠准备试一试,也准备走向科举考场。

每年到这时候,各地的秀才们都回发奋苦读,旨在以名成人。可是,令王大人不解的是孙子王涛惠竟然显得很轻松,无所事事,满不在乎。

王大人有意把孙子叫到身边,惊异地问道:“涛惠,你为何不苦读?”

“祖父不必多虑,为孙早已记住了一切。”

其实,王翱心里很清楚,他这个孙子不踏实,总爱夸海口,说大话。

“不,祖父不相信。”

王涛惠不愿意,他不愿看见祖父那藐视自己的眼光。见此,王大人便给孙子出了一道题,让他对出答案。

“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 朱雀桥边野草花。”

“……”王涛惠傻了眼,死活答不出“乌衣巷口夕阳斜”这句来。这时,孙子显得不好意思。可是,孙子满不在乎地说道:“没关系。我自有办法。”说着,孙子从衣兜里拿出了几张纸条,王大人接过来一看,上面竟然是考试题的答案!

“此答案从何而来?”

“回祖父,此乃吏部侍郎所为。”王翱拿着答案,双手颤抖,异常气愤道:“如果你确有才华,我当然不阻止你一试身手;如果让你一个平庸之辈中选,势必埋没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可你却强所不能,仅仅为了博取功名。”说完就把答案揉成了一团。

“祖父,还我答案!”

“没有骨气的东西!”说完,王大人撕了考卷扔进了火炉。王涛惠脸色煞白,两眼愣愣地看着火炉。

孙子没有办法,哭着去找祖母告状。

“祖母,在过几日,秋闱即将来临,礼部侍郎好不容易给为孙怒来试题答案,可没想到祖父竟然把答案让进了火炉。”

此时,老夫人回忆起了一件事道“孙儿,你不用再说了,祖母给你讲个故事,请你仔细听来:那是正统十年,你祖父从辽东班师回朝。正统皇帝为你祖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皇帝曰;‘辽东吃紧,贼寇反乱,王提督署理辽东军务。十余年间,得谷及牛羊数十万,边用以饶。今日凯旋,朕甚感喜悦。多谢提督为国立功。’你祖父道:‘圣上,为国立功为臣义’不容辞。’圣上重奖了祖父。祖父高兴地回到府中,府中大小无不骄傲。一日,就在祖父翻阅《尚书》的时候,突然,朝廷来人,那人道:‘王翱大人听旨:近日两广内乱,匪情四起,故特任命王翱为钦差,转赴两广平叛,钦此!’祖父极为激动,他立刻准备启程。祖父即将出发的消息很快传出,不料被好友杨总管知道了。为了给祖父送行,专程拜访了祖父。杨总管道:‘王大人,此次去两广,为何不言语一声?’你祖父道:‘此次一去,前途未卜,故未惊动杨总管。’

杨总管以四颗西洋明珠相赠,祖父坚决不收。他哭着说:‘这些明珠不是受贿所得,而是先皇将郑和所购得的西洋明珠赐给身边侍臣,我得了八颗,现将其中一半相赠作为纪念。’祖父只好收下,但却把这四颗西洋明珠缝在袄中。

‘多谢总管相赠,’祖父没有办法,只好收下了明珠。两人依依不舍地相互道别。可是,令你祖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永久之别。

正统十三年春,你祖父完成使命奉命还朝。回到京师,你祖父自然不会忘记看望自己的老朋友杨总管。一日,你祖父早早就起了床,户外还一片寂静,只听你祖父喊到:‘备轿,备轿!’

下人纳闷地问道:‘老爷,你这是要去哪里?’

你祖父说道:‘我已回归多日,想去拜访总管。’下人满脸沮丧。

祖父问道:‘发生了何事?’

‘老爷有所不知,那杨总管就在你去两广的第二年就过世了,临走之时,听说不停地叫喊老爷的名字。’

‘轰’,你祖父听到这样的噩耗立刻发懵了。他决定亲自去祭奠杨总管。

总管府邸,冷冷清清,昔日热闹景象荡然无存。叩门后,你祖父来到了杨总管的祭堂。

‘杨总管。杨总管,我王翱来晚了。’你祖父悲痛的喊道。

‘老先生,你为杨总管的何人?’杨府中的人问道。

‘我杨总管多年的老朋友,听说总’管已过世,故特地前来祭奠。’

‘多谢,多谢。’

‘你们是?’祖父生疑地问面前这两位年轻人。

‘我们是杨总管的侄子。’祖父看着这两位年轻人,关切地问道:‘如今你们的生活如何?’

‘回大人,我们……父母早亡,尽靠叔父接济为生,如今叔父已去,所以……’

祖父听后心里异常酸涩,此时,他想起了杨总管以前赠送的礼物,于是,他立即将从未动过的袄拆开拿出了那两颗明珠,道:‘两位贤侄,这是你叔父生前馈赠给我的礼物,价值连城,如今,我把它们交给你们,也许用得着。再者,这里还有两百两银子,你们拿去用吧。’

‘多谢王大人,大人的恩情我们永世难忘,’说着,两人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祭奠完杨总管,刚回到府上,门外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会,一位差官打扮的人走了进来,大声喊道:‘王大人,圣上有请。’

圣旨下。王不敢怠慢,他立刻随差官来到皇宫。

‘为臣参见圣上,不知圣上召臣有何要事?’祖父道。

‘并无大事。此次爱卿坐镇两广,内乱即平立下汗马功劳。朕要为爱卿加官进爵。’

祖父看着皇帝,双腿而跪,感激地道:‘多谢圣上恩典,皇恩浩荡,臣翱不胜感激。’祖父此时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身处宦海大半辈子,这可是他最大的荣耀。

召见完毕,就在祖父快要离开时,突然皇上发现他背后的衣服破烂了,惊奇地问道:‘爱卿为何着此破装?是否家境贫寒?’

‘不,谢皇帝关怀。此时觐见圣驾急促,没有及时换取新衣。’

祖父竭力解释着。可是,皇上始终不能理解。他笑对你祖父道:‘爱卿真乃天下第一廉官也!’”

共 52 5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廉吏王翱一生清廉为官,本文就用几个小故事再现了王翱的为官之道。年轻时王翱新官上任踌躇满志,回绝了父亲一封为家人谋职的家书,推脱掉了好友走后门送来的银两,后来连家中女婿和孙子的事情也一样秉公办理清名永留。无论哪种世道有了清官才会有百姓的好日子,。【:瞳若秋水】

1楼文友: 2 : 4:58 如果现在我们中国能多几个这样的清官就好了,问好作者。 秋水横波远8 62 91 7

2楼文友: 08:58:05 历史将永远记住那些清官,小说主题积极向上。欣赏! 爱好文学发烧友

桂林治疗牛皮癣费用
宁波牛皮癣医院
辽宁治疗牛皮癣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