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大潮托起的星辰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1-01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名字——勤得利。

在50年代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它的名字是“秦得利”。

考古学家说,这名字是由明代的“乞勒伊”演变而来。

赫哲人说,这名字是由他们祖先的“克伊戚力”转化而成。

而当地齐鲁大地的子孙们却说,那是由他们姓秦名得利的先人,逃荒来到这里,开发了这块风水宝地,因此得名。

众说纷纭,无可考证。

而“勤得利”的由来却是实实在在的。

公元1958年,随着纷至沓来解甲转业官兵的足迹,诞生了勤得利农场。

如今,更名者的良苦用心果然灵验,勤得利,真的因“勤”得利了。在滔滔的江水旁,在三面环山中,那栋悬挂着“黑龙江省勤得利农场水产公司”木牌,既普通又陈旧的二层楼房里,传出了这样的数字:1988年,水产公司纯盈利202万元,这数字是1980年的168倍。

一个只拥有82公里半拉江面(另一半是苏联的)、80只淌船、5个张点、4 6名职工的小小公司,上交利润竟占全农场的1/ 。无疑,在农场人眼里,水产公司像一颗闪亮的星辰升上了天空。而那创造奇迹的“头人”,自然也成了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

在二楼办公室里,我会见了公司的“头人们”。他们像那幢楼房一样,貌不惊人。

经理黄德和,57岁,身高不过1米6,是个干干巴巴的小老头儿。改革家、开拓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这些似乎与他都沾不上边儿。也许应了古人那句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位“山炮”经理,的的确确是位成功者。

可见,成功者更多使用的是头脑而不是四肢。

经历嘛,喝黑龙江水长大的;伪满时念了一阵子“国高”;1960年就是江上出色的轮机手;接着,作业区政治指导员、渔队队长、水产公司副经理、经理。

宦海中,他驾着一叶小舟,一路风顺,不但没触礁,还载满了“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总局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要说成绩嘛”,他声调平平地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公司已有三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已创外汇200多万美元。”

说这话时,他的目光一闪,脸上掠过一丝浅浅的笑意。那一闪、一笑,包涵了他的全部精明。

党总支书记吕有律,55岁,中等个儿,脸上像微风吹过的江面,有一层细细的波浪。1958年一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就迷上了北大荒粗犷博大的风光,忘记了江南桃红柳绿的春色。特别是当黑龙江一夜之间轰然冰开,翡翠般的冰排一泻千里,江上飘起阵阵渔歌时,他竟那样沉醉,那样痴迷。198 年,一纸调令,他便高高兴兴离开了总场机关的热板凳,就任水产公司副书记。1985年升任总支书记不久,在中国大地上,书记开始“贬值”,可他越干越欢势,成为经理不可缺少的好搭档。

“从哪儿说起呢?”他眯缝着眼晴,像在追忆着什么,他的目光停在墙上悬挂的一面锦旗上。

“去年,农场总局授予我们公司为‘改革先进单位’,那就说改革吧”。

改革,是当今最时髦的话题,不愧为书记,一下子就说到了点子上。

“公司从1981年开始改革,至今走了四大步,步步有起色。就像人们说的:企业活了,职工富了。”说到这里,他把话峰一转,盯着我说:“可你千万不要认为改革是个圣诞老人,会给每个人送去一袋可口的馅饼。改革也是一场战斗,也有痛苦和牺牲,这话你相信吗?”不等我回答,他便接着说:“就说我刚来公司那年吧……”

198 年春回大地。

冰封玉盖的大江两岸,已积满了“沿流水”。雪白的鱼鹰在大江上空嘎嘎欢叫。这些,都预示着大江即将冰开。

水产公司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浓重的叶子烟气味弥漫整个楼道。

刚由副经理升任经理兼书记的黄德和,正在宣布“施政纲领”。

“今年,我们重新修订了承包方案,名字叫:‘单船承包,4、6分成’。职工得4,公司得6。全部取消等级工资。”

人们开始交头接耳了。他不等那嗡嗡声扩散开来又接着说:“除了船只,其他物资由承包人自理,公司不再垫支。”

终于,会场上像一棍子捅进了老鸹窝,不安静了。经理还说了些什么?副书记又讲了哪些道理?渔工们充耳不闻。他们只知道,从这一刻起,共产党给他们的铁饭碗,让老黄头给砸了。

前两年公司实行“定利上交,见利分成”的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办法,用渔工们的话说,那叫“铁饭碗加金边”,还是国家工人国家养,工资照拿不着慌,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而今竟取消了工资制!

当改革还不被人们理解的时候,每个人都按照自己不同的方式,发泄着自己的不满。

“操!这是啥世道?纯粹是卸完磨杀驴吃。”老工人反应最强烈。

“他娘的,真倒楣,紧赶慢赶,偏偏到我们上班就‘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了。”

明明能捞到“油水”的小青年们,也同样不解。

这不是一两个人的困惑,而是一群人乃至一代人的困惑。黄经理只好耐着性子向他们解释:砸的是“大锅饭”,而不是手中的饭碗。改革,是往碗里加肉呐!

其实,谁心里都有个小九九,账一算就明白。这4、6分成,打鱼的吃不了亏。可这些渔工们,大部分曾经是农民,好不容易进了国营农场,图的不就是个“铁饭碗”吗?人们的痛苦,来源于对旧观念的眷恋。

终于有一天,大江轰然冰开。隆隆的冰排撞击声,一下子淹没了渔工们的抱怨。

看来“震动”给人们带来的不光是痛苦,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在怒骂声里,自愿优化劳动组合产生了,夫妻船、父子船也应运而生。他们不惜老本,掏腰包买渔、置工具,万事俱备,只等扬帆喜捕开江鱼了。

“那年时运不济。”老黄惋惜地说:“开江水太小,在渔业上是个灾年。可你知道我们的渔工是咋干的吗?”

至今,他闭上眼睛,面前还会晃动着渔工们下江捕鱼的情景:春寒料峭,江水夹着冰渣,摸一把刺骨的凉。渔工们早晨两点就下江,半夜才收船,一身泥水一身汗……

“不容易啊!”他感概地说:“硬是在灾年夺得了丰收,全年捕鱼 5万斤,公司纯盈利10.4万元,是1980年利润的8倍还多。”

“渔工们也水涨船高,平均每人多得了1700多元。公司有5只淌船,净收入超过了8000元,这5只船中,有4只是夫妻船。”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有些人牢骚越来越盛。有的明明成了万元户,甚至几万元户,可总能找出理由骂街。

“这也难怪”,吕书记插话说:“有些人总想方设法钻改革的空子,你有政策,他有对策,你搞4、6分成,他就私自卖鱼,不但拿走了‘4’,把‘6’也装进了腰包。你堵他的路,他就骂街。”

1984年,“头人们”又拿出了新的承包方案:“按滩定产,定利上交,自负盈亏”的联产联利大包干制,完不成产量任务者,罚款!

私自卖鱼之风煞住了。

在渔工富裕起来的1985年,又将船全部转卖给承包者,当年就收回了转卖款。从此,渔工们实现了生活、生产资金两自理。

让我们看看水产公司改革几年来的盈利账吧!

198 年10.4万元;1984年16.8万元;

1985年 6.6万元;1986年59万元;

1987年76.5万元;1988年202万元。

随着这一笔笔闪光的数字,1988年,黄德和荣获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劳动模范称号,水产公司荣获国营农场总局改革先进单位称号。

北疆大地,升起了一颗闪光的企业之星!

“我们公司利润年年增加,绝不是从渔工身上年年加码得来的。”吕书记声明说。“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职工走上富裕的道路。这几年,我们不但没给渔工增加一分钱的利费指标,反而采取了一些让利政策,渔工们大多数是万元户甚至是几万元户就征明了这一点。”

那么,钱是怎样来的呢?

人之为人,总有追求。

公司的“头人”,像著名的画家毕加索一祥,要的是创造,创造,再创造!

他们不约而同把希望的目光盯住了销售市场。

80年代,江鱼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于是,一辆辆装满鲜鱼的“东风”大卡车,由勤得利开出,直奔双鸭山、佳木斯而去……

多渠道,少环节,直接送货上门的销售办法,代替了以往单一坐地销售,几年来公司多收入1 万多元。

契机,是人类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刹那。谁的一生中都会碰到,但不是人人都能把握住契机。

黄德和是个善于寻找和把握住契机的人。

那是1984年,在合江地区召开的水产会议上,他偶然得到信息:鲟鳇鱼籽在国际市场上走俏,出口价格每公斤200元人民币。价格还在看涨。

这信息如雷贯耳。回想几年来加工的鲟鳇鱼籽,只傻呵呵地在国内销售,每公斤60元就心满意足了。多少哗哗响的票子从手中放跑了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急急忙忙赶回公司,三位“头人”一商量,意见一致,干!按外商的要求,建一座像模像样的鱼籽加工厂,为国创外汇,为企业挣钱。于是,三位“头人”四方求援,八方游说,终于筹措到2 万元资金。1985年春天,随着第一声开江冰排的炸响,他们梦寐以求的鱼籽加工厂建成投产了。首批1500公斤鲟鳇鱼籽加工出来了。没想到第一位外国客商美国一家食品公司的副总经理马茨,看了加工场地后,根本没看鱼籽质量,脑袋就摇成了波浪鼓:“这样的加工条件不行!”后经我方外贸部门的协商,这批鱼籽马茨还是接收了,但老黄心里却没有丝毫喜税。经过三天三夜的思考,他终于原谅了马茨的傲慢,却不能原谅自己:是啊,这是个竞争的年代,才智的时代,我怎么就不能拿出一流的优质产品,为国争光呢?牙根一咬,他决心再拿出12万元,彻底改变加工厂的“瓜菜代”面貌。他把手一挥,停建两栋老职工住房,集中力量改建鱼籽加工厂,内壁贴上了雪白的瓷砖,室内建起了消毒池……

1986年春暖花开时,马茨又来到了勤得利。他惊奇地发现,加工厂竟变得无可挑剔了。她佩服“山炮”经理,连连说道:“太好了,太好了,这是一流的加工条件,你们的产品我们统统地定购。”

不久,法国的一家公司慕名而来,要出比美国更高的价钱,定购全部产品。两家公司争执不下,经我外贸部门协商下,才达成平分秋色的协议。

第二年,日本客商捷足先登,以每公斤450元人民币的价钱,抢先定走了全部产品。

1988年,为鱼籽加工配套的50吨级冷库也投产了,鲟鳇鱼籽的产量由上年的1700公斤,增加到4000公斤,全部出口日本,获纯利160多万元。一个只有8名加工技术人员的小小加工厂,投产4年来,共加工鲟鳇鱼籽9500公斤,为国家创汇200多万美元,企业获纯利润286万元。

成功和成绩并没有使他们停步不前,1988年8月7日,一架波音747客机,从北京机场拔地而起,向东京飞去。

“山炮”经理黄德和,以“黑龙江省赴日水产考察小组”成员的身份,稳坐在机仓内。虽然他像所有初次乘机者一样,心中难免有些紧张与惶惑,可随着飞机升高后的平稳飞行,他立刻恢复了惯有的自信与沉着。他眯起那双不大的眼睛,一面注视着蓝天下飘动着的白云,一面思考着新的打算:他要借这次考察之机,解决鱼籽小包装技术;他要窥探日本水产市场行情,把更多的产品推向国外……

有志者事竟成。1988年10月6日,他回国后按出口标准加工生产的 000公斤大马哈鱼籽,装船外运,出口日本,提高经济效益4倍多。

1989年7月,他们精心加工生产的1万公斤鲟鳇鱼肉,挤进了外国人的餐桌。

新的追求,他们还有。最近,正在同国外一家公司,商谈出口小杂鱼—白漂子,一旦出口成功,每条能卖两角多钱。公司还建成了1200亩的种鱼基地,发展人工养鱼。将来江上捕,陆地养,不愁我们的水产事业不兴旺!

是啊,看看那条涌动着的大江,和那江上来往如梭的鱼船;听听渔工们粗犷、高亢的渔歌号子,和空中鱼鹰嘎嘎的欢叫声;再看看这热闹而兴旺的边境小镇,不正是因勤而得利的吗!

共 4542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用报告文学的体裁,把勤得利农场水产公司走过的改革历程和其中的痛苦、幸运、收获以及带来的种种观念和遐想托到读者面前。这是一个尝试。报告文学属于文学创作范畴,近些年来,很少见诸报端,更很少见于文学站,欢迎探索。谢谢赐稿。【:欣雨文萃】

1楼文友:201 - 09:2 :44 拜读了,多做这样的写作,走出去,生活领域广泛、生动,足见作者的观察和写作功力。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2楼文友:201 - 12:00:44 报告文学要写好十分不易,它从报道和纪实文学独立出来,兼具和文学的特点,因其纪实,所以要求作者对所记实事有深刻体验,本着公平客观地原则报道。据说,夏衍写《包身工》还深入实地进行体验,所以才写得那么深刻。问好作者,创作愉快!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怎么样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的功效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功效与作用

红河灯盏花有什么功效
尿不尽解决方法
宝宝中暑症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