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书名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2-02
如果只看书名,我可能不会读这本书——《天下农人》,封面的左上角有“新乡土文学丛书”的字样。心想不外乎就是写农村的田园风光、风土人情、昔日的淳朴、如今的凋零等等。此类书大同小异,好像已经看过不少。
后来,偶然看到有人在评论另一本书时提到这本获2016年“冰心散文奖”的书,特别提到书中有五篇《1947年晋绥土改田野调查》。对这个有兴趣,于是从网上买了,立即就读了它。
《天下农人》有 5万字,546页,捧在手中很沉重,不仅因为它的厚度,更是因为它的内容、它的思想。那沉重是手和心的一致感觉。
作者鲁顺民出生农村,读了大学,当过中学教师,现在是《山西文学》的主编,这本书是他2000年以来的乡村调查笔记、札记和随笔性文字的汇集。这些看起来不属于纯文学的文体,因为作者赋予它们以文学性的抒写,在不乏精准的数据,在记录事件、调查过程的同时,有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描绘、感情的抒发、细节的铺陈,所以,作品的文学性很强,可读性很强。
评论一部作品不虚假,不浅薄,早些年爱说“很有生活气息”,现在爱用“接地气”,用这两句话评价这本书都可谓名副其实。翻开书,那种蓬勃浓郁的乡村气息岂止是扑面而来,简直就是立即被包围、笼罩,读着那些文字,似乎匍匐在晋西北的那片土地上,闻得到麦子将要成熟时醉人的清香,感受得到乡村人手上捧着的大碗里面汤的温度……
书中没有闲情逸致,风花雪月,只有忧国忧民,关注民生,关注农村,关注弱势群体。作者以一种清醒,冷静,历史,客观,不掩饰,不回避的态度写了他看到的、了解的农村。虽然写的大都是他的家乡晋西北的人和事,但可以看作是“天下农人”的缩影。他写黄河船工对黄河边自然生态被破坏的无奈;写农民花几千元买到一个蓝皮户口,有资格在县城找工作了,却很快又成了下岗工人、失业者的尴尬;写一位乡村民办教师经过18年的苦熬终于成为公办教师,因为工作努力,当了全国劳模,上北京参加五一表彰会,连团体合影要交的四十多块钱都拿不出来;写一个乡村敬老院的9个人,均因为不堪病痛的折磨而自杀,其中最年轻的不到40岁,这些人中,只有 个人有独立的姓名……他写农民企业家、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还有他当教师时,教过的那些农村的孩子们、他的那些没有上大学,被生活改造成了地道农民的同学……这些人的生存状态、困苦处境、艰难的道路、困惑和忧虑。他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历史和现实,残酷和阴暗面,有深层次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每一篇读完,都使人感受多多,掩卷沉思。
同样是写农村题材,这本书的写法总是能让读者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切入点总是出人意料,比较特别。比如写扶贫的文章,既不是歌功颂德的所谓主旋律,也不是田园牧歌,就是实际情境的记录。作者的单位给扶贫对象(一个村)争取了一个修沼气池的项目,但很多人不愿干,说了很久,才弄清原因是需要他们自己挖坑。村里人说,既然是扶贫项目,为什么还得自己挖坑?!结果只有几家人修了,那些没修的人说,我们没要沼气池,可不可以把那笔钱发给我们。“社会主义的柴棍棍,人人都有一份份。”一个村民出了车祸,家里人把电话打到作协(作者所在的单位),问:“你们管不管?”事情发展到后来,又扯到这样钱那样钱的问题,男男女女的到作协的办公室大哭大闹,还说作协是村干部的狗腿子。好不容易人劝走了,又接连不断地打电话,作者最后只好不接电话,成了一个“坏人”。(《坏人诞生记》)
还有那篇在书中篇幅最长的《王家岭矿难采访手记》(占了1 4页),可能是我看到过的最为详尽的关于事故抢险的采访了。那是山西省有名的特大矿难之一,八天八夜的抢救, 8人遇难,115人获救。觉得以前看到的类似文章都比较表面化和肤浅,是记者的急就篇,而且有的还往往会把事故、灾难写成歌颂和感恩的诗篇。读他的采访,感觉是拿着放大镜看一幅救灾的大图,随便对准哪一点放大,就能看到细部,看到具体实际的东西。比如说救灾的方案,具体到领导的要求、专家的意见,讨论、思考的过程,几个方案的制定、比较、不同意见的争论、具体实施的情况,等等。还有所有参与救灾的人、被困在井下的人如何度过那八天八夜,他们的人生故事、事前事后的心理状态。矿工们的构成成分,救灾队伍的工作情况,被困人员家属的种种表现……所涉及到的每一方面都非常详实到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追究历史,探究问题,他说:
“困在井下的八天八夜,哪里是一个惨烈能够表述的?……他们向我们诉说的同时,中国当代关于农民的所有问题像黑色的蝴蝶一样翩翩飞进王家岭煤田碟子沟深邃如墨的巷道里。”
“再大的天灾之下,你看吧,人祸总是像狗一样无耻地蹲在一边。”
“我们今天的企业,仍然没有脱离多少战争年代的那种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动不动就大干多少天,通夺开门红,动不动就争创一流,勇夺第一,动不动就克服困难,争先创优。”
“有人振振有词地说:中国农民是全世界最有保障的人群,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是的,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土地给他们衣食,几千年来,农民把土地视为命根子,共产党打天下,若不是承诺给农民以土地,‘使耕者有其田’,哪里会有今天这样的天?这样晴朗的天?可是,土地真的给他们保障了吗?土地里除了出产粮食,能出产做一个公民必须拥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吗?”
“我们的民族真是一个幸福感充盈的民族,我们对待灾难的唯一的法子,就是呼唤人间真情。……我们被奇迹感动,感动得一塌糊涂,我们被解救而感恩,世世代代永志不忘。于是我们很幸福。”
“反思的话,我们还需要说多少?反思的话,我们说了多少别人会听?”
……
基于大量事实基础的深刻思考,使这些文字具有了感染力和震撼力。
接下来就是最为沉重的那几篇关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土改的调查报告,属于口述笔录,还有当年相关报刊资料的摘录。采访时间是2004年,口述者就是那些事情的当事人、亲历者,大都是80岁上下的人。他们的讲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真切详实,还有当年的心态和感受,后来的反思和评价。那些内容,让人似乎穿越时光,站在了那些不堪回首的情景里,看得头皮发麻,不忍卒读。如果没有这些记录,这些人都去世以后,将会有多少历史的真相,真实的情节、过程、细节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有评论说,这是作者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作品,是作者多年来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的一小部分,已经被相关研究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大量的引用。
对于历史的记录和反思,是为了以史为鉴,吸取教训,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在中国近代史、当代史中,类似需要详实的文字记录的事情还有很多,有更多如这位作者这样记录历史,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据介绍,鲁顺民的多篇调查报告多次为权威学者引用,可见其价值所在。
大概因为作者早期的创作是写小说,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都很生动,很活泛,他很善于抓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色,使得实际生活中的普通人都像小说中的人物。他写一个人:“41岁,看上去却像是将近50岁的人,皮肤略黑,眉骨鼻骨和下巴颏有线有条,进门带风,灯影下一看,恍然挤进一幅素描。”一个形象的比喻,让读者能想象出那个人的样子。写一个农村出身的煤老板,性格乐观,说话风趣,他说:“我不善于愁苦,愁苦这东西,来是一阵雷,去是一阵风。人有十年旺,神鬼不怕浪。死都不怕,还怕活着?不怕死了,神鬼也怕你。”“事情总有由头,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不是棉裤太薄,就是皮裤没毛。”这样的人物语言,一下子就把煤老板的说话风格和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
另外,虽然书中没有专门写景抒情的单篇,但在很多篇目中,都有那种散见的场景和自然风光的描写,很别致,很动人,形象浓缩,别有风味,在那些重点写人的篇章中,这些文字很多时候都不是点缀,而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是文章主题的形象诠释。有类似特点的还有大量的有质感的比喻以及一些精彩的句子。具体的例子比比皆是:
“伫立在记忆里发呆,或者是呆呆地站立在记忆里,这情景让人痴迷。”(《向一九八〇年的麦子致敬》)
“风非常之细,锋利如剃刀,仔仔细细真心实意在脸上刮过,能起一层皮的。”(《老苏》)
“一个孩子在街上。小小的个子,碎着步子跑。”(《怀念一种》)
“19 年,一位农民的儿子,为农民写了这么一本书。读到它,就像找到失散多少年的亲人一样。”(《欲弥真知读旧书》)
“心情如同脚下的黄河滩,任由黄河水淘得一块一块崩塌下去。”(《河流四章》)
“拉开门,将烟头扔出门外。黄昏的夜色里陡然出现一道腥红的弧线,像什么东西被割破似的。”(《一桩不幸的事情》)
“送别的声音被风扯碎了”(《公办王家山》)
“当我意识到大家在盼望着电视里那一个著名的帝王的出现,并不全是对历史陈迹的追索的时候,理智就像一条狗一样守在唇边,看着手中的酒杯。”
“村外很黑。跨过一截小桥,桥下无水。桥边三五株老树,树枝将墨绿色的天空划得粉碎。”(《失忆的蛟龙》)
“昔日杨凡炯炯目光望着现在已经开始谢顶的杨凡,仿佛是肉体看着自己的灵魂,恍如隔世。”(《失忆的蛟龙》)
……
随便哪一句,都能体会作者文字的凝练、简洁和表现力。这方面,给人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全书篇幅最短的《何谓乡愁》,写作者在成都听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讲她的经历。她出身不好,从家里偷跑参加革命,后来部队到了“离家只有几步远”的地方,因为土改,家里人被游斗,不敢回家,好不容易悄悄和母亲见了一面,两个人各说了一句话,母亲“撩起头发”看了她一眼。最后一段,以老太太的话说:“四九年,南下。我们几千人从晋南过风陵渡,那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月亮老大,雾也大,坐船过了河,不知道谁吼了一声,说月亮。大家回过头,站在河岸上,发现月亮在山西那一头没有随我们过河来。河真宽,宽得看不见对岸的山西。几千人,都站在黄河滩上看月亮,都是年轻人啊!都看着月亮不说话……”几千人彼时彼刻的心情跃然纸上。
总之,读这本书,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感慨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赞同对他的评价“把社会学方法引入散文写作,富于历史感,讲究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因而具有一种为一般的乡土散文所没有的浑厚力量。”
《天下农人》,一本有分量的好书。
2017年7月 共 40 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作者阅读《天下农人》的读后感。文章采用了总分的写作方式,文章开篇总说了作者阅读该书的感受,然后具体说。文章先引述书中的具体内容,表现了该书在主题上的取向,该书在内容处理上采取的原则性,然后说了该书在真实性和文学性方面的处理技巧,该书的语言特点。这篇文章观点明确,对书的评价角度清晰,评价内容具体,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是很有帮助的。【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82205】
1 楼 文友: 2017-08-21 22:42:50 文章结合具体的内容和例句,把这本书的思想价值、历史阅读价值,都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同时,把这本书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展现了出来。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 2017-08-22 08:2 :58 读了老师的文章,知道《天下农人》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我已经有了找这本书的欲望了。祝贺老师,文章精品,期待老师更多文章的到来。 语文教师
楼 文友: 2017-08-22 09: :1 祝贺老师文章精品,期待老师更多文章的到来。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4 楼 文友: 2017-08-22 10: 7:29 恭喜获精,继续精彩。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5 楼 文友: 2017-08-22 15:48:40 谢谢各位编辑老师!在江山发的文章第一次获精品,对我是极大的鼓励!一定继续努力。读好书,写好文。镇江癫痫病医院咋样甘油三脂偏高怎么办上海牛皮癣医院地址
后来,偶然看到有人在评论另一本书时提到这本获2016年“冰心散文奖”的书,特别提到书中有五篇《1947年晋绥土改田野调查》。对这个有兴趣,于是从网上买了,立即就读了它。
《天下农人》有 5万字,546页,捧在手中很沉重,不仅因为它的厚度,更是因为它的内容、它的思想。那沉重是手和心的一致感觉。
作者鲁顺民出生农村,读了大学,当过中学教师,现在是《山西文学》的主编,这本书是他2000年以来的乡村调查笔记、札记和随笔性文字的汇集。这些看起来不属于纯文学的文体,因为作者赋予它们以文学性的抒写,在不乏精准的数据,在记录事件、调查过程的同时,有人物形象和场景的描绘、感情的抒发、细节的铺陈,所以,作品的文学性很强,可读性很强。
评论一部作品不虚假,不浅薄,早些年爱说“很有生活气息”,现在爱用“接地气”,用这两句话评价这本书都可谓名副其实。翻开书,那种蓬勃浓郁的乡村气息岂止是扑面而来,简直就是立即被包围、笼罩,读着那些文字,似乎匍匐在晋西北的那片土地上,闻得到麦子将要成熟时醉人的清香,感受得到乡村人手上捧着的大碗里面汤的温度……
书中没有闲情逸致,风花雪月,只有忧国忧民,关注民生,关注农村,关注弱势群体。作者以一种清醒,冷静,历史,客观,不掩饰,不回避的态度写了他看到的、了解的农村。虽然写的大都是他的家乡晋西北的人和事,但可以看作是“天下农人”的缩影。他写黄河船工对黄河边自然生态被破坏的无奈;写农民花几千元买到一个蓝皮户口,有资格在县城找工作了,却很快又成了下岗工人、失业者的尴尬;写一位乡村民办教师经过18年的苦熬终于成为公办教师,因为工作努力,当了全国劳模,上北京参加五一表彰会,连团体合影要交的四十多块钱都拿不出来;写一个乡村敬老院的9个人,均因为不堪病痛的折磨而自杀,其中最年轻的不到40岁,这些人中,只有 个人有独立的姓名……他写农民企业家、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还有他当教师时,教过的那些农村的孩子们、他的那些没有上大学,被生活改造成了地道农民的同学……这些人的生存状态、困苦处境、艰难的道路、困惑和忧虑。他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历史和现实,残酷和阴暗面,有深层次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每一篇读完,都使人感受多多,掩卷沉思。
同样是写农村题材,这本书的写法总是能让读者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切入点总是出人意料,比较特别。比如写扶贫的文章,既不是歌功颂德的所谓主旋律,也不是田园牧歌,就是实际情境的记录。作者的单位给扶贫对象(一个村)争取了一个修沼气池的项目,但很多人不愿干,说了很久,才弄清原因是需要他们自己挖坑。村里人说,既然是扶贫项目,为什么还得自己挖坑?!结果只有几家人修了,那些没修的人说,我们没要沼气池,可不可以把那笔钱发给我们。“社会主义的柴棍棍,人人都有一份份。”一个村民出了车祸,家里人把电话打到作协(作者所在的单位),问:“你们管不管?”事情发展到后来,又扯到这样钱那样钱的问题,男男女女的到作协的办公室大哭大闹,还说作协是村干部的狗腿子。好不容易人劝走了,又接连不断地打电话,作者最后只好不接电话,成了一个“坏人”。(《坏人诞生记》)
还有那篇在书中篇幅最长的《王家岭矿难采访手记》(占了1 4页),可能是我看到过的最为详尽的关于事故抢险的采访了。那是山西省有名的特大矿难之一,八天八夜的抢救, 8人遇难,115人获救。觉得以前看到的类似文章都比较表面化和肤浅,是记者的急就篇,而且有的还往往会把事故、灾难写成歌颂和感恩的诗篇。读他的采访,感觉是拿着放大镜看一幅救灾的大图,随便对准哪一点放大,就能看到细部,看到具体实际的东西。比如说救灾的方案,具体到领导的要求、专家的意见,讨论、思考的过程,几个方案的制定、比较、不同意见的争论、具体实施的情况,等等。还有所有参与救灾的人、被困在井下的人如何度过那八天八夜,他们的人生故事、事前事后的心理状态。矿工们的构成成分,救灾队伍的工作情况,被困人员家属的种种表现……所涉及到的每一方面都非常详实到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追究历史,探究问题,他说:
“困在井下的八天八夜,哪里是一个惨烈能够表述的?……他们向我们诉说的同时,中国当代关于农民的所有问题像黑色的蝴蝶一样翩翩飞进王家岭煤田碟子沟深邃如墨的巷道里。”
“再大的天灾之下,你看吧,人祸总是像狗一样无耻地蹲在一边。”
“我们今天的企业,仍然没有脱离多少战争年代的那种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动不动就大干多少天,通夺开门红,动不动就争创一流,勇夺第一,动不动就克服困难,争先创优。”
“有人振振有词地说:中国农民是全世界最有保障的人群,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是的,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土地给他们衣食,几千年来,农民把土地视为命根子,共产党打天下,若不是承诺给农民以土地,‘使耕者有其田’,哪里会有今天这样的天?这样晴朗的天?可是,土地真的给他们保障了吗?土地里除了出产粮食,能出产做一个公民必须拥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吗?”
“我们的民族真是一个幸福感充盈的民族,我们对待灾难的唯一的法子,就是呼唤人间真情。……我们被奇迹感动,感动得一塌糊涂,我们被解救而感恩,世世代代永志不忘。于是我们很幸福。”
“反思的话,我们还需要说多少?反思的话,我们说了多少别人会听?”
……
基于大量事实基础的深刻思考,使这些文字具有了感染力和震撼力。
接下来就是最为沉重的那几篇关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土改的调查报告,属于口述笔录,还有当年相关报刊资料的摘录。采访时间是2004年,口述者就是那些事情的当事人、亲历者,大都是80岁上下的人。他们的讲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真切详实,还有当年的心态和感受,后来的反思和评价。那些内容,让人似乎穿越时光,站在了那些不堪回首的情景里,看得头皮发麻,不忍卒读。如果没有这些记录,这些人都去世以后,将会有多少历史的真相,真实的情节、过程、细节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有评论说,这是作者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作品,是作者多年来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的一小部分,已经被相关研究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大量的引用。
对于历史的记录和反思,是为了以史为鉴,吸取教训,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在中国近代史、当代史中,类似需要详实的文字记录的事情还有很多,有更多如这位作者这样记录历史,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据介绍,鲁顺民的多篇调查报告多次为权威学者引用,可见其价值所在。
大概因为作者早期的创作是写小说,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都很生动,很活泛,他很善于抓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色,使得实际生活中的普通人都像小说中的人物。他写一个人:“41岁,看上去却像是将近50岁的人,皮肤略黑,眉骨鼻骨和下巴颏有线有条,进门带风,灯影下一看,恍然挤进一幅素描。”一个形象的比喻,让读者能想象出那个人的样子。写一个农村出身的煤老板,性格乐观,说话风趣,他说:“我不善于愁苦,愁苦这东西,来是一阵雷,去是一阵风。人有十年旺,神鬼不怕浪。死都不怕,还怕活着?不怕死了,神鬼也怕你。”“事情总有由头,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不是棉裤太薄,就是皮裤没毛。”这样的人物语言,一下子就把煤老板的说话风格和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
另外,虽然书中没有专门写景抒情的单篇,但在很多篇目中,都有那种散见的场景和自然风光的描写,很别致,很动人,形象浓缩,别有风味,在那些重点写人的篇章中,这些文字很多时候都不是点缀,而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是文章主题的形象诠释。有类似特点的还有大量的有质感的比喻以及一些精彩的句子。具体的例子比比皆是:
“伫立在记忆里发呆,或者是呆呆地站立在记忆里,这情景让人痴迷。”(《向一九八〇年的麦子致敬》)
“风非常之细,锋利如剃刀,仔仔细细真心实意在脸上刮过,能起一层皮的。”(《老苏》)
“一个孩子在街上。小小的个子,碎着步子跑。”(《怀念一种》)
“19 年,一位农民的儿子,为农民写了这么一本书。读到它,就像找到失散多少年的亲人一样。”(《欲弥真知读旧书》)
“心情如同脚下的黄河滩,任由黄河水淘得一块一块崩塌下去。”(《河流四章》)
“拉开门,将烟头扔出门外。黄昏的夜色里陡然出现一道腥红的弧线,像什么东西被割破似的。”(《一桩不幸的事情》)
“送别的声音被风扯碎了”(《公办王家山》)
“当我意识到大家在盼望着电视里那一个著名的帝王的出现,并不全是对历史陈迹的追索的时候,理智就像一条狗一样守在唇边,看着手中的酒杯。”
“村外很黑。跨过一截小桥,桥下无水。桥边三五株老树,树枝将墨绿色的天空划得粉碎。”(《失忆的蛟龙》)
“昔日杨凡炯炯目光望着现在已经开始谢顶的杨凡,仿佛是肉体看着自己的灵魂,恍如隔世。”(《失忆的蛟龙》)
……
随便哪一句,都能体会作者文字的凝练、简洁和表现力。这方面,给人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全书篇幅最短的《何谓乡愁》,写作者在成都听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讲她的经历。她出身不好,从家里偷跑参加革命,后来部队到了“离家只有几步远”的地方,因为土改,家里人被游斗,不敢回家,好不容易悄悄和母亲见了一面,两个人各说了一句话,母亲“撩起头发”看了她一眼。最后一段,以老太太的话说:“四九年,南下。我们几千人从晋南过风陵渡,那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月亮老大,雾也大,坐船过了河,不知道谁吼了一声,说月亮。大家回过头,站在河岸上,发现月亮在山西那一头没有随我们过河来。河真宽,宽得看不见对岸的山西。几千人,都站在黄河滩上看月亮,都是年轻人啊!都看着月亮不说话……”几千人彼时彼刻的心情跃然纸上。
总之,读这本书,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感慨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赞同对他的评价“把社会学方法引入散文写作,富于历史感,讲究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因而具有一种为一般的乡土散文所没有的浑厚力量。”
《天下农人》,一本有分量的好书。
2017年7月 共 40 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作者阅读《天下农人》的读后感。文章采用了总分的写作方式,文章开篇总说了作者阅读该书的感受,然后具体说。文章先引述书中的具体内容,表现了该书在主题上的取向,该书在内容处理上采取的原则性,然后说了该书在真实性和文学性方面的处理技巧,该书的语言特点。这篇文章观点明确,对书的评价角度清晰,评价内容具体,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是很有帮助的。【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82205】
1 楼 文友: 2017-08-21 22:42:50 文章结合具体的内容和例句,把这本书的思想价值、历史阅读价值,都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同时,把这本书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展现了出来。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 2017-08-22 08:2 :58 读了老师的文章,知道《天下农人》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我已经有了找这本书的欲望了。祝贺老师,文章精品,期待老师更多文章的到来。 语文教师
楼 文友: 2017-08-22 09: :1 祝贺老师文章精品,期待老师更多文章的到来。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4 楼 文友: 2017-08-22 10: 7:29 恭喜获精,继续精彩。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5 楼 文友: 2017-08-22 15:48:40 谢谢各位编辑老师!在江山发的文章第一次获精品,对我是极大的鼓励!一定继续努力。读好书,写好文。镇江癫痫病医院咋样甘油三脂偏高怎么办上海牛皮癣医院地址
上一篇:指绘画的意旨或意境
上一篇:那时候橙子将黄橘子犹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