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自己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2-06
我始终认为,人有两个自己。有人在现实里安稳,在精神中澎湃;有人在现实里奔走,在精神中安详。
那些月上柳梢伊人凭栏而依的遐想,那些夕阳西下恋人几时能回的思念 ,那些高山流水雅士遇知音的惬意,那些捻杯咖啡处子数脚步的午后,那些含情温酒读时光的静夜,我们不肯回到现实,参与到纷争里来,我们窃笑自己虽是高处不胜寒却能与众不同。
我们曾有幸登临五岳吟诵着太白的诗歌笑傲凡尘众生太重名利,我们常常缠绵于这些柔软曼妙的宋词里向往穿越, 我们曾陶醉于茫茫旷野沉迷于花的海洋里忘却归路,我们总是向往依山傍水温酒煮茶赏乐读字,而这样的机会,总是很少很少,抑或很晚很晚,直到垂暮之年。幸运的话还可以执子之手,不然,就算有了环境也没了心境,总也是鳏寡孤独,老无所依,没了情趣。
而,就算如此,我们依然视文字为信仰,在现实里跌多起伏走得再急再累,心底里总有一股力量温暖着我们不离不弃,蕴藏心底。偶得闲暇,总是撇开纷繁复杂,希望能与文字心心相印,这也许就是我们对文字最好的解读和享受。
而现实似乎总是和文字里的曼妙有很大的差距,其实不然,对于喜欢文字的人来说,这本就是一个自己的两个模样而已,就像有时候我们在现实里需要给容颜化妆,有时候在现实里我们也会给思想化妆,而只有在文字里,我们的身心才能彻底素颜。当然有时候,说出的话写出的字不能肆无忌惮地挥霍情绪,有时候明明想哭很累却还在口是心非鼓励别人如何如何正能量,委屈了自己,回头想想,理智终归是好,留住美好,人生的回忆里就多了幸福。
最近读到欧洲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荣格的作品,他说: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而余秋雨先生说中华文化的最后成果是集体人格,它是一种生命现象,只要是生命现象就会遗传,就会有一种类似于DNA的质素,就会有一种仿效的范本,皈附的动力,于是,传承就有了可能。世界各大文明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集体人格,例如英雄人格、先知人格、神圣人格、绅士人格、人格、武士人格等等;而中国文化所提倡的集体人格,则是君子人格。
而我们所看到和看不到的都是一个人的两面性,从文字到现实,我们享受人性赋予我们的美好,承受人性给予我们的现实。
现实中我们每天敬仰的那些城府儒雅风度翩翩的男士上司,也许他们正在为了一单生意一个职称一次晚归唇枪舌剑,也许他们还在为一只宠物一个车位一笔物业费和小保安们面红耳赤,也许他们咬着大蒜竖起食指对老婆孩子喋喋不休呢,也许他们还跪在搓衣板上饥肠辘辘呢,也许他们在灯红酒绿的夜生活里肆无忌惮。
而我们钦慕已久贤淑妩媚,智慧知性,倾国倾城的女子,也许她们十二点才开始饥肠辘辘地用一天中的第一顿餐,也许她们正在蓬头垢面地数落孩子和老公,也许她们还在为某个珠宝化妆品纠结了一上午。
不管是思想境界里那些静雅浪漫的文字,还是现实生活中那些纷争真实的自我,这都是我们自己。不是现实太现实,也不是文字太虚幻,这本来就一个合二为一完整的自己。享受人性赋予我们的美好,承受人性给予我们的现实 。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人格
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面具)。戏剧中演员所戴的特殊面具表现了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分。把面具指义为人格,实际上说明人既有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某些外部未必显露的东西,这些稳定而又异于他人的特质模式,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表现了一个由里及表的、包括身与心在内的、真实的个人──人格。
上一篇:p送给风火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