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散文读书五失得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2-06
一、读书五失
世上爱书、读书的人很多。人们都知道,书籍是精神的食粮、进步的阶梯,谁不希望书香贯腹吃得饱饱的,然后登上那梯子摘星揽月呢?尤其处于现代社会,更应该多掌握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工作的需要。
我也喜欢读书。自少年起,就有这个嗜好。以前买书成为生活中一笔大的开销。到了如今,虽不敢说坐拥百城、藏书万轴,却也将家中那些个书柜都塞得满满的。
买书、藏书自然是为了读书。然而,读书也要得法。偶从书中看到袁桷谈论读书有“五失”,很受启发,简直说到我的骨子里去了。
袁桷是元代著名学者,文章博硕,著作甚丰,诗也俊逸,工于书法,对音乐也有造诣,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他所述读书心得,自是真知灼见。
他说,读书“一失”,叫“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就是指读书过于浮泛,没有选择性、目的性;错失在于广博而缺乏重点。我过去就有这样的毛病,贪多务得,什么书都看,缺乏针对性,很多书是囫囵吞枣、水淋鸭背,看过后也没留下多少印象,什么也没记住,这就如猪八戒吃人参果,好东西也被错过了。不过,我还是持有保留的看法,博览群书、杂学旁搜应该是没有错的,尤其在当今时代,多浏览、收集信息,总会有用的,只是要多注意避免“寡要”的缺失就好。
“二失”,叫“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看书时,钦仰前人说话的咳唾成珠、出口成章,行文的引经据典、如数家珍,自知难以望其项背,不觉产生畏惧、退缩的心理,凡事比对古人,变得性格懦弱而缺乏自信。其实,这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三失”,叫“纂写故实,一无终而屡更端”,“其失劳而无功”。读书往往用于写作。在写作时,却局限、圈囿于看过的书,思维大受束缚,下笔写一篇文章未曾写完,就多次改变初衷,改来改去,失却自己的本意宗旨,白白辛苦一场却没有结果。这种白费劲的事儿,我可没少干过。
“四失”,叫“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从书中看到别人的佳作,觉得妙笔生花,不禁大为羡慕,自己就紧跟着仿效。如此步人后尘,亦步亦趋,只能是袭人故智,落人窠臼。这种做法错失在好高骛远,心急成就,孰料画鹄而类骛,欲速则不达。我在前期的写作经历中,就不乏这样的例子。
“五失”,叫“喜为文”,“未能蓄其本”。看得书籍多了,肚子里装了些墨水,难免技痒,就要在纸上涂鸦。发现一点东西,辄有一点感触就写。由于喜欢写,写得多,写得滥,并非厚积而薄发,没能够蕴蓄根本,结果就只能是漂泛在肤皮浮浅的层次上,不外吟风弄月、无篮不漏的平庸之作而已。历年来,我的废纸篓里就有不少如此的“作品”。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可见,如何读书,如何用好书本的知识,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值得毕生研究的啊!
二、开卷五得
大家都知道开卷有益。
考察、了解古人读书的态度与方法,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也可从中得到启迪。前人总结了很多这方面的经验,可罗列多达十几种的读书法。我觉得那样似乎太过繁琐,也不易掌握。针对前时袁桷说过的“读书五失”,将他们一些读书方法加以梳理归纳,或可叫做“开卷五得”吧。
一得,在于“选择精读”。在泛读的基础上,爬罗剔抉,有目的地挑选,犹如到餐馆用餐,菜肴琳琅,你得确定自己爱吃什么,想吃什么点菜谱,总不能将一揽子菜肴都塞进肚子里去吧?谅你的肚子也装不下那许多。
汉代的学者董遇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为反复精读,自能理解书中意旨。唐代韩愈也主张“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抓要点,明主旨,直探本源,提取精粹。宋代苏轼更形容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欲得其所欲求者矣。”这都说明了读书应该有针对性。如果仅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那无异于猴子摘玉米,这边摘那边就扔了;又好比给混沌凿窍,乱凿一通,把混沌弄得死翘翘有份。猪八戒那样饕餮乱吃,还不只是赚来一肚子屎尿排泄就完了?
二得,在“循序渐进”。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过:“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也就是说,读书切忌急于求成,躐等躁进,而要因材施料,量己而为。他强调:“字求其训,句学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正因如此,逐步提高,渐入佳境,他的诗文才会那么超逸,“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俗话说“紧行无好步”,倘若没会走路先学跑,不摔跟头就怪了。没打好根基就想盖大楼,妄想一口吸尽西江水,那都只是引婴投江的做法,不外痴人说梦罢了。
三得,在“提纲挈领”。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说:“读书数万卷,胸中适无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富家儿钱财多了,倒不晓得怎么花才好了。故读书还应厘清思路,“有主张,有特识,自出眼孔,自树脊骨”。不要被古人的所述束缚思维,做到“心空明而理圆湛”。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里通百里用。
文学家蒲松龄更揭示了其中的道理:“读书析疑如滤水,务使滓尽清澈底。”不去掉池中的渣滓杂物,又何来清澈的净水呢?倘若眉毛胡子一把抓,捡到篮里就是菜,读来的知识就只会成为一锅大杂烩。
四得,在“多记益思”。南朝文学家王筠自幼好学,偶然见到好书,随即记录下来,曾手抄经、史、子书百余卷,是为“多记”的例子。宋代的陈晋之读书时志在记牢,每日仅读120个字,但积少成多,同代学者陈善评价他:“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是虽一岁而未尝得百二字也,况一日乎?”清人张稷更为厉害,常借阅别人的好书抄录,然后朗诵十几遍,将文章粘在墙上,每日必录三十余段,少也有六七段。如此反复多记,深入钻研,学问自然大长了。
除了多记,还得“益思”。韩愈在《进学解》里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这个道理。清代的精博学者焦循,平生好学深思,读书很有心得,总结出了经验的结晶:“读书—寻疑—深思—再读—再思—求解”。
五得,在“不求甚解”。晋代诗人陶潜有句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有人以为他是不细读书籍,这完全理解错了。其实,正如杨慎的评价:“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亦即读书不能被一些死知识困住,必须灵活使用,这就好比芝麻开门,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
又如李清照评价苏东坡的文章:“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事实上,苏轼凡事“不十分用力”,并不是因为他不认真、不重视,而是他早已将诗书烂熟于肚,而因性情所致放浪形骸,这正是他能够名扬千古的原因——如果他不是这样超逸洒脱,也就不成之大学士了。
总的来说,读书“五得”,乃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各师有各法,修行在各人。就看你的悟力了!
读书仿佛轮扁运斤,是一件有苦有甜的事。正如晚清“慈溪四才子”之一的学者冯开所说:“太乐则漫,太苦则涩”,此话很有道理。
共 276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文章通过正反两面,论述了读书的得与失,令人思考。袁桷认为读书有“五失”,如何读书,如何用好书本的知识,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值得毕生研究;而作者又总结出“开卷五得”,是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而各师有各法,修行在各人。总之,无论是五失还是五得,读书都仿佛轮扁运斤,是一件有苦有甜的事。希望读者开卷有益,总结前人经验,过好当下,开创未来;同时为后世之人留下有价值的书籍,造福后代。欣赏阅读。问好作者。( 李子燕)【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07:41:47 这是一篇很有意义的散文。问好作者!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2楼文友: 09:59:29 读书五失,五得,值得深思,启发很大。欣赏了。
热淋清颗粒能治尿路感染吗
老人夜尿增多吃什么药
热淋清颗粒女人可以吃吗
治疗小儿呕吐吐奶溢乳的方法云南省特色植物药指哪些
四岁小孩不爱吃饭怎么办
上一篇:70后作家拥有乡村故事的最后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