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演义号称写得是魏蜀吴的天下三分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2-15

一部《三国演义》号称写得是魏蜀吴的天下三分,其实是拥刘而抑曹,无论“拥”和“抑”,都不能不写,相比之下孙权的东吴似乎就成了打酱油的角色了,今天咱说说东吴。
千头万绪,难免理一理头绪,不妨先从东吴的几任水军都督说起,东吴从周瑜周公瑾开始有四任水军都督,最后一任是陆逊,是唯一一个真正出将入相的全才型人物,而且夷陵之战业颇不逊于周郎的赤壁,后面我打算单独说一下,所以咱们今天用三个故事聊一聊前面三位——周瑜、鲁肃和吕蒙。
1、 三气周瑜
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和“第五十五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
一气周公瑾说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受伤,然后又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
二气周瑜说的是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吴国太(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孙尚香许配给他。周瑜便想让刘备长期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隔开,并且用声色迷惑刘备,使之丧失得天下的雄心,但是失败了。诸葛亮又使计让刘备安然的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让士兵讥讽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将周瑜气得吐血。这也就是现在“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俗语的由来了。
三气周瑜说的是曹操与谋士定计使孙、刘相吞并。便上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华歆为大理寺少卿。周瑜就职南郡太守后,便想报仇,遂上书孙权。要鲁肃讨还荆州,鲁肃讨还荆州自然没有成功。于是周瑜定下假虞灭虢之计,准备以替刘备夺取西川为由,出其不意偷袭刘备。计策被诸葛亮看破,周瑜又急又气大叫一声,旧疮复裂,从马上坠了下来,众将急忙将他救回。周瑜被救回船,军士报告说刘备、孔明在前面山顶上饮酒取乐,周瑜更加愤怒,咬牙切齿说:“你道我取不得西川,我偏要去取。”便令船队上行,到巴丘时,探子报说:“上流有刘封、关平两人领军截住水路。”周瑜正要出战,孔明忽然差人送信来。劝他不要去取西川,如曹军乘虚而攻江南,江南就不保了。周瑜读完信,口吐鲜血,他知道自已活不长了,便上书孙权,推荐鲁肃代替他的职位。死前叹了口气说:“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死时才三十六岁。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经典作品中的经典故事,酣畅淋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周瑜的胸怀狭窄。但这个故事是作者虚构的,为了美化诸葛亮而故意贬低周瑜,正史上并无此事,并且周瑜气量也非常宽宏,与《三国演义》描写的完全不同。
赤壁之战后,刘备、孙权借机发起多次反攻,大都为曹操所败,比如孙权先后在合肥、濡须战败,韩当赴庐江郡接应陈兰、梅成被臧霸击败,关羽的水军也没有讨得什么便宜,刘备也是无功而返,所以可以说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多次针对曹操的反攻中,只有周瑜是胜者。至于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虽然流传甚广,但其实和周瑜无关,把妹妹嫁给刘备那是孙权自己的主意,孙权献妹之举不见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的馊主意,这显然是一场“政治婚姻”,以致后来诸葛亮曾说过这样的话:“主公(刘备)在公安时,北畏曹公之强盛,东惮孙权之进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此之时,进退狼跋……”这就等于说,孙夫人的存在弄得刘备紧颇为狼狈。而周瑜欲以假虞灭虢之计杀死刘备,拿回荆州以至于中了诸葛亮之计忧愤而亡也是罗贯中的虚构,周瑜确实提出了要攻取西川,但并非想以取西川之名行夺荆州之实,而是真真切切地做了一番规划的,而且他的战略策划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计划还未进行到实施阶段周瑜就不幸中途染疾,病逝于巴丘,此时周瑜只有三十六岁。周瑜病逝前仍不忘国事,给孙权上疏曰“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这才是周瑜真正的遗言,表现的非但不是不能容人的狭小气量,而且恰恰是举贤荐能的坦荡胸怀。
事实上,在诸葛亮三气周瑜的这个历史时段内,两人根本没有打过交道,周瑜当时在南郡、柴桑一带活动,诸葛亮却远在偏僻的桂阳郡、零陵郡(都在今湖南南部)“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做后勤保障工作,两人各忙各的,根本就没有“交集”。顺便说一句,刘备生前诸葛先生一直没有独立带兵的机会,刘备大约是把诸葛亮当成刘邦手下的萧何的,而先主眼中的张良和陈平,应该是法正和庞统。
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为了表现诸葛亮不惜丑化周瑜,甚至连诸葛亮的标志性装备“羽扇纶巾”,也是人家周瑜的。
周瑜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苏东坡是他的知音,杜牧难免书生气,周郎本事真男子,赤壁何续有东风。

2、 单刀会
《三国演义》中写了一个《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鲁肃为了讨回荆州,设了一计,邀请关羽过江饮宴,关羽只带周仓过江,与鲁肃会面,酒席之上,鲁肃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题,索还荆州。关公开始时以饮酒莫谈国事为由将话题叉开,哪料鲁肃步步紧逼;关公乃以刘备继承汉室土地为由,且使刀铃铮铮直响。周仓插话:“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关羽于是变色而起,从周仓手中夺过大刀,假装怒叱道:“这是国家大事,休得多嘴,快快给我退出!”明叱周仓,实在鲁肃!接着,关公推说酒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亲热之中又带有几分杀气:“今天饮酒,我已经醉了,莫要再提荆州之事,担心我这刀伤了故旧之情。改日我再请到荆州赴会,再作商议。”鲁肃被他一提,挣脱不得,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兴叹。到了船边,关公才放了鲁肃,拱手道谢而别。鲁肃如疾如醉,半晌才缓过气来。
《三国演义》所写的这个故事出自元代关汉卿的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傅老师觉得,关汉卿的《单刀会》故事大约是从《史记 刺客列传》中的曹沫故事中得到的启发,这个曹沫很可能就是大家熟悉的《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这个故事《史记》是这样写的——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历史上的“单刀赴会”确有其事,但与小说和杂剧中描写相反,历史上“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按照《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和《吴书》的记载,“单刀赴会”而将对手震慑住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并不是关羽到鲁肃那里去赴会,而是鲁肃到关羽那里去赴会。 公元210年,周瑜病逝,推荐鲁肃继任。公元215年,刘备夺取了益州后,孙权向刘备索要“借”去的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恼怒,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战略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此次会谈后来被称为“单刀会”。“单刀”乃军士之兵器佩刀,而非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据考证青龙偃月刀在宋代才开始出现,而且因为重量关系,主要用于练习臂力,非战争中的武器)。“单刀会”上,鲁肃一番大义凛然的分析,说得关羽唯唯而退。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鲁肃是战略家,出仕之初早定天下三分,这是这位“忠厚长者”以他的大智大勇,促进了一次重大危机的化解,孙刘联盟暂时得以维持。
我一直觉得,鲁肃和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时代最有战略眼光的两位军事家政治家。

“白衣渡江”和“大意失荆州”
吕蒙的“白衣渡江”是三国时期最成功最经典的偷袭战之一。这是吕蒙和陆逊共同策划的一次大阴谋,针对的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大将关羽。先是吕蒙抱病,推荐陆逊接手军队事务。因为陆逊年少,关羽未做防备,加上陆逊托书示弱,为人骄横关羽自然落到了这个圈套之中。东吴的军队趁关羽远攻魏国之时穿上白衣化装为商人,一举拿下荆州,此时关羽已经是腹背受敌。最后关羽在重夺荆州无望之下,只得率领余下残兵退守麦城,关羽命人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可惜没有骗过吕蒙,半路遭到截杀,被俘被杀。
顺便说一下,《三国演义》中的关平并不是关羽的义子,而是关羽的亲生儿子,关羽的另一个儿子关索很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这个人物非常有名,也有很多故事)。周仓这个人物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即使在一些野史中有记载,也与《三国演义》多有不符,似乎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三国演义》所写大致与历史一致,荆州对于东吴来说地位极其重要,若是当刘备势力大增的时候,孙权依然没有荆州,孙权盘踞江南,毫无发展空间,天下三分很可能变成两分天下。所以对于西蜀来说没有荆州就没有了发展空间,而对于东吴来说失了荆州就没有了生存空间,应该说《隆中对》的最大漏洞便是对东吴与荆州的这一关系认识的不够深刻。
关于吕蒙还有个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故,源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卿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一节,此文处裴松之注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至于关于“大意失荆州”则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荆州之地虽然物阜民丰,但却无险可守,而和益州又有蜀道阻路加上三峡水路艰难所以有不及救援,历史上几乎没有那个四川割据政权同时能占有荆州,关羽能力很强,但也不可能在两条战线开战,所以失荆州有其必然性,至于“联吴抗曹”也只是西蜀的一厢情愿罢了。毕竟失去了荆州对西蜀而言只是失去了发展空间,而对于东吴则是失去了生存的机会,碧眼小儿能不跟你拼命,谁信?
吕蒙的高明之处在于充分了解了关羽的弱点,并加以利用。但是他的策划虽然在战术上成功了,在战略上却无疑是失败的,三国鼎立,魏强而吴蜀弱,弱者联合才能与强者抗衡,才能图存,而吕蒙这次偷袭无疑是吴国和蜀汉的结盟产生了裂痕,并直接导致了猇亭之战,这次战役消减了吴蜀两国的实力,甚至导致了魏灭蜀,晋灭吴的结果。胸怀天下,目光远大是政治家的优秀品质,鲁肃的高明就在于此,而吕蒙显然不及鲁肃,后来的陆逊在猇亭之战后并不对刘备赶尽杀绝,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共 4902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三国演义》脱胎于历史,但出于作者的个人观点,有诸多的篡改及修饰部分,与史实不同,以三国演义作者的习惯思维认为:刘备的蜀国才是正宗,故极力捧蜀而贬低曹魏和孙吴。后人对三国时期历史的了解都是来自于《三国演义》,误解历史里里许多的人物:比如“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真的是因为度量狭小而被气死的吗?“单刀会”中到底是关羽气压群雄还是鲁肃?“白衣渡江和大意失荆州”到底谁是最后的赢家?这篇文章,作者据经引典,还历史于真实,可读。【编辑:歌休】
1 楼 文友: 2017-0 -05 1 :18:00 历史是人写的,也遵从于一种文化传统,崇尚什么样的传统,就有什么样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历史。个见。 在美面前,万物平等。
2 楼 文友: 2017-0 -05 14:24:26 《三国演义》是一篇根据历史而写的一部小说,是小说难免就会为了人物而需要篡改或者虚构一些情节来丰满所要表现的人物形象。而作者却是据经引典来反驳或者纠正小说中不合史实的部分,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动机。就如编辑按语写的: 作者还原历史与真实。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楼 文友: 2017-0 -05 19: 9:54 周郎本是真男子,赤壁何需有东风。是自作的打油诗,针对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说的,咋打错了字了,该打。 万心抛付孤心冷,折腰久矣谢无能。我有伤心人不见,夜夜龙泉壁上鸣。 -----集清人句
4 楼 文友: 2017-0 -08 1 :52:06 这篇原本可以写成三篇。
回复4 楼 文友: 2017-0 -11 10:04:12 本来是几十篇的一个系列,一次发一到几篇,凑个数吧
5 楼 文友: 2017-0 -12 08:0 :46 拜读学习佳作,您的文章神采奕奕,一个人的才华就如海绵的水,没有外力的挤压,它是绝对流不出来的。流出来后,海绵才能吸收新的源泉。祝您精彩不断,创作愉快! 老土祝您写作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 2017-0 -12 09:11:20 过誉了深圳男科医院哪家好
奥利司他一个月瘦多少
张家口牛皮癣专科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