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体系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3-25
7月12日,由哈佛大学东亚系与复旦大学中文系等主办的“新世纪文学十年——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在为期两天的论坛,数十位中国文学著名作家、评论家参与了导论,深入剖析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的走向发展,试图勾勒出今天的中国文学所呈现的多元面貌。
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认为,在过去十年,华语文学一个重要写作特点就是对历史的不断书写,中国知名作家依然孜孜不倦地书写着“文革”和历史,比如阎连科的《坚硬如水》、王安忆的《启蒙时代》、余华的《兄弟》都是以历史为创作母体,而中国台湾一批外省第二代作家,也在对过去60年的台湾历史和个人身份做着诠释和反观,朱天文的《巫言》、蔡素芬《烛光盛宴》、香港作家董启章的《时间繁史》都讲述了历史与人的关系。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认为1990年代两场文坛论战,导致文学传统出现断裂的原因。一件是1990年代初“断裂事件”,陈思和认为,当年文学界对韩东、朱文一代人实际上采取了很不公正的态度,把这批“断裂派”作家排除出主流文学界。此外,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上海宝贝”事件,又把一大批70后作家排除出去,由此对中国文坛造成了断裂。而崛起的80后作家,在陈思和眼中,他们和上一代作家的文学生存、文学创作方法完全不一样,“他们有新的表达方式,有自己的读者。”对此,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认为80后的作家们其实是最不反叛的一个群体,更不要说有任何实验性的写作,“他们所谓最个人的写作,其实是最传统的文学,他们写最干净的爱情,那是老的文学传统,20世纪的爱情书写都是不干净的。网络文学上的所谓新趣味、新事物,其实比我们都要传统。”
对于今天的中国文学的格局,作家莫言在首场论坛发言中,对当下文学历程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有趣比喻:“文学的战国时代”。他认为,今天的中国,传统道德观早已分崩离析,某一个精神主题再也无法满足大众的口味,因此,文学也朝着价值多元的方向发展。但在莫言眼中,文坛的乱象丛生或许是好事,“乱就说明旧的秩序在瓦解。春秋时代奉行周礼,所以波澜不惊,到了战国,周礼被打破,才有了伟大的百家争鸣。我们就处于文学的战国时代。”
(编辑:郭婧涵)
突然脚底心痛是怎么回事冠心病是怎么治疗南通白癜风医院
宝宝不爱吃饭的原因跌打活血化瘀中成外用药
孕妇出现哪些症状需要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