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荷心愿风月陶塘系列征文散文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1-19

一、一官归去来——张孝祥在芜湖

一官归去来,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说的,本来指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在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园田居的时候,写了很著名的一篇文章叫《归去来辞》。

而在安徽芜湖,就有一个叫归去来堂的地方。

归去来堂在镜湖边的柳春园。柳春园里除了归去来堂,还有琴余别馆、留春亭等,都是纪念一个人的。这个人就是张孝祥。

张孝祥是南宋的著名词人,也善长书法,他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祖籍历阳乌江,也就是今天的和县人。大约1 岁的时候,他离开了出生地浙江宁波,回到老家,嗣后不久随父到了芜湖,住在升仙桥西。张孝祥少年聪慧,苦读经文,《宋史》称他读书过目不忘。22岁被钦点状元,从此走上仕途。

然而,一个耿直的读书人,大多是不能在官场游刃有余的。何况张孝祥所在的那个时代,风云变幻,山河异色。金人大举入侵,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一时间,主战派与主和派各自为阵,互相排挤,乃至倾轧。1169年的三月,张孝祥获准隐退,诀别宦海。在十几年的官场生涯中,张孝祥几番起落,终究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最后黯然离去。所以说张孝祥是“一官归去来”,也是合适的。

镜湖与张孝祥有着很深的渊源。镜湖,老芜湖人都称它为陶塘,到现在依然如此。之所以如此命名,还是和归去来堂有关,都是因为追慕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缘故。

后来,《芜湖县志》记载说:“镜湖,在赭山南,即陶塘。宋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环种杨柳芙蕖,为邑中风景最佳处。”

对于镜湖的命名,有很多说法了。而最确切的出处,是欧阳玄定名芜湖美景,有“镜湖细柳”一处,却是不争的事实。

【采访《南宋状元张孝祥》作者汪应泽同期声,介绍柳春园等处】

对于归去来堂的旧址,也有几种说法。据宋代陈廷桂《历阳典录》里的《张祁传》记载:“明年敌果大入寇。祁以孝祥仕寝显,不复干进。卜居昇仙桥西,筑堂曰归去来”,说的是归去来堂是由张孝祥的父亲张祁初建于状元坊的升仙桥西,那时候,张孝祥已考取状元,距今约850年。到清代乾隆年间,原先的归去来堂荒废不堪了,芜湖知县陈圣修因邑人黄钺的请求,在镜湖边的来佛亭旁重建,并题归去来堂匾额。据此可知,重建的归去来堂在市图书馆之烟雨墩东侧。

然而,身处乱世,战争频仍,归去来堂也一直不得安宁,屡毁屡建的。直到1985年,镜湖之畔的柳春园中新建了归去来堂。200 年重修至今。

张孝祥诗文当时流传甚广,文章对南宋王朝腐败黑暗揭露较深,诗于写景叙事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存词220余首,尤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成就最为突出。代表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记叙了自绍兴议和、符离兵败后20多年间的社会乱象,对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修边备,不用贤才表示了极大的愤慨。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此词“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而他的〔念奴娇〕《过洞庭》,则清淡疏远,旷放豁达。总之,张孝祥的词上承苏轼之风,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采访《情断南宋》作者唐玉霞、 萍同期声,介绍张孝祥关于芜湖的诗词】

张孝祥在芜湖归隐的日子里,经常登赭山,去荆山,留下过许多绮丽的诗篇,而在新落成的玩鞭亭,写下了《满江红·于湖怀古》的名篇:“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迷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借晋明帝窥探叛将王敦营垒的故事,表明自己抗金的决心。

这是归去来兮辞,是一个隐者的词作么?

事实上,张孝祥始终是一个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爱国者。即便隐居陶塘,他也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才是真实的张孝祥。

中国很多的文化人都能如此位卑未敢忘忧国的。

我们并不准备重读张孝祥的。因为隔着遥远的时空,还有时代和遭际的差异,重读是一件很费心费力的事,更何况人心隔肚皮,也才力不逮,怎么能够呢!

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告诉人们,在近千年前的风雨飘摇的南宋,有个张孝祥在陶塘,效法陶渊明,有“一官归去来”的做派。而他曾经击楫中流,短发萧骚襟袖冷,也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还捐田百亩,开凿陶塘:绕院碧莲三百亩,留春伴我春应许。

这便是陶塘,如今叫做镜湖。

镜湖里波光潋滟,倒影参差,很多的历史过往如云烟,叫人们不能忘却。

二、萧萧云从写《离骚》——萧云从在芜湖

岁月荏苒,陶塘依旧。在一代爱国词人张孝祥走后的若干年间,芜湖也曾发生了很多足堪嗟叹的事情。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个叫汤鹏的少年从江苏溧水经青弋江黄金水道来到安徽芜湖谋生。他租住在当时芜湖古城里的黄家祖屋,做一份打铁匠的工作。而他的隔壁居住着一位画家,人们叫他尺木先生。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天,汤鹏就看到尺木先生在画室作画了,便好奇心发作,也想学画。到后来,他甚至尝试着做铁画。尽管汤鹏有很好的天赋,也有一股子锲而不舍的精神,然而他毕竟缺少艺术的训练,所以汤鹏经过好久的努力也不能做出一幅像模像样的画来。尺木先生对此都看在眼里,也为汤鹏的执着所感动,于是就开始指点汤鹏。从那会儿开始,汤鹏做出的铁画有了艺术的韵味,这是真正意义上铁画的开始。

那时节,房东黄家的后人黄钺在京做官,屡次向乾隆皇帝推荐萧云从的画,受到大赞。萧尺木在画界的名位因此身价百倍,也连带抬高了他指点汤鹏做出的铁画的身价地位。后来,乾隆皇帝还带领后宫丽人观看铁画组画《四季花鸟》。晚清的时候,铁画已经在全国闻名,经过英国传教士的流传,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而这个指点汤鹏创作铁画的画家尺木先生,就是姑孰画派的创始人——萧云从,他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于湖渔人等。芜湖人,博学能文。萧云从以沉厚的艺术功力、渊博的文史学养以及冷寂炽热的爱国情感,绘写出一幅幅卓尔不凡的艺术作品,极大地鼓舞了一批恪守遗民情结的隐逸画家,影响了他们清逸淡雅之画风的形成,在明清之际的中国画坛上,以“古淡奇高、清疏秀润”的格调而名震朝野,扬名四方,并开创了与“新安画派”、“黄山画派”齐名的“姑孰画派”。

在指点汤鹏作画的那会儿,芜湖古城里面有一条后来叫做萧家巷的巷子。据说,这是为纪念萧云从而改的名字。巷子南起丁字街,北至东内街,东起官沟沿,西至花街,差不多占了芜湖古城的一小半。清代咸丰三年(185 年)初春,太平军与清军发生激战,萧家巷里很多的老房子在战火中化为废墟,新中国建立后又得以重建。只是我们此番来的时候,古城再次面临拆迁改造。所以,重见萧家巷只能等待他日了。

据《萧云从年谱》记载,萧云从1644年起曾在江苏高淳漂泊三年,后回到芜湖。芜湖是他的故乡,也给了他很多的创作灵感。他于是迁居城东萧家巷。这里离他原来的住所——梅筑近在咫尺,当时是颇为繁华的地带。萧云从在这里从此一住便是21年,直到他去世时止,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座老宅。而这座老宅在萧云从逝世百年后的乾隆年间依然存在。黄钺在他的《壹斋集》中还记载了他曾特意探访萧云从故居的故事。

萧云从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是书画家,也是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学者,给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是深远和广大的。他应太平府推官张万选之请,为《太平三书》12卷绘制《太平山水图画》,将太平州所属地区山水,绘图4 幅,其中太平山水图1幅,当涂风景15幅,芜湖风景14幅,繁昌风景1 幅,每幅题古诗一首,说明是按照张万选的要求,仿某古人之画幅,没有雷同,各具特色。他的人物画传承李公麟的白描技法,所作《离骚图》,形神兼备,清高宗观赏后,题《山水图卷》云:“四库呈览《离骚图》,始识云从其人也,……览观长卷四丈余,观之不厌意不舍。”

其《太平山水全图》、《离骚图》和许多画作,自清初刻版刊行、流传中外以来,成为海内外画家学习、研究的范本。而《太平山水图画》的意义不仅在绘画、版刻上的成绩而已,更为重要的是,它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了中国传统对地方山水人文面向的看法。所作《离骚》,郑振铎先生称赞说“其衣冠履杖,古朴典重,雅有六朝人画意,若‘黄钟大吕之青’,非近人浅学者所能作也”,“(萧)尺木为明遗民,故绘《离骚》以见志,仅署‘甲子’而不书‘顺治’。思怀故国之情豁然可见。”

1986年,在镜湖之畔,鸠兹广场,人们为萧云从铸造了一座紫铜全身塑像。塑像之旁还修建了一座尺木亭。从此以后,萧云从和镜湖一样,永久地留在了芜湖。而芜湖人民也无时或忘这个在画界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

共 52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张孝祥、萧云从在芜湖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张孝祥(11 2年-1169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时举家迁居芜湖。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为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父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萧云从(1596~167 ) ,字尺木,号于湖老人、无闷道人、默思。安徽芜湖人,明末清初芜湖著名画家,姑熟画派创始人。张孝祥少年聪慧,苦读经文,《宋史》称他读书过目不忘。22岁被钦点状元。他虽然有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却终究没能实现。萧云从组画《四季花鸟》深得乾隆皇帝赏识成为芜湖人民引以为荣的骄傲。欣赏老师佳作,特此推荐共赏。【:你猜】】

1楼文友: -24 16: 9: 欣赏老师佳作,期待你更多的精彩。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小便黄吃点什么

男性尿后放射性痛症状

小便发黄吃什么食物

口袋购物微店电脑版
宝宝低烧怎么办
心绞痛要注意哪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