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走向内心的救赎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2-06
诗有论者认为,中国新诗走的是一条不断向下的路线,“从神(神话与传说英雄)——现实英雄——虚妄模范——社会人(群体崇高、理想主义、放弃社会)——个体人(躲避崇高、务实主义、放弃社会)——空壳人(热衷于玩语言)——平凡人(个体平庸、低俗粗鄙)——肉性人(人残或为下半身)——物化人(人与垃圾认同),似乎大致标示了近百年来中国诗歌主角行走的轨迹。”一句话,这是“当代中国诗歌的向下救赎”!
我不知道中国当代诗歌有多少成份如作者总结的这样。看了这样的论述,不寒而栗,不知道下一个百年中国诗歌将走向何方?
其实,诗歌不过是诗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知,较之其他认知世界的方式,所不同的是以“诗”的形式、更加主观一些罢了。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受主客体种种因素的制约,这种认知呈现万花筒般的状态,甚或时有迷乱也不足奇。但是要对百年诗歌史作出评述,尤其要梳理出带有方向性的脉搏,恐怕需要把其还原到整个大背景之下,作全面、客观、冷静、实事求是地分析,仅将一些现象串联起来就下出判断,难免失之偏颇。窃以为,纵观中国新诗发展的百年历程,今日之中国诗歌不是在“向下”,而是在“向内”,诗正在卸掉一些不应有的附加,回归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们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作着内心的吟唱、倾诉甚或拷问。很难想象,面对人类日臻发展的精神与物质文明,最具敏感的诗人对此会漠然置之而一味地向下向下。如果诗人果真如此,其命运只能是被人类的发展所抛弃。因此,当务之急是诗人们回归内心,真诚地做心灵的救赎。否则,不如回家卖大白菜,因为那也是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
我不知崔均鸣先生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但我读他的《生命,静静地绽放》,却深感到这是以作品对中国诗歌未来走向所做的一个很好的注解!
最初读这组散文诗是在《青岛》上,当时就被作品的深刻内蕴和艺术 所震撼和折服。我惊异于作者何以能从身边的细小之物发掘出“生命”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并将它阐发得如此之深邃。毫无疑问,这是一组对生命礼赞的诗篇。世间,最崇高的莫过于生命;最伟大的也莫过于生命。那么,这组诗歌理所当然地应归于“崇高”“伟大”之列里去的。但是通篇里我们看到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壮语”吗?没有。诗人是通过我们身边最普通、最司空见惯、甚至有时会被常常忽略的一些物象——阳光、空气、水,来折射生命的本意和诗人对此的思考。其实想想也是,诗人的匠心也正在于此。这些物象不正是生命赖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却又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元素吗?通过它们更易于揭示出生命的本源。于是,诗人一开始就满怀 地唱道,“越过浩瀚的宇宙空间。/以执着的精神穿过,穿过。穿过!/携着对生命最温暖的抚触。/抵达。”活力的因子在诗人的血管里涌动,“自由地呼吸。/自由地伸展。/天马行空地遐想。”自然,诗人的这种渴望,需要“轻如蝴蝶。/飘如微尘。/甚或更轻盈,更细致”的空气。有了如蝴蝶般洁白轻盈的空气,“呼吸之间,生命的存在形式千姿百态。”。而这千姿百态的生命又源于水的贡献,它“上善若尔。/利万物,而不争。/潜行于每个生命的缝隙里。以无形制造有形。/真正的英雄,与悄无声息的岁月里洞悉着大自然的一切秘密,又缄默着。力量的年轮只在心中悄悄地疯长。”至此,尽显诗人揭示的生命之意。
说实话,初读这组诗章,我并没有完全理解透诗人何以在写完阳光等物象后,笔锋一转,写到了与孩子的对话,感觉转折太大。现在细细读来,茅塞顿开!这正是诗人匠心独运之所在。我不愿意把作者称作“大师”,因为许多“大师”就站在前面;我也不愿意称作者是“巨匠”,因为后来者“匠才”辈出。我愿把作者喻为谱写交响乐的乐师。显然,该组诗章是一首生命交响曲,作者非常清楚何时将它带入高潮。在对阳光、空气、水、种子这些静态的生命基于存在的基本物质元素后,顺理成章地应当进入动态的、鲜活的生命层面。相对恒久的宇宙而言,生命的存在还很短暂;而人类与之相比,更是处于婴儿期。因此,对生命的进一步思考,选择与孩子的对话则是最佳构思。在这里,你可以把“孩子”看作实指,但他更是一个意象,一个象征,一个符号,其内蕴深刻。正是生命基于宇宙之年轻,才会“带着问题而来”,并“一千个、一万个'为什么'构成了对生命最本质的追问。”诗人设置了这样的追问并老老实实地作了回答:“有些问题,我能够回答你。但不一定是正确的答案。/有些问题,我不能回答你。因为,我也不知道。”但生命的诞生和延续是强大的,“你将延续我的梦想、奋斗,以及那些未竟的事业。包括眼下这些诗句,都是我留给你的种子,只待春天来临,你需要将它抛洒到黑色或黄色的土层里,让它慢慢破土而出。”至此,诗人完成了对生命的内省。
写到这里,我注意到作者的诗观,“诗歌是阳光下成长的植物。坚持‘阳光写作’的基本态度。”这组诗章是否印证了作者的诗观?基于这样的诗观,即使写阳光,读者也能感悟到阳光下的阴影;即使写黑暗,也会让我们看到黎明的曙光。只有诗人完成自我内心的救赎,才能有意与上苍赋予我们的生命!不是吗?
“崔均鸣(无名)”,不知道这是不是诗人的又一种生命解析和态度?
我不知道这是否符合作者的本意,但我愿意作这样的解读。
共 2109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凝重,凝练的文字,对组诗《生命,静静地绽放》的解读精辟,厚重,由此感受诗歌的内涵与魅力,感悟诗人的诗观,思考作者的思考,受益匪浅。【:梅暗香】【江山部 精品推荐011012 02】
1楼文友: 01:28:18 凝重,凝练的文字,对组诗《生命,静静地绽放》的解读精辟,厚重,由此感受诗歌的内涵与魅力,感悟诗人的诗观,思考作者的思考,受益匪浅。 爱哭爱笑,爱静爱闹。
2楼文友: 21:27:11 内心的纯净才会导致身体的纯净,个体的纯净才会有社会的纯净。诗人应该有这样的感使命感。
喜欢欣赏这样的诗歌解读文章,问好! 日月经天,江河纬地,参赞天地之化育,体行亘古之大道。
回复2楼文友: 22: 2:06 谢谢点评。问好
楼文友: 22: 1:29 谢谢点评,多指教。问好。 自由职业者文学爱好者
制作微信小程序价格
定做微商城开发电话
分销模式微商城开发
中风偏瘫怎么治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
母乳性黄疸症状
上一篇:虚幻的美现实的伤
上一篇:晓荷梦请允许我虚度光阴征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