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谜一样的耶路撒冷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1-14

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 。

当我读完最后这句,我知道这本《耶路撒冷》终于结尾。

已经许久不曾有这样灵魂出窍的阅读体验。我读书的速度很快,快到可以让一般人望尘莫及的程度,所以我为了追十册《藏地密码》可以三天不眠不休,为了读八册《蒋勋说红楼梦》恨不得自己可以每天不睡觉。当然,这些都是超越极致的阅读经历,可以偶尔为之,但不能天天如此,不然身体肯定吃不消。与这种追求阅读的快感和急于想看到最后一页的心理相对,我在读一些书的时候也会刻意追求 慢 。读上一章或者两章,或者到了规定页数,就强迫自己放下,随手打开别的书来读,只是为了冲淡这本书对自己心理的冲击力,好好体会作者的叙事意图。每每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就知道,我遇见了一本难得的好书,在读唐诺的《尽头》时我曾刻意追求这种 慢 。而如今我又遇见了徐则臣的《耶路撒冷》。一方面,很想得知故事结尾,另一方面,又不想这么快就结束阅读快感。就在这样的快慢交织中,我用了三天空余时间读完了这本509页的小说。509页并不算薄,但按照我以往的阅读速度,差不多一天半就应该读完。之所以拖这么长时间,那是因为我遇见了一本让我拍案叫绝的好书。

其实,中国现当代文坛,最近出现了一批好书。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林白的《北去来辞》以及严歌苓的《陆犯焉实》都属于难得一见的佳作,但对于徐则臣,在阅读这本《耶路撒冷》之前,我几乎一无所知。起初买这本书,纯粹是为了凑单,或者因为单纯的喜欢 耶路撒冷 这四个字透出的神秘,以及汉语音节的美。但当我读完第一页的时候,我就悄悄告诉自己: 完了,这次遇见了一本好书,我应该慢慢读。

在这本小说里,徐则臣很好体现了所谓 大小说情怀 ,即期望借助文字,代入整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包括宗教(花街上那个被少年们视为神学启蒙,并在长大后仍旧苦心修缮的 斜教堂 )、历史(不仅有民国与 文革 的历史,还有当下城市建设与古迹保护的矛盾)、道德(靠 寻求刺激的男性和做过 的女性们)、文化(初平阳为报纸所撰写的评论专栏)。某种意义上来看,许多元素交融拼贴,建立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徐则臣在叙事结构上颇费心思。全书共11章,每一章以故事中的一位主人公命名。11章的名称依次是初平阳、舒袖、易长安、秦福小、杨杰、景天赐、杨杰、秦福小、易长安、舒袖、初平阳。细心的读者应该发现,以景天赐为分界线,小说前五章和后五章呈匀称的扇形分布。故事中的6个人,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一起生活在淮海的花街,后来又在北京重逢,生活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景天赐作为小说中的关键人物,其实是一个在12岁那年就自杀了的花街少年,但他的死却给作品中每个人留下了或浓或淡的心理阴影,或者换句话说,除了舒袖,其他4人都是少年景天赐自杀的直接或间接的凶手。景天赐自杀用的手术刀是杨杰缠着在医院工作的姑妈给的,景天赐之所以被雷击变傻是因为易长安非要让他在雷雨天气比赛游泳,而天赐自杀的时候,初平阳以及天赐的姐姐秦福小都是目睹者,但他们没有制止他,而是看着整个事件发生,直到天赐死了,福小才开始去找初医生,而初平阳则沿着运河狂奔。因此,天赐是维系作品所有人物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他们永远无法言说的痛。而这正是小说极力想表现的 赎罪 。罪恶的意识陪伴他们多年的成长,天赐之死是打在他们内心的一个死结。所以,在天赐死后,他们把所有的愧疚变成了和义务,毫无条件地对秦福小好。而秦福小则用四处流浪自我放逐的方式来惩罚自己,直到在北京一个孤儿院遇见了孤儿蓝石头,她顿时失掉了魂魄,无论外形还是神情,蓝石头活脱脱是天赐的翻版。于是她收留了他做儿子,改名景天送,回到花街老家,平静度日。

另外在结构方面,作者还别出心裁地运用了 专栏 的形式,插入到正文的叙述中。徐则臣曾在访问中说过,自己是在参加爱荷华 国际写作计划 期间的一天晚上,为的写作找到了灵感:在小说中嵌入 专栏 模式,让主人公初平阳在《京华晚报》上撰写主题专栏 我们这一代 ,结合个人经历,谈论当下70后所流行的议题,如恐惧、离乡、友情、凤凰男等等,通过文本内容与故事情节的平行展开,来丰富和补充小说不能充分阐述的东西。所以,故事里的几位主角在感性层面经历着70后的生活的同时,专栏里的那个 我 (初平阳)则在理性层面探讨着70后的心态。采用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70年代生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洞察,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叙事元素推动故事的发展,保持故事的流畅性。

在语言方面,作者笔力厚实冷峻,在文字方面驾轻就熟。读之让人酣畅淋漓,不由击节叫好。比如他在谈论北京时说: 我们在北京的天桥上打着被污染了的喷嚏,集体怀念运河上无以计数的负氧离子,怀念空气的清新甘冽如同夏天里的冰镇过的王子啤酒,但是怀念完了就完了,我们继续待在星星稀少的北京 北京不宜人居,但它宽阔、丰富、包容,可以放得下你所有的怪念头。所以,说 透透气 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对象不是两叶肺,而是大脑。 这段话,是我看到的所有书里面,对北京最诗意的描述。当然,并不是说北京是所有人的天堂,事实上,故事里的人,除了景天赐没有去过北京,他们在北京的求学求生之旅都倍感艰辛,但所幸他们都一一挺过来了。像这样的句子整部作品比比皆是,可能是因为作者北大中文系打下的良好功底,也可能得益于作者先天的文字感觉,总之,整部作品,你读起来感觉行云流水,同时又不乏轻盈灵动。 轻 与 重 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如果作品只停留在叙述这几个年轻人的成长和奋斗上,那么这么长的篇幅,故事难免单薄。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在精心设计的结构之下,加大了故事的容量,从而增加了故事的浓度和厚度。作品里讲了他们的父辈一代的遭遇,比如易长安父亲的风流史、母亲的卖身生涯,比如杨杰母亲的插队史和北京情结,比如秦福小和景天赐父亲景侉子的传奇往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当然,最让人难忘的当属秦福小的奶奶秦环。正是这个女人,让初平阳第一次知道了 耶路撒冷 这个词,以至于读完博士之后申请去耶路撒冷留学。

有趣的是,小说的名字虽然叫《耶路撒冷》,但甚至到了小说最后,我们也无法得知初平阳到底有没有去耶路撒冷。作品真正提到耶路撒冷的地方却少之又少,比较明显的地方有三处:第一次是初平阳这次来花街的目的是卖掉自己的药铺大和堂,以筹集去耶路撒冷留学的费用;第二次是秦奶奶在教堂祷告的时候,提到了《圣经》里的耶路撒冷;第三次是作品的第六章,也是作者集中笔墨描写耶路撒冷的唯一章节。由初平阳关于耶路撒冷的梦开始,详细交代了他为何对耶路撒冷情有独钟。由此带出了犹太学者塞缪尔教授以及他导师顾念章,小说不仅详细交代了塞缪尔教授和顾念章父母的经历,而且让他们双方的父母在40年代的上海有过短暂的交集,最后借助一张旧照片,故事缓缓展开。曾有人批评徐则臣在这段故事的安排上,有着投机取巧之嫌,但我却佩服作者的构思,因为唯有利用巧合,才可以将两个不相干的人联系在一起。不然,我们只能得知塞缪尔教授的上海寻根之旅,却难以得知顾念章教授曾经的童年以及父母的遭遇。

最后,我只想说,《耶路撒冷》是我最近几年看过的中国现当代小说中最好看的一部。而我也正准备购买徐则臣的其他作品。对于一个喜欢的作家,这样的支持,是必须的。

小孩腹胀不爱吃饭

小孩脸色发黄吃什么

小孩脸色发黄如何调理

欣康片的功效与作用效
预防心绞痛吃什么药
急性心衰治疗指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