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飞认为她早就应该挂科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2-12

刘一飞认为她早就应该挂科。
刘一飞不是那个任课老师,他是王晓的同班同学。让王晓挂科的那个任课老师叫张志民。
王晓身高一米六左右,不胖不瘦,带副眼镜。眼神远远看去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脸上木木的,没有表情,偶尔有一次表情往往能吓人一跳,让人觉得她还是没有表情比较好。爱扎俩小辫。虽说是城里人,但是脖子总是给人一种没洗净的感觉。王晓一向自认为是个愤青,认为自己非常有个性,有独立思想,因而走路总是带着几分清高,说话也要作出几分卓尔不群的样子。王晓每次考试成绩都不错,可惜她读的是中文系,在大学里尤其是中文系考试成绩好已经不是什么褒义词了。人们通常认为这种人从来没有进过图书馆,几年学到的知识加起来也不过是薄薄几本教科书。中文系的学生是什么?中文系的学生应该读书破万卷。因此王晓虽然成绩好,但是在系里却几乎没有什么地位。刘一飞认为王晓这种人连书呆子的称呼都配不上,把那些垃圾试题做出来能证明什么呢?只能说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在大学里依然按照惯性运作着的考试机器。但是王晓不这么认为。因为大学里也不乏成绩的崇拜者,即使是在中文系。这些崇拜者便以她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圈子,虽说人很少,但还是让她有了几分成就感。大一大二,王晓就在她的小圈子里睥睨众生。但是大三的时候,王晓开始不满足了。其实她早就不满足了。她不想让别人把她当成只会考试的白痴已经很久了。大三她开始决定改变自己。其一是她读了几本课外书,其二是读了这几本书之后她开始逃课了。
恰恰在这时系里换了老师,换成了张志民,一个上课时爱扇扇子的五十多岁的胖子。张志民现在是系里的副教授,在生活习惯上爱跟大师们学习。比如他说自己记性不好,记不住别人的样子,有的同事在一起工作了好几年依然叫不出名字。这就是大师们的习惯。比如章太炎老先生学问很大,但是出门不认识路。张爱玲也有这毛病。但是张志民先生是教古代文学的,才女张爱玲的典故估计他不太熟,他这习惯十有八九是从某位国学大师那里学来的。张志民先生还有另外一个习惯,即在给每届学生上第一节课时他都会说,我这人和别人不一样,从来不点名,以后想来就来,觉得我张某人的课可听可不听的就不要来了。然后他再讲讲自己健忘的毛病。便会把下面的学生搞得挺激动,纷纷以为自己终于碰到了一个有大师风范的老师了,于是看书的睡觉的差不多都打起精神来开始听他的第一节课。张志民先生一看往往也挺兴奋,也努力把课讲得生动一点。这样第一节课基本上便能圆满结束。但是第二节课却往往让张先生很生气。因为他在第一节课说过不点名之后,第二节每次便有一半同学逃了他的课。但是张先生并没有因为一生气便忘了上节课的承诺,他果真不点名。他说,年纪干部是谁?年级干部不敢逃课,便站起来。张先生说,你看看谁没来,把名字记下来交给我。这样一来,学生们虽然埋怨他不讲信用,但是第三节课人便立刻到齐了。张志民先生于是说,我并不是想强迫大家一定来听我的课,但是,我认为大家来学些知识还是有好处的。张志民先生平时喜欢感叹人类是一辈不如一辈,也因而自然而然的认为现在的学生没有他们当年好学。张先生一点名,从此那些平时爱逃课的学生差不多便不敢再逃了。即使去教室里睡觉,只要人在,张先生都不会为难你。但是如果名字上了张先生的本子,结果便不好说。如果张先生是个胸怀宽大的人,开明的人,那么也许在期末考试时他它不会难为你。张先生人表面上似乎无疑是这种人,那开阔的前额,宽容的微笑,一举一动的大师风范,都让人觉得毋庸置疑张先生虽然课讲得不好(但不证明学问差),人品其实却很高尚。但是谁又敢完全保证呢?在中学里这样的教训不是没有,笑面虎的老师几乎都碰到过一两个。谁敢保证这个 张志民不是那种人呢?有的家伙说。他们并没有听过那些大师们的典故,因而也就谈不上会因张志民先生身上的大师风范而对他略增好感,降低防备。但是这些张老师显然不在乎,他对每个来上他的课的人微笑,但是不来上课的他则一律要求课后要找他谈话。
王晓就是这时撞到枪口上的。张志民先生那天把没来的同学的名字又记在纸上了。那天他的课已经讲了两个多月了。王晓那天却也不是故意逃课,她是真有事。下课后王晓找张先生说明了原因,张先生便原谅他了。于是王晓便准备告辞。如果她当时转身走了,也许就什么也不会发生了。关键是张先生那天似乎手上没什么事,也就是说他那天比较清闲,清闲得无事可干。于是他决定抓一下平时所疏漏了的德育工作,他先向王晓讲了一番年轻人应该勤奋学习之类的话,然后似乎是为了显示亲切,便又亲切地和王晓谈了些家庭状况个人生活之类的话题。前面的话王晓只是点头称是,但是努力拒绝让它们进入大脑。后面的话就不一样了,当张老师放下师长的架子和她谈家常时,搞得她非常感动。直到后来发生了那件事,她才开始隐隐觉得那番谈话有几分糖衣炮弹的嫌疑。其实那件事大部分错在张志民先生,如果不是他的那番谈话让王晓放松了警惕,特别是如果最后他不问那个事前看来没什么,事后想来却愚蠢无比的问题,便什么也不会发生。但是张先生最后却微笑着向已经快把他视为朋友的王晓同学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他问,王晓同学,你觉得我的课讲得怎么样?
王晓一激动便将真话说了出来。王晓说:
张老师,听说您是xxx研究协会的常任理事?您讲xxx那节课我认真听了,但是说实话,我感觉讲得不怎么样!
这种回答也许张先生早料到了,众口难调嘛!但是只是他不相信这种话竟会有学生敢当着他的面说出来。事后同学们也都笑王晓这人脑子少根筋,这种话哪个老师听了会高兴呢?即使事后很多老师会原谅你,会不跟你计较,但是能做到一点不生气的就几乎没有。张志民先生虽然一向将大师们作为自己的行为楷模,但是在这事上自然也不能做到完全不生气。
在她说出这句话的一瞬间,张志民先生先是怔了一下,然后便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说,噢?这个我倒没注意。然后他还谦虚地征求了一下王晓的具体意见。
王晓一回来便立刻清醒了,热情便降了下去,虽然也担心了几天张志民先生以后会跟她过不去,但很快便将这种顾虑并那天和张先生建立的几乎已是友谊的关系给忘到脑后了。她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直到考试成绩出来这天,她才重新想起了这件事。于是便向尽可能多的人反复绘声绘色的描述了那天她和张志民那个混蛋的谈话,并反复强调自己这次挂科绝不是因为平时没好好学习,考前没好好复习,而完全是因为张志民那个老家伙一直怀恨在心,乘机报复!
刘一飞是和王晓完全不同的人。刘一飞也戴着眼镜,但是一头长发让他显得在男生中颇有个性。他成绩不好,每次60分万岁,还挂过几科,但却一向恃才自傲,因为他文采好是出了名的,系里的老师都知道他的大名。但是却独有一个王晓,仗着考试成绩比他多几分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因此他一直盼望着王晓挂科,出一次洋相,那样她便没有什么资本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了。我挂科,你不也挂了?我文采好,你好一次给我看看。这样一比,立刻就能把王晓比下去了。但是当刘一飞听说了王晓这次挂科可能是张志民报复的结果时,刘一飞却改变了这种想法,一瞬间他甚至对王晓怀有几分怜悯。虽然他认为就王晓那水平根本不配标榜什么主义,什么个性,什么为真理献身,但是他依然为之愤愤不平。他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哪!没想到这老张的心理竟是这么污浊!他以前不理王晓,但从此之后开始主动和她说话了。仿佛成了同一个阶级的人。
我从李二牛那里听说了这个故事,不知是真是假。冒着被人骂为搬弄是非的危险写在这里,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意思。许多事情有时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看似复杂,反而简单,真假谁又能说得清楚呢?加上这一句,是为了让这篇东西看上去更像一篇小说。
2007年11月初

共 10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一位学生在老师面前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说老师上课不怎么样,结果这位老师却让她考试成绩挂了。这就是说真话的代价。小说嘲讽了那些像这位张先生一样道貌岸然的君子,他们都是一些小人,得提防着呢!【编辑:月儿常圆】
1 楼 文友: 2009-05-16 09:5 :17 小说能通过一件事来反映社会现象,主旨较好。只是中间的叙述中似乎有点冗长。 痴情于文学,向文友学习在纸媒及网络发表文章二百余万字临沂治疗男科费用
退行性骨关节病吃什么药物
糖尿病胃轻瘫便秘如何治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