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东风先有真文学才有不朽文学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09-27

众所周知,天下霸唱的代表作《鬼吹灯》曾风靡华语世界,之前的作品无一不是延续着古...

很长时间以来,刘心武与《红楼梦》这个标签一直形影不离,他并不抗拒“红学家”的头...

100年后中国文学还能留下哪些作品?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去看看历史上(100年前、200年前、 00年前、500年前乃至几千年前)留下的那些伟大的、不朽的文学作品都有哪些特点,再对照一下:今天的中国文学有没有类似的特点?如果没有,那是因为什么?这些特点不见得是不朽之作的充分条件(我觉得我们不可能知道伟大、不朽的文学的充分条件),但我相信一定是其必要条件。

历史上留下来的不朽作品千奇百怪、形态万千,但它们都有基本的相似点,首先必须是真文学,真文学必须直面自己的时代和现实,必须讲真话,如实地表现现实。如果这个作家足够伟大,那么,他还能够在如实的基础上达到深刻,并体现一种具有普世性的道德精神和文化价值,从而超越自己的时代和民族成为全人类的不朽精神财富。我这样说不是没有依据的,差不多100多年前的鲁迅,200多年前的曹雪芹,更早时期的李白、杜甫,再往前的屈原、司马迁……哪一个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不是这样?西方的情况也一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卡夫卡……不都是因为如实而深刻地描写、揭示了自己所在的那个时代而获得了不朽?

伟大的文学总是根植于作家现实的存在境况和存在经验。一个真实地生活在现实中,直面现实,并能自由、直率、真实地表述自己的生存经验的作家,不用专门去思考什么“不朽的作品”,也不必着意地去抓住什么“真正的生活”。真实地生活着的作家,自由地写作的作家,他感受的不可能不是真正的现实,他写出的不可能不是真正的文学(如果有足够的天赋和才能,就会写出不朽、伟大的文学)。只有先有真正的文学,然后才可能有不朽的文学。一个作家如果整天在那里为如何写出“伟大、不朽”的文学作品而焦虑,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滑稽的事情,它只能说明:或者是他的生存出了问题——长期生活在假象中而忘记了自己的真实处境,或者是他的言说、书写环境出了问题——明明知道自己的真正生存状态,知道真正的现实是什么,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出了什么问题,但却不能直面它、言说它、书写它、揭露它,非要去寻找一些可以写的题材,允许被言说的问题。这样的作品当然是、也只能是虚假的文学,连真正的文学都不是,更不可能是伟大的文学。

我相信我们的文学工作者中真正失去了对自己生存境遇的真实感觉的人可能有,但不会太多。太多的作家(还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面临的问题,是能不能去表现真正的现实,去言说真正的问题,因此也就是能不能从事真正的创作或研究。因此,在什么是“伟大的文学”这个问题被解决之前,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是一个能够自由写作、自由书写每个人真实感受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言说环境,而去讨论如何写出“100年后依然伟大的文学”,太奢侈了。有了这样一个环境,我不相信作家会没有能力写出伟大的作品。

由于谈论中国自己的问题、如实表现中国的现实、严肃反思中国的历史,牵涉到言说环境、创作环境的问题,所以,中国作家能否写出伟大作品的问题,必然和对创作环境的反思联系在一起。

小儿上火

小孩子经常流鼻血是怎么回事

小孩口臭

女性尿液浑浊无症状
心绞痛发生的原因
产妇剖宫产术后便秘腹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