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08-17
我最初看到南木的文章时,也没感觉怎样。后来,在无尘淡淡香的一篇文章里看到陈琴老师的临潼之行时,心里蓦然产生了敬意。因为从那篇文章里我知道她经历了很多苦难,我对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人总有着超乎寻常的崇拜。
我想,历尽苦难的人,对人,对事一定有更独特的见解!
我决心读她的文章。但一打开,总有望而生畏的感觉。1 页,六百多篇,不是短时间就能看完的。另外,她的文章中隐含着深刻的思想,我也怕理解不了。所以一页没读完就又停下了。只是,她的某些思想总在我脑中翻滚,禁不住诱惑,再次下了决心。
今天上午,终于读完了她现有的全部博文,心里却是感慨万分!
作为她的同龄人,作为曾经痴迷过读书的人,作为也总是对学生强调读书重要性的老师,我为什么和大多数老师一样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呢?20年来,我也不是没有努力,只是我的努力奔的是成绩,她的努力是为了读书。也就是说,我和大多数老师一样,紧跟着上级的指挥棒走,却没有自己的思想。她却能独辟蹊径,寂寞探索。这是因为,从小到大从未间断的读书让她有了丰富深邃、开阔辽远的视野。她能站得高,看得远。还因为,痛苦的经历给予了她宁静淡泊的心态,把她从名利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她才有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想而知,在穿越渺无人迹的原始森林时,她是怎样的孤立无助和困难重重。但对教育的执着让她终于迎来了黎明……
我想起洪三泰的诗《野性的太阳》中的句子:
“从黑夜里突围,
扑向黎明,
把深沉的痛苦的回忆,
交给最后一点泪光——启明星。
然后静静地燃烧自己,
用神圣的光孕育生命!”
像我们这等凡人,谁能有从黑夜里突围的勇气?谁又能预见黑夜之后的光明?
所谓的大智慧,应该像秋天的潭水那样,沙石沉在心底,波澜不惊,然后才能澄澈清明。而这样的心智只有读书才能修得!当这个社会浮躁如同浑水的时候,如何再让它“清”?唯一的办法就是“以读制静”。因此,她亲身践行并大力倡导“经典诵读”,其功德必然泽被后世。更让人称奇的是,她把吟诵搬进课堂,试用在一年级学生身上就取得了令人惊异的功效。在“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的目标指引下,她不仅给了学生丰厚的文化积淀,而且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经典的海洋里度过了快乐幸福终生难忘的小学时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也在经典的滋润下和孩子一同成长。
其实这样做并不难,她不像那些以讲课出名的老师那样让人感到高不可攀。只要你想做,任何老师都可以做到。然而遗憾的是,还没有更多的老师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还在沿袭着过去的老路,像老牛拉破车那样在错误的泥潭里缓慢而艰难地蠕动着。老师和学生身心俱疲,两败俱伤。如果有更多的人知道还有像陈老师这样的人,如果有更多的老师看到南木的博客,我想,也许他们会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有所醒悟。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前面竖起了一面旗帜,我们是否该紧随其后呢?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她已经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了。如果你来到她的荫凉下吮吸甘露,品尝芳香,那么,你一定会惊叹: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从他说过之后,好像很多人都变得淡泊了,也变得宁静了。
于是我也想淡泊,也想宁静。只是这颗心在俗世的污泥里浸泡得太久了,未能有荷花的懿范。它需要一股澄明的灵泉涤荡积垢,重现早已失去的纯净。
寻寻觅觅中,终于发现了可以铸造灵魂的圣地——南木的博文。
大凡直抵心灵的文字,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实你在读之前早已经在期盼了,因为等待的太久,顿有相见恨晚之感。那么相见之后会怎样呢?我想,“一见钟情”,“金风玉露”都不足以形容。这种感觉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也就只有在心里默默地品尝了,在曲径通幽中漫溢无边的愉悦!
远离颠倒梦想,远离是非纠结,过一种纯粹的行者的生活。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在情归处,在心安放处,死,是不存在的。
所谓知己,就是那种能跟你有共鸣的人,是那种能真正理解你的脆弱又能担当的人。
读这样的文字,已不是在读,而是在聆听大彻大悟的智者的教诲。抑或是佛主在为迷途者指点迷津,在醍醐灌顶中找到了情之所归。
我的心该归向哪里?
我是否该用她的文字砌一所盛放心灵的房子,也让它“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只是读之愈深,愈感自己的渺小。为什么我不能培植出这让人心醉神迷的乔木?唯有“读书甚少,才犹不及”的感慨!山间小溪,不知海之辽阔;井底之蛙,不知天之高远!悟己往之不谏,来者是否可追?
也许,我即使穷尽毕生精力也无法像她那样博古通今,无法像她那样挥洒自如,无法像她那样高瞻远瞩……但我仍愿沿着她的足迹一路追寻,因为这路上有她种下的花草,因为幽香已溢满了她走过的路。
其实,在追寻的途中,我已不知不觉地超越了从前的自我,比如指导学生背诵,比如引导孩子读书,比如忘记曾经的苦难,比如在与智者的对话中沐浴人性的光辉……
我在山下看她,
她在山上看云。
我看她时很远,
她看云时很近。
明月装饰了她的窗子,
她装饰了别人的梦……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就让她的余荫庇佑我的心灵吧!
未尝感君一回顾,我已思君朝与暮!
不少名家曾说:要做有思想的教师!
其实,何止教师,人也应该做有思想的人。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没有思想,人和芦苇无异。
静言思之,这么多年来,我有思想吗?我周围的人有思想吗?如果思想不是仅仅指会思考的话,我想没有。
如果我有志于做一个有思想的人,那么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什么是思想?我不知道是否有人下过定义,也许每个人的理解又都不一样。我觉得至少应该包含这样的意义:关于人性趋于真、善、美的终极思考。
接下来还会遇到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
也许你觉得这样的问题可笑,其实,当一个社会到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时候,我们真的是真假难辨了。
如果你真的想辨清楚,并最终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那就在南木(陈琴的博客)那儿寻找答案吧。她会把自己人性中的美好以及通往美好的路展示给你,让你感到,原来人生可以走一条更好的路,一条自己从未走过但却充满快乐的路。
据说,火烈鸟迁徙之前,总有一只鸟首先振翅飞向天空,并不断地呼唤同伴。然后是第二只,第三只跟随。最终,冬天来临前,所有的鸟结伴迁徙。
在我们思想的原野上,也许南木并不是第一只火烈鸟,但却是飞得较早的,而且一边飞一边呼唤。在她的引领下,我愿做一个忠实的追随者,向人性至美的天空展翅飞翔……
我靠什么来飞?靠像她那样的两只翅膀:一是经典诵读,二是静心开悟。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或者其他什么人,要追寻人性的美,必须到经典书籍里汲取营养。这是一条无法绕开的路。那么,在浩瀚的书海里,我们的根要伸向哪里呢?首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精粹,比如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其次,最能提高思想的应该是哲学书籍。对此,我深感自己读得太少!再者是史学名著,比如《史记》《汉书》等。而且,不仅要读中国的,还要读外国的。只有在文史哲的海洋里徜徉之后,才能生就自己智慧的灵光!
所谓的“静心开悟”,就是要排除功利思想的干扰,以及世俗的浮躁思想的影响,追求内在的快乐。更确切的说是“塑造高尚的灵魂”。不过,菩萨并不只是超度自己,而是普渡众生。作为老师,更担负着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重任。所以,先把自己塑造好尤为重要。在这个崇尚物质享受的社会里,保持宁静之心似乎很难,但南木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她为什么能做到呢?因为她看到了从古至今的先贤大师们在经历了苦难之后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孤独地行走在没有前途的黑暗里,却为后来人照亮了道路。在缺少人性的折磨中,他们执着地追寻着人性的美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更值得景仰。比如孔子、屈原、李白、陶渊明、鲁迅、辜鸿铭、朱光潜、顾准……尽管几千年来,人性并没有怎样地改善,但仍然有许多人还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行走着,与先贤大师们一脉相承。因此,南木也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
假如你也要随她上路,是否还在意前面的黑暗与孤独?
共 202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从书中汲取营养,做个有思想的人。作为教师,欲育人,先育已。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琴此言此举,令人敬服!文中,作者读陈琴博文,为她的思想所折服,有感而发,且读且悟,详细陈述,教益于人。文章将原作思想不断提升,并深化到现实学习生活当中,令学生、教师、家长受益匪浅,值得注重,推荐! 【:冰煌雪舞】【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2:27:06 文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与思想性,读来令人受益,欣赏,问候朋友,期待您更多的精彩!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小孩持续发烧38度的危害
宝宝发烧反复怎么办
宝宝反复发烧
灯盏花的药用功效与作用分销程序
小孩中暑
上一篇:指间专栏冷暖爱情彷徨小说
上一篇:节约资源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