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祥破冰求鲤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1-14
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话题,从古代的《二十四孝》到现在络上长篇大论地谈某些名人的孝事,我们不难看出,“孝”字从古至今都是用来评价一个人品行最基本的标准。如今物欲横流,现代社会对“孝”这个字看得尤为重要。
“卧冰求鲤”这个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一年冬天,朱氏突然想吃鲜鱼。当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的,所有河流湖泊都结了厚厚的冰,到哪去弄鲜鱼?王祥为了使继母能够吃到鲜鱼,不顾寒冷,毅然来到河边,脱去外衣,躺在冰面上,想用自己的身体去融化那坚硬厚实的冰块。他身下的冰渐渐融化了,但那时的他已冻得麻木不堪。最终,王祥得鱼而归,满足了后母的要求。有诗云: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冰上,一片卧冰模。想必听过这则故事的人无一不被王祥的这份孝心所感动。他的那份孝心,令山为之动容,水为之倒流。试想一下,在当今这个社会,出现过第二个王祥吗?难道仅仅是因为当今这个时代经济发达吗?试看在中国的很多地区,不也是很贫穷吗?但我们身边为什么没有出现过第二个王祥呢?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如果我们是王祥,我们会怎么做?想必我们都会选择用火烧或者是用铁棍砸,会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外在力量来破冰。在今天看来,我们无不认为当初王祥卧冰的做法有些愚蠢。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弟子规》上也说过:“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孝”是孔子的重要思想。在他看来,孝是为人的根本,也是为政的根本。说到政治,那就用政治的观点去看待王祥卧冰求鲤。中国人喜欢用“出有因”来解释那些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那么相信王祥的做法也应该是事出有因的,或许是他是“孝”的忠实拥护者,又或者是出于别的原因,比如说政治原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回顾来路。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从汉朝时期起就开始实行察举制,其中举孝廉是其最基本的方式。举孝廉,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隋朝。晋朝名臣陶侃,出身寒门,一天一个贵族来看他,他的母亲把头发剪下来卖了换钱买酒来招待,那人很感动,便向太守推荐陶侃做孝廉。这样说来,那时的晋朝依然在实行察举制。这样说来,王祥这样做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一直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孝’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组成的基础情感,是造就各种品德形成的基本前提。我们崇尚孝,但对于历史的文化,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该认真地去对待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轨迹,不能以主观态度去看待历史,应该在客观的基础之上去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这样才不违背现代文化的发展潮流。
共 1184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王祥卧冰求鲤,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历来脍炙人口。而中华文化,讲求孝道,但关注络,却又经常会看到不孝虐亲甚至残害父母的事件,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孝文化,激浊扬清,也是功德无量。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介绍了卧冰求鲤的故事,引述《弟子规》,提及孔子的思想,分析王祥卧冰求鲤或许因为他是“孝”的忠实拥护者,或者因为他要举孝廉。最后,作者主张对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违背现代文化的发展潮流。【:北国风】
1楼文友:- 1 22:07:56 王祥的孝心,确实感天动地。作者发问: 试想一下,在当今这个社会,出现过第二个王祥吗? 提问真的很有力量,但此后的分析,加入政治元素后,可能有腹诽亵渎之处,也会降低感染力。而古人已殁,不能申辩。个见,问好。 北国风语,激扬文字
2楼文友:- 1 22:09:44 另外,文章有多处语病,已改:但想必听过这则故事的人无一不被王祥份孝心所感动 想必听过这则故事的人无一不被王祥的这份孝心所感动;弟子规 《弟子规》;那是的晋朝依然在实行察举制 那时的晋朝依然在实行察举制;王祥的做法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王祥这样做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我们崇尚孝,但对于历史的文化,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以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的态度去看待传统文化 我们崇尚孝,但对于历史的文化,应该辩证地去看待,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等等。 北国风语,激扬文字
回复2楼文友: 15:52:5 不好意思,没仔细检查一下,让你的工作量增加,非常抱歉
心绞痛要注意些什么
心绞痛要注意哪些
心绞痛是什么引起的
青少年长高吃什么钙片最好宝宝感冒鼻塞干咳
拉肚子如何调理
上一篇:绿野荒踪散文大观人生若如初相见
上一篇:梁鸿中国在梁庄是用心灵回望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