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似水年华散文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08-25

出了西宁,穿越湟源,向西的列车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驰骋。枯黄色的冬季牧场在窗口飞速流动,与蔚蓝色的天穹交相辉映。牛羊、毡房、城镇、村庄、湖泊、河流……星罗棋布点缀在高原,构成一幅苍凉、灵动、多情、绝美的画卷。

过了德令哈,视野里是枯萎了的红柳和牛蒡,以及连片的灰色沙漠、戈壁和山地。仅仅两个多月时光,生命绿在这片贫瘠土地上转瞬即逝。在海西工作和生活着的人们,称之为瀚海,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干旱少雨、高寒缺氧的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特征。

车厢里,音乐在抑扬顿挫、丝丝缕缕、如泣如诉地流泻,轻快、舒缓、欢乐、忧伤......这样的氛围里,容易引发旅人无限的想象力,思想在空旷的时空里飞扬,思维的触觉伸向四面八方。

张乾即将步入老年。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的生活片段、岁月年华,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和窗外迥异景致的不断变幻,宛若放电影一样,陈年旧事一个个闸门次第打开。

童年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大哥在青海当兵,二哥与父母在生产队里劳动,姐和三哥在上学。为了侍候最小的弟妹,他不得不滞留在家里,与小几岁的伙伴们,在村庄周围的原野上嬉戏。

九岁那年接受启蒙,比同龄人晚了两年。学前,他三哥已教会他一些常见汉字。同年级里,语文、数学拔尖。语文生字本上整篇生字被老师圈点红圈。初中时,作文被当做范文讲解。作文本里,句子下面被老师画上一道道红色波浪线。

他的成绩得益于三哥。初中时,他三哥为他买一些《数学习题集》《数学复习指导》《语文基础知识十八讲》之类的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小学五年级开始订《童话世界》,初中订《少年文艺》,高中订《读者文摘》《中学生数理化》《小说月报》等,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游弋。不识字的农民父亲不惜钱,只要是学习上的事儿一向慷慨的很。

他数学常考满分,被老师和同学赞扬。初一和初二第一学期,于老师教代数。因为他课外题做的多,很多时候,老师黑板上写的题难不住他。有一次,老师在讲台讲课,他在下边跟同桌说话,根本没听老师在讲什么。老师生气了,叫他到黑板上解题。他很快把题做出来了。老师严厉地说:“按我刚才讲的方法做!”他目瞪口呆,闹了个大红脸,下课后赶快把落下的功课补上。这一件小事让他永志不忘。

初二第一学期的班主任是唐老师,教语文,经常让他给同学们读报纸。读报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沉浸在语言的艺术氛围中。第二学期,唐老师有事外出,他夫人——王老师代课,并兼任班主任。王老师一米七五以上,像一棵亭亭玉立的白杨树。额头上留着一字儿刘海,鹅蛋型的大圆脸上镶嵌着两只亮晶晶的大眼睛。她说自己没有当过老师,压力很大,怕教不好学生。

初中各年级都是四个班,王老师教两个班的代数。她有亲和力,同学们喜欢她,课间休息的时候,围着她七嘴八舌地说话。期末考试时,他代数115分,其中20分为附加题,同年级第一。王老师笑得乐开了花:她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肯定。

文革“破四旧”的缘故,海藏寺成了一个小学堂,校园里苍松翠柏,风景秀丽,确是读书的好去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悠哉乐哉。春、夏、秋,古色古香的校园里灰燕翻飞,情趣盎然。站在雷钧台上,极目远眺,周边景色尽收眼底。这里,有他记忆里知识渊博的校长董虎年、能文能武的班主任董延全、治学严谨的数学老师杨辉年,温暖了幼小的心灵。

寺庙山门前有一座“海藏禅林”牌楼,凉州八景之一的“日出寒烟”景观就在这里,给人们增添了无限的想象力。牌楼外延下面是一个湖泊,大大小小、弯弯曲曲的水沟极多。水藻繁盛的湖里有小鱼、小虾、河蚌、青蛙、水蜘蛛等。还有令人痛恨的吸血蚂蟥,孩子们下水抓鱼的时候,常常钻进肌肉里,惊恐万状的孩子们用尿从肌肉里烫出来的时候,鲜血淋漓,怕得要命。

一座石拱桥把湖分为南湖和北湖,树木茂密,浓荫蔽日。杨树居多,柳树次之。往往林外阳光灿烂、暑气逼人时,林子里却清凉的紧。这儿是鸟雀的天堂,各种鸟鸣声此起彼伏。

湖泊边上有一条小河,除了雨季水流湍急且浑浊外,大部分时候河水清澈,鱼儿游来游去,清冽可见。暑天时,孩子们在河里游泳、捕鱼、嬉闹。他游泳技术高超,敢在波浪滔天的浑水里游泳,引得光溜溜身子的孩子们在河岸上呐喊助威。

暑假时,孩子们完全忘记了时间,能玩到太阳下山。打猪草少不了的,回家的路上,从庄稼地的埂子上边走边蹲下打猪草,把草框装得满满当当。如果遇到“甜甜(甘草)”的话,那种兴奋劲儿别提多美了,互相分嚼着,一路上欢歌笑语。

初级中学是一所乡校,老师公派,大部分住在城里,骑自行车上下班。校长姓高,一个中年男子,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瘦高个,文质彬彬。学校很有特色,除了语文、代数、几何,还有理化、史地生、音体美,同学们津津乐道,不亦乐乎。

音乐课和美术课的两位女老师水平特棒。学校有一架钢琴,上音乐课时,老师弹奏着钢琴,美妙的音乐在校园里迂回飘荡,陶醉了孩子们的心灵。美术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们朗诵《诗经》,优美的音律陶冶着他们的心灵。美术课上,她让大家画石膏素描和写生。他的绘画栩栩如生,卓尔不群,同学们在校园里传递着他的美术作品;他得到了最大的虚荣心满足。

兰空还在学校办过一个电码培训班。教官来自兰空。他不喜欢这门课,感觉枯燥乏味,平时听课不专心,常在课堂上看课外书。平时成绩不怎么样,常被教官批评。一个学期下来,电码考试中,他的成绩出乎所有人意料,竟然排名第二。教官在学校领导和兰空领导参加的毕业典礼上,大大赞扬了一番,说他经过后来的勤奋努力,进步很快。给他发了一个二等奖,奖品是盖着兰空印章的包着塑料皮的笔记本。对于这个奖品,他欣喜非常,喜不自胜,保留了好几年,直到离开故乡时才留在了老家。

在父母的呵护、散养下,在那一所苍松翠柏、风景秀丽的寺庙小学里,在那一所与寺庙一墙之隔的初级中学里,在那一个绿荫婆娑、清凉可人的湖泊里,以及绿色的村庄和庄稼地里......他和他的伙伴们度过了金子般的童少年。尽管吃的常常是黑面、玉米面馍,穿的是补丁衣,手冻得像馒头,手背上、脚后跟开着血口子……但丝毫没有稀释掉生命中那一份美好纯真的记忆。

初三时,考到了一所县中学。班里的教学、风气与乡中学相比,格格不入,缺少了农村学生的淳朴和农村老师的平易近人。老师教学水平与敬业精神不怎么样,班里总是闹哄哄、乱纷纷的,像一个打杂场。他有了一种失落感,初中快毕业时,常常逃避课堂去自学。被边缘化是肯定的。不再引人注目了,尽管成绩仍然出类拔萃。

县中学没有音乐课和美术课。初中也没有地理课、历史课和生物课。闲暇的时候,他常走神儿,想着这些科目的奇妙和精彩。团组织不存在了,团的活动没有了。他的团组织关系一直在那所乡中学,直到工作后堂弟才转出来寄给他。这已经是七八年以后的事了。

乡中学没有英语课。到了县中学,上英语课就像听天书。记得有一次,那是个夏天,空气特别闷热。下午的第一节课是英语课,他坐在座位上昏昏然睡着了,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说实话,英语学不好的话,在中考、高考中特别吃亏,将来的发展也不会太好。英语课可能是县中学唯一的优势吧。

为了学好英语,以及心中存在的那个朦胧的远大理想,他参加了学校为农村学生举办的英语补习班(由成绩好的学生授课)。为了学好英语,与父亲把家里养了一年的一头肥猪用架子车拉到集市上卖了,用一多半钱在百货大楼买了一台海燕牌收音机,跟着收音机咿咿呀呀学英语。由于没有老师的辅导,终究没有学好,高考成绩才十几分,估计蒙的话也能蒙上。因为学英语而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使得其他科目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初中毕业时,六个班里,只有四名学生被学校选拔参加了当地师范院校的入学考试;他是其中之一。名落孙山了,输在了英语上。

高中也在该校。班风差到了极点,课堂纪律不好的话,老师就胳膊弯里夹着教案回去了。脑子灵光的孩子,想法子调到了补习班。他的悲剧从此开始了。学习患得患失,家庭作业不认真做了。对将来的前途充满了迷惘和忧患,过早地思考起了“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理想是什么?”悲观的情绪包围了他,几乎将他窒息。

他属于迟钝的那种类型。农村娃吗,一心指望着上大学,从而成为经天纬地之才。耳闻目睹的城市居民的优越性也让他萌生了改变农民身份的强烈愿望。这时候的他读了一些人物传记和许多诗歌,结果是空想主义逐步占了上风。学习渐渐跟不上了,时而豪气冲天,时而情绪低落,到最后连寒暑假作业都懒得做了。上高二第二学期的时候,他迟迟不去报名,思考起学与不学的得失。

这时候,一个漂亮女孩闯入了心房。女孩频繁的进攻下,他上课不专心了,思想飘浮到了与学习无关的另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他知道这样下去的可怕性,后果肯定是考不上大学,距离所谓的远大理想越来越远。她是城市女孩,如果他不能改变自己农民身份的话,所谓的爱情肯定是水中月、镜中花。他试图抵抗这种诱惑,对她不理不睬起来。

调座位时,他被老师到前面去了。他彻底忘记了她的存在,能专心听课了,学习有了起色。

天公不作美。后来,她被调到了他的前一个座位,上课的时候,她就转过头来,含情脉脉地看他,弄得他六神无主,犹如芒刺在身,浑身不自在。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男女之间的关系表现的还是比较矜持的。虽然他们之间没有正儿八经谈过恋爱,互相说话也不多,但是,女孩的大胆让他无助和难堪。这成了班里公开的秘密。他听课不能聚精会神了,读书、学习、进步成了奢望,犹豫、彷徨、失眠、维特似的烦恼纷至沓来。

这时候,他出外搞副业的二哥,给家里增添了一台26寸的大彩电。这是村子里的第一台大彩电,村民们每天晚上兴冲冲地自发聚拢来,家里变得熙熙攘攘,热闹纷繁。这对他的影响很大,对学习雪上加霜,根本静不下来心,所谓的学习也就是装样子吧。

高考时,全班只有一名同学考了中专。他的落榜是情理中的,他早就预料到了这个结果。虽然毕业时有了一张“三好学生”的奖状,但是,又能说明什么呢?

他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打着补习的幌子,每天按时上学、放学,在堂弟工作的住处发奋读书。后来,被村民发现了,告诉了父亲。他不得不回家。

路在何方?张乾忍受着繁重体力劳动的煎熬,试图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一个月后,他开着解放牌汽车到武威、张掖拉冬菜的大哥,到老家后知道了他的情况。父亲和大哥进行了严肃的谈话,结果是他坐着汽车,绵延几千公里,越过河西走廊,到了青海西部的一座小城,成了城里人。

已经是十月底的天了,飕飕地刮着冷风,飘着雪沫儿。此时的老家,还是一片绿的海洋,秋庄稼在地里茁壮地生长,一切都欣欣然。原先以为,青海就是蓝蓝的天,青青的草。

这片土地不是憧憬的苑囿,距离他希望的梦想特别遥远。他不想一辈子留在这里,要求回家去。兄长说:没有路费,你看着办吧!

上了一月又半年高三后,没有考上大学。接着复习半年后,以第二名的成人高考成绩考上了大学。为了考上这所中国著名的大学,在市政府的关怀下,在本市最优秀的教师的辅导下,他系统学习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以平均75.5的高分圆了大学梦。按当时校规,他可以被保送到这所大学上四年普通班的。结果被一个副市长的亲戚顶替了,录取通知书也被当地教育局截留了。学校也默认了他的学籍。这一个惊天霹雳使他的心灵苦闷到了极点。

忧伤之余,为了求得将来更大的出息和发展,在分校教授、讲师的授课下,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几乎门门功课全优。毕业论文85分,被评为优秀学生。

八九年十月,他去了首都B大学,学习生活了四十多天,浏览了北京、天津的几个著名景点,参观了四季青乡和几个现代化工厂。毕业了。

夜深了,他了无睡意,路灯的照耀下,一片蛙鸣和秋虫的鼓噪声中,慢慢地游荡在校园弯弯曲曲的林荫道上。夜色笼罩下的美丽妖娆的校园里,他显得形单影只,额头上满是惆怅。他是定向生,学费和50%的路费是那座西部小城提供的,毕业后他要回到那座西部小城,为小城服务八年。

路在哪里?路在何方?这座繁华美丽的都市不属于他。他只是这里的匆匆过客。

他想到了远方老家的父老乡亲,想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想到了那里的同学们和小时候的玩伴,想到了懵懂时候的初恋......上大学后,他没有忘记生命中的那一份情感,一直与恋人保持着书信往来。

共 7 47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童年的无忧无虑,少年时期的无知无畏,嘻嘻哈哈,吵吵闹闹都是生命里最纯真的记忆;时光流转进入最浮躁的青春期,那种突然愁闷的感觉就牢牢抓住了主人公张乾的心,由于各种环境的影响,焦虑、痛苦、矛盾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翻腾着,在一次次的打击下,当梦想与现实冲突时,这个年轻人从朦胧的意识中清醒了,他需要思考自己的出路了;在初恋被现实打败,对感情再没有任何想法时,迷茫中的他认命了,结婚生子过上了普通的生活。走过中年即将步入老年,回首往事,感慨人生,路是坎坷的,生活是平淡的,而就是这些普通的酸涩,让他懂的了生活!韶华已去,希望仍在!请欣赏董高的《似水年华》。【 千年月色】

1楼文友: 15: 6:24 问候作者,感谢赐稿星月,祝创作愉快!

回复1楼文友: 07:26: 7 千年月色的编者按很全面,很精彩,谢谢!

回复1楼文友: 07: 5:47 千年月色的编者按很全面,很精彩,谢谢!

2楼文友: 2 :59:20 一段被岁月尘封的爱情故事,一个懵懂少年的奋斗励志故事,读来无不叫人感慨万千。作者是用心用情写的,很真实的事情,仿佛就在昨天。

回复2楼文友: 07: 1:29 云中孤雁的点评突出了作品的主旨和精华。找到了知音,谢谢!

楼文友: 2 :20:55 文中提到的县中学的教育市侩气太重,似乎为了考学而取消了史地生、音美等,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造就栋梁之才。这是悲哀的!

灯盏花领军企业怎么样

灯盏花领军企业都有啥

灯盏花领军企业有哪些

孩子积食的症状
宝宝发烧反复怎么办
儿童口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