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别了锔锅锔碗锔大缸的小炉匠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2-10

不注意将玻璃钢茶几弄条纹,信口说了声这要是有“锔锅锔碗锔大缸”的小炉匠就好了,花不了几个钱就能锔上,孩子说我在说梦话,哪还有那样的手艺人。

真的好久没听到小炉匠的吆喝了。小时候,大街上经常听到“锔锅锔碗锔大缸”的吆喝声。我们老家那地方就有走街串巷的手艺人,一般都是上了点年纪的,肩上挑着一副担子,担子两头是两只有抽屉的木箱子,其中一只的下半部分是一个有着抽拉手柄的风箱,上半部分则是可以点火加热融化铜铁的器具和挂在扁担上的一面小铜锣和一枚小铁球,担子另一头的箱子则是几层抽屉,里面装着各种各项的工具和铜铁之类金属的锔钉。他们行走在大街上,担子摇摆,小铜锣与小铁球相互撞击发出悦耳的声音,手艺人还不时地怪腔怪调吆喝着:锔锅、锔缸……焊洋铁壶……。可能是受手艺人这种吆喝声的影响,我们儿时还有一种游戏,大家围成一圈,双臂交叉着手拉手,手臂来回拉动,大家嘴里就齐声唱着:锔锅锔碗锔大缸,锔老太太的尿盆不漏汤……

小炉匠的工具很简单,主要工具有锤子、剪子、钳子,一个小铁砧子外,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木制的金刚钻。这个金刚钻很原始,大约总长有一尺半,直径一寸左右,分上下两截,一公一母的圆木棒。上手柄有三寸长为母。下边的钻杆为公。钻杆上缠有一根皮条,连在一尺多长的一根木棍上。左手抓住钻杆上边,右手抓着用皮条链接在钻杆上的一根横直木条,推出去,拉回来,带动钻杆一反一正转动,便可在各种物器上钻上窟窿。不管钻铁锅,还是瓷器,都要往物器的钻点上点滴油。钉修单瓶、尚好的磁盘,钉锅匠是十分小心的,一旦有损是要赔偿的。常言一句话: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这些钉锅匠,凭手中的一个木制金刚钻,还真是什么活都敢揽。如今有各种强硬度的胶可沾任何东西,七十年代以前只有钯钉。钯钉有两种;一种是铜质的,一种是铁质的。钉好之后,安丝合逢,油蘸石灰一擦,即可。

也就是说先要有钻。原来都是手钻,现在有电钻了。先把要锔的瓷器固定好,然后在裂纹的两侧合适的距离,钻眼儿,计算好一共需要几个锔子,钻好眼儿之后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瓷器就锔好了。锔瓷器是很需要技术的,除了钻眼儿,锔锔子之外,还要尽可能把锔子锔在隐蔽处或者不重要的花纹处,尽可能美观一些。

锔锅,就是将裂了纹的铸铁锅修补好继续使用,是用钻眼的工具在铁锅裂纹两边均匀地钻上两排小眼,并使用一种特殊的锔钉,加热后穿在裂纹之间,并用小铁锤敲打锔钉的尖使之像铆钉一样紧固平整,铁锅就可以继续使用了。比较有难度的是修补铁锅较大的破洞,比如炸裂了的时候有小块锅体掉落了成了一个破洞,这就需要用熔化了的铁水进行修补。小炉匠首先将锅的破洞清理干净,好像还会用镪水之类的东西腐蚀一下破口周围的氧化物,再用一种物体堵在破洞一面,之后就用担子前面的小炉子生起炭火,用一种坩埚样的容器装上铁粉,拉起风箱吹旺炉火将铁粉化成铁水,最后以娴熟的手法,将铁水一下子反扣在铁锅破洞上,压上几分钟,待铁水凝固冷却再拿开坩埚,铁水就与铁锅成为一体了。这一过程充分显示了小炉匠的技艺,而且熔化铁水的过程很有趣,那反扣铁水的时候甚至还会有铁水的火花四处飞溅,煞是好看,所以我们小孩子总是喜欢不敢太近又不甘心很远地站在旁边观看。这样的修补有时候会失败,等铁水凝固之后,装上水试验,如果漏水,那就还要再进一步修补,总之是必须真正补上铁锅是只能继续使用。

锔大缸,在我们老家那地方,当时是比较常见的。东北那地方天冷,早年冬天没什么太多的新鲜蔬菜,除了用菜窖储存一些,就是用大缸或者坛子腌酸菜。花钱买个大缸不容易,而大缸或者别的坛坛罐罐都很容易破损,一不留神裂了纹或者打破了,扔掉了太可惜,便可以找锔缸的锔起来再用。锔缸与锔锅程序大同小异,只是这大缸不耐敲打碰撞,钻眼和敲砸锔钉的时候必须把握分寸,免得弄巧成拙敲碎了大缸。通常,锔好之后的大缸,小炉匠还要用一种特殊的腻子抹在裂纹和锔钉处,过几天腻子彻底硬化之后才能使用。因为大缸和坛坛罐罐所装之物通常具有腐蚀性,所以那些腻子实际上也起到了防止腐蚀的作用。

相比之下,修补难度最大的是锔碗。碗是瓷器,是日常生活中硬度最大的器具,所以在瓷碗上钻眼是很不容易的。有句俗语叫做“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种修复瓷器的营生。小炉匠能不能锔好饭碗之类的瓷器,往往是其手艺高低的试金石,也是最吸引人们眼球的绝活,因此他们在干活的时候,常常吸引一些小孩子和闲人在边上围着看热闹。我小时候曾经亲眼看到过一个老头在街头锔碗的全过程,当时只是觉得好玩,还没有意识到那该是一种多么不容易做到的绝顶手艺。

人们拿来要锔的碗或者盘碟,往往不是一般的粗瓷大碗,而是质地比较好,也比较好看好用的那种碗碟。小炉匠往往会仔细端详一番,看看这碗有没有修复价值,有没有修复的可能,如果是一只已经碎得没办法锔到一起的碗,小炉匠也不会贸然就给修理的。毕竟是修理旧物,活再难,手艺再好,收费最多也不能超过买个新碗的一半,否则就没人修了。如果双方谈妥了价格,小炉匠就会用一条带钩的细绳,仔细将裂了纹甚至破成两半的碗捆扎起来,然后放在自己两腿之间,开始用金刚钻在裂纹两边钻眼。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那时候的钻眼工具。那时候没有电动手钻,他们用的是一个木制钻杆,前端是钻头,后端是磨得圆润光滑的手柄。小炉匠用一只手握住钻柄,另一只手用一根扁平的弓形竹板,竹板两头拴一根皮绳,皮绳缠在钻杆上,来回拉动竹板,就带动钻杆飞快地来回旋转,金刚钻的钻头就在坚硬的瓷碗上钻出细细的小孔了。没有卡具,没有动力,一切都靠双手的感觉,因此这绝对是一个精细娴熟的手艺活,没有足够的功夫是根本做不来的。

所谓“锔碗”只是个泛指,实际上包括了锔各种瓷器,如磁坛、瓷瓶等,但碗是很有代表性的,连碗都能锔起来,大些的磁坛、瓷罐、瓷瓶自然就不在话下了。碗、碟的形体较小,且一般都比较精致,因此所用的锔钉也都比较讲究,除了比较细小精致外,还分不同的金属质地,一般都是用铜质的锔钉,色泽好看,还不易生锈和腐蚀。碗高级些的,人家讲究一些的还有银锔钉,甚至还听说有金锔钉,就看所锔的是什么样的瓷器了。那个时代没有现在如502那种特殊、无痕的胶水,修复瓷器就只能靠锔。锔好的碗碟,可以滴水不漏,还能使用好久,至于美观与否,那个时代好像并不太在意,而且据说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家有悠久的传统历史,还以拥有锔过了的器物为荣呢,尤其是听说有的人甚至会将没有多久历史的南泥壶故意敲出裂纹,再用黄铜锔钉锔好,以冒充年代悠久的南泥壶,显示其家境殷实讲究,有历史。

上世纪50年代,常有不少肩挑担子修补破锅破碗漏水缸的手艺人游走于哈尔滨的街头巷尾。他们挑着颤悠悠的担子边走边吆喝着“锔锅锔碗锔大缸”,那声音悠长高亢,隔多老远都能听得到。当时这可是个吃香的行当,手艺人挑着担子满街转悠,只要在哪里落下了脚,很快就会招来手拿破铁锅瓷碗瓷盆的主妇前来修补,更有人费劲巴拉地扛出家里破裂的大水缸,手艺人不忙上大半天很难得以脱身。在那个年代,谁家没个把个破玩意儿等着修呢。

“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只见手艺人用竹片儿做成的弓子钻,一上一下地用横木杠推动拧成麻花绳子,在绳子的带动下,钻头便飞速地转动起来。真是“一物降一物”,但见坚硬的瓷碗、铁锅在钻头下碎末横飞,不一会儿,米粒大的小孔便给钻了出来。手艺人又拿出特制的扁平形铁钉,穿在裂纹左右两侧的小孔里,用铁锤叮叮当当地小心凿平铁钉,最后在钉头部分抹上一点石膏状的东西,如此这般,破碗裂锅就修好了。盛上水,嘿,滴水不漏,还能用!只需付出少许的钱,便可使破碗破锅得以废物利用。

锔大缸只是难度稍大而已。手艺人腰扎围裙,憋足了劲,脸涨得通红,把又粗又大的水缸放在木架子上,再用粗绳固定住,同样用钢钻头钻孔。只是这种钻头又粗又大,所以手艺人铆足了劲上下操纵杠杆。自然工钱要比一般的锔活多很多。

有些瓷器,经过如此修补,还成了文物呢。孩提时代,我就经历过这样的事儿,邻居胖墩拿着祖传的破旧花瓶找手艺人修理,让我辈给爆笑了一番:这破玩意扔掉算了!可手艺人识货,格外用心地给修补好,并小心翼翼用特制的泥给装饰了一新。如果不仔细看,还真很难发现破绽,真是巧夺天工啊!谁料想,就是这么一只枯木逢春的破花瓶,为日后身为人父的胖墩解了燃眉之急。他的爱女今年考上了华中科大,昂贵的学费愁得胖墩牙花子肿得老高。万般无奈之下,他想起了那只破旧的花瓶。他拿到古董店一估价,还卖上个好价钱。事后,胖墩对笔者一个劲儿地感叹:“破衣里面有圣人,破鞍下面有骏马”呀!

当时裂纹的锅碗瓢盆虽然不值几个钱,可那时生活水平很低,东西只要还能用,家庭主妇们绝不会弃旧买新。现在人们水平生活提高了,有谁还能愿意“锔锅锔碗锔大缸”呢?人们用坏了的日常器物基本就扔掉了,除非具有特别的意义,一般都不会再去费劲修复,即使修复,社会上也没有那种锔锅锔碗锔大缸的手艺了。现在,除非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记忆中才会有我这样依稀的印象,以后,这种曾经广泛影响人们生活的手艺就将永远地消失了,那种特殊的吆喝声也不会再在耳边响起来。这种变化当然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但一想起来那种特殊的精湛绝技,那小炉匠走街串巷、饶有趣味的操作情景,总还是不免有点怀念,这样的手艺彻底消失了,总还是觉得有些可惜,不过,现在也只能在悠远的回忆中品味了。

于是这个行当好像从七十二行中退出了,濒临灭绝了。而且越来越多的老行当如“修理雨伞”“磨剪子磨菜刀”等渐渐成为一个个美丽的神话。

啊,别具神韵的“锔锅锔碗锔大缸”!

共 89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用细腻的文笔描写出当年小炉匠“锔锅锔碗锔大缸”的精彩手艺,这是一门绝迹的手艺, 每一个细节都有着严格要求,尤其对小炉匠锔锅锔碗锔大缸的流程描写细腻生动,再现了小炉匠精湛的手艺。篇章语言质朴,生活化气息浓郁,让读者看到了过去人们生活的节俭,也看到了手艺人的聪明才智,也写出了作者对这一手艺流失的惋惜之心。文笔顺畅,不失为一篇佳作!推荐共赏!【:阳媚】【江山部·精品推荐014071 12】

1楼文友: 11:41:07 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民间手艺不经意间被吞没在岁月,这一些留在记忆深处的东西让人回味留恋,欣赏好文。问好,期待更多佳作!

回复1楼文友: 11:56:50 谢谢老师精彩的点评,真如老师所言,好多手艺人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了,好多手艺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不能传承,但记录下来,也算是为民族文化做点贡献吧!问候,周末快乐!天热,注意防暑。

男人酒后尿不尽

男人夜晚尿频是什么原因

男士尿路结石的原因

女人骨质疏松症状
孩子咳嗽怎么办
老人严重缺钙怎么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