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种失信行为曝光官员不敢担责全听物业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1-11-02
据新华社电 近年来,随着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和社会监督力度加大,政府诚信建设有了很大进展。然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诚信事件仍时有发生,政府公信力受到一定损害。
专家分析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诚信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报不报,看领导。调查发现,很多突发事件,尤其对安全生产事故的信息报送,有很复杂的送审程序。涉及多个或多级部门如何权衡?涉及程度性质如何把握?一些政府部门及干部不敢担责,先拖再撇,最好把撇少撇清。
干得好不如说得好。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说,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喜欢文过饰非,应该干好和完成的工作,会当做成绩大吹特吹,而工作中损害了群众利益,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推卸。
武汉大学城市安全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尚重生认为,政府部门的大多失信行为,主要原因还是没将其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官本位思想依然严重。
七种失信行为
以高素质队伍成就高水平事业。三是要科学筹划 知情不报
对于公众关心的重大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有的基层政府部门刻意隐匿不报,尤以事故为多。比如,2012年12月,山西潞安天脊煤化工集团发生苯胺泄漏,污染物流入河北、河南境内。时隔5天后,长治市才以书面形式向省政府报告。
不当辟谣
2012年12月6日,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被实名举报,国家能源局却回应,上述消息纯属污蔑造谣。2013年8月,刘铁男被开除党籍,并被收缴违纪违法所得,涉嫌犯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2013年8月19日,有民在微博上发帖称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李旺镇高速路口附近,遇交警查车罚款、动手打货车车主。海原县公安局先回应称无中生有,后又承认有过激行为。
出尔反尔
最典型的就是民众频遭限令,先被辟谣后被颁布,只好纷纷躺枪。2013年3月25日19点,杭州市政府宣布,自第二日零时起,对小客车采取控制总量和错峰限行措施。而不久前,杭州市治堵办等部门还通过不同方式 将杭州即将限牌斥为谣言。
朝令夕改
随意修改规划,各地一些短命工程便是这一现象的缩影。杭州萧山区,2010年7月才交付使用的鸿达新路,由于被认为影响杭州整体形象,同年8月就被彻底重新改造。
拖欠债务
从2009年到2012年间,建筑商杨永先后在安徽萧县承接了5个市政基建项目,政府不仅没按合同拨付进度款,完工验收合后仍拖欠工程款数千万元;山东省在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中发现,因政府拖欠市政工程、新城镇建设资金,造成的工资拖欠问题呈现上升趋势。
空头支票
在中西部一些地区,各类优惠政策往往作为招商引资的蛋糕,但由于政策过于优惠却无法兑现的案例比比皆是。2009年,一名为河北某市引进十多亿元投资项目的人士,因地方政府未能兑现上千万元招商奖励将当地政府告上法庭。 据新华社
各国政府这样维护诚信
人无信不立,分析人士指出,政府的诚信关乎到政府的公信力,失信于民,便失去了政府的公信力。诚信与否,是关乎政府兴衰存亡的大事,忽略不得。有观点认为,改善政府诚信,关键是要依法行政,接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在西方社会,维系诚信的力量首先是法律。比如,在美国,19世纪出现的若干桩丑闻促发了与普遍的腐败和不诚信行为的斗争。随着时光消逝,一个高度发展的法律和条例机制逐渐形成,并仍在不断完善中。这一机制的最重要目的是促进机构和每个政府雇员的诚信。
任何政府活动均由个人完成,因此对公务人员的约束成为政府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比如,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政府行为伦理改革法案》;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洲各国也都先后颁布了道德法典;韩国于1981年颁布了《韩国公职人员道德法》。这些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成为公务员遵守诚信伦理有效的外部制约机制。(腾讯综合新华社、大公等报道)
华润江中唐山治疗龟头炎医院
黄芪精和生脉饮哪个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