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为东抄西借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1-16
最近写了几篇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文字,多为东抄西借,虽是多年积累,却是粗疏不堪,有些朋友感兴趣,特别讨论了一下刘备到底是怎样的人。我也说说我的观点。
鲁迅说《三国演义》刘备“仁而近伪”,我觉得刘备是“亦仁亦雄”。
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易中天力证其伪,认为葬于满城的 子孙众多,容易假冒。我觉得恰好相反,因为 的后人多,所以刘备才有可能真是他的后人。
有人以为刘备出身寒苦,是卖草鞋的,其实不然,刘备做个体户的事《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多没有写,只是在袁绍、曹操的嘴里出现,这是骂人的话,做不得真,如上海骂人为“小瘪三”,北京骂人为“臭要饭的”,并不是说因为有人被骂为“臭要饭的”就可以认定他曾经沿街乞讨。刘备读过书,还出自大儒门下,喜欢走马打猎,这都不是穷人家孩子干的事。
下面咱们分享几个故事:
1、 “衣带诏”和“青梅煮酒论英雄”
“衣带诏”事件,刘备是否参与,正史写得“吞吞吐吐”,让人觉得扑朔迷离;《三国演义》书中写得倒是明明白白:汉献帝不堪曹操的专权,(建安四年春三月)把血书密诏藏在衣带里,赐给车骑将军、国舅董承谋刺曹操,车骑将军、国舅董承并工部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西凉太守马腾, 太医吉平以及“左将军刘备”等人共同密谋除去曹操,(建安五年元宵次日)事机败露,曹操大开杀戒,将董承等人满门抄斩(马腾离京、刘备出走),至此曹操仍余怒未消,带剑入宫,将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杀死于汉献帝面前。《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用准确、传神的语言表达力, 以严密、系统的组织力,加以驰骋难羁的想象力,通过严谨的结构层层铺垫,把这段故事渲染到高潮。
这件事在《后汉书》、《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有相关的记载。《后汉书献帝纪》: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曹操与袁绍战于官度,绍败走。《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四年)十二月,公军官渡。袁术自败於陈,稍困,袁谭自青州遣迎之。术欲从下邳北过,公遣刘备、灵要之。会术病死。程昱、郭嘉闻公遣备,言於公曰:“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
《三国志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刘备)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
《资治通鉴》: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操从容谓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备方食,失匕箸,值天雷震,备因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同谋。会操遣备与朱灵邀袁术,程昱、郭嘉、董昭皆谏曰:“备不可遣也!”操悔,追之,不及。术既南走,朱灵等还。备遂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身还小沛。东海贼昌及郡县多叛操为备。备众数万人,遣使与袁绍连兵。操遣司空长史沛国刘岱、中郎将扶风王忠击之,不克。备谓岱等曰:“使汝百人来,无如我何;曹公自来,未可知耳!” 孝献皇帝戊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谋泄;壬子,曹操杀承及王服、种辑,皆夷三族。操欲自讨刘备……
《三国演义》从《资治通鉴》里“失匕箸”三个字,演绎出来“青梅煮酒论英雄”的精彩故事,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有如下描述: 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刘备曹操)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生,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这一段故事发生在曹操在白门楼勒杀吕布后,带着刘关张三人回到许昌,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献帝和刘备论上了亲戚,并称刘备为皇叔。曹操的谋臣劝说曹操早日除掉刘备,以免后患,曹操虽然说:“实在吾掌握之内,吾何惧哉?”显得信心满满,实则还是对刘备有所顾虑,就“青梅煮酒论英雄”试探刘备,发上了以上精彩的一幕。这个故事把刘备这一胸怀大志却又寄人篱下,不得不韬晦存身的“枭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呼之欲出。
2、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写得非常曲折精彩。
刘备在新野依附刘表之时,听司马徽说诸葛亮是治国之才就心存敬仰,后来徐庶又“走马荐诸葛”,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隆中的卧龙岗去请诸葛亮。不巧正赶上诸葛亮这天外出,刘备兄弟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刘备斋戒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吟了一首“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诗后,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二人的谈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的求贤若渴,诸葛亮的胸藏锦绣和淡泊致远在这个故事中被表现的入木三分,关羽张飞不同的性格特点也表现得很好,就连黄承彦等几个“龙套角色”也给读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黄承彦我在我的一篇叫《说驴》的文章中说过,大家可以看看。
“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志》记载极简,只有“凡三往乃见”五字,至《三国志平话》也只是简单讲述了三谒卧龙的经过,且文字粗率,缺少文采。而《三国演义》却写得异常精彩传神——首先在“刘玄德三顾草庐”正文以前,先写了司马徽对伏龙、凤雏的评论,又写“徐庶走马荐诸葛亮”,接着写司马徽再次举荐,使诸葛亮未出场已在读者心中有了地位。在刘备亲自寻访诸葛亮时,作者刻意描写了诸葛亮的朋友、岳丈、弟弟等人物形象,以及自然环境,烘托出诸葛亮的德操和品格。刘备三顾茅庐,一而再,再而三地误认,每次误认的情景又都不同,故事十分曲折生动。这不仅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而且随着刘备时而喜悦,时而失望,也更突出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仁爱之心。作品不仅成功塑造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光彩形象,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罗贯中对理想人物的深厚情感。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这个故事历史上是有不同记载的,《魏略》和《九州春秋》说是诸葛亮去找刘备。
、 白帝城托孤
《三国演义》中的白帝城托孤: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兵败之后,刘备逃到白帝城,在永安宫染病不起。刘备自知命不久长,遂遣使请在成都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孔明等与先主次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火速来永安宫拜见刘备,留太子刘禅守成都。诸葛亮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天下之望!”……刘备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
这个故事为读者营造出了君臣鱼水情深的景象,明君与忠臣推心置腹,锻造了一段难得的佳话。刘备将军政大权和儿子都托付给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立下了鞠躬尽瘁的誓言。
这个故事大致和历史相符,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章武三年(22 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后人往往质疑刘备的真诚,有人认为刘备“君可自取”简直就是试探,有人甚至说这四个字里面“暗藏杀机”,其实大概没有这么复杂,因为《三国演义》前面还有两次“托孤”,一次是孙策托孤与张昭,一次是刘表托孤与刘备,都有类似的表述,可见这只不过是“时代风尚“而已,本身大概就是客套话(而且是套话),双方都不是认真的,后人何必较真儿呢?
共 459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刘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鲁迅说刘备“仁而近伪”,作者说刘备“亦仁亦雄”,其实这两个观点并不矛盾,伪是伪装,是为了心中的雄伟计划,“仁”于“伪”都是成事的一种手段,若无“雄”的气魄,如何能独当一面?“衣带诏”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刘备其实两边不靠,而是巧妙地从中周旋,从而使汉献帝和曹操相互厮杀而自己得以脱身,可谓是“雄”;“青梅煮酒论英雄”也能说明刘备对天下人事的分析,并在不动声色中探知曹操对天下事的态度,可谓“雄”;“三顾茅庐”就是“仁”的典范;“白帝托孤”也仅“仁”,且“恩威并施”。这篇文章不仅故事条理清晰,同时运用多方论证的方式,证明历史事件的可信度,令人折服,推荐欣赏。【:叶舞风】
1楼文友: 11:17:17 一遍一遍讨论,比 青梅煮酒论英雄 还要和谐,他俩各怀心事,而我们共对一事。美好的阅读。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2楼文友: 11:17:58 继续期待,各个历史人物在先生的笔下精彩纷呈。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回复2楼文友: 11:49:58 大家不烦,我就继续,您多辛苦
楼文友: 20:24:40 《三国演义》里马出现了无数次,如名马赤兔的卢还有不少故事,曹操还祭祀过在宛城战死的大宛马,可驴只出现过三次,一是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骑驴踏雪寻梅,一派名士气,端的不俗,其实这老头糊涂,后来正是他在鱼腹浦从八阵图中放走了火烧连营八百里的陆逊;另一次是吕伯奢骑驴沽酒,曹操动了杀机,还说了那句著名的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据说这并非曹操的原话;还有一次与诸葛瑾、诸葛恪父子有关,是个神童故事,而这个天才诸葛恪最终葬送了东吴的诸葛一族 万心抛付孤心冷,折腰久矣谢无能。我有伤心人不见,夜夜龙泉壁上鸣。 -----集清人句
中山治疗白癜风医院50+seo
手术后便秘吃什么蔬菜水果
上一篇:余秀华与萧红没法比
上一篇:消息震惊了社会上各种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