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警龙门石窟游记散文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09-07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也是古都洛阳的三宝之一,来洛阳当然不能错过。
于是,四月风和日丽的一天,我来到距洛阳市区1 公里的洛阳南面门户龙门石窟景区。
这里,松柏苍翠间寺院林立,山脚下泉水汩汩流泻,伊河碧波荡漾,仿古行船往来不绝,游人如织。
伊河两岸,香山在东龙门山在西,相对而立,远远看去,真像一座天然的门阙。春秋战国就被称为伊阙,这应该是来自自然的灵感。而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则是人文主义所致了。
置身伊阙风光中,想想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的桥段,感觉正是与他们同行,禁不住心旷神怡,自己顿时由内而外地干净了。
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映入眼帘的景象,可谓壮观,但是,如果不凭借导游的讲解,也只能看到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残缺不全的青灰色的雕刻而已,所以,我紧跟在导游后面,边听她讲边观看。
原来,石窟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造像10万多尊,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在导游的引领下,随着摩肩擦踵的游人,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这个洞窟,高、宽9米多,深近7米,建于唐初,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窟内洞顶雕刻了一朵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 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
再向前走,便见到了路旁右侧并排坐西向东的这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雕凿历时达24年之久。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释迦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饱满、高鼻大目、微露笑意。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左文殊、右普贤)。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窟顶做穹窿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儿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
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看到的就是万佛洞了。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因洞内刻有15000尊佛像得名。该洞主尊阿弥陀佛,坐在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
继续前行,则来到因为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的莲花洞。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如此精美,在龙门石窟中并不多见。此洞属于北魏后期作品,高6.10米,深6.15米,主尊立佛释迦高6米。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
汗流浃背地又攀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 6米,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费时约21年左右。
须仰视才见大佛的头脸。边移动视线边听导游讲解。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主佛梵名“卢舍那”,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帛、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这一铺雕像刻画出一种端庄而美丽又动人的风貌。从艺术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谐调均称。大佛像五官刻画合乎比例,这一巧夺天工的辉煌成就,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是唐代宗教艺术的概括,是我国雕刻史上伟大范例之一。
最后参观的是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的古阳洞,就是公元49 年迁都洛阳之际。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洞窟。古阳洞的造像,以其风格、特征而论,代表了迁都洛阳后北魏后期的一些变化。由北魏前期粗旷、雄健、挺实变为清秀、美丽、开始摆脱前期的作风。面部表情刻画也由严峻变得比较温和,给人以亲切之感。
参观了叙述过的这些洞窟,对雕像外观现状和内涵等虽然有了整体印象,但仍有些囫囵吞枣的嫌疑。上述的经过,是我参考络上的介绍补充完善过的。
对龙门石窟的总体印象是规模蔚为壮观和历史的苍凉感并在。面对光秃的悬崖峭壁,作为观众,抬头仰望都有些头晕目眩的,可是古代的能工巧匠们,运用着简单的锤凿,雕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虽然时代不同,雕凿出来的佛像风格不同,比如,以瘦为美的北魏人雕刻出来的佛像一律有清瘦俊逸之风,而以肥为美的唐朝佛像则全都丰满有加。但是,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确实应该叹为鬼斧神工的。
可惜的是,除了灵魂,其它都经不起时间,精美的佛雕也不能例外,正是
七绝 观龙门石窟
十万余佛莅此山,栉风沐雨越千年。
缺肢断首魂犹在,善念慈悲照地天。
菩萨蛮 观龙门石窟
伊河脚下扬波起,怀中翠柏泼青碧。
北魏造石佛,体型皆瘦薄。
唐朝雕塑像,身影全偏胖。
弘法是初衷?千秋万代功。
参观不只是为了饱眼福,更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大家都看到的,我必须看到,但只是看到了别人所看到的,而没有自己的独到发现,那也不如嚼蜡省事了。所以,我还是想写几句与石窟本身无关的,这就是,其一,雕刻佛像的初衷,应该是信佛敬佛弘扬佛法和雕刻艺术大比拼,这些目的自然达到了。其二,龙门石窟引来包括外国人在内的八方游客络绎不绝的参观浏览,而成就的旅游意义,则应该是雕塑者始料不及的吧?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始终都在悬崖绝壁的岩缝处,看到一种白粉相间的小花儿,根咬住山崖,绿叶捧着的花朵儿,都在灿烂地笑。这是一种我不知道名字的野花儿,不知道风从哪儿吹来的种子,正好赶上有一点泥土,就发芽开花了。更让我惊奇的是,在高高的悬崖上的一个看不见洞底的黑乎乎的洞口处,竟然有一缕金黄的油菜花,向上方探出头来,迎风妩媚地笑着,仿佛是伏在窗口看游人热闹的邻家女孩儿。附近没有农田,可想而知它当初是乘风飞了多遥远的路,才来到龙门山上落户安家了。其实,这些小花儿,并不起眼儿,可是,在光秃秃的直观不出多少生命迹象的岩石洞窟上,顿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我不禁由衷钦佩它们的顽强的品格。说来,这也是我此次参观龙门石窟的意外收获了。
共 27 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描写细腻,刻画传神,文采斐然的一篇散文。作者采用了以游踪为序,移步换形,依此写景的创作手法来组织材料。逐步深入真实地再现了龙门石窟的全景全貌。尤其是在对石刻人物的神态描写上,她历数了北魏与唐代两朝不同的审美风格,因而所创作下的作品的不同,使石刻的人物鲜活生动,各具特色。此文既是一篇优美的游记,又真实地再现了因岁月的打磨而使石刻残缺不全而带来的历史苍凉感。作品热情的讴歌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与巧夺天工的石刻技艺 。极大地赞扬了落户在万丈悬崖的岩缝之上,绽放生命精彩的山花那种顽强的品格与意志。感谢赐稿!推荐共赏 !问好南山!【:朱暖】
1楼文友: 06:51:01 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文字功夫,赋予了 才女 妹妹的雅号,实至名归。姐姐举双手认同。问候了!
儿童发烧流清水样鼻涕
宝宝干咳怎么办
儿童黄鼻涕要吃药吗
腹胀的治疗方法云南特色植物灯盏花都有什么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注意事项
上一篇:中国网络文学研讨会在无锡召开
上一篇:朋友忆路遥笔名源于一场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