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2-02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便是宣扬生命本身的价值,即“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五十九章)。因此,对于有害于人之身心健康的一切行为及生活方式,老子都给予充分地揭露,尤其是对于人之贪欲的揭示。《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有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五十二章有云,“……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老子认为人一旦为贪欲所左右,便难免招致祸患。《道德经》十三章说道:“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认为人之肉身是欲望的发源地。诚然,寻求第一欲望的满足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欲望的不断升级乃至失控,即贪欲的产生,便会阻碍人的良性发展,并加速自我的毁灭。这与“长生久视之道”是相背离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描述了人之贪欲的种种表现。《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口爽”是指口病,指味觉的差失。老子向人们揭示了对五官感受的过度欲求,带来的是对官能的伤害。感观贪欲就像个黑洞,越是深入,越是不能自拔,最后带来的不是官能的发展,而是官能的丧失。目盲、耳聋、口爽都是官能的病变,是人欲向外无限膨胀的结果。五色、五音、五味本来都是对人生命的滋养物,可由于人的贪欲,它们便成为伤害人身的利器。因此,老子告诫人们对外物采取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利用”,是作外物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宋理学大家朱熹将人类欲望划分为符合天理的人欲和不符合天理的人欲。他认为:“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的。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所以他以饮食为天理,食而求美味为人欲。佛教也从人类身体的五个感受(眼、耳、鼻、舌、身)方面来分析人类的欲望,这五种感受染著色、声、香、味、触五境,而生起五种情欲。佛教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灵性的觉悟,人生就不过是被五种欲望之绳牵动着演出的一场木偶戏而已。
《道德经》第十二章:“……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妨”是伤害之意,“行妨”指伤害操行。显然,老子视敛财和守财的行为为不智之举。对身外之物的占有欲,妨碍道德情操的培养。对财物的过分贪求,带来的往往不是福气,而是身心的疲惫,是身之负累。孔子也赞同对外物的贪欲将导致道德沦丧和良知泯灭。他在《论语》中指出:“其未得之也,患得之,即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一旦患得患失,便无所不用其极了。现实生活中由于患得患失而引发的种种为了私利而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事例举不胜举。此种欲望就像一个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不知满足。明末清初有一本书叫《解人颐》,其中有一首白话诗对人性的这种屈从于欲望的弱点作了精彩的刻画:“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股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礼记》中有云:“男女饮食,人之大欲存焉。”饮食男女是人之天性,是人自生存在与种族延续的需要,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世人多是在制造欲望和填补欲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欲望牵着鼻子走。
人有一种必然的选择,那就是维持生存,因而就有了一些必然的欲望,而这些必然的欲望会不断升级以至失控。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的:“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整个一生都总是在希望着什么,因而也引发了一切……”人们总是一边维持生命,一边消耗生命,当人类消耗生命不仅仅用来维持和提高生活质量,而是在制造欲望和填补欲望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时,便带来了生命的衰竭和罪恶的滋生。 共 152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作者以咬文嚼字的方式解读之,从哲理中探索人性及人性深处存在的劣性,视觉独特,解读到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道理,读之受益,推荐!【编辑:冰煌雪舞】
1 楼 文友: 201 -06-28 21:54:58 欣赏朋友的文字,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读来给人教益,欣赏!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1 楼 文友: 201 -06-29 08:2 :20 多谢点评推荐,问好!年轻人胸闷胸痛小儿厌食怎么办助阳兴痿的原研进口药
老子在《道德经》中描述了人之贪欲的种种表现。《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口爽”是指口病,指味觉的差失。老子向人们揭示了对五官感受的过度欲求,带来的是对官能的伤害。感观贪欲就像个黑洞,越是深入,越是不能自拔,最后带来的不是官能的发展,而是官能的丧失。目盲、耳聋、口爽都是官能的病变,是人欲向外无限膨胀的结果。五色、五音、五味本来都是对人生命的滋养物,可由于人的贪欲,它们便成为伤害人身的利器。因此,老子告诫人们对外物采取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利用”,是作外物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宋理学大家朱熹将人类欲望划分为符合天理的人欲和不符合天理的人欲。他认为:“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的。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所以他以饮食为天理,食而求美味为人欲。佛教也从人类身体的五个感受(眼、耳、鼻、舌、身)方面来分析人类的欲望,这五种感受染著色、声、香、味、触五境,而生起五种情欲。佛教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灵性的觉悟,人生就不过是被五种欲望之绳牵动着演出的一场木偶戏而已。
《道德经》第十二章:“……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妨”是伤害之意,“行妨”指伤害操行。显然,老子视敛财和守财的行为为不智之举。对身外之物的占有欲,妨碍道德情操的培养。对财物的过分贪求,带来的往往不是福气,而是身心的疲惫,是身之负累。孔子也赞同对外物的贪欲将导致道德沦丧和良知泯灭。他在《论语》中指出:“其未得之也,患得之,即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一旦患得患失,便无所不用其极了。现实生活中由于患得患失而引发的种种为了私利而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事例举不胜举。此种欲望就像一个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不知满足。明末清初有一本书叫《解人颐》,其中有一首白话诗对人性的这种屈从于欲望的弱点作了精彩的刻画:“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股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礼记》中有云:“男女饮食,人之大欲存焉。”饮食男女是人之天性,是人自生存在与种族延续的需要,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世人多是在制造欲望和填补欲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欲望牵着鼻子走。
人有一种必然的选择,那就是维持生存,因而就有了一些必然的欲望,而这些必然的欲望会不断升级以至失控。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的:“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整个一生都总是在希望着什么,因而也引发了一切……”人们总是一边维持生命,一边消耗生命,当人类消耗生命不仅仅用来维持和提高生活质量,而是在制造欲望和填补欲望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时,便带来了生命的衰竭和罪恶的滋生。 共 152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作者以咬文嚼字的方式解读之,从哲理中探索人性及人性深处存在的劣性,视觉独特,解读到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道理,读之受益,推荐!【编辑:冰煌雪舞】
1 楼 文友: 201 -06-28 21:54:58 欣赏朋友的文字,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读来给人教益,欣赏!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1 楼 文友: 201 -06-29 08:2 :20 多谢点评推荐,问好!年轻人胸闷胸痛小儿厌食怎么办助阳兴痿的原研进口药
上一篇:素女寻仙 第2152章 魂修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