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伉俪谭川汉与夏海兰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2-02

梨园伉俪谭川汉与夏海兰

梨园伉俪谭川汉、夏海兰十五年如一日。

免费教小伢学京剧 。

不花钱,免费学京剧,你信吗?江夏区纸坊街谭川汉、夏海兰夫妇这么多年就是这样做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他们通过组建京剧社,发展票友;2000年,夫妻俩又利用周末时间,免费教爱好京剧的孩子学习,这一教,就是15年。

老街坊因京剧结缘。

谭川汉今年70岁,老伴夏海兰65岁。两人小时候都住在汉口民众乐园附近,经常在、看戏。 谭川汉是京剧科班出生,从小开始学习。夏海兰虽然没有进过京剧学校,但自幼是京剧爱好者。文革期间,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都是她的拿手之作。

这之后,两人又因串连在北京、广州遇到。爱情的种子,开始在这对有着共同爱好的年轻人身上种下了。

1968年,谭川汉从武汉戏剧学校毕业。当时,全国正在普及样板戏,因为有一口好的唱腔,他被分到江夏,在武昌县京剧团工作。平时唱戏当演员,有时间就带几个学生。而夏海兰也因为会唱戏,被特招进黄冈市电力局工作。

1971年,夏海兰申请调到了江夏,第二年两人结婚。1976年,武汉恢复楚剧,但谭川汉的唱腔是京剧。经过考虑,他提出转业,被分到江夏区外贸局工作。

尽管离开了京剧演员的岗位,但夫妇俩对京剧的热爱却没有丝毫消减。几年后,他们在江夏组建了青龙京剧社工作之余在当地培养京剧票友。

谭川汉回忆说,当时没有场地,只能在公园里唱,参加的票友也不多,只有20余人。但受京剧鼻祖谭鑫培的影响,江夏的京剧氛围还是很浓厚的。每到周末,夫妻俩就会放下家里的事情,排节目、教身段、说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江夏人加入到京剧社中来,如今的票友已经有200多人了。

十五年教了150多个小孩 随着年龄的增大,夫妻俩养成了每天在公园锻炼的习惯,而锻炼的方式就是唱京剧。

十五年里,老两口每周六、周日雷打不动到练功房上课。他们的学生中,有几个已经考上专业戏剧学校,张叶曦子就是其中一个。 这孩子是2009年开始跟我们学的。她当时喜欢跳舞,动作比较灵活,但很多地方都不规范。夏海兰介绍,当时他们还在公园里教学,张叶曦子对他们的表演非常感兴趣,希望也能一起来学。后来,这个长相俊俏的小姑娘成了学生中最有潜力的一个。3年前,她和另外一个学生一起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附中,还拿到了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奖学金。

如今,每年江夏区组织的京剧汇报演出,张叶曦子都会特意赶回来参加。

黄石的孩子每周到汉学戏 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的加入,老两口的名气越来越大。现在,不光是江夏,就连武汉、黄石的家长都利用周末时间送孩子过来学习。

程迎是黄石人,从小对京剧感兴趣。她的妈妈吴兰介绍,之前她们在黄石的一个京剧老师家学习,一节课1.5个小时,收费60块钱。老师虽然教得很用心,但是孩子始终找不到节奏,音准控制得不好。

最后还是老师提出来:孩子不太适合学京剧。吴兰不甘心,她开始在网上搜索哪里有学习京剧的好老师,最后通过一个群了解到谭川汉夫妇。 第二天,吴兰就带着孩子从黄石赶到江夏,希望他们能收下女儿。这之后,每个周末母女俩就会准时出现在练功房里,周六晚上就住在江夏。

如今,程迎的进步非常快。以前连腿都压不好,现在练得很不错了,音准也比以前好了很多。吴兰说,她非常感谢谭老师夫妻俩。

孩子多了,花销也大了。这么多年来,老两口一直坚持不收钱,每次给孩子置办戏服、道具,都是他们自己掏钱。为了开阔孩子们的眼界,谭川汉还从武汉京剧院请来自己的师兄、师弟为孩子们授课。临走时候,他们不要学费,但车马费多少还是要一点。

这些花销,家长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14年开始,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每位学生每月收取200元的学费,用于支付服装道具和外聘老师的报酬。

十五年来免费教小孩学京剧的谭川汉、夏海兰夫妇。

风湿关节痛的热敷方法
郑州国医堂医院怎么样
助阳兴痿的原研进口药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