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和凤凰台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2-07
摘要:黄鹤楼和凤凰台,这两个不同的地方,因为李白和崔颢的传奇而联系在了一起。两首不同的古诗,却有着一样的深情,流传千古,传诵万世。 武汉黄鹤楼,乃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它雄浑稳健,拔地而起,翘角凌空,如同黄鹤腾飞,铺满了黄色的琉璃瓦,在日光的映照下,焕发着异样的光彩。据说,它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乃是孙权所筑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不过,对于它的得名,还有另一个动人的传说,说是三国时代,蜀汉有一个大臣名叫费祎,曾经在此处飞升成仙,后来,又忽然乘着黄鹤归来,所以,这楼才会被命名为黄鹤楼。不管如何,黄鹤楼都以其悠久的历史,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才子,登楼观览,题写诗赋。
再说凤凰台呢,凤凰台在很多地方都有,比如陕西咸阳的凤凰台,就很出名,相传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她的丈夫萧史曾经在凤凰台上吹箫吹笙,引得凤凰飞来,弄玉乘凤而去。除此之外,在金陵城的西南也有凤凰台,“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黄鹤楼和凤凰台,这两个看似彼此没有关系的地方,却因为两位诗人的两首诗歌,一段轶事而联系在了一起,演绎了一段千古传奇。
想当年,大诗人李白也曾经到过黄鹤楼,诗兴大发,决定要题诗一首,在题诗之前,他想先看看别人都写了些什么,当看到另一位诗人崔颢所写的《黄鹤楼》时,惊诧于诗句之完美,冥思苦想,搜尽枯肠,却还是找不出可以压倒崔颢诗句的句子,于是,只能搁笔,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在黄鹤楼因为崔颢的诗歌而搁笔的事情,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也有记载,或许,这还真的就并非是空穴来风,胡乱编造的故事呢。
当然,李白虽说搁笔,可在他的诗歌中,其实也能够看到黄鹤楼的影子,比如他在《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就提到了“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还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过,这些诗句虽然都和黄鹤楼有关,但都并非是纯粹写景,不是完全用来书写黄鹤楼的。
大唐王朝人才辈出,出了无数杰出的诗人,而崔颢呢,也算不上是顶尖的诗人,可是,这一首诗《黄鹤楼》居然能够使得诗仙搁笔,自然也使得他因此而能够名垂史册。就这样,崔颢和李白,因为一首黄鹤楼上的题诗而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凤凰台呢,天下间有很多地方都有凤凰台,可是,能够和李白扯上关系的,却应该说是金陵城的那座凤凰台。
大诗人李白,虽然傲骨不凡,有着一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倔强之心,可是,对于才华高过他的人,还是会虚心接受,勇于学习,不耻下问的。既然他认为崔颢的诗歌好,那么,自然要向他学习,李白有两首诗,模仿崔颢的痕迹都很重。其中一首是《鹦鹉洲》,“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别的不说,就光是先看这前几句,就和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黄鹤楼》的影子,简直就是对《黄鹤楼》的“翻唱”啊。而另外一首,就是那首《登金陵凤凰台》,相传,李白之所以会创作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一则是因为喜欢崔颢的《黄鹤楼》,所以有意模仿,二则也是为了用这首诗,和崔颢一较高下。
就这样,两处不同的建筑物,两位不同的诗人,却因为诗歌而联系在了一起。应当说,李白和崔颢,在撰写诗歌方面,既是竞争的对手,也是交心的挚友,或许,他们并没有彼此见过面,可是,他们却隔空唱和,他们所撰写的这两首诗歌,也流传千古,成为人们传诵的名作,崔颢的“黄鹤”和李白的“凤凰”,这两只鸟儿“比翼双飞”,写下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先来看崔颢的《黄鹤楼》吧,崔颢这个人,现存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是描写妇女生活的题材,“多写闺情,流于浮艳”,不过,这首《黄鹤楼》却完全不一样了,有推许此诗的人,赞美说是“鹏飞象行,惊人以远大”,的确,这首诗歌,气势壮阔,豪壮非常。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日的那个仙人已经乘着黄鹤飞走了,此地只剩下了黄鹤楼供人凭吊。既然黄鹤楼的得名,与那位名叫费祎的神仙有关系,他曾经骑鹤经过这里,在楼上休息过,而这首诗又是题咏黄鹤楼的,那么,在开始的地方,当然要应景言事,说说有关于黄鹤楼的传说了。这样的诗歌开篇,可以说,是所有人都可以想得到的,并没有什么雄奇之处。崔颢的诗,从这首联看,显得平平常常,并没有什么奇语。
不过,这恰恰就是崔颢的高明之处,虽然说,首联平平,但是却恰到好处,为下文留下了余地。真正会写诗的人,往往都是这样,不会在一上来的时候,就将最好的句子写出来,而是娓娓道来,让读者渐入佳境。用粗浅的例子来比喻吧,就好像吃饭的时候,冷盘等小吃都是先上的,而大菜,都是留在最后才上的;又好像一场表演一样,最好的节目,总是要放在最后上的,叫做压轴、大轴,而一开始的节目,就稍微普通些了,称作垫场。
诗歌也是如此啊,李贺的那首《雁门太守行》,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映日金鳞开”,确实是名句,但是,首句实在是太强了,便压住了后面的句子,使得后续诗句显得略微逊色了一些。在《红楼梦》中,曾经有这样一段描写,说众人联句的时候,让凤姐起句,她想了一句“一夜北风紧”,因为她觉得下雪的时候,必然是会刮风的,所以就说了这么一句。这样的句子,虽然普通,可是,却给后面联句的人留了余地,所以众人都赞曰:“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
看来,崔颢也是深知这一点的,所以,起句便留了不少余地,然后又用“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之句,引出人们无限的遐想。面对白云,崔颢心潮澎湃,登楼远望,联想起古人的传奇,怎能不使得他触发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呢?这两句诗,和前面的两句是紧密相连的,融合在一起,诗人仿佛是脱口而出一般,那样自然,丝毫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一直到这里,诗人都没有写黄鹤楼的具体形貌,可是,写不写黄鹤楼的外观,已经不重要了,读者已经从诗句中,感受到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黄鹤楼的历史沧桑,人文内涵。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颈联笔锋一转,不再写传说中的故事,而是转而写眼前之景,在晴空里,隔水相望,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汉阳城里的林木,还能够瞧见鹦鹉洲上的芳草。极目远眺,滔滔江水,林木郁郁,芳草萋萋,不知怎地,就引出了全诗的主题,思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而感悟思乡之情,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想当年,王粲就曾经在麦城城楼上登高望远,想起自己羁留荆州,无限惆怅,泪如雨下,崔颢也不例外,在这尾联中,他也道出了自己的思念之情。想当年,张翰因为思念家乡的莼菜和鲈鱼,挂印离去,逍遥自在,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幸运的,浪迹天涯,不能回归故里的人,还是很多,汉阳城和鹦鹉洲可以远望而见,可是,家乡却远在天边,非目力可及,这又如何能够不让人神伤呢?
再扩展开来联想,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比起“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要是和浩茫的天地宇宙相比呢,就更是不值一提了。在这有限的人生中,如果能够成就一番功名,那还则罢了,可是,现如今却只能羁旅天涯,壮志难酬,有家难归,又如何不让人神伤呢。所以,到这里,诗人写这首《黄鹤楼》的真正目的,才显露出来,他并不是向往仙人乘鹤的传奇故事,也不是感叹黄鹤楼的雄奇,四周风景的壮观,而是吊古伤今,抒发人生的失意,感怀思乡之情怀,这才是诗人真正想说的呢。
如此看来,短短的几句诗中,却隐含了如此多的内涵,难怪会让李白这样的当时才俊也为之搁笔了。这首诗被后人誉为唐人七律第一,虽然不一定恰当,但是,这既然是令李白都汗颜,退避三舍的诗句,自然还是能够算得上是一首超一流的作品。
崔颢的《黄鹤楼》写得好,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丝毫都不逊色,的确是可以拿来和《黄鹤楼》争鸣一番的。这首诗的创作年代,有人说是在李白被“赐金还山”,赶出朝廷之后,也有人说是在流放夜郎遇赦返回之后,总而言之,都是在李白处于逆境的时候。
再看那凤凰台的所在地金陵城,想当年,金陵乃是六朝建都之地,然而,隋唐之后,它昔日的王者之气再也不复存在了,落魄之人,来到了没落之地,“怎一个愁字了得”,自然会引出无限幽思怀古之情啊。当李白登上凤凰台,远眺长江的时候,望着眼前的美景,或许,他又想起了曾经看过的崔颢的诗篇,于是,两颗心灵隔空交汇,令他脱口而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再次将崔颢的诗句给翻唱了一回。不过,这一回却更增添了几分创新,李白将原本崔颢用四句诗写出的内容,浓缩成了两句,因此留了更多的余地给后面的内容。
两句句子,总共只有十四个字,却有三个“凤”字,可是,一点都没有给人重复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节奏明快,有一种流动之美。在封建时代,凤凰、麒麟之类的动物,都是象征祥瑞的,有凤来仪,那便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可是现如今,凤凰已经飞去,只剩下了一座空台,那是足以让人神伤的,颇有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意思呢。功名富贵不长在,只剩下了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日夜东流。诗歌的一开首,便给人一种怅然的感觉。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颔联则马上就进入对往事的感叹了。想当年,这里乃是东吴的京城,只是,如今都已经变成无人行走的幽径了,东晋时期,这里的风云人物,想来也已经化为了坟丘中的枯骨,物是人非,有一种“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的感觉,这又怎不让人感慨呢。
可是,李白毕竟是豪迈之人,颈联一转,又变得十分有力,他并没有让自己的思绪完全沉浸在对于历史的凭吊之中,而是将更加深邃的目光投向了大自然,“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同样写的都是眼前之景,李白此句视野之开阔,气魄之豪迈,可以说,已经是超过了当年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了,若是崔颢有幸在凤凰台看见了李白这句诗的话,或许还会反过来,为了李白而搁笔认输呢。
这两句写得是相当传神的,据说,“三山”就在金陵西南的江边,“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从凤凰台远望,可以看见三山“杳杳有无中”,而白鹭洲呢,远远眺望,竟然好像是将长江分成了两半一样。大自然的浩瀚,令人惊叹,所以才能够有足够的魅力,将诗人的注意力,从遥远的历史长河中拉回来,重新感受那大自然的雄奇。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当时虽然时运不济,可是,依然有着万丈豪情,他的心中,永远都涌动匡时救世的志向,澎湃杀敌报国的热血。所以说,虽然他曾经说过,“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而是,他和孟浩然不一样,他不会忘情山水田园,淡忘了自己的理想,他也和王维不同,不会潜心佛学,不问政事。所以,他在感悟到大自然的壮阔之后,最终还是留下了这样的最后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是充满了深深寓意的,长安城,乃是朝廷所在,而太阳,则象征着帝王,既然如此,那些奸臣佞臣,就自然被比喻成了遮蔽日光的“浮云”,陆贾在《新语》中也曾经这么说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在这里,便是用了这个典故。李白登台远望,想起了君王,想起了自己那尚未实现的报国之志,只可惜,虽然心中有期望,可是朝政被宵小之辈把持,长安恐怕是回不去了,想到这里,李白的心情又怎能不沉痛呢。
想当年,王粲写下了著名的《登楼赋》,感叹“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他原本想要登高远望故乡,可是,却被遮住了视线,无法看到家乡,他因此而涕泪沾衣;而崔颢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在《黄鹤楼》中,更多也是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可是,李白就截然不同了,他所想到的,绝对不是思乡那么简单的,更多的是对于朝政的担忧,对于国家社稷的忧虑,由此可见,李白这《登金陵凤凰台》的境界,实际上已经高过了崔颢的《黄鹤楼》了。
黄鹤楼和凤凰台,这两处不同的景观,就这样因为崔颢和李白之间的传奇故事而联系了起来。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可以算得上是千古绝唱。他们都从现实的景物出发,分别描写了黄鹤楼和凤凰台,并且意象深远,虚实结合,既描写了现实中的亭台楼阁,又叙述了与它们有关的神话故事,让人浮想联翩。在写景的时候,他们都构筑了一幅气象恢弘、色彩绚丽的山水长卷,让人感受到了壮观雄奇的自然风光。而在抒发情感的时候,他们一个写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另一个则写了对于时政的深深忧虑,全都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所以说,这两首诗歌,都是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的。
崔颢的《黄鹤楼》,以其如同行云流水的词句和深远的意境,为人所称道,被人赞为唐人七律第一。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呢,同样也以其旷达高远的意境和抑郁深沉的思想而为世人所叹服,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或许,谁优谁劣,谁为谁搁笔,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两颗心,在隔空交流,留下了两首同样使人惊叹的千古绝唱,都说知音难觅,而崔颢和李白,却因为黄鹤楼和凤凰台而成为了真正的挚友。 共 5218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黄鹤楼和凤凰台】武汉的黄鹤楼,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观览作赋。大诗人李白因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而搁笔,也就此名垂千史。作者以详实的笔墨,引经据典,对崔颢的《黄鹤楼》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澎湃大气的诗作,由此体现了黄鹤楼的历史沧桑和人文内涵,从而抒发了诗人的人生失意和感怀思乡之情。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丝毫不逊色于《黄鹤楼》,视野之开阔,气魄之豪迈,更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崔颢和李白,两位诗人,却因两处不同的景观,由诗歌而联系在一起,隔空唱和,流传千古,吟诗作赋之际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欣赏云南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古诗词的详尽解析功力,读来受益匪浅,发人深省,感悟颇多。拜读佳作!问好云南!推荐共赏!【军警社团编辑:彧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20520】妇科千金片功效养血祛风的中成药确诊心肌缺血
再说凤凰台呢,凤凰台在很多地方都有,比如陕西咸阳的凤凰台,就很出名,相传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她的丈夫萧史曾经在凤凰台上吹箫吹笙,引得凤凰飞来,弄玉乘凤而去。除此之外,在金陵城的西南也有凤凰台,“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黄鹤楼和凤凰台,这两个看似彼此没有关系的地方,却因为两位诗人的两首诗歌,一段轶事而联系在了一起,演绎了一段千古传奇。
想当年,大诗人李白也曾经到过黄鹤楼,诗兴大发,决定要题诗一首,在题诗之前,他想先看看别人都写了些什么,当看到另一位诗人崔颢所写的《黄鹤楼》时,惊诧于诗句之完美,冥思苦想,搜尽枯肠,却还是找不出可以压倒崔颢诗句的句子,于是,只能搁笔,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在黄鹤楼因为崔颢的诗歌而搁笔的事情,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也有记载,或许,这还真的就并非是空穴来风,胡乱编造的故事呢。
当然,李白虽说搁笔,可在他的诗歌中,其实也能够看到黄鹤楼的影子,比如他在《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就提到了“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还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过,这些诗句虽然都和黄鹤楼有关,但都并非是纯粹写景,不是完全用来书写黄鹤楼的。
大唐王朝人才辈出,出了无数杰出的诗人,而崔颢呢,也算不上是顶尖的诗人,可是,这一首诗《黄鹤楼》居然能够使得诗仙搁笔,自然也使得他因此而能够名垂史册。就这样,崔颢和李白,因为一首黄鹤楼上的题诗而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凤凰台呢,天下间有很多地方都有凤凰台,可是,能够和李白扯上关系的,却应该说是金陵城的那座凤凰台。
大诗人李白,虽然傲骨不凡,有着一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倔强之心,可是,对于才华高过他的人,还是会虚心接受,勇于学习,不耻下问的。既然他认为崔颢的诗歌好,那么,自然要向他学习,李白有两首诗,模仿崔颢的痕迹都很重。其中一首是《鹦鹉洲》,“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别的不说,就光是先看这前几句,就和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黄鹤楼》的影子,简直就是对《黄鹤楼》的“翻唱”啊。而另外一首,就是那首《登金陵凤凰台》,相传,李白之所以会创作这首《登金陵凤凰台》,一则是因为喜欢崔颢的《黄鹤楼》,所以有意模仿,二则也是为了用这首诗,和崔颢一较高下。
就这样,两处不同的建筑物,两位不同的诗人,却因为诗歌而联系在了一起。应当说,李白和崔颢,在撰写诗歌方面,既是竞争的对手,也是交心的挚友,或许,他们并没有彼此见过面,可是,他们却隔空唱和,他们所撰写的这两首诗歌,也流传千古,成为人们传诵的名作,崔颢的“黄鹤”和李白的“凤凰”,这两只鸟儿“比翼双飞”,写下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先来看崔颢的《黄鹤楼》吧,崔颢这个人,现存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是描写妇女生活的题材,“多写闺情,流于浮艳”,不过,这首《黄鹤楼》却完全不一样了,有推许此诗的人,赞美说是“鹏飞象行,惊人以远大”,的确,这首诗歌,气势壮阔,豪壮非常。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日的那个仙人已经乘着黄鹤飞走了,此地只剩下了黄鹤楼供人凭吊。既然黄鹤楼的得名,与那位名叫费祎的神仙有关系,他曾经骑鹤经过这里,在楼上休息过,而这首诗又是题咏黄鹤楼的,那么,在开始的地方,当然要应景言事,说说有关于黄鹤楼的传说了。这样的诗歌开篇,可以说,是所有人都可以想得到的,并没有什么雄奇之处。崔颢的诗,从这首联看,显得平平常常,并没有什么奇语。
不过,这恰恰就是崔颢的高明之处,虽然说,首联平平,但是却恰到好处,为下文留下了余地。真正会写诗的人,往往都是这样,不会在一上来的时候,就将最好的句子写出来,而是娓娓道来,让读者渐入佳境。用粗浅的例子来比喻吧,就好像吃饭的时候,冷盘等小吃都是先上的,而大菜,都是留在最后才上的;又好像一场表演一样,最好的节目,总是要放在最后上的,叫做压轴、大轴,而一开始的节目,就稍微普通些了,称作垫场。
诗歌也是如此啊,李贺的那首《雁门太守行》,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映日金鳞开”,确实是名句,但是,首句实在是太强了,便压住了后面的句子,使得后续诗句显得略微逊色了一些。在《红楼梦》中,曾经有这样一段描写,说众人联句的时候,让凤姐起句,她想了一句“一夜北风紧”,因为她觉得下雪的时候,必然是会刮风的,所以就说了这么一句。这样的句子,虽然普通,可是,却给后面联句的人留了余地,所以众人都赞曰:“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
看来,崔颢也是深知这一点的,所以,起句便留了不少余地,然后又用“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之句,引出人们无限的遐想。面对白云,崔颢心潮澎湃,登楼远望,联想起古人的传奇,怎能不使得他触发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呢?这两句诗,和前面的两句是紧密相连的,融合在一起,诗人仿佛是脱口而出一般,那样自然,丝毫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一直到这里,诗人都没有写黄鹤楼的具体形貌,可是,写不写黄鹤楼的外观,已经不重要了,读者已经从诗句中,感受到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黄鹤楼的历史沧桑,人文内涵。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颈联笔锋一转,不再写传说中的故事,而是转而写眼前之景,在晴空里,隔水相望,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汉阳城里的林木,还能够瞧见鹦鹉洲上的芳草。极目远眺,滔滔江水,林木郁郁,芳草萋萋,不知怎地,就引出了全诗的主题,思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而感悟思乡之情,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想当年,王粲就曾经在麦城城楼上登高望远,想起自己羁留荆州,无限惆怅,泪如雨下,崔颢也不例外,在这尾联中,他也道出了自己的思念之情。想当年,张翰因为思念家乡的莼菜和鲈鱼,挂印离去,逍遥自在,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幸运的,浪迹天涯,不能回归故里的人,还是很多,汉阳城和鹦鹉洲可以远望而见,可是,家乡却远在天边,非目力可及,这又如何能够不让人神伤呢?
再扩展开来联想,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比起“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要是和浩茫的天地宇宙相比呢,就更是不值一提了。在这有限的人生中,如果能够成就一番功名,那还则罢了,可是,现如今却只能羁旅天涯,壮志难酬,有家难归,又如何不让人神伤呢。所以,到这里,诗人写这首《黄鹤楼》的真正目的,才显露出来,他并不是向往仙人乘鹤的传奇故事,也不是感叹黄鹤楼的雄奇,四周风景的壮观,而是吊古伤今,抒发人生的失意,感怀思乡之情怀,这才是诗人真正想说的呢。
如此看来,短短的几句诗中,却隐含了如此多的内涵,难怪会让李白这样的当时才俊也为之搁笔了。这首诗被后人誉为唐人七律第一,虽然不一定恰当,但是,这既然是令李白都汗颜,退避三舍的诗句,自然还是能够算得上是一首超一流的作品。
崔颢的《黄鹤楼》写得好,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丝毫都不逊色,的确是可以拿来和《黄鹤楼》争鸣一番的。这首诗的创作年代,有人说是在李白被“赐金还山”,赶出朝廷之后,也有人说是在流放夜郎遇赦返回之后,总而言之,都是在李白处于逆境的时候。
再看那凤凰台的所在地金陵城,想当年,金陵乃是六朝建都之地,然而,隋唐之后,它昔日的王者之气再也不复存在了,落魄之人,来到了没落之地,“怎一个愁字了得”,自然会引出无限幽思怀古之情啊。当李白登上凤凰台,远眺长江的时候,望着眼前的美景,或许,他又想起了曾经看过的崔颢的诗篇,于是,两颗心灵隔空交汇,令他脱口而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再次将崔颢的诗句给翻唱了一回。不过,这一回却更增添了几分创新,李白将原本崔颢用四句诗写出的内容,浓缩成了两句,因此留了更多的余地给后面的内容。
两句句子,总共只有十四个字,却有三个“凤”字,可是,一点都没有给人重复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节奏明快,有一种流动之美。在封建时代,凤凰、麒麟之类的动物,都是象征祥瑞的,有凤来仪,那便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可是现如今,凤凰已经飞去,只剩下了一座空台,那是足以让人神伤的,颇有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意思呢。功名富贵不长在,只剩下了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日夜东流。诗歌的一开首,便给人一种怅然的感觉。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颔联则马上就进入对往事的感叹了。想当年,这里乃是东吴的京城,只是,如今都已经变成无人行走的幽径了,东晋时期,这里的风云人物,想来也已经化为了坟丘中的枯骨,物是人非,有一种“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的感觉,这又怎不让人感慨呢。
可是,李白毕竟是豪迈之人,颈联一转,又变得十分有力,他并没有让自己的思绪完全沉浸在对于历史的凭吊之中,而是将更加深邃的目光投向了大自然,“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同样写的都是眼前之景,李白此句视野之开阔,气魄之豪迈,可以说,已经是超过了当年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了,若是崔颢有幸在凤凰台看见了李白这句诗的话,或许还会反过来,为了李白而搁笔认输呢。
这两句写得是相当传神的,据说,“三山”就在金陵西南的江边,“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从凤凰台远望,可以看见三山“杳杳有无中”,而白鹭洲呢,远远眺望,竟然好像是将长江分成了两半一样。大自然的浩瀚,令人惊叹,所以才能够有足够的魅力,将诗人的注意力,从遥远的历史长河中拉回来,重新感受那大自然的雄奇。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当时虽然时运不济,可是,依然有着万丈豪情,他的心中,永远都涌动匡时救世的志向,澎湃杀敌报国的热血。所以说,虽然他曾经说过,“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而是,他和孟浩然不一样,他不会忘情山水田园,淡忘了自己的理想,他也和王维不同,不会潜心佛学,不问政事。所以,他在感悟到大自然的壮阔之后,最终还是留下了这样的最后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是充满了深深寓意的,长安城,乃是朝廷所在,而太阳,则象征着帝王,既然如此,那些奸臣佞臣,就自然被比喻成了遮蔽日光的“浮云”,陆贾在《新语》中也曾经这么说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在这里,便是用了这个典故。李白登台远望,想起了君王,想起了自己那尚未实现的报国之志,只可惜,虽然心中有期望,可是朝政被宵小之辈把持,长安恐怕是回不去了,想到这里,李白的心情又怎能不沉痛呢。
想当年,王粲写下了著名的《登楼赋》,感叹“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他原本想要登高远望故乡,可是,却被遮住了视线,无法看到家乡,他因此而涕泪沾衣;而崔颢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在《黄鹤楼》中,更多也是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可是,李白就截然不同了,他所想到的,绝对不是思乡那么简单的,更多的是对于朝政的担忧,对于国家社稷的忧虑,由此可见,李白这《登金陵凤凰台》的境界,实际上已经高过了崔颢的《黄鹤楼》了。
黄鹤楼和凤凰台,这两处不同的景观,就这样因为崔颢和李白之间的传奇故事而联系了起来。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可以算得上是千古绝唱。他们都从现实的景物出发,分别描写了黄鹤楼和凤凰台,并且意象深远,虚实结合,既描写了现实中的亭台楼阁,又叙述了与它们有关的神话故事,让人浮想联翩。在写景的时候,他们都构筑了一幅气象恢弘、色彩绚丽的山水长卷,让人感受到了壮观雄奇的自然风光。而在抒发情感的时候,他们一个写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另一个则写了对于时政的深深忧虑,全都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所以说,这两首诗歌,都是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的。
崔颢的《黄鹤楼》,以其如同行云流水的词句和深远的意境,为人所称道,被人赞为唐人七律第一。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呢,同样也以其旷达高远的意境和抑郁深沉的思想而为世人所叹服,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或许,谁优谁劣,谁为谁搁笔,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两颗心,在隔空交流,留下了两首同样使人惊叹的千古绝唱,都说知音难觅,而崔颢和李白,却因为黄鹤楼和凤凰台而成为了真正的挚友。 共 5218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黄鹤楼和凤凰台】武汉的黄鹤楼,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观览作赋。大诗人李白因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而搁笔,也就此名垂千史。作者以详实的笔墨,引经据典,对崔颢的《黄鹤楼》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澎湃大气的诗作,由此体现了黄鹤楼的历史沧桑和人文内涵,从而抒发了诗人的人生失意和感怀思乡之情。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丝毫不逊色于《黄鹤楼》,视野之开阔,气魄之豪迈,更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崔颢和李白,两位诗人,却因两处不同的景观,由诗歌而联系在一起,隔空唱和,流传千古,吟诗作赋之际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欣赏云南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古诗词的详尽解析功力,读来受益匪浅,发人深省,感悟颇多。拜读佳作!问好云南!推荐共赏!【军警社团编辑:彧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20520】妇科千金片功效养血祛风的中成药确诊心肌缺血
上一篇:其中包括脂砚斋四阅评石头记80回
上一篇:你妈叫你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