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大通古镇揽胜散文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2-15

一、澜溪书院

因工作关系,我在大通澜溪老街走访时,有几位年过八旬老人对我说,在现河南嘴社区办公楼边祠堂湖后稍,曾是闻名天下的大通“澜溪书院”所在地。他们这一说让我十分惊喜,虽然驰名的“澜溪书院”如今已不复存在,但其昔日辉煌有理由让我们为它喝彩,更引起我对其考证的浓厚兴趣。

大通,唐代在此设置水驿。因其位于长江与青通河交汇处,水运体系十分发达,成为当时长江上一处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江南大通,靠山临江,上接两湖,下通苏杭。”众所周知,我国自隋朝开始实施科举制度,到唐代仍延续隋朝开科取士制度。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当时,各地纷纷兴办书院,培育人才。面对此景,大通的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酝酿建设一座书院。其时,铜陵籍太学(为当时最高学府)博士(相当于举人)佘钦,相传他是江西南昌人,是随当时一些文人从赣江、鄱阳湖、长江辗转来大通的,后来还担任过大通水驿主事等小官,为让佘氏家族成为书香世家,佘氏后人人才辈出、光宗耀祖,他在当时各地纷纷兴建书院风潮中将自家家产捐献出来,建了一座规模壮观的书院。

整个书院为前后三进正屋、两侧回廊式的两重四合院,最后一进大殿内,供奉着“大成至圣天师”孔子的塑像。书院为原木穿枋的青砖小瓦房,屋内地面青砖铺地,厚重大气的木门及上方、镂空雕刻的木窗,粗壮结实的穿枋原木横梁、竖柱,都镶嵌或点缀着精美的木雕漆画;整个书院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斗拱交错,气势非凡,使得整座建筑显得十分考究,彰显着典型的皖南建筑风格。院中天井呈四水归堂暗排水的格局,天井中间是四方形水池,以承接四周屋面雨水,并建有排水暗道排放多余积水;水池中间建有小型拱桥和麻石过道连接前后两进房屋,拱桥与过道将天井中水池一分为二,池中养着鲳条鱼和睡莲,建有栽植盆景的假山,让整个天井显得雅致,别有风味。因其建在大通镇上,大通古名澜溪,故名“澜溪书院”。从此,这座书院成了佘氏宗族及周边大户人家子弟读书的私塾学堂。据老人们介绍,相传这座书院环境幽雅,学术氛围浓厚,为佘氏家族及铜池两地后来培养了众多人才。京剧《量江记》中主人公樊若水小时候曾在这座书院读过私塾。北宋初期,他因献“浮梁计”帮助北宋统一中国,宋太祖赵匡胤于是提拔重用他当了池州知府。其时,大通属池州府,得益于他的推崇,澜溪书院从此十分兴旺,北宋朝廷为此赐书“澜溪书院”匾额,以示褒奖。此后,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黄庭坚等都曾游学于此。明洪武二十四年殿试夺魁的状元黄观,为池州府贵池人。少时也曾于澜溪书院修学。状元及第后,为感谢师恩,曾亲笔手书“澜溪书院”匾额赠于书院,让书院从此名声大振,声名更加显赫,一时号为池州之冠。

自书院建立后,佘氏宗族因特别重视教育,再加上佘氏子弟读书勤奋,从此人才辈出。特别是明朝时佘氏子弟屡中进士,尤其是佘敬中、佘毅中、佘合中三兄弟连中进士,一时名噪朝野。其中佘可材于明宣德五年(即公元14 0年)官至吏部侍郎,俗称佘天官,官居正四品;佘敬中为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官居正三品,是明代与汤显祖齐名、写有《量江记》、《赐环记》、《锁骨菩萨》等著作的著名文学家佘翘的父亲;佘毅中为明万历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后官居正四品等,皆出于澜溪书院,进士及第。自此,佘氏宗族遂成大通最有影响的名门望族。

佘翘晚年回归故里,不仅为澜溪书院学子们讲学,还主持编纂了《铜陵县志》,承担了《池州府志》的编务和校对工作;明代的著名隐士佘应龙,一直隐于澜溪书院,一生不仕,终日沉湎于典籍中,以古人自许,后隐居泉山,以诗酒自娱,著有《泉山集》。

澜溪书院自兴建后的一千多年中,曾多次遭受战火摧残,修复过多次。到清代时,澜溪书院建有孔子殿、鹊江楼、藏书楼、蒙学堂等众多建筑,但最后还是毁在了太平天国战乱中。清末,因新文化运动影响,各地纷纷废书院兴新学,澜溪书院因此再未进行重建,但澜溪书院给大通古镇带来了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传统,并因此一直保留下来了。

据191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黄炎培考察大通教育日记》介绍,在当时小小的大通镇上,有国立十六中、铜陵师范学堂、铜陵小学、女子学堂、大通中学、和悦洲小学、大通市小学、福音堂小学、天主堂教会学校等十几所学校,其中大通女子学堂还开创了我国师范教育体育专修科和女子干校的先河,其教育事业发展驰名全国,引得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中国近现代著名爱国主义者、教育家、理论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等名人政要到大通视察。

作为大通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澜溪书院为这片土地培育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深远影响,理应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因此,在规划建设大通古镇历史文化旅游区的今天,我觉得重建澜溪书院这样有着厚重文化烙印的历史建筑,将对促进大通旅游发展,提升大通文化内涵和品位,打造魅力大通意义非常重大。

二、莲花寺

千年古镇大通在历史上曾与安庆、芜湖、蚌埠并称“安徽四大商埠”。因唐代金乔觉从这上九华山并最终修成地藏菩萨,让其成为九华山佛教源头。佛教从此在大通十分兴盛,到解放前大通共有大士阁、莲花寺、瑞香寺、观音庵、柏子庵、上地藏庵、下地藏庵、瑞福庵、五福庙、观音慈林、永平庵、青莲庵、法华庵、仙姑庙等十几座寺庙。他们大多建于清代,唯瑞香寺建于唐代天宝三年,其中大士阁、莲花寺规模较大,影响也最大。

九华山佛教影响较大的“七大丛林”,有两座落座在大通古镇上,分别是九华山头天门“大士阁”和“莲花寺”。因大士阁现已复建且名气较响、人们大多了解,故这里着重介绍一下莲花寺。它曾是和悦洲上最大的寺庙,因其规模宏大,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塔楼等宏伟建筑,涌现过“德风和尚”肉身,被列为九华山佛教“七大丛林”之一。由此足以看出,其在九华山佛教界的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

据史料记载,清代同治初期,莲花寺的前身是座规模很小的财神庙,大、小门上分别有联:“君子爱财有道,恶人求佛无缘”、“想发财不积德何须求我,能劳动勿贪闲自可成家”,但影响不大。在德风和尚担任主持后才逐渐变为佛教寺庙。相传,德风原是颍州某世家子弟,出家后因朝礼九华山途经和悦洲时,被大通镇上众士绅挽留住在财神庙里。他见和悦洲原名“荷叶洲”,是朝拜九华的交通枢纽,便发誓要将财神庙改建成“莲花寺”。经他多方奔走,苦修募化,积多年之心血聚沙成塔,终在清光绪初期将其建成一座建筑精致规模宏大的寺庙,寺门上那副嵌名对联“莲开贝叶经千卷,花结菩提子万颗”更是名闻遐迩。莲花寺从此声名远播。光绪壬午年(1882年)德风和尚圆寂,十年后人们打开安放其肉身的陶缸,看到他指甲变长、光头上长出头发,面容像生前一样,徒众便为其肉身敷金供奉。后来,寺院与德风和尚肉身皆毁于19 8年日军的飞机轰炸。

清光绪初期,莲花寺座落在和悦二街澄字巷口,坐西朝东,前至二街,后抵三街,为三大进正房、四栋偏房围合成两四合院式结构。其历史虽没大士阁悠久,寺庙规模也没大士阁大,但其建筑精美,形貌壮丽。据民间传说,和悦洲是地藏菩萨上九华修行前踏访“藕山”踩落的一枝荷叶,飘入江中形成一座江心洲,故名“荷叶洲”。为不让其随江水飘走,地藏菩萨抛下一块铁板将其压住,所以荷叶洲前才有个“铁板洲”。为让其永远成为九华佛国的莲花宝座,德风和尚在寺前靠北面建了一座宝塔,意在“藕尖”穿过“荷叶”将其永远镇在江中不被江水飘走,同时专供虔诚信徒焚化纸钱之用。寺庙第一进大殿内,供奉着魔里青、里红、里海、里寿四大金刚。他们分座两边,形象各异,丈八金身,横眉怒目,气势威严,令人生畏。据说这四大金刚比安庆迎江寺里的要高大威武,在沿江一带寺庙位居第二,仅次于镇江金山寺。第二进大殿内,供奉着三霄娘娘(即天霄、云霄、碧霄),也有说是天花、麻花、水花三娘娘。她们并座龛内,端庄矜持,栩栩如生。殿内同时供奉着一尊武财神赵公明塑像,立身昂首,威猛异常。二进大殿二楼,是挂单和尚的寝室。北侧为宽敞的寮房,可容纳寺僧五六十人居住。最后面是第三进大雄宝殿,雕梁画栋,雄伟壮观。三尊大佛耸立正堂,左有翠提,右有接引,中间是如来佛祖端坐莲花宝座之上,观音大士和地藏菩萨拱卫两边,显得气势非凡。每座之前设有香炉案几,案几上摆放有木鱼等法器;案几前的下方,摆放着供信众祈佛的圆蒲团,对面是护法韦陀菩萨佛像。四壁分列着或坐或立、或卧或倾的十八罗汉。殿内每根立柱上,精雕着活脱可爱、维妙维肖的松鼠偷葡萄等图案。南边龛内,供奉的是本寺开化功臣德风和尚装金肉身。大殿北边是寺僧入住宿的禅房,南边是方丈卧房,后面是寺庙厨房。鼎盛时期,寺里每天食宿的僧众近八十人。

寺僧各有职称,方丈、知客、书记、司帐、主祀、击钟、执事等。寺里收入一靠寺田收成,二靠香客馈赠,三靠赈孤、超度、斋醮收入。平常来寺敬香求神拜佛者,终年络绎不绝。逢年过节,日夜香烟缭绕,爆竹轰鸣。大年初二财神纪念日,本地所有店家无不毕至,香火之盛,难以形容。

当家和尚从第一代德风到最后因遇上抗战无法主持的平志,共传了七代。第六代方丈圣全主持期间,他在寺里成立了“大通念佛林”,竭力阐扬佛教宗旨,欢迎虔诚者皈依佛门。一时间不少士绅大贾相继投入门下,如童沛霖、高子元等,他们按照佛规,定期服饰僧衣,集中寺内听经说法。

抗战期间,莲花寺成了焦土抗战的牺牲品,几代胜迹最终毁于一旦。1940年,九华山曾派“宏开”和尚前来试图重建寺庙,恢复旧观。其志虽可嘉,但恢复又谈何容易。经宏开和尚努力,仅在原址废墟上搭盖了两间陋室,内供一观音菩萨接受香火,点缀其意。许是宏开能力不济,此后九华山又派“了尘”和尚前来主持,试图挽回残局,但仍无济于事,不久莲花寺还是废了。

在长江与青通河交汇的地方,大通古镇见证了中国近代经济的跌宕起伏,见证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命运的悲壮与雄浑,见证着南北各地民风民俗的变异和融合,见证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因此,我以为莲花寺深深地烙着厚重的大通佛教文化,见证了佛教在大通古镇的传播、发展与兴衰,也势必会在弘扬大通历史文化、规划建设大通古镇旅游区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和悦洲上“大坟园”

和悦洲上的“大坟园”,名为“义冢”,俗名“大坟园”。原址位于和悦洲尾的寺庙--法华庵的北侧,座落在当时英商开设的“太古码头”下西北部,实际占地约400亩左右。义冢前还曾竖过一个高两米、宽一米的大石碑。石碑上面写有“御建”二字,下面写有一付对联,相传是湘军水师提督彭玉麟所题,曰:“白杨黄土垂千古,红袖青衫了一生”。

长江自两湖、江西一带汹涌东流到大通后,因其镇北绵延起伏的长龙山阻隔,航道只好突转由南向北,因此在大通形成天然的避风良港。因羊山矶的矶头伸入江心阻碍江流,使得这一段江流湍急,成为长江航运的一处险要之地,常有行船在此遇险。所以古时候,当航行至羊山矶江段遭遇风浪的船舶便会赶到和悦洲与大通古镇之间的夹江中避风休航。历史上曾有许多文学家和诗人都曾因行船路过此地遭遇恶劣天气风大浪急、艰险航行的经历留下深刻印象,纷纷写下阻风羊山矶、泊舟大通之类诗文。如:黄庭坚写过《阻风铜陵》和《阻水泊舟竹山下》(竹山,即今大通镇青通河畔竹墩山。山下的青通河边是唐宋时期的“老镇遗址”,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纲和王十朋都写过《铜陵阻风》,杨万里写过《夜宿羊山矶》,王守仁写过《泊舟大通》等。

南宋时期,大通镇有人在羊山矶畔建了一座“生生庵”,为过往行人、船舶祈祷祝愿。过后,有慈善人士行善举在此设立救生局,备有专门的救生船,为过往船舶、行人提供救生帮助,让许多在此遭遇不测的船舶、船夫及旅客化险为夷。大通羊山矶上的救生局因此与镇江西津渡的救生会齐名,深受商家、船家、行人的称道。

道光三年(182 年),因长江流域发生洪灾,导致羊山矶畔经常看到有溺水身亡的、或是因战乱身亡的不少尸骨漂滞在江边滩涂上,让人看后惨不忍睹。于是,大通的士绅、商人生发怜悯之心,将原“生生庵”改为“乐义堂”,捐资请专人从事掩埋溺亡者的善举,特地在大通荷叶洲尾辟出一片“大坟园”,专门安葬无人认领的溺亡者尸骨。

此后,大通人又将“乐义堂”改为“通济庵”,在庵内设立“同仁局”,并在局中制联,云:“博爱之谓仁,当知拯难扶颠,恺恻常同施补救;见险而能止,但愿风帆浪舶,仓皇转得报平安。”开展救生、恤死、帮助过往船只和行人。

一开始,“大坟园”主要安葬羊山矶畔遭遇风浪溺亡者的尸骨。在185 年后,因湘军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在大通多次发生激战,造成许多阵亡将士的尸骨遍布和悦洲和长江江面之上,于是同仁局便安排专人收集这些阵亡将士尸骨也埋葬于“大坟园”中。当然,洲上也有一些贫民在去世后因买不起长龙山上的坟山安葬在这里的。可见,在那个时候的大通就没有乱埋乱葬的现象,说明大通的文明安葬之风很早就流行了。

此类善举一直延续下来,坚持了多年。让其声名在长江上下游的武汉至上海间广为传播,盛赞有加,助推了大通的航运和商贸快速发展,进而推进大通享有了“小上海”的盛誉。

共 5226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大通古名澜溪,位于长江南岸,建镇已有千年,是佛教圣地九华山头天门。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和生态环境资源丰富,历史上曾经是皖中南地区的中心城镇,曾与安庆、芜湖、蚌埠并称“安徽四大商埠”,在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上有独特的地位。本文对这座消失的古镇进行探幽揽胜,介绍了三处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迹:澜溪书院、莲花寺和大坟园。位于澜溪老街的澜溪书院是大通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深远影响;莲花寺蕴育着厚重的佛教文化,见证了佛教在大通古镇的传播、发展与兴衰;悦洲上“大坟园”记录了大通人的怜悯之心和文明安葬之风。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大通古镇的历史风貌,对于弘扬大通的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荐阅!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流年!【:燕剪春光】【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625 6】

1楼文友:201 - 22:14:05 大通,这座消失的古镇是不是又重建了呢?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2楼文友:201 - 20:05:51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老年人厌食症的症状

怎样解决糖尿病胃轻瘫消化不好

如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便秘

红河灯盏花有什么功效
灯盏花领军企业发展
微信怎样开发小程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