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骨剖心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1-06

(外景)

商纣王酒池肉林,剔骨剖心,烽烟四起。

武王旌旗飘扬,直捣镐京。

(特写)镐京城池,王宫。

(字幕:狐氏本姓姬)

1.室内,镐京王宫,白天

年仅12岁的周成王姬诵脸涨得通红,大吼:

“不行,坚决不行!”

他停了一下,

“我怎么会把虞弟封到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呢,唐四周尽是戎狄之族,虞弟去了焉有活命?”

(闪回)唐地野蛮,戎狄入侵,战乱纷争。

周公姬旦呈上一卷竹简,刀笔酣畅淋漓,简上“姬诵桐叶封弟虞于唐”熠熠刺眼。周公缓缓开言:

“有太史官史佚记录为证。”

成王(激动地)两手直摆,嘴里直嚷嚷:

“不,这不算。我跟虞弟在玩耍,是谁如此无聊记录这些狗屁玩意?”

周公不禁皱眉。

史佚匍匐在地上,进言:

“君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成王两眼怒视着太史官。

(闪回)成王嬉戏玩耍,史佚亦步亦趋紧紧跟随。

“你个跟屁虫,本王情急连个响屁都不敢随意放,你怎么就啥也记录?”

史佚依然不卑不亢,匍匐在地,刀笔于简。周公脸色铁青。

周公上前一步,对史佚说:

“行了,行了,今天这事不必记录了,你先下去吧!”

史佚缓缓爬起,抱着竹简诺诺退下。

成王立于大殿之上,周公侍立一旁。

2.(外景)王宫院中,通往御花园的小路上,白天

初秋,镐京王城京宫后一片梧桐树,树木之间小径幽深,直通姹紫嫣红的御花园。

成王悄悄从大殿溜出来,太史官史佚尾随而来。

成王绕过假山,径直往母后邑姜住的华宫走去。

(闪回)弟弟叔虞在宫中玩耍,不时向门口张望。

邑姜蹙眉。

.(内景)京宫内床榻旁,黄昏

武王姬发盛年,驾崩之际,邑姜跪在榻前泪眼婆娑。身后跪着未成年的姬诵和叔虞。

武王弟弟周公姬旦在侧,武王托孤:

“他要成器,御弟辅之;若不成器,御弟代之。”

周公大骇,匍匐在地,叩头不止:

“定当倾力辅佐,不敢懈怠!”

4.(外景)王宫院中,通往御花园的小路上,白天

姬诵拉着叔虞出现在梧桐树夹道而立的甬道上,他和弟弟叔虞一边走,一边给身后的宦官和侍女做鬼脸。一阵秋风起,片片梧桐叶随风起舞,落于成王脚下,梧桐树叶硕大润绿,犹如圆圆的碧玉。

成王顺手捡起,叔虞伸手抢夺。

成王不给,两只肉手左右开弓,霹雳啪嚓在梧桐叶上一阵乱撕。虞急得大哭,两手在脸上乱抹。脸上成了二五眼。

成王停下手来,逗弟弟不哭,他指着梧桐叶说:

“虞弟,你看——”

叔虞从指头缝里细看成王手中梧桐叶,已经撕坏,哭声更大了。

“虞弟,别哭,你看这梧桐叶像不像大臣上朝手持的玉圭啊?今天,我把这玉圭赏赐御弟,你看如何?”

“我才不稀罕一片破叶子了,哼,小气鬼!”

叔虞一屁股坐在地上,竟然嚎啕大哭,成王怎么哄都不行。

甬道上。

母后邑姜急匆匆赶了过来,身后跟着数名宫女。

邑姜蹲下身拉叔虞,叔虞不搭理,两手揉着眼睛不依不饶。邑姜长裙在地,宫女轻轻托起。

(画外音)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

一名信使急冲冲地跑了进来。一边跑,一边高兴的大喊:

“周公何在?周公何在?”

一名宦官厉声呵斥:

“这是什么地方?竟敢大呼小叫。”

太史官史佚小声提醒了一句:

“天子在此,不得高声喧哗!”

信使才不管众人的眼色,(兴奋的)把嗓门扯得越高了:

“好消息,好消息,咱们收复唐地了。”

邑姜一边应着,一边让成王接过文书。

“是吗?这可是大好事啊!”

虞还在地上咧着嘴大哭大闹,两条腿乱扑蹬着。

人们都在高兴地议论唐地之事,为了让虞停止哭闹,成王随口说道。

“虞弟,快别闹了。你瞧瞧,喜事,唐地之乱平定了。要不,这样吧,寡人今日封虞弟于唐。”

叔虞一听,破涕为笑,接过梧桐叶一拱到地。

“臣弟谢王上恩赏!”

邑姜见兄弟二人兴高采烈,哈哈大笑,挽手而去,轻松一笑自回寝宫。

玉圭桐叶静静落地,弃之尘埃,史佚随后恭恭敬敬捡起,刀笔落下。

5.(内景)京宫内,黎明

金殿内,早朝刚完,百官退朝,金殿上只剩下成王和周公姬旦,还有太史官侍立在侧。

姬旦问道:“大王,叔虞既已分封,理应早日行礼。”

“什么册封叔虞?”成王纳闷,不想听他说,准备回宫。

周公跟进一步提醒说:“那日在京宫后梧桐树下,大王不是说要把唐地封给叔虞吗?”

“叔父怎么会知道?”成王十分不满,斜睨了史佚一眼,史佚慌忙匍匐在地,成王就有点失笑,说:“那是我哄他不哭哩!叔父也当真?”

“大王!”周公表情庄重,继续相劝:“大王贵为天子,是为天下楷模,怎能说话不算数呢?老百姓都知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何况大王!”

周公据理力辩,成王执意不肯。

成王很是气恼,拂袖而去。

周公一路跟着絮絮叨叨,成王不理,一直来到母后宫中。周公不敢擅入,静静立于宫外等候。

6.(内景)后宫,白天

邑姜见儿子成王进门怒气冲冲,柔声问道:

“你这是怎么了?”

“可恨之至,逼我封虞于唐,我是天子,他凭什么对我指手画脚?”

“王儿,不能这样说话,你叔父至受命以来,竭尽所能,不遗余力,收贤能,平叛乱,教化万民,不是你叔父,江山哪能稳如磐石?再说,那日,母后也在场,王儿确实封虞于唐了。讲信义是治理天下的根本。这事,必须听你叔父的。”

“可我舍不得虞弟远赴野蛮之地啊!”

“唐是国之边陲,动乱频发,戎狄常有侵犯,动乱虽已镇压,但是人心未稳,虞是大王至亲,由他镇守此地你可高枕无忧。”

“是吗?”

“王儿,你说呢?”

“那——就这样办吧。”

成王在母后面前撒娇作态,太公女儿邑姜又是一番教诲。

7.(外景)后宫,黄昏

周公在寒风中依然候立,成王一蹦一跳出来,给周公一个鬼脸,

“这可遂了你的意了。”周公听罢又喜又惊,看着成王蹦蹦跳跳远去。

“先不管这些,只要我尽心做事,就不怕别人闲话。”周公小声说着,他就忙着安排册封之事去了。

8.(内景)京宫,上午

金銮殿上,鼓乐喧天,百官分列肃立。周成王玄衣衮服,坐北面南,正襟危坐。一对侍女在他身后举着长柄彩扇。他的面前坐着周公姬旦。

礼官高声喊道:

“册封大典现在开始!”

悠扬的编钟音乐由激昂变得和缓。礼官声音清亮,响彻大殿内外:

“姬叔虞听诏!”

话音刚落,年幼的叔虞就学着大人迈着方步走到了百官之前,虽步伐尚幼稚,却也稳健,他像模像样行了君臣之礼。礼官打开文简,朗声读道:

“奉天承命,天子诏曰:叔虞聪颖,德行上乘。此封唐地,万民福矣。怀姓九宗,谨慎侍奉。朝中礼器,按规拨定。所遣官吏,任凭驱从。望躬治理,山河幸矣!钦此。”

宣读完毕,叔虞下意识看了看叔父周公。周公含笑不语。

叔虞接过文简,抱在怀中,叩头谢恩。

此时,编钟之声如黄河浪涛滚滚咆哮,似那猎猎战马疆场奔驰,雄壮有力。

9.(外景)宫外,白天

幼小的叔虞依依不舍告别母后邑姜,洒泪拜别王兄姬诵、叔父周公。

内侍把叔虞抱上豪华的马车,在大臣们的簇拥保护下,逐渐远去。

10.(外景)白天

坐着马车一路颠簸过潼关。(中景)

渡黄河,惊涛骇岸,叔虞害怕。(特写)

来到一片荒凉危机四伏之唐地。(远景拉近)

字幕:唐地叛乱初平,人心不稳,唐都绛翼在深山之中,四周全是戎狄之党,常有侵犯边境事件发生,况且远离周都,信息不能及时通达,叔虞处境比想象的还要困难。他在艰难困苦之中迅速成长起来,为了缓和各族矛盾,他听从王兄“启以夏正、疆以戎索”之道,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民族政策,依靠唐人自制,为了拉拢人心,诸侯国号不变,依然为唐。

11.(外景)白天

戎狄势力日益强盛,善变又霸道,经常侵扰边境。

百姓叫苦不迭。(特写)

12.(内景)宫内,白天

唐叔虞已长大成人,年轻英俊。

他和大臣商议:“必须尽快打一次胜仗,震慑一下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

正巧就有军报传来,有戎人来袭。

年轻气盛的叔虞拍案而起,决定亲自率兵抵御敌军。

有谋臣谏言:“戎人强悍,不如求救周都!”

有臣反对:“求救是自寻死路,等周都派兵过来,吾等小命早已休矣,你是误国小人。”

叔虞不动声色,微笑示意其他谋臣继续畅谈。

又有谋臣详细分析,“敌军兵多将广,力量强大,擅长骑射作战,在山地作战灵活性强,而我军往往习惯平原作战,乘战车长驱而入,在山林间进退不便,易遭突袭。”

叔虞暗暗点头,大家众说纷纭,议论不休。

叔虞肃然而坐,双手一压,款款开言:“中军佐带一支士兵去引诱敌军,接触以后,只许败不许胜,边战边撤,一路抛洒兵器盔甲辎重,上军带领士兵在沿路山谷间设下三批伏兵以逸待劳,分别歼灭。”

众军佐尚有忧虑,左顾右盼,叔虞继续说:“戎人轻率而不整肃,贪婪而不团结,战胜时他们必然为争取战利品而各不相让,走在前面的人见到财物和俘虏,必然贪功而一意前进,一旦中了埋伏也必然立马奔逃。战败时则只顾自己的安危而各不相救。走在后面的人也不前往救援,敌军就没有后援部队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战胜戎军。”

叔虞一席话,鼓舞了大家的斗志,群情激昂,整装待发。

1 .(外景)山地,白天

戎狄的前锋部队杀气腾腾而来,唐军节节败退,一路丢盔弃甲,粮食车辆尽失。

戎狄争抢战利品,孤军深入。

伏兵四起,戎狄部队返身就奔逃,唐军将一鼓作气追杀围堵,把戎狄之众拦腰截断,前后夹攻。

戎狄后续部队只顾转身拼命奔逃,也不前来救援,戎狄大败,遁往深山远地。

连年征战,唐地开疆扩土,逐渐强大。(特写)

字幕:这次战役,大大打击了戎狄等游牧民族侵略的嚣张气焰,巩固了唐的政权。

14.(内景)宫内,白天

已到中年的叔虞端坐金銮殿上。

内侍宣诏:“奉天承命,代天子诏曰:叔虞少子公明,德行上乘。封贾地,代管戎狄。怀姓九宗,谨慎侍奉。朝中礼器,按规拨定。所遣官吏,任凭驱从。望躬治理,山河幸矣!钦此。”

15.(外景)贾地,白天

(特写):贾国(今山西临汾贾得乡)水草之地,牧民游牧,草席帐篷。

公明穿戎狄之服,事事躬亲。

戎狄部落习惯了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不断迁移。(中景)

贾国公随这支戎狄部落迁徙到狐岐山(今山西介休)定居。

字幕:姬姓公明一族便以狐岐山地名为姓,改姬姓为“狐”氏,在此地繁衍生息,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封地。唐叔虞在位 1年,于公元前1015年去世,其子燮父即位后迁都晋水之侧,改唐为晋。姬公明后人为了扩展封地,又从狐岐山迁徙到中山族聚居的肤施(今陕西绥德)。

公明后人在黄河流域不断迁徙。(特写)

16.(外景)交城,白天

他们东渡黄河来到汾河和孔河交汇的交城。(中景)

交城紧邻娄烦,便于牧马。(近景)

西冶川铁矿较多,可以冶炼,能铸造军械。(近景)

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中景)

狐氏子孙在这一带经营活动。(特写)

到晋靖侯在位期间,狐氏与晋国取得进一步联系,逐步开始参加晋国的政务。(闪回)

到晋献公时期,狐突为晋国大夫。(特写)

共 412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微剧本展现了一段历史风云,开篇从武王伐纣时期开始入笔,定都镐京,天下初平。成王和弟弟叔虞开了个玩笑,失言把唐地册封于叔虞,转而又背信弃义。在母后邑姜的劝诫坚持下,唐地被成王册封于叔虞。疆土边邻有戎人来袭,长大成人的叔虞决定以战争手段相迎,建立威望。中年的叔虞,册封少子公明代管戎狄,姬姓公明一族以狐岐山地名为姓,改姓为“狐”氏,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巩固自己的封地。公明后人在黄河流域不断迁徙,他们东渡黄河来到汾河和孔河交汇的交城,这便是狐姓的来历。微剧是对历史的再现和还原,人物贴切丰满,场景分明,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推荐赏阅!【:箫音依依】【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 20:05:50 欣赏老师的精彩分享,期待再次投稿。问好!

回复1楼文友:- 1 20:46:06 谢谢萧音老师辛勤和精准编按,敬茶!

2楼文友:- 1 20:07:52 对文中的结构作了部分改动,以及编按不到位之处还望老师海涵!

回复2楼文友:- 1 20:5 : 7 老师太客气了,我初次尝试剧本,有好多地方不懂,比如结构、语言,有不妥之处还望老师不吝赐教!我家在狐爷山下,周围几百处狐爷庙,突然就想把狐家那些事编成一个系列与大家分享。还望老师多多指导!

楼文友:- 1 21:02:56 历史剧不好写,如果照搬照套就失去了文学创作的本意,而作者这篇历史微剧,构思巧妙,人物鲜活,史料详实,既忠于历史,又独立与历史之中,创意非凡。点赞。诚谢老师赐稿江山,期待老土老师更多精彩。 指下生花,心上无痕!

回复 楼文友:- 1 21:18:10 谢谢文阁老师鼓励,多多指出不足,为后文积累经验,敬茶!

4楼文友: 06:22:14 恭喜作品斩获精品,期待精彩继续!

回复4楼文友: 08:49:04 谢谢萧音老师鼓励,敬茶!

5楼文友: 07:41:02 一口气看完,真精彩。尤其语言,很有特色,受教了。大赞!

回复5楼文友: 08:49:52 谢谢雅润老师雅评,敬茶!

6楼文友: 16:42: 7 祝贺老土老师新作荣登精品。

回复6楼文友: 17:47:42 非常感谢谢老师鼓励,敬茶!

7楼文友: 11:12:55 拜读老师佳作,受益匪浅,恭祝获精!

回复7楼文友: 12:42: 4 能得到老师的鼓励,真是三生有幸!

8楼文友: 19:10:06 欣赏欣赏潇洒。祝福你

回复8楼文友: 20:25:10 谢谢老师关注与鼓励,祝您写作愉快!

9楼文友: 10:24:40 在历史脉络里汲取一两个人物,围绕皇室兄弟之间封地,经过历史传承下一脉姓氏。整个篇章人物性格鲜明。看完,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代的史官。在兄长想反悔的心理活动自己其弟年幼得母后等人庇护等方面也可以着墨。这样对丰满立体人物应该会有帮助。 性定菜根香;心定乾坤明!

回复9楼文友: 10: 0:58 非常感谢石头妹子的关注与雅评,祝你愉快!

10楼文友: 10: 8: 1 短信传达我的祝福,愿你在周末里:好运三六九,欢声二五八,笑语一四七,幸福十全十美。周末了,一定要快乐哦!欣赏欣赏潇洒

回复10楼文友: 1 :50: 5 谢谢老师的关注与鼓励,敬茶!周末愉快!

36小时长效治ED
维生素D3多少钱一盒
经常便秘应该吃些什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