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匆匆交错的人类大一统时代体系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3-22

摘要:先生笔下的文字时时充溢着中国传统儒者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怜人重情的美丽守望。

当下,名人出书热潮迭起,官员出书也不鲜见,但就其内容与出书目的而言,多偏向于抒写他们退职后的职业感悟。道德先生既非名人,也非严格意义上的官员,充其量也就是个在职的基层公务员吧。近日听说先生的工作札记《我心我诉》已经出版了,我对此惊艳不已的同时,心里自然免不了泛起了嘀咕,一向低调稳重的他竟然也赶起了时髦?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札记呢?我想读一本好书,更想“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出于好奇,也是为了验证传言的真假,更是为了与书中的先生进行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我还是心不在焉地翻开他躺在我桌上的札记。我不是先生的第一读者,更不是他的忠实粉丝,我只能用自己猎奇的眼光谨慎审视先生的文字,试图从中找出一些令人惊讶的破绽。但是事与愿违,我不仅没能找到他人期待已久的瑕疵,反而被书中的文字深深地吸引,进而被它拽进了先生的字里行间,居然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傻妞,陷入自己一见钟情的人生初恋,越发不能自拔了。

《我心我诉》首先撞入我眼球的是其散文简洁的叙事语言。散文贵在形散而神聚,就一篇散文来说,根本不需要小说一般完整的故事情节,更不要太多的呓语般的叙述。但是道德先生似乎是有意反其道而为之。他的散文总体来说,还是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因此成为其散文“自己的个人底人格的色彩”(厨川白村语),成为其有别于他人的风格之一。也许是作者长期从事于基层行政管理工作,并且受到行文习惯潜移默化影响的缘故吧,道德先生的散文作品竟然于有意无意间被人为染上了或多或少的政治色彩,被他人为打上深深浅浅的时代烙印。因而先生笔下的散文迥异于坊间那些纯文学,自然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不同于普通作者笔下,花下樽前的浅声吟唱无病呻吟;有别于自囿田园的一般作家触景伤怀的抒情短制,偏重于缠绵柔弱的感情宣泄;更迥异于道法先生简短的散文诗行,在注重于对身边生活精美的细节描摹,对尽收眼底的东岗村琐碎景物进行美化的同时,涓涓流淌的审美愉悦,像轻捷点水的蜻蜓给人带来瞬间震颤的感情流波。道德先生的散文常常借助一段或两段简短的叙述,向我们绍介作者的某种工作、生活、学习,甚至忙里偷闲的难得闲暇后,情不自禁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对相关事件的认识看法,甚至深深浅浅的人生感悟。

袁枚说:“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为了自己的散文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作者就无法回避本真的趣味,无法省却简洁的叙述。在《龙泉山下》,“不知是天意,抑或缘分”,首次走马上任的作者,在十年后的某日“居然也能主政一方”,来到眼前的山镇——桥头集,谈不上好奇,但却有些好奇的作者像一个久别重逢的故友,一旦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便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试图看看此时的山镇与昔日的山镇相比,究竟有何不同。但眼前尘土飞扬,阵阵灰尘扑面而来的合马路上,那竞赛般川流不息的载重汽车像一个个不堪重负的老者,蹒跚地起伏颠簸,顿时令他惊讶不已。光秃秃的山巅上那些洞开的矿坑,山脚下那些曾经让人引以为豪的宽阔柏油路,竟然也在作家面前毫无遮掩地显出“坑坑洼洼的、高低不平的惨状……这些都是重车碾压的累累伤痕!”也是滥开滥采留给作者满脸忧郁的惊愕。在《迟来的道歉》里,作者则花去大量笔墨向我们叙述一位出言不逊者,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主动向先生道歉的故事。虽然不是一篇像样的小说,但是就其叙述之精彩,情节之曲折,感情之真挚,以及文笔之娴熟程度来看,虽名为散文,但是如果真的把它当作一篇感人至深的微型小说那也毫不过分。至于《石子加工厂拆除手记》,那简直就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述职报告。《抗旱纪实》是类似于上文的一篇工作札记,其叙述性究竟分量多重,自然不在话下,这里不再赘述。在《把感动送给沈浩》一文里,如果作者没有那段图书城的幸运邂逅,如果没有看到那本《第一书记》,如果先生没有拜读逝者生前的日记摘录,哪会有下午机关主题演讲的精彩纷呈;哪会有自己对“总有些事情会让你泪流满面的”真正理解,正确解读呢?

同理,如果作者也人云亦云,没有作者在文中那些“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刘禹锡《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这等明白晓畅,浑然天成的叙述语言,我们又如何能被他的美文深深吸引,被他的散文深深感动,被他轻易拨动隐秘在内心深处那根脆弱的感情之弦呢?设若不是如此,先生的散文又如何能脱颖而出,自成一格呢?

前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如此,小说如此,散文何尝不是如此呢?毕竟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体,散文写作自由少有羁绊。无论是叙述、描写,还是抒情议论都能为其所用,她一向以抒情见长。本书作为一本工作随笔,散文札记,记录了作者日常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瞬间感受,因而随感性较强,抒情性是其另一重要特征。一篇《秋雨后》,在向读者展示那“挂满了露珠”的山林美景,炫耀“正在舐血中恢复伤口”,“正在焕发新的青春”的裸露山体的伟岸,以及依然“湿漉漉的”雨后的天空的同时,还向我们毫无遮掩地抒发了作者“清醒得令人有醍醐灌顶的愉悦”,甚至光洁的路面上,偶尔泛起的小水花也是“汽车碾压后的欢腾。”而在《特困的现状》这篇短文里,作者在向我们连续交代两个低保家庭生活的艰难,连一日三餐都无以为继的雷同现实的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苦难群体的贫困根源,更向我们展现了作者难以相信,一时无语的酸涩之情,还乃至于任重而道远的民生使命,社会责任。虽然说“人生来是自由的,而无时无刻不承受着枷锁”,这群被上帝遗落人间的儿女还是无法挣脱自己肩上的枷锁,他们或“因病而贫“,或“因灾而贫”,或“因能力太弱无法参与社会竞争而贫……”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无论他们曾经经历过怎样的人生辉煌,获得过多少社会赋予的荣耀,除却外来的帮扶,无能为力的他们只能像那架静卧在墙角,早已年迈的水车,在用它乌黑而正在腐烂的身体,无可奈何地向我们静静地诉说着自己昨天的荣光,昔日的辉煌。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进步,它还是经不住大浪淘沙的无情洗礼和优劣筛选,只得无可奈何地退出了残酷冷漠的竞技场(《静静的水车》)。

如果说前者的贫困主要是客观因素孕育的苦果,那么这位“小老板”(《小老板》)的挥金如土,无心慈善,乃至于炫富般地在先生面前招摇过市,便是前者致贫的另一外在动因了。原以为“小老板出手不过以万计而已,没想到他甩手就是二十万,”顿时令我惊吓不小。而对于他来说,如此大方出手的原因仅仅是为了“不能比他们低了啊!”无非是为了攀比,为了自己那块小小的面子,为了一个暴发户炫富的本能冲动。作者面对此人的大方,不得不发出“如果多数富人能有陈先生的哪怕十分之一的举动,安慰的何止是被救济的人群,简直是这个社会风气的大涤荡、大进步”,这类几乎梦呓般的感叹来。因为作者知道,一厢情愿的热情只能是天方夜谭的翻版,“那些社会的富人群体力量再大,也得有自己慈善愿望才行”啊!这种纠结,这种煎熬,这种长恨,我想作者纵然拥有并刀手,也难以解除心中的千千结。这种望“人”兴叹的无奈,对天感慨的无助,悲天悯人的伤疼,也许是只有先生自己才能真正体会的撕心之痛吧!

余光中先生说,写景叙事状物能使散文富有感性,而抒情说理表意抽象而带主观,使文章知性不足;一篇好散文最理想的状态是不以理绝情,亦不以情蔽理,而是维持情理之间的平衡,亦如完整的人格,表现出两种相对本质的调和。从叙述和抒情的巧妙结合这点来看,道德先生的散文不仅维持了情与理的平衡,更在其字里行间实现了两种本质的调和。

创作心理学告诉我们,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总是寄希望于那个可能隐约存在的潜在读者,希望那个潜在的读者能在阅读自己的作品过程中,与自己进行一对一的真诚对话,心灵沟通,并希求他能在这一心灵感应一般的沟通中,最大程度的读懂自己的作品,分享文本流露传递的情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者会想方设法运用自己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进行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过程中,增大语言的表面 ,使读者在一句看似普通的语言里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纵观道德先生的《我心我诉》,我们不难看出其言简意赅的语言不仅在叙事抒情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感染力,而且展示其巨大的想象生发力。《父亲节里祭我的父亲》里,作者说他“对于父亲的记忆多半是在疼爱和痛苦中徘徊的……”如果此时的读者不是继续拜读作者的文字,而是掩卷遐思,即使是一个最为普通,哪怕是稍有生活阅历的读者,他的情思也会情不自禁地在疼爱与痛苦之间左右徘徊,来回挣扎。为何偌多原本美好难忘的记忆,到了作者笔下竟会勾起读者如此联翩的浮想呢?设若此时重新翻阅文本,我们便会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作者的及时降生,不仅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了福音,洋溢了父亲满脸的喜悦,立马找回了老父心底的失去许久的信心,而且给整个家庭所有成员带来了无限的信心和莫大的希望。但是“我”傻傻地以为永远不会老去的父亲还是在先生似懂非懂之时,带着沉沉的遗憾驾鹤西去。在父亲给作者留下十六个春秋温暖与希望的同时,也给先生留下挥之不去的思念,没法兑现的夙愿,难以弥补的终生遗憾,还有母亲心头、肩上那个无形的家庭重负……

无独有偶,在《老妈的需求》里,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吓得作者赶紧飞车来到老妈进住的医院。尽管没有看到儿子的身影,但是年迈的老母竟然听出了儿子的脚步,不仅激动得忘记自己的病体,反而反客为主,担心起孩子会为自己担惊受怕来。“没事,很正常!”一句大声的招呼,干脆的回应,儿子在悬心落地的同时,多了一份忧郁的伤感。“妈自从进城以后似乎老了许多,才七十刚过,却已现明显的疲态……”有道是“父爱如山,母爱如海”在早已没有父亲支撑的农家小院里,母亲是儿子唯一可以继续在其膝下承欢的高堂。但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由于工作的原因,先生虽然很想穿越时空,摇身变回绕膝撒娇的娇子,日日陪伴在老母的身边,驱散老人家隐秘心底不愿诉说的孤独。但是残酷的现实却令他很少有机会坐下来和妈妈聊天。作者只能在书本,在自己的笔下,借助那一排排文字表达自己对老母的愧疚之情。“好人一生平安”,吉人自有天相,但愿那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间悲剧不再重演,反哺老母舐犊之爱的机会来日方长,随烟升腾的一纸祭文能让黄泉之下的先父含笑瞑目,踏浪仙化。

作为儿子,在为老母支撑起一片没有委屈的天空的同时,身为人父的先生还得像当年支撑老屋的父母那样,要为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长久思量。在《陪读》里,“看着老师教着自己也曾熟悉的物理化学几何,现在却已陌生异常……直到失去耐心!”自己的窝囊是否可以怨天尤人?孩子的成绩可否撒手不管?自己的老爸可曾如此帮我,这般没有耐心?独生子女的教育困惑是否有现成的灵丹妙药?作为一位肩负教育子女使命的父亲,作者深知一连串几乎可以排到天边的疑问并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作者清晰地记得,在自己中考临行前的那天早上,老母轻声的叹息:“孩子,要是能考上就好了!”这一句话,既是地下的父亲留在世间的遗愿,也是老母对儿子的美好祝福,更是整个家庭对对作者寄予的希望。从中,我们仿佛看到归有光笔下那位慈祥的祖母;朱自清文章里那位翻越栅栏蹒跚买橘的父亲;孟郊诗中那位飞针走线老母,还有……养儿才知报娘恩,为父方晓舐犊爱,直到这时,我们方才从作者的意味隽永的文字中明白了人世沧桑,岁月无痕,只有“知识是不能代替的:必须自己拥有才是未来的本领来源……”

作者在宣泄一位父亲早已郁结在心底的无奈,体验父亲当年的良苦用心,也在深谙老母为子担忧的复杂情怀之际,和读者一起分享促膝交流感同身受的父辈辛酸。我们在品鉴先生祭父之文的心酸,爱母情怀之尴尬的同时,还能从道德先生作品独特的文学语言中,隐约可辨作者的心路历程,与人为善的友爱情节,还可以领略作品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甚至处世哲学,做人经验,职场宝典,乃至社会万象……

古人说:“男子树兰美而不芳”,何者?因为作为一个无心栽花的粗鄙男人,纵有栽花种草的精湛技艺,但是没有怜香惜玉的正确态度,也是无法培育出清香四溢的兰花来。推而广之,一个对文学艺术没有半点热爱虔诚之意的写手,又如何能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美文呢?尽管时下的文坛貌似生机盎然,成就斐然,但是熙来攘往的文学大军里滥竽充数者有之,叶公好龙者有之,良莠不齐者有之。有些人只把文学当做沽名钓誉的工具,他们只想借助文学这块儒雅的幌子装点自己鄙俗的门面,点缀头顶那顶黑紫的峨冠,妖惑因为无知而盲从的徒众,甚至用来当作自己贪色 的诱饵……他们对文学这块神圣的净土缺乏起码的尊重与执着的守望,甚至大名之上也曾被人冠以诗人或作家的头衔,但是对于他们笔下所谓的作品本人实在不敢恭维,是否是也用几块大洋趸来的赝品也未可知。而今,坐在灯下,再次潜心研读道德先生的《我心我诉》,书中短小精悍的美文实在令我眼睛一亮,满脸惊愕,原有的顾虑顿时云散烟消。试想,一位长期植根于基层的行政管理者,或者说原非文学的业内人,居然没被世俗浸染,还能在工作之余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运用自己具有如此专业水准的精美散文,来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藉此拨动大家并不敏感的感情之弦,触动我们细微的心灵震颤,引发偌多粉丝的情感共鸣,实在难能可贵,甚至令我也自愧不如啊!

龙泉山下的数月攻坚,基层选举的未雨绸缪,抗旱前线的日日夜夜,被人误解的痛定思痛……作者笔下简洁真实的叙事情节,让我从中看到文学基于现实的自然本真。第一书记坚持的精神打动了道德,于是,他把“感动送给沈浩”;迟来的道歉令作者明白,面对误解和困难,只有内心的宁静才能无坚不摧;岗位的责任让人顿悟,耐心的协调才是一门工作艺术;求职途中,教授们的侃侃而谈,使他重新“拾起知识分子的精神”……作家字里行间血脉涌动的炽烈情感,让我见到一位传统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情节,善良愿望。舒缓悠扬的古筝之声曾经一度撩起作者试图学琴的冲动;转身之间低头漠然离去的朋友竟然引发先生对生命真谛的重新思考;特困家庭的凄惨境况,也曾触动作家隐隐作痛的神经;转产成功的老板更是瞬间点燃道德心中希望的 ……先生笔下的文字时时充溢着中国传统儒者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怜人重情的美丽守望。

“千淘万渌虽辛苦,吹尽黄沙终到金”,经过多年的磨练,长期的潜心创作,道德这棵文学之树开始摇动另一棵无名的小树,这朵云正在推动另一朵云,这个灵魂正在唤醒更多的灵魂。如果除却先生文章飞扬的文采,真挚动人的情感,以及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作者能在以后的文学创作过程中摆脱叙事、抒情议论这类文学创作的程式,尝试采用更多写作技法,在原有基础上翻新出奇,我想他会像一只傲立枝头的春莺,定然会在下一个春天翩然归来时,献上一曲更为动人的天籁之音。

共 5871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赏析层次分明、观点明确、思维清晰,对基层公务员张道德先生的散文集《我心我诉》进行了全面地梳理、深入地解读和深刻地分析,并在最后给出了恰如其分的建议。随着赏析的逐步深入,引领读者对《我心我诉》这部作品拨云见日,从朦胧到清晰进而对作者张道德先生这个人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位。这篇赏析写作手法比较巧妙,能够把握读者的心理,善于设置悬念。文章一开始就亮明了自己对名人出书和官员出书热的“不在意和不感冒”,但是当带着好奇心读了同为官员的张道德先生的《我心我诉》之后态度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以至于“居然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傻妞,陷入自己一见钟情的人生初恋,越发不能自拔了。”这种态度的变化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兴趣,产生了对《我心我诉》及其张道德一探究竟的心思。那么《我心我诉》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赏析用了极大的篇幅对书中的重要文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解析。赏析除了对作品语言特色和风格进行解读之外,更对作品内在的气质、主旨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情怀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就犹如用一个长焦镜头一样由远及近带领大家全面理解《我心我诉》的思想内涵。比如通过对《龙泉山下》、《迟来的道歉》、《石子加工厂拆除手记》、《特困的现状》等几篇作品分析中,读者感受到了张道德先生那沉甸甸的责任心、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如果这种情怀展现的是张先生作为公职人员留给读者的印象,那么《父亲节里祭我的父亲》、《老妈的需求》、《陪读》则描述的是张先生作为普通老百姓,为人子、为人父的心路历程,温情且让人感动。通过对不同文章的深入分析,张道德先生的形象便变得立体且血肉丰满了。总之,献给岁月的歌这篇赏析最成功的地方无疑是将作为基层官员的张道德的《我心我诉》同其他以攫取名利为目的的官员出的书严格地区分开来,让读者从内心感受到官员之中也有真正的文人,比如张道德先生;官员写的书也有厚重,心怀家国天下情怀的精良之作,比如《我心我诉》。能够让读者有这样一种认识,那么这篇赏析可算是大获成功。感谢作者赐稿墨舞,精彩佳作,推荐共赏!(编辑:郑非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41600 7】

1 楼 文友: 2016-04-15 19:47: 7 感谢赐稿墨舞,祝福创作愉快。 原汁原味生活,真情真意表达!

回复1 楼 文友: 2016-04-18 10: 2: 9 感谢鼓励

2 楼 文友: 2016-04-15 19:48:04 希望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佳作以飨读者。 原汁原味生活,真情真意表达!

 楼 文友: 2016-04-15 19:48:51 愿墨舞的舞台能给你插上腾飞的翅膀,展翅翱翔于文学的天空。 原汁原味生活,真情真意表达!

4 楼 文友: 2016-04-15 20: 4:00 文字精彩!嘻嘻,总编的按语也精彩!

回复4 楼 文友: 2016-04-18 10: 2:54 谢谢格格

5 楼 文友: 2016-04-15 20: 5:57 作者的文学造诣和文字功底果然了得。

6 楼 文友: 2016-04-15 2 :21:44 欣赏如此精彩的赏析佳作!深度的剖析,独到的见解!让读者更加透彻,更广泛的了解了张道德先生!也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回复6 楼 文友: 2016-04-18 10: :20 感谢鼓励

7 楼 文友: 2016-04-16 16:22:40 能够这样细致的分析,作者必定对作品有过多次的赏读。一篇赏析考验的不只是文字组合能力,还要有深刻的思考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太震撼人心了,值得欣赏!

回复7 楼 文友: 2016-04-18 10: 4:21 感谢,知音啊!

8 楼 文友: 2016-04-17 10:40:29 好文好编辑,都是面面俱到,博通古今的大神,羡慕嫉妒不恨,嘻嘻 学习欣赏!

回复8 楼 文友: 2016-04-18 10: : 5 谢谢专家纯中药制剂的止咳药有哪种脚疼脚麻吃什么药湖南牛皮癣医院哪家好

小儿厌食用啥中药好
腿部经络不通怎么办
性交后出血怎么回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