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远去的信札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2-29

林丽,我收到了你的来信。

“耐人寻味”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意境。我既然是初学者,也将全力以赴,穷追不舍。

我现在仍旧坐在小站里给你写这封信。就此,我想针对这次调动的反复,向你谈一谈我的世界观的更新与发展。我的体质和体力较弱,这是客观方面;主观方面就是怕苦怕累,怕从事体力劳动。虽然饱尝了农村劳动的艰辛,但一直都被迫地参加一些劳动。并不是主动的、积极的、乐观的。这就是说,我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小资产阶级清闲的、高贵的、轻视体力劳动的那种意识范畴。虽然我想从事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劳动,但动机、目的及本质是有差别的。它反映了一种被人类先进思想所淘汰的世界观。而直到现在,当我不可能到办公室,而必须继续在购销站营业(虽然这两类工种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其差别也不值一谈),我才深刻地认识到了我的世界观,还有很大区域的黑色染体。这样就影响了我对社会人生的正确认识。现在我认为:一个有崇高目的和献身精神的人,不论处于什么境地,承担什么,参加什么性质的劳动,他的人生一样是有意义的、有乐趣的、有价值的。关于这一点就谈到这里。

还在本月次的时候,我就准备将老韦君宜《致文学青年》一文抄给你的。但我觉得他在新年之际,给热情蓬勃的文学青年的那盆冷水,实在令人难受。怕对你产生不良后果和精神压力,所以没有那样做。现在,《中国青年报》又展开了“关于想当作家的问题”的笔谈。你想,为什么当代青年有很多都爱好文学,难道都是想“一举成名天下闻”吗?这样的人有,但应该都是极少数。略知甘苦的人,谁不知道文学创作的艰辛。做一个人,在这短短的人生中,何必刻苦用功,追求那虚名呢。倒不如实惠些,趁年轻的时候谈情说爱、吃喝玩乐。我们时代有这样多的文学青年,这是时代的进步,表明我们很多青年都在追求新的人生,渴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这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文学青年基础差、底子薄是客观事实。主观愿望是好的。文学前辈为何不正确指导呢?写到这里,我想到我们文学青年立志于文学事业,于人生、于社会究竟有什么希求?这是很有趣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深刻地反映了我们这一代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追求。如果正确地分析这个问题,它对于研究当代青年和时代精神,都具有重大意义。但片面理解,则只能把我们的文学青年的思想意识境界,降低到可怕的境地。我真想据此就辩于韦君宜老。

现在,我想告诉你,即关于我设想的“现实主义心理悲剧”的有关问题。我觉得我找到了适应我的心理素质的创作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心理悲剧的创作方法。所谓现实主义心理悲剧:就是按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植根于现实生活,形象生动地再现社会人生;具有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地、准确地表现现实生活在心灵间悲壮的图影,将人物的情绪,浓缩在一个典型的情节中,反映人物的独特性格。基本表现形式就是短篇小说。它力求将人物的心脏,挪置在这种文体中,血淋淋地呈献于读者面前。作为短篇小说来说,它是一个完整的情绪再现,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它力求达到的效果,就是让人们在有限的篇幅中,完整地体验某种情绪。这种情绪是积极的。它有悲哀,但这种悲哀,能给人的心灵予以安慰;它有感伤,但这种感伤,能使人从个人精神的小天地中崛起;它有苦难,但这种苦难,能使人磨炼坚强意志而摆脱个人的不幸;它有缠绵,但这种缠绵,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使自我完善,达到净化的境地。总之,它就是一种痛苦而高尚的情操地再现——这是一种基本设想,具体细则还不完备,有待在实践中去摸索。

根据这一设想,我写成了几篇稿子,现在一并寄给你。《一个幽灵在徘徊》是1981年 月写成的。有朋友看阅后,认为可以,我就将它删改成现在这个样子。虽然它不属于我所设想的现实主义心理悲剧,但它毕竟是一种悲剧。哪个朋友认为,这个悲剧能够使青年朋友不像曾善美那样屈服于命运,也不像扬子江那样薄情寡义。因而有其积极意义;《我的佳佳》接近于现实主义心理悲剧。因为,女主人公影兰虽然命运坎坷,但最终结局不属悲剧。只是作为个人情感的多灾多难而言,仍属现实主义心理悲剧。本篇旨在说明这样一点:即“佳佳”就是人生的希望与追求。影兰得到了他,而张翼飞却又失去了他;《撕毁了深沉的记忆》则是按照现实主义心理悲剧的模式创作的。主人公宋人杰为了割断感情的联系而切除了中指。这是本篇的核心细节。至于这个细节的现实性怎样,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艺术作品能够根据这一细节,入情入理地表现主人公的内心的痛苦,即爱又不能爱,而不得不忍痛割爱的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那么,这个细节就有其艺术的真实性。因而它会成为我艺术设想的第一个实践。可以说,这是积极的或狭义的现实主义心理悲剧;如果从广义的现实主义心理悲剧的角度而言,凡是与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所反映的角度和事件,存在差别地发生在思想感情等精神生活方面的悲剧,均属于心理悲剧,即现实主义心理悲剧。

好了,关于这个问题就谈到这里。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愿早春的风拂绿你的心芽!

此致

通信以来,我们有了一定程度的相互了解。在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我们也可以算是朋友了吧。

新春佳节,辞旧迎新,使多少天真无虑的少年孩童痴迷;使多少天各一方分居两地的夫妇相聚;使多少倾心相爱的情侣团圆;使多少散居异地而久不归家的亲人汇聚一堂——然而,我将留在单位,体验除夕的孤独寂寞,静静地度过一个欢快的节日。

不知你是否在写日记。现在,我想就这个问题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从青年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写日记可以将不可言状和不能向外人吐露的痛苦和忧虑抒写在日记上,从而解脱自己;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可以练笔、组织素材、积累创作资料、记录人生的足迹都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从历史的角度而言,能够准确地记录人的内心的活动和现实生存地发展。这是写日记的功用目的。

如果不考虑到日记非写下去不可,那么,其日记就没有继续写下去的意义了。(关于这个问题以后再谈)

好了,酒后就写这么多。

专盼赐教。

我又要给你写信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知你在这短短的人生中,对这种情绪有多大程度与多少次数的体验。但它确实总结了异地分离的亲朋好友,在节日里相互悬念和牵挂的思想感情,因而成为千古绝唱。不过,作为投入到紧张工作和献身于宏伟事业的人们,其感触与冲动毕竟是微小的。那么,不妨让我们放弃这种情绪,从学习的角度,来交流一下我们的感受与体会吧。

现在,我还是补充一下关于文学创作与人生之路的问题。上封信中,我曾就韦君宜《致文学青年》以及《中国青年报》“关于想当作家的问题”的笔谈,阐述了我的一些想法,事后想起来,觉得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科学技术日趋兴起,而以理工科为较有功用目的的当代,竟然还有这么多热血青年,衷爱于艰辛的文学事业,这种情形是否与科学的时代或时代的科学相违背,我觉得其中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试以在校学生的情形而言。他们正处在升高中或考大学的阶段,这些充满活力和希望的青少年,何不适应时代精神,学好数理化,反而选择浪漫的文学,让文学家的梦想来占据自己的青春,断送自己壮美的前程呢?就拿你来说,你是学数理化的,你既然是有较好基础的理科生,为何又热衷于文学,并甘愿为之献出全部身心?我们再看一看社会青年爱好文学的动机与目的。我们附近有一个文学青年,他涉猎广泛,小有名气。但他深居简出,超离现实。真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写了大量稿件,但不投寄,只待一举成名天下闻。他想通过文学创作之路,来达到他人生幸福的彼岸,显示他辉煌而骄傲的人生。关于他的是非,我不想谈了。我想知道你对他的看法与评价。我只是想:真正的、具有高尚灵魂的、为人类文明创作的、天才的文学艺术家,他应该有一条什么样的人生之路和创作之路,他所希求的和所得到的,以及所献出的应该是什么?

上面所谈到的是爱好文学青年的一种类型。也还有其他情形。如为丰富内心世界,改善物质与文明生活,从而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这一类型比较广泛。因为他们认识到:他们爱好文学,是为了使平凡的人生增添一些色彩而使之闪出光亮。

并不是每一个爱好文学的青年,都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家,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他们顽强地、固执地、坚定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我认为,无论他们的偏爱,天真到什么程度,也无论因失败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怎样地幻灭,但这种“泛滥”的现象,总比那种游手好闲于街头商店,吃喝玩乐于酒馆舞厅的现象,对社会肌体的康健要好得多。

我既然不可能撰文为文学青年辩护,就只能继续给你写信。现在,我想谈一谈书信、日记与创作的有关问题。

写日记对我们来说,并不是记流水账。它应该是我们的内心独白。丑的不使你羞愧;美的不使你狂妄。它只是一种毫不掩饰地倾泻。写信可以使你健谈,涌起奔流不息的情思,使你将一个问题阐述完整,而不像沉思那样无头无绪。而创作则能生动形象地将你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跃然于纸上,将你的理想与意志、喜悦与悲哀诉诸于形象。怎样使三种形式的表达内容相互弥补充实,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试想,如果只搞创作,不写日记,那么,就会有许多转瞬即逝的灵感白白浪费;而创作正是靠这些灵感编织而成的;如不通过书信往来,向友人倾诉一种感情和思想,那么,我们对某一事物的感受与体会,就不可能准确地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思想感情,就不可能有系统地了解。总之,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写日记,多通信,多写作,它会使我们对自己的过去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对未来有一个科学地设计。

好了,就此搁笔了。

共 8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个文学前辈与文学青年的心灵对白,也是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一次思想碰撞。文章以书信的方式,谈到了关于文学创作的有关问题,如文学追求的动机,文学的表现形式等问题,还有关于写日记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等等。作者在信中还谈到了设想的“现实主义心理悲剧”的有关问题。作者还谈到了世界观的问题,并提出青年人对新的人生的追求,文学青年立志于文学事业,于人生、于社会究竟有什么希的问题,作者通过书信体文学交流方法,把“耐人寻味”的一些创作上的感想与问题展示给读者,品之有味,回味绵长,同时也给人以启迪,推荐共赏。【:秋天的风】

1楼文友: 18:25:04 从老师的文字中感受着关于写作上的一些值得探索与思索的问题,就像老师所说的坚持写日记,多通信,多写作。它的确会使我们对自己的过去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受益匪浅!问候老师,欢迎继续赐稿。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2楼文友: 18:47:15 年少和前青岛时候,很喜欢写日记和写信,有了通的便利时,写信就很少了,直到开始流行,基本就不再写信,如今,写日志的习惯便趋于和电脑。有时有的感触没能及时记录下来,过后真的就忘了。看了老师的书信文章,觉着不管到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写日志的习惯,这个习惯一定要坚持下去。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小儿挑食厌食怎么办

小儿厌食的病因

宝宝突然不爱吃饭怎么办

小孩打喷嚏怎么办
生物谷灯盏花素片效果如何
怎么医治骨质疏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