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情奶奶的豆豉散文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1-15
摘要: 随年龄的增长,有些味道会刻记在脑海,让人念念不忘的,恰好是那些记忆清晰而又不再得到的味道。
随年龄的增长,有些味道会刻记在脑海,让人念念不忘的,恰好是那些记忆清晰而又不再得到的味道。
万物都有各自的味道,而不同的人可以调配出不同的味道来香诱我们的舌苔。在令人痴迷的味道中成长受惠,让日夜变得不那么漫长和漆黑。有些味道虽然不会再有品受,却会不时的在胃中泛出,以填补食时的淡寡,让人芳香溢出,食欲振兴。奶奶的豆豉就是其中的一种。
可口的味道总是让人流连。也会给人偏食的理由。幼小就觉得奶奶的豆豉,妈妈的辣椒油拌饭很是好吃。便会每每在学校经过几顿水泡白菜,刀斩黄瓜之后,一回家放下书包就去揭开奶奶的坛盖,拉开家中的碗柜门。我知道,每次我即将回家之前母亲都会给我备好一碟辣椒油,接着去盛来奶奶的豆豉也就成了端起饭碗前的必然动作。
奶奶的豆豉太让我兴奋了。吃下它让我觉得吃到了天底下最好的美味,即使从坛里勺来生吃,也是口颊泛出一股香味,如果浇了热油,鼻息便有豆香油香泌入,落口舌苔间会有一种吃到红烧里脊肉的感觉,油又不腻,香又微甜。
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子是要会做饭菜的,母亲是奶奶的侄女,同是没落蒋家的后裔,除了有些文理知识,做得一桌让人称赞的饭菜也好似是必须与必然的。每当房顶的炊烟升起,锅中就会有不断的香气钻入我的鼻端。也许是我自幼育乳的食物不同,我并不去嗜爱肥美的肉类,而是对那豆豉鱼冻的味道情有独钟。
也许是奶奶的豆豉得到比外婆的麦酱要容易些吧,虽然我一度贪婪外婆晒的麦酱,不停的要母亲回娘家时就给我带一些来。可是这是个并不会如愿的满足要求。在于外婆的晒麦酱相对于奶奶的豆豉要复杂得多,无论是制作还是保存都需要时间和精力。在母亲回答我没有带回一杯外婆的麦酱时,在心里竟然生出外婆没有重视这个外甥的想法。后来才知道,晒麦酱要选饱满一致大小的麦粒细磨,煮的火候要恰到好处,然后是发酵,虽然和豆豉是一个道理,可发酵时的气味和时间要掌控得很好才行,还要不少的蜘蛛盖在坛口,在日至头顶时端出,日落西山前收回,不得沾一丝的露气和淋一丝的雨滴,不然就会变色和失味,外婆年岁以高,能吃到那样色泽那样口感的麦酱已经就很不错了,哪还能有如奶奶豆豉的份量?在很少吃到外婆的麦酱又不时有奶奶的豆豉在舌苔滋味中,逐渐把麦酱的味道遗忘了。
在一丝遗憾中用充实的时间享用奶奶的豆豉。它不会断链也不必节省,想吃只需揭开坛盖,就好似奶奶专门为我煮腌制的一样。
每到黄豆收割时候,奶奶就会去到地里收割,我在家就会帮她去挑,尽管那时我还没有她的黄豆梗高。我用手不停的在坪里捡起竹板拍下溅到四处的豆粒,然后帮着在灶膛里塞着柴火。待到锅中漫起一阵豆类的香气,奶奶揭开锅盖给我盛了一碗。
三岁记牢。意思是说人从三岁时便会有了记忆。按我二十四岁奶奶九十三岁推算,这时我的奶奶便是七十四五岁左右吧。她煮熟好了豆子,然后等它冷了后把煮好的豆子装在抽屉里,上面盖一些稻草之类,过几天去看它上面长出长长的密密麻麻的白毛来,便把它摊开在晒筛上。奶奶去地里摘着棉花,或者去山上挖松树蔸,我便坐在屋檐下拿根竹竿赶着飞上晒筛去啄熟豆的鸡儿。
过了几天,豆子开始变成想要的颜色和恰当的硬度,奶奶说可以装进坛子里了。她把豆子装进几个密封性能好的坛子里,几个桶粗的陶瓷坛子齐齐的摆在她的雕花抽屉台下,闷过几天后便成了我饭时不可少的主肴。除了奶奶自己只是节日时候掏些来吃,那些都给我留着,别人拿碗去讨要点吃时,奶奶总会摆手说没有了,要不就用还没腌好不能敞了气为理由打发他们。这个举动也许与”爷爷喜欢长孙子,奶奶喜欢幺儿子”有关吧,那几坛豆豉能让我吃很久很久,奶奶经常换陶瓷坛沿口的水,也便直到我吃完那几坛都没有变色,没有减少一丝的香气,口感全部一样。
在装坛时放了些什么我却不知,我只是知道婚后要妻子也一样的腌制却得不到婆婆般的酥软。尽管可以是一样的澄黄,香的气息也是大相径庭。在坛子里腌着没过几天,奶奶说可以吃了,我便开始享用起来,没完美了的享用,直到她的去世。
在又酥又软,颜色澄黄的,落口有些甜味又不蜜腻的味道中长大。一时没有了这样的味道竟然觉得吃什么舌尖都淡了一些。那些深入骨髓的味道总是让人回味不止,总想寻觅一些相近的味道来填补,只是近来不停的进入深圳和惠州的农庄,虽然有记忆中的豆腐味道进肚,却还是没有像奶奶豆豉那样的味道抵达舌根。有时打开一瓶老干妈,却觉得陶华碧的豆豉除了油腻就是一道焦锅的气味。妻子的豆豉汤虽然鲜妙有加,却总是没有那种酥软澄黄微甜辛中的味道。
也曾要妻子向岳母或者其他巧妇细心讨教腌制豆豉的诀窍,以达到或者接近奶奶的那种味道,却总因各自感觉发酵的时间长短不同和煮熟豆子后晾晒的硬软不同,始终没有达到奶奶那样的口感。虽然加了细细的姜末,也达不到奶奶腌制的时间长度。在几次口感欠缺实验腌制之后,妻子也只好笑着对我说:“你奶奶的那种味道只能成为你永远的回忆了。”
也便,每当春过秋至,那种味道总从胃中泛起。又酥又软,有香不腻。泛滥至今。
共 198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的文章是描写奶奶做的豆鼓,香醇可口的一篇回忆。奶奶的豆鼓,比外婆的麦酱好吃。使得作者贪婪唾涎。后来母亲,妻子也会做豆鼓,可比奶奶的总要差那么一点点。奶奶做豆鼓的程序:煮熟好了豆子,然后等它冷了后把煮好的豆子装在抽屉里,上面盖一些稻草之类,过几天去看它上面长出长长的密密麻麻的白毛来,便把它摊开在晒筛上,过了几天,豆子开始变成想要的颜色和恰当的硬度,把豆子装进几个密封性能好的坛子里,闷过几天后便成了我饭时不可少的主肴。豆鼓做好后,外人想讨点吃,奶奶推说没有了,或者怕敞气。留着宝贝孙子吃。吃奶奶的豆鼓,,让人芳香溢出,念念不忘。如今,每当回想奶奶的豆鼓时,同时也在怀念奶奶的那份真情与勤劳与智慧。文章不但赞美了奶奶的勤劳智慧,更有对晚辈的爱护。也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怀念之情。佳作,【文绮】
1楼文友: 19: 8:49 作者的散文描写了奶奶做的豆鼓香醇可口,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也表达了作者 的一片怀念之情。佳作。。
回复2楼文友: 20:16:29 感谢大姐编发,辛苦大姐了。大姐不要累着,一路行走,开心快乐。
楼文友: 19:41:12 感谢作者赐稿星月,期待作者更多佳作。谢谢。
4楼文友: 19:47:20 写的真好,拜读学习了,
回复4楼文友: 20:19:11 谢文友赏读。失去时更知珍贵。
剖宫产术后腹胀不排气
剖宫产术后腹胀怎么办
嗳气不消化吃四磨汤
优卡丹小儿氨酚烷胺颗粒能不能吃热淋清颗粒喝多久
两个月宝宝有点咳嗽怎么办
上一篇:酒家散文浪漫蓝紫薰衣草
上一篇:丁香张扬的灵魂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