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吊死在万岁山之前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1-09
崇祯吊死在万岁山之前,在龙书案上写下了四个字:杜勋大奸。所以,多少年以来,我一直背负着“奸监”的恶名。崇祯为什么这么恨我?这主要是因为两件事情。一件是我在宣府投降了李自成,一件是我在北京打开了紫禁城。
我是太监。是崇祯非常宠爱的太监。我和王承恩、曹化淳一样受崇祯宠爱。要不是这样,崇祯也不会让我替他操练御 和太监兵。当然,我会武功,会劈八卦连环掌,会打金刚罗汉拳,会使紧那罗王棍。我就是在老家鄚州城一掌劈死白洋淀边一个渔霸才逃到京城的。我在同乡田尔耕的引荐下,才得以净身进宫当差。当然我知道田尔耕是魏忠贤的人,我不会跟他走得太近。这就是崇祯斩除魏党后依然宠爱我的原因。我操练的御 和太监兵,是崇祯真正的王牌。在多少次宫廷争斗中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崇祯在乎我。
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军打到了河北。崇祯命我率太监兵监军宣府。我知道他是想让我阻挡李自成的长驱直入。但这次他错看了我。小小的宣府怎能抵挡得住李自成浩浩荡荡的大军呢?尽管巡抚朱之冯勉力而战,无奈叛将白广恩与总兵王承允内外迎合,军心早已归顺了李自成,没有人肯再战。朱之冯独身一人闯到城楼,燃火点炮,却又被士兵拉住了手。火顾自燃烧,炮却沉默寡言。朱之冯来到我面前,一句话也没说,夺过一个太监兵的快刀,一下子抹了自己的脖子。那血,从脖子里冲出来,在残阳下蹿出了一丈远,噼噼啪啪溅落在我和太监兵的头顶上。
王承允的快刀也架到了我的脖子上。我看了看和我朝夕相处的太监兵们,他们的脖子上也架着同样闪亮的快刀。我抹了抹朱之冯热乎乎的血,干净利落的说,出城,前进三十里,迎接闯王!
我们就这样归顺了闯王。我是在归顺了闯王之后才知道闯王并不想杀进北京君临天下的。他只想割西北一带,然后让皇上敕命封王,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召入觐的。这就有些让我看不起。李自成枉为闯王,不是个干大事业的主儿。此时,我知道紫禁城内正流行鼠疫,军民十之五六死去,街头连玩耍的孩子都没有了,有的地方出现了互相杀食的现象。整座城市已呈现灭亡的迹象。但我没说出事情的真相。我还对皇上保留了那点忠心。所以,在李自成攻陷居庸关、剑指彰义门时,我向李自成毛遂自荐,愿意进城劝崇祯议和。我那时依然愿意崇祯保留着大明的破败江山。
但崇祯拒绝了我。当然也拒绝了李自成。崇祯的意思很明确,议和可以,封王犒军也可以,独独不奉召不入觐是不可以的。那样大明皇帝的颜面岂不丢失殆尽?哈,帝可杀不可辱!我非常理解崇祯。不能说崇祯是个坏皇帝,按他自己的话说,朕自御极以来,夙夜焦劳。为什么?为的就是做一个好皇帝,可是生不逢时,诸臣斗智,官吏舞弊,义军纷起,天灾人祸,太平皇帝岂能做得成?如今连个可商量大事拿个主意的大臣都没有,就连身边的太监,比如我,献了宣府,比如曹化淳,献了彰义门。你说崇祯能不窝心吗?在乾清宫,崇祯推倒了御座,将龙书案上的一个玉壶狠命掷向了我。玉壶长了眼睛,结结实实地砸中了我的额头。那里霎时开出了一朵鲜艳芬芳的花朵。
万幸的是崇祯没有杀我,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杀我。其实我是不想回去的。可是崇祯放走了我。让王承恩放走了我。难道……?
崇祯没有杀我,我只能杀崇祯了。或者说我只能帮助李自成逼死崇祯了。现在看来,这是历史的进程,无法改变的进程。
于是,我来到了紫禁城门口。在几个御 士和太监兵士的帮助下,我打开了紫禁城。城门洞开,李自成的义军像潮水一样涌了进来。
李自成的潮水淹没了内城,淹没了皇城。守卫城门的士兵不堪一击,阁臣、驸马和京营总督早已不见踪影。炮弹如雨,与天上真正的雨水一起砸向皇宫。崇祯的身边只剩下了贴身太监王承恩。王承恩跪倒在地,哭着说,皇上,你赶紧出城逃命去吧!
崇祯扶起了王承恩,没有说话。他的眼睛里泛着火光和泪光。他颤巍巍走到龙书案前。他就是在这时候写下杜勋大奸这四个字的。我知道,崇祯仇恨我。仇恨我没有揣摩透他的心思。
然后,他急匆匆来到坤宁宫,先让太子和定王、永王三个儿子扮成老百姓离开了皇宫。又让王承恩传旨,逼皇后嫔妃及女眷们自尽。看着那么多的佳丽顷刻之间香消玉殒,崇祯却拍手说,好好好。这时却发生了一个意外。只有16岁的长平公主不肯将头伸进系成圆套的凌绡。她的哭声让崇祯心烦意乱。他拨出剑来,闭眼向公主刺去,同时呜咽一声,你你你——为何生在帝王之家?
我那时明白了崇祯的残忍和懦弱,也明白了他必死的决心。其实那时候,崇祯已经别无他路了。他只有在王承恩的牵引和陪伴下,走向万岁山,走向寿皇亭那株蓬勃生长的槐树前,将自己的一生交付一个树杈。那是一个经典的死亡: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我就是在崇祯死后失踪的。大明的遗臣找不到我,李自成找不到我,后来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也没有找到我。我在身后留下了无数传说。有人说我和王承恩陪崇祯一起死去了,有人说我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杀死了,还有人说我保着太子下了江南……
都不对。我其实是回了河北老家。回了白洋淀边的鄚州城,回了生我养我的杜家营村。我在这里隐居,一直到死,入了杜家坟。
68年以后,我的灵魂被后人们惊醒。他们要大兴土木,在杜家坟一带为我建一个杜勋祠。要借助名人效应开发旅游。哈,我一个太监也算名人?我觉得有些滑稽。我的灵魂香烟一样袅袅地飘向了1644年的京城,飘向了那个炮火和雨水交集的日子。我又看到了崇祯皇帝,看到了他在龙书案上写的那四个字:杜勋大奸。我在万岁山那株槐树前,摇晃着崇祯,我希望他复活,然后坐着火车或者飞机来到杜勋祠前,最好是带着他的龙书案。我想让他在我的塑像前,重新写四个字:杜勋大真——
海棠折
我是那株海棠,那株长在万岁山寿皇亭旁的海棠树。甲申年 月19日凌晨,崇祯皇帝吊死在我对面那棵歪斜的老槐树上。我的身体同时也不堪重负摇摇欲折。老太监王承恩没有拦住他的主子。他向那棵槐树三拜九叩之后,也哆哆嗦嗦地把自己挂在了我的枝头。这根树枝被王承恩的身子压低了,抻长了,挤柔了,缠绕上了那棵老槐树,遮住了崇祯未戴冠冕的头和脸,当然还有他纷乱至极的长发。
我是在崇祯即位的第二天被王承恩种在这里的。那天王承恩最后一次以信王府掌管太监的身份带着新皇帝出了宫。那时,刚刚由信王爷成为万岁爷的崇祯才17岁。他是健步如飞攀上万岁山的。他把王承恩远远地甩在了半山腰。当崇祯从山顶上看罢整个京城的全景折回来的时候,他看见王承恩在摸着那棵歪斜的老槐树发呆。崇祯啪地拍了一下王承恩的屁股,笑嘻嘻地问,怎么了王承恩?你带朕出来,就是为了在这里想心事?快告诉朕,你有什么心事?莫不是看中了哪位宫女?王承恩转过身来对着皇帝,崇祯看到了他的满脸泪水。泪水流到了王承恩的嘴里,又在他的舌尖上流了出来,流出来的还有王承恩的呜咽,皇上,你打出生我就跟着你,17年了,你还不了解我?我没有啊皇上,没有那个本事了。我是看着这棵槐树可怜啊,孤零零的,就它自己长在这半山腰,没个人陪伴,我难受啊——
这好办,你再种上一棵新槐不就成了吗?崇祯也拽拽那个歪斜的槐树枝撇嘴道,我还以为多大个事呢!
不,我不种槐树!
那你种啥?
海棠!王承恩用长袖擦干了泪水。我要做株海棠,守护着这棵老槐树!
那朕就是这棵老槐树了?好你老小子,朕就是这样一棵歪脖树吗?
不,这不是歪脖树,这是俯看京城,深入民间的你啊——
崇祯就笑了,一排年轻的牙齿,白亮亮的,如镜子,折射出了老槐树和王承恩的影子。
就这样,王承恩从后花园里找到了躺在墙角一隅的我,把我挖出来,弄到了寿皇亭旁。我就成了槐树的影子。
当然,王承恩也成了崇祯的影子。
本来,王承恩是魏忠贤的影子的。尽管他是信王府的掌管太监,但这不影响他成为魏忠贤的影子。王承恩是不甘愿一辈子做个王府的太监的,他的理想是做个皇宫的太监。一开始,他知道魏忠贤能帮他实现这个梦。因为魏忠贤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红人,是九千岁,或者说是准万岁。魏忠贤说什么,天启帝都会准奏的。这和万岁有什么区别吗?所以信王府的一切都在王承恩的掌管之中,当然也在魏忠贤的掌管之中。
但魏忠贤和万岁爷还是有区别的。当然他和皇亲也有区别。天启帝命短,在24岁上就突然驾崩了。天启帝没有子嗣。魏忠贤也没有成为皇上。倒是从不敢做皇帝梦的朱由检意外地当了皇上。朱由检就是崇祯帝。王承恩知道他的梦想又有了新的寄托。所以,魏忠贤的影子就变成了崇祯的影子。
崇祯其实是个很厉害的皇帝。他在王承恩帮助下,铲除魏忠贤的事情做得漂亮极了。他先是让兵部尚书崔呈秀交出兵权,斩断了魏的臂膀,接着又借嘉兴贡生钱嘉征上疏列举的魏忠贤的“十大罪状”,逼魏忠贤病退。最后,又将他发配到凤阳祖陵。不久,就传来了他与老婆客氏双双自杀的消息。这还不算完,在王承恩的建议下,崇祯又对他们的尸体处以“凌迟”。
崇祯羽翼丰满起来。影子王承恩也开始了飞翔的岁月。他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司礼监太监。那是皇宫最大的太监,最高的职位了。
就在王承恩当上司礼监太监以后,他又一次来到了寿皇亭。这回他没有发呆,而是一下子攀上了那棵老槐树上,摇晃着他的枝杈,叶片就在京城火辣的阳光里纷纷飘落下来。王承恩也如一片落叶从老槐树上飘落下来,他走到我身边,紧紧地抱住了我。我年轻的身体就感受到了他激烈的心跳。
之后,他就回了河北邢州老家省亲。去了整整一个夏日,直到秋天才被崇祯召回。
回宫之后,他把一个绝色的女人带到了崇祯的面前,那个人名叫陈圆圆。
之后的事情后人都知道了,崇祯没有宠幸陈圆圆。而是把他赏给了吴三桂。吴三桂带着那颗被美人熏醉了的心去了山海关,做了总兵,抵挡着满清的铁蹄。
可是,后来的李自成呢?却无人抵挡。王承恩写了血书,让手下人送至各省总兵,也无人前来救应。城内鼠疫,将士无力作战,皇帝身边的心腹一个个投降了闯王。杜勋献了宣府,曹化淳献了彰义门。李自成长驱直入,潮水一样卷进了紫禁城。紫禁城成了李自成的紫禁城。
其实,王承恩是有机会离开崇祯,逃出紫禁城的。那时候吴三桂还没有投降清兵。至少他可以去找吴三桂。但他没有,他就紧随崇祯,来到了万岁山,来到了寿皇亭,在我的默默注视下,走向了他们注定的结局。崇祯背对着他的大明王朝,王承恩面对着他侍奉了 5年的崇祯。
令后人没有想到的是王承恩竟然死在了自己栽种的海棠树上。
后人没有想到的事情还有一桩,就是王承恩根本不是人们想象的太监。他其实还是个真男人,他有后代,他的后代至今已经到了2 代了。他的家族也已经发展到了一万多人了。
他在那个回家省亲的夏日完了婚。
这不是我杜撰的,这是王承恩的后人来到我面前,把这些事情刻在我的身上的。刻录日期是201 年1月1日。
就是说,我还活着?对,活得很好。至少我活在世人心中。
共 426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首先感谢蔡楠老师把这篇小说发在星月,这是刊登在《小说月刊》1 年第2期上的一篇小小说,也叫作《崇祯红人的辩白书》。崇祯皇帝也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有的说很有作为,奈何大明气数以千计已尽;有的说临死前一句“诸臣误我”是推卸。关于崇祯之死也是众说纷纭。这篇小说通过杜勋之口对当时情形进行了简要概述,作为崇祯的红人,杜勋背叛了崇祯,通过他对事件的叙述和对李自成、崇祯的评论,他又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借口——崇祯说他奸,他说自己识时务。最后写其结局及如今的一幕,为引出他自己的评价:杜勋大真。非常好地刻画了这个至今没有真正认识自己行为的大奸人物。第二篇《海棠折》依然以崇祯皇帝为素材,写的是王承恩和海棠树的故事,王承恩竟然死在了自己栽种的海棠树上。两篇小说都是采用自叙的形式,上一篇是杜勋自叙,而这一篇却是海棠树自叙,从海棠树的角度来写,视角独特。【:快乐永远】
2楼文友: 2 :40:00 崇祯再努力也奈何不了气数已尽,再加上崇祯本身的多疑,使局面更加不好掌控。误国的臣子数百年后因为说出事实真相就自标榜这大真,这真是绝妙的讽刺。
楼文友: 2 :40:54 更有甚者,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还借助他开发旅游,更具讽刺意味。
4楼文友: 2 :52:26 尽可能地用自己对生命的体悟去还原生活的本真,尽管许多微妙的感觉会从我们的指缝间流失,但是我们依然狂奔于文字拢成的长长的地平线上。 有人这样定义写作者的使命,我觉得很精辟,有共声,摘来与文友分享一下。
包头癫痫病医院勃起功能障碍能治好吗
深圳博爱医院高苏健
上一篇:天人合一咫尺乾坤
上一篇:男子张源与妻子结婚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