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赵水明体系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3-27

赵丰的《孤独无疆》是一本颇见思想锋芒的散文集,正如其书名所示,没有边际的孤独,成为盘旋在作者头顶萦绕不去的问题。这是作者书中所涉之问题,亦是作者自己的精神体验,这一体验成为啃啮作者灵魂的魇梦,也成为作者刷新自我的反向力。我想,正是作者这种个人性遭际和精神性境遇,使他成为一个不断反向而求的内省者。与古典主义哲学相比,现代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它面临的哲学问题,必须与个人化生存境遇息息相关。不与个人境遇相关的问题,没有个人自我情感温度和疼痛体验的问题,常常被现代哲学弃置一旁。古典主义哲学所研究的问题,也许与哲学家自身的生命体验毫无关涉,他们只是就问题研究问题,将问题化为学术。现代哲学的这一重大转向,其实是将哲学由冥思转向了体验性,海德格尔、萨特、伽达默尔等都代表着这一趋向,现象学即由此而来。假如说古典哲学家竭力在表象背后追寻事物的本质,那么现在哲学家则认为表象本身就包含着本质,表象就是一切。

我这样说,是因为我感觉到赵丰在思想性的的散文集中,所生发的问题,带有强烈的个人性体验。作为这种体验的核心意象,就是孤独。作者在古往今来一大批思想者那里,看到了与自己同心相印的感受——孤独。这种精神性孤独,其实是一种抗拒,是将自己置于整个世界对面,是一个人对世界的对话,一个人对世界的抵抗,这有点像堂吉诃德式的战斗,具有长矛跟风车搏斗的悲壮色彩。

在《孤独无疆》的首篇,作者写卢梭,抓住的是弥漫在卢梭生活里的孤独,以及他在孤独里的漫步遐思,这是一个象征,是作者心仪的一个意象。所以,赵丰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孤独的散步者》。卢梭,这位法国启蒙主义宗师,在他的时代,却一度似乎成为“社会公敌”,成为上层权贵和教会围攻讨伐的对象。卢梭之所以成为我们今天所知的卢梭,一个人类思想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也许恰恰因了这一点。卢梭成为“社会公敌”的原因,在于卢梭尖锐的思想锋芒,作者引用卢梭在《社会契约论》开头的一句振聋发聩的警言:“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枷锁中”。自由成为他终生捍卫的价值。他的平民立场,也是他惹恼得罪上层的原因之一,他常常站在平民立场上向整个权贵社会发起进攻,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提出私有化为万恶之源,他这一非凡的识见,也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资源。当一个人部分地道出真理,而这个真理又关涉着一大群人的利益,并且危害着利益的攫取者,这个人怎能不受到整个巴黎上层社会的敌视?所以说,卢梭的孤独其实是一个清醒的先知先觉者的孤独,他以超凡的勇气,为人类社会清理出一条思想通道。

卢梭“爱的教育”的提出,也影响深远。他晚年所做的《孤独散步者的遐思》,更被赵丰视之为心爱之作,他说:这本书“再现了作者处于最纯真状态中的形象——真诚、淳朴、爱自然、爱人类。你能把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还沉浮于喧闹之中,我说,你最好选择逃离,然后再打开这本书”。作者在卢梭的孤独里,体会到一种境界。他说孤独“让人的思绪向灵魂的深处飞去,使人在浮华底下看清生存的真实性”。卢梭在《忏悔录》里,以自己的真诚坦露心迹,甚至包括不能示人的隐私,他不畏惧世人的嘲笑和责难,在那个时代,的确是石破天惊的举动。赵丰在言说卢梭时,你能体察到他的疼痛,能意识到他将卢梭暗许之为知己的冲动。是的,在一个充溢着虚伪的环境里,一个人要真实地生存,坚持哪怕是一小点不同于市井俗众的思想或文人原则,那也会与现实世界构成极大地对撞,这个碰撞将使自己面临精神的极大困惑,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儿?不知道应该坚守正义和节操,还是应该与世沉浮,如同屈原在《卜居》里的追问,司马迁在史记里所发出的义愤,所有这些,都指向一点:我们所生活其中的荒谬现实,有没有一个天道大德?有没有一个冥冥之中的超越人之上的公正大义?有没有一双俯视万物的法眼,惩恶扬善?

循着赵丰的目光,我还看到他集子中的另一篇佳作——《花园里的哭泣》。这篇散文写的是中世纪神学哲学家奥古斯丁,作者的这一类沉思,给读者心灵以极大地震荡和冲击。这位洋溢着巨大的宗教热情的哲学家,其诚挚而饱满的 和对上帝的虔敬,留给世人强烈印象,由此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赵丰饱含情感的笔触,为读者介绍了这位具有极不寻常阅历的人,他在年轻时完全是个轻薄儿,被自己的情欲牵着走,由之而放浪形骸,可以说,这是他感官化物质化的生存时期,不管是追逐女人还是追逐享受,总体是以自我官能快乐作为依归,而从没想到过一个纯净的、灵性的、精神性生活。物质化的结穴就是感官享乐的极大化满足,一个人对享乐的贪婪,最终会唤起他对物质进行病态的疯狂攫取。

奥古斯汀的青春疯狂里,藏着一个什么样的要素,使他发生如此大的逆转,从一个贪恋于感官享乐的人,蜕变为一个纯粹的精神追求者?奥古斯丁的物质化存在之中,藏着一个什么契机,竟然在公元 86年的一天,如一道天光,击穿奥古斯汀的精神,使他返身求道,这便是蓬提齐亚努斯的出现,他向奥古斯丁讲起埃及隐修士安东尼的故事。奥古斯丁突然“感到自己身处的花园,是一个孤岛”他为了尽情哭一场,离开朋友,“躺在一棵无花果树下,让泪水夺眶而出,他的哭声,让花园的树叶纷纷飘零”。这是作者赵丰的诗化笔触,他娓娓道来,讲一个打动了自己灵魂的故事。在物质化的生存里,人如何寻找安放自己精神的处所?奥古斯丁终于抛却了迷失其中的感官享乐世界。我以为,赵丰一定在奥古斯丁的转变里,感受到了什么,是不是发现了潜藏其中的一个让人为之震撼的东西?我从赵丰的字里行间,明白了赵丰的追寻,明白他找到的稀世珍宝,是我们此刻的稀缺资源,这就是神圣感、敬虔、庄严的信仰等等。赵丰在奥古斯丁身上,反观到了一个纵欲时代所带来的人心荒漠,全社会在物质化的疯狂里,看不到精神的依归。我们在哪里体会幸福安宁的心理感受?即使人被物质层层包裹,你还是会感到寒冷,因为你感受不到人间暖风的吹拂。

正是对温暖的强烈感受和渴求,对人性之善的呼唤,令赵丰在写出上述回顾思想大家的文章后,还写出《女画家和一个村庄》这样一系列优美动人的篇什。女画家是一个当年的知青,从一个城市青年下到一个名叫碾儿庄的村子里,第一次见识了麦草垛、石碾、碧绿的青苗、乡间小道,认识了一个叫三婆盲妇人,三婆一家四口,丈夫去秦岭修路,她带着两个痴呆儿度日。画家这个时候还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她难以理解的是三婆的微笑,她微笑里毫不掺杂对命运以及人生抱怨的成分,那微笑是爽朗的,真挚的。”更让画家震动的是,她看到三婆“一手扶着棍子,一手提着木桶,用棍子探到井台,”然后一套熟练的动作打水,“女画家第一次看到三婆提水的情景时浑身在颤抖,她不相信眼前这一幕发生在她理想中的村庄”。后来,她与同舍的同学约好,每天清晨早起,帮三婆提水,一直坚持到四年知青生涯结束。十年之后的女画家,创作了一幅画:《盲妇》。这幅作品被一个法国女画家发现,专程赶到中国,费尽周折找到画作的主人,画家感于她的真诚,将这幅画作赠予她。

赵丰在作品里一一详述这位女画家的画作与她的生命的关联,实际上是在探寻艺术与人生之道。在赵丰的叙述里,这位女画家后来的生活更具有传奇色彩,她后来回到城里,考上了美术学院,但却怎么也忘不掉这个碾儿庄,每到假期,她会带着画夹如期而至,碾儿庄成为她的精神母地。她会对一群蚂蚁搬运撕扯一条死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生发由衷的敬意……(会)蹲在稻田的池塘边注目一只青蛙飘逝在水面上……(还会观察)一只从水渠中爬上来的螃蟹,不慌不忙歪歪斜斜行走的样子”,她画了一系列画作,都与她的凝神于碾儿庄的草木虫鱼有关。

她后来谈男朋友了,是她大学的同窗,她带他到碾儿庄,向他谈说碾儿庄的“美丽与神秘”,但男友对她有感觉,却感觉不到碾儿庄的美,她失望极了,终至于分手。再谈一个,还是一如既往带到这儿,仿佛这是一个试金石,这个有着明亮眼睛的男友,看到村庄的泥泞道路就皱起眉头,于是,她再次失望而去。这样一个故事,赵丰写得很传神优美,一种氤氲不去的诗意氛围萦绕在我们心头。我想,女画家眼中看出的碾儿庄,大不同于男友。同一物象,怎么会有如此不同?不同人为同一物象注入不同的情感,这样说,女画家与男友看到的就是两个村子,男友从中看不出诗意来,而女画家的感知里有着人生的美丽故事,她曾将青春年华投射到这块土地上。赵丰既是抒写人生故事,又是在探究艺术的真谛,两者相互缠绕,构成这篇作品的特征。

我重心分析了这本集子里的三篇作品,力图窥一斑而见全豹。作者的大多篇什,都有着深沉的忧思和打入心灵的力量,不管是游记还是随笔,都能见到作者深沉诚挚的情感,正因为这样,文字才动人,才有飞扬的神采。作者对人和物具有极好的悟觉和理解,其目光触及万象,凝神观照而神飞思扬;梳理剖析而万端始现。我们读此文,使处身俗尘的自身,会体尝一丝清凉。

共 557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品评论是很难写的,这篇作品的特别之处,就是没有像别人一样面面俱到,把书中的每篇散文都评述一番,而是选取了其中的三篇文章做了详细的 剖析,见一斑而知全貌。三篇文章就把赵丰的散文特点展现出来了。欣赏。问好。【编辑:兰陵美酒】长治十佳白癜风医院退行性骨关节病吃什么药啊有啥止咳的儿童安全用药

关节疼痛简单治疗方法
如何快速减肥瘦身
热淋清颗粒吃多久有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