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幸福磨坊巴尔扎克的手杖外一篇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2-13

手杖,我看得见它的殷勤。它蹲在他的腰部以下,紧贴着他的右腿,给他一个支撑,更确切地说,是给他一个可以站住的支点,因为他常常会不自觉地摇晃;

手杖,我看得见它的华贵。嵌着金,镶着钻,如此闪亮,如同他头上发光的头油,映着他无所依附的虚荣;

手杖,我看得见它的气魄。因为那上面刻着:我能粉碎一切障碍!他的雄心勃勃来自于他在创作小说时的忘我状态,那时候的他的确无人能敌,如同战场上的拿破仑。

那是巴尔扎克的手杖!

他活着的时候,国家学会不要他,因为他是一个负债的作家;正人君子不要他,因为他是一个潦倒的作家。这个不懂人情世故和阴谋诡计的幻想家,总在想找门道发财,却总发不了财。在他成名之前,经历了太多的贫穷。他本是学法律的,可后偏偏想当作家,全然不听让他当律师的忠告,把父子关系弄得十分紧张。不久,父亲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费用,他写的那些玩意儿又不断地被退了回来,他陷入了困境,负债累累。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只能吃点干粮喝点白开水。但他依然乐观,每当就餐,便在桌子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

有天夜里,一个小偷爬进了他的房间,在他的书桌里乱摸。他被响声惊醒了,悄悄爬起来,点亮了灯,十分平静地笑着说:“亲爱的,别找了,我白天在书桌里都不能找到钱,现在天黑了,你更别想找到了。”

在西方世界,手杖很早以前就成为贵族绅士的饰品爱物,他们对手杖的偏爱和讲究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些上流沙龙聚会,与其说是社交往来,不如说是炫耀攀比手杖。于是,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我们看到了出于虚荣攀比心态而倾家荡产甚至借高利贷买镶金嵌玉手杖的末路贵族,在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我们读到了为争夺一根昂贵的手杖铤而走险谋杀无辜的惨剧。这时的手杖已不是支撑人们行走的工具,而异化成了欲望和邪恶的魔杖。

其实生活中,巴尔扎克比任何人更喜欢华贵的手杖,因为那个手杖可以证明他已经是一个“贵族”。

在他出名之后,报刊杂志争相向他索稿,他为出版家所谄媚,被读者的赞美词所压倒。突然的成功对于一个艺术家永远是危险的,巴尔扎克陶醉了,眩晕了。他觉得自己在晦暗、贫穷中度过了太多时光,他急于要用自己现在的名誉,品尝一下贵族的生活。

他给自己弄了一个虚假的贵族头衔,从《驴皮记》开始,他的作品都是用奥诺雷·德·巴尔扎克这个名字来发表。一般说来,法国人姓氏中的“德”,往往是出身贵族的标记,它后面的姓大多来自古代国王或皇帝封赏的采邑,而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却是一个假贵族,他的这个“德”纯属子虚乌有、别出心裁。

他给自己买了马车,配了跟班,买了别墅和高档家具,穿着华美光鲜的衣服,在头发上涂上厚厚的油……可是,他毕竟是个假贵族,他的衣裤搭配得总是很花哨,很夸张,手指甲里总是满满的污垢,天热的时候,脂垢便从他涂油的头发上滴到花领子上,看上去是个十足的暴发户。

当然,每日在上流社会里穿行,更少不了那根华贵手杖的陪伴。

巴尔扎克一生有许多幻想,娶一位有钱的贵夫人是其中之一。

从18 2年2月收到韩斯迦夫人的第一封信起,一直到死,他对韩斯迦夫人始终怀着极度的热情,为了能与韩斯迦夫人结婚,耗尽心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韩斯迦夫人在丈夫去世,女儿出嫁之后,终于怀着怜悯之心同意与巴尔扎克结婚。巴尔扎克曾兴奋地说:“您知道我既不曾有过幸福的青年时期,也不曾有过繁花盛开的春天,但是我将会有最灿烂的夏季,最温暖的秋天。”

如果从他虚荣的角度来看,韩斯迦夫人亦是他多年来一直梦想得到的一根手杖。

很多人习惯于伟大人物不染一尘的正面形象,殊不知,很多人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或卑微或琐碎的另一面,就如同巴尔扎克的虚荣,然而这些,在他伟大的作品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我们看到的是一轮太阳,而那些隐藏其后的污点,不过是太阳里面的黑子罢了。人们在享受阳光的普照时,谁会留意那些黑子呢?

“我能粉碎一切障碍!”是的,巴尔扎克做到了,但他的手杖却无法替他击退疾病和死亡。在与韩斯迦夫人结婚后的5个月,他与世长辞,离开他所诅咒的世界和他心爱的韩斯迦夫人。

不过,他的生命已足够厚了,厚到可以让我们品味无数个世纪。

[托尔斯泰的镜子]

我们对着镜子,看到了自己;风对着镜子,看到了风;云对着镜子,看到了云;只有雨说:有时也有例外,我对着镜子,看到了雪。

当我们面对情人时,就很高尚;当我们面对金钱时,有时是非常卑鄙的,所以,我们常常要照镜子,寻找自己的真实模样,于是我们发现,自己的影子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所以,我们活得很辛苦。

1857年7月7日,在琉森一家头等阔人下榻的瑞士旅馆门前,有一个流浪乞食的歌手,曾唱歌弹琴大半个小时之久,约有一百位人士听他演唱,歌手曾三次求大家给他一点东西,却没有一个人伸出同情的手,甚至有许多人还嘲笑他,歌手只好走了。托尔斯泰为此而感到揪心地痛苦。他追上那个歌手,和他谈话,了解他的身世,跟他一起喝葡萄酒。就在托尔斯泰和不幸的流浪歌手喝酒谈话时,那些阔绅士、太太们并没有忘记对穷人表示轻蔑和嘲笑,这种轻蔑和嘲笑甚至移到托尔斯泰身上,因为托尔斯泰在和那么一个流浪歌手打交道,居然同情他,和他一起喝葡萄酒。托尔斯泰在那些人身上找到了一面镜子,他用它映照了自己,也从那些人中间拯救了自己。

“我常常不知不觉地陷入绝望,感到这个世界是不会给这样的一个丑陋的人以幸福的;鼻子这么宽,嘴唇这么厚,眼睛小小的,还是灰颜色。还有什么比一个人的外貌更能影响他的前程呢?”胸襟装一颗博大爱心的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这样感叹。很明显,他是以别人的目光和社会习俗为镜子来关照自己而得出悲观的结论的。他后来把自己当作镜子,才消除了自卑的心理倾向。

托尔斯泰的书桌对面有一面很大的镜子,在创作的过程中,他常常会凝神注视镜子中的自己,看着看着,就会有泪水浸满双眼。他看到了自己悲怆的脸,看到了渐渐枯萎的年华,看到了铺满芳香的夜,看到了渐渐浮出水面的他的灵魂。

关于这面镜子,托尔斯泰说,那是为了映照良心。

镜子,看似透明,其实它比任何事物更能守紧秘密。那些修过形整过容或者戴着面具生活的人只能骗自己,镜子洞悉一切。但它闭紧嘴巴,它会把赞美和嘲讽都装在心里。

为了专心写作,免受干扰,他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并对佣人说“从今天起我死了,就在这房间里。”

托尔斯泰的镜子始终在他的对面,渗出冷冷的光。

托尔斯泰对镜子的理解或许就是从少年时打碎一面镜子开始的,镜子碎了,不流一滴血,却生出更多的自己,每一块镜子的碎片里都有一双眼睛深深地注视他,让他不敢把良心偷偷地贩卖一钱。

镜子,它的品质与生俱来。像玲珑剔透的骨头,看不见的高贵的骨髓在它身上流淌。

托尔斯泰,他紧紧盯住镜子中的自己,他从不迷失。他还善于在镜子中捕捉到美与丑,发现善与恶,镜子很忠实,不会说谎,目睹世间万物偏偏守口如瓶。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镜子疾恶如仇,当恶毒的王后最后一次对着镜子歇斯底里地问道:“谁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时,镜子发怒了,“是白雪公主,永远是白雪公主”。它燃着了那个恶毒女人的头发,燃着了她的脚,让她在火焰里不停地挣扎。

一张面孔就是一个世界,它常常露出脸颊里埋没的消息,并迸出真相令你震惊并折服。一个人对着镜子,说几句真实的话,便是给镜子装上了灵魂。

晚年的托尔斯泰,思想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憎恶社会上的纷扰,讨厌亲友间应酬,对自己优裕的物质生活感到良心不安。他一再希望离开故乡,实现平民生活的理想。到他晚年时,开始干农民的活。人们经常能看到白发苍苍的托尔斯泰赶着牛犁田,或者砍柴、运水,干各种农活。他穿一件宽大的白衬衫,腰上系着皮带,下身是土布裤,树皮鞋,头上戴着草帽,完全像一个农民。他不再出席贵族们举办的社交晚会,甚至也不在自己家里接待那些高贵的客人了。

托尔斯泰把整个生命里的泥土筛遍,只为寻找一粒真理的金子。谁也不会想到,那个凄清的小火车站竟然成了他去见上帝的最后一个台阶,一棵高大的树成了他自己的玫瑰墓地。他拥有了一切,但他把这一切都抛掉了。甚至,他不让后人为他举行告别仪式,他“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托尔斯泰死的时候,依然在用生当镜子。

托尔斯泰的镜子里,始终是一张悲怆的脸,一段似水年华,一个对生命的深刻的探寻:灵魂的复活之路。

共 48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手杖,是常见的生活用品,能帮助人们稳身健步,又可增强体力,更是老年人群的“第三条腿”。这篇文中手杖,它的主人叫巴尔扎克,在此文的开篇,作者便用充满激昂的文字进行了描述:首先,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手杖的位置——“蹲在他的腰部以下,紧贴着他的右腿”、作用——“给他一个支可以站住的支点,让他的身体不会左右摇晃;接着作者描写了手杖的华贵之处——“嵌着金,镶着钻”;最后则描写了手杖的气魄——“面上刻着:我能粉碎一切障碍!”这便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巴尔扎克的手杖。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描写了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的巴尔扎克在现实生活中所承受的艰苦,以及他对手杖的喜爱还有他那些遥不可及的幻想……文末一句“不过,他的生命已足够厚了,厚到可以让我们品味无数个世纪。”寓意极深,给人以思考。另一篇《托尔斯泰的镜子》,看见作者文章题目中的“镜子”二字,不由得想起唐太宗的那句关于镜子的名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而作者笔下的大文豪托尔斯泰则是善于用镜子的大家。他对不幸的流浪歌手的尊重,是用那些所谓的绅士太太做镜子;他在书桌上设置着镜子,是在创作过程中以其映照自己的良心;他以社会做镜子,反思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优越生活不安;甚至在死去的时候也是以生做镜子,留下震撼人心灵的世界最美的坟墓。很欣赏作者的此文,以托尔斯泰的“镜子”来弘扬一种美好的品质,倡导一种高贵的人生态度。记叙为议论奠定坚实基础,哲思与典型事实有机地结合,使得全文文采斐然,情理交融,发人深思。佳作,荐阅。【:风逝】【江山部精品推荐 】

1楼文友: 16:21:00 手杖,是常见的生活用品,能帮助人们稳身健步,又可增强体力,更是老年人群的 第三条腿 。这篇文中手杖,它的主人叫巴尔扎克,在此文的开篇,作者便用充满激昂的文字进行了描述:首先,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手杖的位置 蹲在他的腰部以下,紧贴着他的右腿 、作用 给他一个支可以站住的支点,让他的身体不会左右摇晃;接着作者描写了手杖的华贵之处 嵌着金,镶着钻 ;最后则描写了手杖的气魄 面上刻着:我能粉碎一切障碍! 这便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巴尔扎克的手杖。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描写了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的巴尔扎克在现实生活中所承受的艰苦,以及他对手杖的喜爱还有他那些遥不可及的幻想 文末一句 不过,他的生命已足够厚了,厚到可以让我们品味无数个世纪。 寓意极深,给人以思考。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楼文友: 16:21:24 另一篇《托尔斯泰的镜子》,看见作者文章题目中的 镜子 二字,不由得想起唐太宗的那句关于镜子的名言: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而作者笔下的大文豪托尔斯泰则是善于用镜子的大家。他对不幸的流浪歌手的尊重,是用那些所谓的绅士太太做镜子;他在书桌上设置着镜子,是在创作过程中以其映照自己的良心;他以社会做镜子,反思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优越生活不安;甚至在死去的时候也是以生做镜子,留下震撼人心灵的世界最美的坟墓。很欣赏作者的此文,以托尔斯泰的 镜子 来弘扬一种美好的品质,倡导一种高贵的人生态度。记叙为议论奠定坚实基础,哲思与典型事实有机地结合,使得全文文采斐然,情理交融,发人深思。佳作,荐阅。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楼文友: 08:29:52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红河灯盏花品质好吗

弥勒灯盏花有什么特点

红河灯盏花能入药吗

经常腹泻的原因
云南道地药材灯盏花管用吗
宝宝发烧反复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