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被灌输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1-06
我们总是被灌输:要好好工作、要加倍努力、要获得更多成就,只有这样才能有好日子过,才能开心快乐幸福。然而真是这样吗?与在未来懊悔人生相比,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决定我们未来幸福与否的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哈佛大学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人文研究总结出版
19 8年,当时的学术界主要还是关注于病理学的研究,诸如人为什么会生病等。当时的哈佛大学卫生部主任阿伦·博克(Arlie Bock)教授在递交给校长詹姆斯·科南特(James Conant)的一份报告中,提议要扩大校卫生部以及校医生的职能范围。他想要研究的问题也更加明晰:先天条件与后天培养哪个更重要;性格和健康有着怎样的联系;精神疾病与生理疾病是否可以预测;身体因素是否会影响职业选择等。
他的计划得到了支持,于是一项哈佛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人文研究得以开展。这项几乎贯穿人的一生的研究,也几乎包含了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婚姻、职业、成长等,用一句话来说:这不是一项关于“人究竟可以多幸福”或“什么才是人生幸福的关键”的研究。
研究人员选择了268名当年正在哈佛就读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就读于顶级名校,前程远大,但不足以支撑起整个研究内容。于是20世纪60年代末,哈佛法学院的教授谢尔登·格卢克从波士顿贫民区选出了456名家庭贫困的小男孩。
但研究人员觉得数据还是不够全面,早在1920年,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开始对大约1500名小学生进行研究。在特曼的研究对象中有672名女性。于是哈佛大学的研究组又借鉴了特曼的研究数据。
这么一来,整个研究群体就扩大到了2000多人,从贫困家庭到哈佛大学毕业生,甚至后来这些人的家庭对象尤其是配偶也参与到了这项调查研究中,这么一来这个研究也就更加完整,结论也更加丰富。
在长达70多年的研究历程中,被研究对象经历了各种丰富的人生,毕业、就业、升职、二战、金融危机、家庭变故、离婚、失业……研究者也汇总了几十万份资料,甚至连项目负责人都换了4任。
他们也得出了许多看似有趣实则会深深影响人的一生的结论,比如:收入方面,智商在110至115的男性与智商150以上的男性并没有明显区别。在“亲密关系”这项上得分最高的 58个人,平均年薪是24. 万美元。得分最低的 1人,则平均年薪没有超过 10.2万美元。在事业上,童年时与母亲的关系会影响男性工作效率。并且感情的高分的人们事业成功的概率要高出 倍。人50岁以后的健康状况就和基因关系不大了,更多受之前养成的习惯影响。影响离婚率最重要的因素是酗酒,但离婚并不像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对人生有害。
随着资料的积累以及对资料的新的分析,研究人员也会将整个研究成果总结出版,最近一本,就是这本《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Triumphs of Experience)。这本书的作者,是本研究的第三任负责人哈佛大学的乔治·维兰特(George E. Vaillant)教授,作为成人发展研究的先驱之一,维兰特教授主持哈佛人发展研究课题长达 5年。
在这本《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中,维兰特教授简单介绍了哈佛大学人文研究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利用研究资料和数据从儿童和青少年、人的成熟、婚姻与家庭、健康与长寿、人生的意外发现等诸多方面对影响人生各个环节的重要因素进行了总结,简述了几十位参与研究者或坎坷或幸福的一生。在阅读这些结论和故事的同时,对我们的当下生活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提示。
人生只有一次,生命不能重来,但我们可以看到参考答案。
《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
【基本信息】
书名: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
作者:(美)乔治·维兰特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装帧形式:平装
定价:48.00元
ISBN:
一、内容简介
如果让20年后的你给现在的你提建议,你认为会是什么?
在我们的人生中是什么让我们保持健康和幸福?
我们总是被灌输:要好好工作、要加倍努力、要获得更多成就,只有这样才能有好日子过,才能开心快乐幸福。然而真是这样吗?与在未来懊悔人生相比,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决定我们未来幸福与否的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19 8年,哈佛大学开展了一项哈佛史上时间最长的人生发展研究,跟踪记录了268名哈佛毕业生和456名贫困家庭的男孩,后来研究又引入了斯坦福大学教授刘易斯·特曼对1500名学生的研究记录,其中有672名女性。
在《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这本书中,经过对这2000多人的一生记录的研究和总结,维兰特教授得出了许多看似有趣实则会深深影响人的一生的结论,比如,童年时有充足母爱的男性比童年缺乏母爱的男性每年多挣8.7万美元;在事业上,童年时与母亲的关系会影响男性工作效率;影响离婚率最重要的因素是酗酒,但离婚并不像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对人生有害,等等。
这个漫长的、几乎贯穿人的一生的研究,对我们的人生的每个阶段进行了总结,解答了那些会影响我们人生幸福和健康的因素是否真的很重要。我们在看到众多人生故事的同时,也更明白活在当下的意义。
站在未来看现在,人生虽不可重来,但我们可以看到参考答案。
二、作者简介
乔治·维兰特,哈佛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心理分析学家,精神病学家,成人发展研究的先驱之一,主持哈佛成人发展研究课题达 5年。
著作包括《快乐活到老》(Aging Well)、《酗酒的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Alcoholism revisited),以及成人发展研究领域的经典《怎样适应生活:保持心理健康》(Adaptation to Life)。
三、目录
01时过境迁,记忆改变
02实践揭示真理——用什么来衡量人生
0 哈佛大学格兰特研究那些事儿
04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对人生的影响
05人生的成熟
06如果你有一个爱你的人
07活到90岁
08应该如何应对这个世界
09酗酒要比你知道的还严重
10人生的意外发现
11持续的总结总能带来惊喜
附录
附录一:采访安排
附录二:波士顿贫民区男性研究对象与特曼女性研究对象
附录三:童年评估量表
附录四:成人发展量表
附录五:显性大学人格特征
附录六:事例人物介绍
四、序+精彩内文
以下一部分试读,希望可以引起您的共鸣
哪些变量最能决定人生
我们验证了表2.2中列出的17个预测变量与成功之间的关系。10个先天条件方面的变量代表了早期研究人员的观点, 个社会经济方面的变量代表现代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可能也是《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的观点),最后4个人际关系方面的变量代表关系理论家和动物行为学家的观点。
我承认最后这4条人际关系方面的变量选择得不太精细,但是我们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在“十项指标”法之后得到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变量当然不能作为预测变量。另外,表2.2也体现了每个变量和“十项指标”总分之间的联系。
从表2.2可以看出,10个先天条件变量和 个社会经济变量与成功关系不大。与早期研究者信奉的“体格决定论”相关的两个变量(体育型体质和男性体征)与成功之间的联系根本一点都不显著, 个社会经济变量也是一样。家族酗酒史、抑郁病史以及家族平均寿命与80岁时的“十项指标”总分不相关。
格兰特研究在挑选受研究对象时非常看重善于社交、外向的性格(参见第 章),但结果证明这种性格与成功也没有联系。(然而最后一章会讲到,用复杂的心理学方法评定出来的“外向型”性格的确非常重要。)事实上,1 个先天条件和社会经济变量中,只有4个与“十项指标”总分联系显著,而且仅仅与“十项指标”中零散的一两项联系显著。所以说,先天条件和社会经济变量与成功之间的关联比较弱,而且不成体系。
然而,人际关系方面的4个变量对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每个变量都至少可以预测“十项指标”当中的6项,4个变量合起来对整个“十项指标”都有重要意义。另外,4个人际关系方面的变量中,每一个都与其他 个联系相当显著,说明它们之间存在共性。总之,形成亲密关系的能力决定着受研究对象各个方面的成功,正如表2. 所示。
有具体的例子可以让这些抽象的结论更加易于理解。比如,我们发现,就所得最高收入来说,智商110~115的受研究对象与智商150以上的受研究对象没有显著差别,体育型(肌肉型)体质的受研究对象与瘦型体质和胖型体质受研究对象没有显著差别,来自蓝领阶层家庭的受研究对象与来自上层阶级的受研究对象也没有显著差别(参见表2.2)。
另一方面,年少时与兄弟姐妹关系良好(幸福童年的其中一个因素,参见表2.2和附录三)的受研究对象年均工资比那些与兄弟姐妹关系不好或者根本就没有兄弟姐妹的受研究对象高出51000美元(按2009年美元价值来算)。来自温馨家庭的受研究对象年均工资比来自不和睦家庭的受研究对象高出66000美元。受到母亲关爱的受研究对象年均工资比没有受到母亲关爱的受研究对象高出87000美元。
在亲密关系方面得分最高的58名受研究对象入选《美国名人录》的可能性比一般受研究对象要高 倍,这些受研究对象在55岁到60岁之间最高收入的平均值是24 000美元/年(按照2009年美元价值计算)。
相比之下,在亲密关系方面得分最低的 1名受研究对象最高工资的平均值只有102000美元/年。应对方式最成熟的12名受研究对象的平均最高工资达到惊人的 69000美元/年,应对方式最不成熟的16名受研究对象只有159000美元/年。这些变量与受研究对象晚年时期的幸福有着同等显著的联系。
所以我当年在受访时不假思索提出的观点是成立的。后天培养比先天因素更重要——至少更能促进“十项指标”所代表的晚年时期的成功。而后天培养方面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充满关爱的环境(温馨的童年成长环境,参见附录三)。这也是值得探讨的一点,待会儿我会用一个受研究对象的人生故事来解释这一点,并解释前面提到的这些结论在现实中是如何体现的。但首先我想做一点说明并在讲故事之前说一点题外话。
在整本书中,我似乎一直在说精神健康的人比精神不健康的人性格更好。这似乎有一点责备受害者的嫌疑,但其实这个观点并不涉及道德评判。这个观点只是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吃饱肚子(包括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的人更能为别人着想,遭受饥饿(包括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之苦的人更容易采取自我保护的策略,更容易在受到伤害时发动攻击。
题外话:对于体格决定论以及早期研究者的其他观点,我一直都没有盲从。还记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体质医学和人类体格学主导着理论界,持种族优越论的可不只是德国人。然而,我在探索“十项指标”法的时候其实还是属于整个格兰特研究的一分子,也受到其他研究人员的影响,再加上手头就有大量的相关资料供我使用,因此我还是决定验证一下体格和军官潜质之间的关系,验证一下这个在当时被奉为圭臬的观点。
“二战”结束时,有的格兰特研究对象被提拔为少校,而有的却还是二等兵。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别?研究结果显示,受研究对象退伍时的军衔与他们的体格、父母的阶层、自身的耐力甚至智力都没有多大关系。真正与军衔有关系的是童年时温馨的家庭环境以及他们与母亲、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在27名童年最温馨的受研究对象当中,有24名都至少当上了中尉,有4名当上少校。相比之下,在 0名童年最凄惨的受研究对象当中,有1 个人连中尉都没有当上,而且没有一个当上少校。优秀的军官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军官的好苗子,也不是因为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苦练身体素质所以才成为军官,优秀的军官是从温馨的家庭中培养起来的。这个研究结果肯定会让人体人类学家欧内斯特·胡顿(Earnest Hooton)(参见第 章)大吃一惊,他是受格兰特研究邀请为我们的研究写下第一本书的人。
我讲下面这个故事是因为它能给我们很多启示。第一,光有观点是不够的——无论我们多么坚持自己的观点,也需要去验证它。
第二,如果我们不利用信息的话,信息也就不能发挥价值。我通过实验,解决了格兰特研究从一开始就面临的一个问题,然而我所用到的数据已经存在了大约70年了。
第三,纵向研究可以让我们避开很多陷阱并摆脱研究方法和视角方面的难题。纵向研究让我们更加灵活,我们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一些旧问题重新发问,也可以针对过去的数据提出一些新问题。这是这本书中很重要的一点,我会反复强调。
书评:
哈佛持续76年跟踪700人一生:什么样的人活得更幸福?
【我们越来越痴迷于社交络,可以不断地为陌生人点赞,与一块冰冷的屏幕日夜不离,和140字的段子交流内心,却未曾努力打开我们的心扉,和真正那些需要我们也被我们需要的人,来一场坦诚相对的谈心…】
事要从19 8年说起,那一年,时任哈佛大学卫生系主任的阿列·博克(ArlieBock)教授觉得,整个研究界都在关心,人为什么生病、失败、潦倒,却没有人仔细研究一下,人如何才能健康、成功、幸福?于是,博克提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研究计划:追踪一批人从青少年到人生终结,关注他们的高低转折,记录他们的状态境遇,即时记录、滴水不漏。最终将他们的一生转化为一个答案:什么样的人,最可能获得人生的幸福?
这个计划选定的追踪对象,全部是当时哈佛大学的精英本科生,博克认为他们有很强的自制力对他们进行跟踪分析,一定能全面找到促使这群优秀年轻人,获得人生幸福的各种心理和生理素质。
带着良好的愿望,他组织了一支横跨各领域的科研团队,成员来自医学,生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和社会工作,甚至包括赫赫有名的阿道夫·迈耶。
基于医学记录、学业成绩和哈佛的推荐,研究团队选取了268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这些年轻人在当时堪称完美:他们是美国最好的大学里的学生,体格健壮,心理健康,学业优良。
和格兰特研究项目并驾齐驱的,还有一个名为“格鲁克研究”的项目。这个项目由哈佛大学教授、波兰裔美国犯罪学家谢尔顿格鲁克主持,研究对象包括456名,出生于波士顿附近贫困家庭的年轻人。他们大部分住在廉租公寓里,有的家庭甚至连热水也没有,受教育程度不高,父母也没什么文化。
最终,两个项目合并,这724名男性被全面追踪分析,组成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研究之一,TheGrant GlueckStudy。至今为止,这个项目,已经持续了70多个年头。相关负责人更替到了第四代。
每2年,这批人都会接到调查问卷,他们需要回答自己身体是否健康,精神是否正常,婚姻质量如何,事业成功失败,退休后是否幸福。研究者根据他们交还的问卷给他们分级,E是情形最糟,A是情形最好。
每隔5年,会有专业的医师,评估他们的身心健康指标。每隔年,研究者还会亲自拜访,通过面谈采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目前的亲密关系、事业收入、人生满意度,以及他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是否适应良好。
这724名男性可谓是,“史上被研究得最透彻的一群小白鼠 ”,他们经历了二战、经济萧条、经济复苏、金融海啸…他们结婚、离婚、升职、当选、失败、东山再起、一蹶不振…有人顺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人自毁健康早早夭亡。
这里面包括形形 的人,也记录形形 的人生。其中有不知名的商贩走卒,也有后来成为民权运动家的领袖,甚至还有国会议员,和一名总统,那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肯尼迪。
现如今,这群人里面,还有许多人健在,已是90多岁高龄,项目能持续如此之久,连哈佛自己都深感意外。70年间,相关负责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将追访的资料整理成书籍,作出一些概括性的结论。最近一本,便是2012年的,《Triumphs of Experience》。
那么,七十多年来,几十万页的访谈资料和医疗记录,最终给了人们怎样的启发呢?究竟什么样的人,最终能够比别人活得更有幸福感?2015年,项目第四代主管,哈佛医学院教授Robert Waldinger,在TED上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是社会名望吗?是财富的拥有程度吗?还是获得世俗社会眼里,所谓的巨大成功?不,幸福和它们没有直接关系,经过70年的研究分析和观点提炼,哈佛大学告诉我们:只有好的社会关系,才能让我们幸福、开心。
无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也好,还是从贫民窟走出来的人也罢,不管你是风光万丈,还是碌碌无为,最终决定内心是否有充足幸福感的,是我们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而好的社会关系,总的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孤独寂寞是有害健康的。那些跟家庭成员更亲近的人、更爱与朋友邻居交往的人,会比那些不善交际离群索居的人,更快乐、更健康、更长寿。那些“被孤立”的人,等他们人到中年时,健康状况下降更快,大脑功能下降得更快,也没那么长寿。
其次,关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有多少朋友、是否结婚,这都不是最关键的决定元素。最让人感到受伤和不幸的,是人生中的龃龉、争吵和冷战。互相伤害、没有爱情的婚姻,带来的危害会比离婚更加致命。
参与者中,一对最幸福的夫妻说,在他们80多岁时哪怕身体出现各种毛病,他们依旧觉得日子很幸福,可以互相依赖。而那些婚姻不快乐的人,哪怕有一点不适,坏情绪就会把身体的痛苦无限放大。朋友之间亦是如此,不要追求数量的多少,该看两人是否趣味相投。
再者,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保护我们的大脑。如果在80多岁时,婚姻生活还温暖和睦,对另一半依然信任有加,知道对方在关键时刻能指望得上,那么记忆力都不容易衰退。反过来,那些无法信任另一半的人,身体很快就会走下坡路。当然,幸福的婚姻并不意味着从不拌嘴。有些夫妻,八九十岁了,还天天斗嘴,但只要他们坚信,在关键时刻能依赖对方,那这些争吵顶多只是生活的调味剂。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结论,可以为我们带来启发:当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一个人金钱上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与他人的关系水平;一个拥有“温暖人际关系”的人,在人生的收入顶峰(一般是55到60岁期间)比平均水平的人每年多赚14万美元;
智力水平在之间的人与150以上的人,在收入上没有明显差别;儿童时代受到良好母爱关怀的人,平均比没有母亲关怀的人,每年多赚87000美元;孩提时代和母亲关系差的人,年老后更有可能换上老年痴呆症;在职业生涯的后期,一个人儿童时代和母亲的关系,与他们的工作效率正相关;童年受到父爱关怀的人,成年后的焦虑较少。
既然和睦的人际关系,对我们人生的幸福,有着如此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什么我们偏偏就做不到呢?我们时常会因为有口无心的话,陷入失去理智的争吵…
我们花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记恨、愤怒乃至嫉妒他人。我们从琐碎到不能再琐碎的小事上,不断壮大我们的负能量和怨恨,为了不值一提的事互相指责。而这些宝贵的时间,我们本该可以拿来陪伴家人,与朋友远行,与恋人看一场电影…
我们越来越痴迷于社交络,可以不断地为陌生人点赞,与一块冰冷的屏幕日夜不离,和140字的段子交流内心,却未曾努力打开我们的心扉,和真正那些需要我们也被我们需要的人,来一场坦诚相对的谈心…
对于陌生人,我们保持友好,可对于最亲近的人,我们反而用尽了狰狞与恶劣。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基于信赖与爱,对方终会原谅我们。而我们却严重地忽略了,自己的言语之失,冷漠以待和长期疏远,最终会让每一份原本可以和睦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直至彻底丧失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而往往,我们自负,走捷径,宁愿花巨大的精力在工作上,以功利的目的去结交各路人群,却不肯花更多的时间,用在维护和经营一段,“毫无用处”的人际关系上,并以为很多事仍在我们的控制之中,全然未曾察觉到我们早已失去了什么。
李安在电影《饮食男女》中,借父亲之口说道:“一家人,即便是各过各的日子,但只有家人之间心底的那份顾忌,才让一个家有家的意义。”推而论之,爱情、友情,莫过如此,短短的“顾忌”二字,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又有多少人是全心全意做到了?
在TED演讲的最后,Robert教授说,在研究的一开始,不管贫穷或富有,年轻人都十分坚信,名望、财富和成就,是他们过上好日子的保证。而当他们苍苍老去,回顾自己的一生,他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100多年前,马克·吐温回首自己的人生,写下这样一段话,那是对我们最好的启示:“时光荏苒,生命短暂,别将时间浪费在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
除了孤独之外,还有哪些事更要命
过去一年,许多热词成为一个个标签被贴在不同的人群身上,成为朋友圈的热词,比如“油腻中年”“中年少女”“90后空巢青年”“佛系青年”等
与之相对的,“孤独”成为一个热词,许多畅销书作家都推出以“孤独”为主题词的作品,与爱、自由、生命结合,把孤独推成了一种流行,几乎各个年龄阶层都在品味孤独。
无论是黑色幽默式的“空巢青年”还是逼格满满的“孤独”,各种丧文化和低欲望,虽然所标识的人群不同,但背后都是代表者各个年龄层次的时代焦虑。然而无论是自嘲还是自豪,孤独本身对人生并不是一件好事。
19 8年,当时的学术界主要还是关注于病理学的研究,诸如人为什么会生病等。当时的哈佛大学卫生部主任阿伦·博克(Arlie Bock)想要研究的问题也更加明晰:先天条件与后天培养哪个更重要;性格和健康有着怎样的联系;精神疾病与生理疾病是否可以预测;身体因素是否会影响职业选择等。
于是一项哈佛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人文研究得以开展。这项几乎贯穿人的一生的研究,也几乎包含了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婚姻、职业、成长等,用一句话来说:这不是一项关于“人究竟可以多幸福”或“什么才是人生幸福的关键”的研究。
研究人员选择了268名当年正在哈佛就读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就读于顶级名校,前程远大,但不足以支撑起整个研究内容。于是20世纪60年代末,哈佛法学院的教授谢尔登·格卢克从波士顿贫民区选出了456名家庭贫困的小男孩。
但研究人员觉得数据还是不够全面,早在1920年,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开始对大约1500名小学生进行研究。在特曼的研究对象中有672名女性。于是哈佛大学的研究组又借鉴了特曼的研究数据。
这么一来,整个研究群体就扩大到了2000多人,从贫困家庭到哈佛大学毕业生,甚至后来这些人的家庭对象尤其是配偶也参与到了这项调查研究中,这么一来这个研究也就更加完整,结论也更加丰富。
在长达70多年的研究历程中,被研究对象经历了各种丰富的人生,毕业、就业、升职、二战、金融危机、家庭变故、离婚、失业……研究者也汇总了几十万份资料,甚至连项目负责人都换了4任。
最近,这个项目的第四任负责人,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沃尔丁格(Robert Waldinger)的TED演讲《什么是美好生活:哈佛史上最长的幸福研究》(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中文有译成《什么是幸福》)中,将一些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其中就恰好有关于“孤独”的。他的三个结论是:
1.单身狗没有什么好结果。抱歉,智能翻译的问题,他的原话应该是:社会关系对我们是有益的,而孤独寂寞有害健康。
2.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宁可单着。低质量社交不如高质量独处。(原话是:不是你有多少朋友,也不是你身边有没有伴侣,真正有影响的是这些关系的质量。)
.单身狗更容易痴呆。(原话是:幸福的婚姻不单能保护我们的身体,还能保护我们的大脑。)
其实孤独并不是我们独有的社会现象,罗伯特·沃尔丁格教授说:“长久以来,每5个美国人中就至少 有1个声称自己是孤独的。”
“我们发现,那些跟家庭成员更亲近的人,更爱与朋友、与邻居交往的人,会比那些不善交际、离群索居的人,更快乐,更健康,更长寿。孤独寂寞是有害健康的。那些‘被孤立’的人, 跟不孤单的人相比,往往更加不快乐,等他们人到中年时,健康状况下降更快,大脑功能下降得更快,也没那么长寿。”
“整天吵吵闹闹,对健康是有害的。比如成天吵架,没有爱的婚姻,对健康的影响或许比离婚还大。而关系和睦融洽, 则对我们的健康有益。”
无独有偶,美国杨伯翰大学研究人员也分析了218项有关孤独对健康的影响,涉及400万人。研究发现,和拥有良好社会关系的人相比,孤独的人早亡风险高达50%;患中风或心脏病的可能性比其他人高约 0%;朋友少的人寿命会少6年……
既然亲密关系对我们如此重要,影响一生的幸福感,为什么我们意识不到?我们花费更大的精力在赚更多的钱,忙到没有时间陪爱人和孩子,在忙到烦躁时甚至会对家人发脾气,然后说“我这么累都是为了这个家”,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吗?
我们在络上调侃“油腻”“空巢”,用各种段子和直播消磨时间,却忘记对亲人的一声问候,与久未谋面的朋友进行一次交流,感觉内心孤独得无以复加,又告诉自己孤独是一种很美好的事情。
我们信奉实用主义,学会应对领导、应对客户、应对同事,但却忽视了家庭中的亲密关系,将所有的正面情绪留给工作,负面情绪留给亲人,美其名曰专业精神或工匠精神。
在演讲的最后,罗伯特·沃尔丁格教授说:“幸福和睦的婚姻对健康是有利的,这是永恒的真理。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办不到呢?因为我们是人类。我们总喜欢找捷径,总想一劳永逸,找到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人际关系麻烦又复杂,与家人、朋友相处需要努力付出,一点也不高大上。而且需要一辈子投入,无穷无尽。在我们长达75年的研究中, 那些最享受退休生活的人,是那些主动用玩伴 来替代工作伙伴的人。就像开头我说过的千禧一代一样,我们跟踪研究的很多人 在年轻的时候坚信名望、财富和成就是他们过上好日子的保证。但在75年的时间里, 我们的研究一次次地证明,日子过得最好的, 是那些主动与人交往的人,与家人、朋友或者邻居。”
当然,这项长达70多年、花费无数哈佛研究人员时间和精力的研究得出的成果绝不仅仅如此,他们也出版了很多专著,最近的一本,就是由主持这项研究长达 5年的乔治·维兰特(George E. Vaillant)教授所写的《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Triumphs of Experience)。
在这本《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中,维兰特教授简单介绍了哈佛大学人文研究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利用研究资料和数据从儿童和青少年、人的成熟、婚姻与家庭、健康与长寿、人生的意外发现等诸多方面对影响人生各个环节的重要因素进行了总结,简述了几十位参与研究者或坎坷或幸福的一生。在阅读这些结论和故事的同时,对我们的当下生活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提示。
一个多世纪前,马克·吐温回首自己的人生,写下这样一段话:“时光荏苒,生命短暂,别将时间浪费在 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
(:王怡婷)
黄褐斑怎么形成原因快速治疗感冒鼻塞的药
快速止泻吃什么
- [抒情散文]270名工人全返岗,青浦这家企业停建率达到100%
- [抒情散文]莱克稳居2021年空气特别设计品牌三甲,激发国内企业品牌建设积极性
- [抒情散文]这项笔试重启!都昌招85人!
- [抒情散文]宝宝出生后不哭,医生为什么要“打屁股”?看下回这篇你就清楚了!
- [抒情散文]总分毕业设计!男生用1400斤钢筋铸工人雕塑:向父亲和建造者致敬
- [抒情散文]美国一导航系统前往月球途中失联
- [抒情散文]关乎大资金动向!科创板“芯片”指数来了,42只样本股名单公布;上交所几大指数也调整,腾讯、美团等权重
- [抒情散文]高油价“我家”?“三桶油”市值,一天蒸发近千亿!21天狂揽15板,这只股今天却跌停!芯片板块,逆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