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引起文艺界好评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2-03

作家窦红宇长篇小说《斑铜》在《十月》2011年第三期长篇专号上发表,即刻引起文艺界好评,同时,由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月出版发行。
《斑铜》是以云南曲靖会泽这片红土地的历史文化、环境为写作背景(小说里把会泽化名为远平)而创作的。当地盛产铜矿,民间出现了许多能工巧匠、制铜大师,尤其是张家的传人,成功地炼制“大铜钱”即“钱王”以及“斑铜”即“神器”。通过这一以铜为内核的传奇故事,再度呈现了“钱王之乡”“斑铜之地”制铜炼铜的传奇经历,描写了乌蒙山会泽儿女可歌可泣的爱恨情仇和变化莫测的身世命运,讲述了扣人心扉的战斗场面和凄美柔肠百般的爱情故事,挖掘了人性深处的至爱至美,通过巧妙而独特的角度给读者呈现了会泽的历史文化。主题鲜明、厚重、深远。
云南乌蒙山会泽县,真的有“钱王”吗?小说中的“神器”斑铜,究竟是什么?或者说,那大铜钱“钱王”,那神器斑铜,到底是如何炼成的?带着这些问题,我打开了《斑铜》。
《斑铜》具有出奇的阅读快感。
开卷即被吸引,一气读完。可以说,《斑铜》是近年来我读过最吸引我的小说之一。
别具一格的语言。读得出来,小说的叙述方式,那种简洁的语言模式,带有清话本小说式的精炼语体,张弛有度;古今相容的叙述方式,半文半白的语言模式,高度浓缩的短句,使小说情节急促紧凑,给人一种诗意般的享受,字字有意,句句有情,字里行间透出美感、通透感、节奏感、韵律感,越发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显然,作者不愿意用常态语言写作《斑铜》,而是有意回归传统,文学的传统,语言的传统。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我读时觉得语言很绝,借几个作家朋友在曲靖相聚时,与《斑铜》作者窦红宇交流起来。他说,他想起一个会泽老农站在田地里,手捏锄头,头顶蓝天,跟作者讲述村里一个女人的故事的情景。为啥一个不识字也不懂西方文学思潮为何物的老农,讲述的故事是那样地吸引他?原来,老农讲故事的语气是土得掉渣的,是来自于中国几千年的讲述传统,以朴素的语言在吸引听众。显然,窦红宇的意图很明显,失去传统的语言和口气,还会有吸引力吗?用一些远离生活的语言还会有吸引力吗?用一些西方传过来的“二手货”语言还会有吸引力吗?跟风仿写的不良倾向会吸引人吗?
原来,《斑铜》的语言就是窦红宇特色,每个章节诗词巧妙的结尾,犹如一桌丰盛的文字大餐,一品即刻令人如痴如醉,回味无穷。
譬如开篇张家携大铜钱“钱王”上路:“迢迢前行路,清清满山曲。身去心犹在,一吟与天知。”从远平到白雾,白雾是第一站,此去京城,必须经过。作者描写“阳光尽情洒落下来,让这个小镇像是被一盆清水冲刷过,处处透亮、清新的样子。爬上山梁,举目四望,炊烟在小镇的间间屋顶上升起,清风一送,飘向山腰……”何其美哉!又如:“匆匆而过的时光,对于慧珍来说便是像一壶架在火上烧的水,水一滴一滴熬尽了,这春夏秋冬也就轮着煮了一回、烧了一遍。慧珍记得,她是用自己的眼泪把这些时光滴淌完的。泪一滴,光阴逝,泪两滴,霜雪飞。”当段骑龙与慧珍在江大海的帮助之下逃到大海草山,作者又对大海草山做了描述,可是精妙绝伦,美轮美奂。“雪是白茫茫一片,一眼望去,有如天降厚絮,盖住了那满山满坡的动静,可又掩不住那山势妖娆、风姿绰约之色……”“堂琅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山,一山接一山,山山相连……”读者读到这儿,真的醉了,醉到梦里,醉到月亮上。
作者叙述铸斑铜的时候,诗意如潮涌,生动的、浪漫的、形象的、抒情的、幽默的、悲悯的,甚至神秘的句式跃然纸上,让人心醉神醉。
文中充满了地域色彩的本土山歌,令人叫绝。如金焕焕的山歌,什么时候唱什么歌,烘托了氛围,点缀了故事的过门,也是挺出彩的。再比如红军离开远平北上,山歌唱到:“红军要走妹要留,苦荞粑粑包酥油。走到半路咬一口,妹的心肝在里头……”
小说里妙句多,我称为窦红宇语录。比如:“一根细伶伶黄焦焦的辫子了。”“体弱,人脉就弱。人脉弱,气势就弱。势弱,生意便越做越弱了。”“后院是湾湾的回廊,头顶是弯弯的月光,文薇生那天晚上就在这回廊和残月间走来走去心如刀割。”“一个女人,一辈子有一个男人死去活来地爱着,还有一个姐妹不弃左右地伴着,夫复何求?”……
作者的结尾很出彩,竟然借用女主人公张慧珍之手,把自己所做的《斑铜赋》作为这部长篇的结尾。这很大胆。可以说,几乎很少有人这样构思的。然而,本文作者这样写,恰恰符合了这部小说的贯穿始终的语言叙述方式,颇有些创新,成就了这最后一着妙招。仿佛,我们眼前出现了这么一幕栩栩如生的画面:女一号张慧珍展纸研磨,对月凝视,对心独语,一气呵成一篇《斑铜赋》,言辞铿锵,文采粲然:“……铜为心铸,心为德养,德为火炼,火为魂引……”《斑铜赋》来结尾,有戛然而止之效,达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艺术效果。真的,在当今模仿西方文艺理论创作小说成为一种时尚风潮的潮流中,窦红宇,这个红土地上长大的乌蒙汉子,扎根本土,深入民间,每一个细胞都注满了地气,他坚持特色,在决然回归的路上,走传统与西方文艺理论相结合的创作路子,独闯一片天地,显得弥足珍贵。
引人入胜的故事。好的小说是给读者说个好故事,没有一个好故事,就不必用小说的眼光去审视了。因为平时我们评判小说,我们往往纠结于小说情节是否精彩,人物是否立体感人。也就是说,一部小说是否成功,故事举足轻重。毫无疑问,《斑铜》就是一部实打实的优秀小说。小说的情节构思精致,总体布局十分艺术,展现了作者逆向思维的特点与出其不意的妙笔。尤其是那些有血有肉的细节,像大海里的波浪一般,一浪推一浪,使得故事高潮迭起,陡转旖旎,给人意想不到的出新、意外。
《斑铜》主要刻画了以张慧珍、段骑龙为代表的远平县英雄儿女敢作敢为、执着的理想追求,以及特定历史阶段造就的性格和多变的传奇命运,弘扬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有情有性的“铜道”精神,再现了人杰地灵的远平从大清末到解放的沧桑历史,演绎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作者开篇就拉住读者的眼球。全文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指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精悍而富有韵味。“这已是一九二三年的夏天,然在深处偏僻之地的远平人记忆中,他们是在这一年,才知道大清早已经灭亡的。”一个战乱的年代,一个出英雄的年代,一个出张慧珍、段骑龙的年代。
开篇,小说主人公男一号段骑龙就闪亮出场了,主人公最快出场是精彩小说的最佳取向。此时,远平县有两个大户人家要离开远平。一家是铸成大铜钱的张继铜家,另一家则是在远平走向没落的湖广会馆的文实天家。一家是练成大铜钱辉煌地离开,一家是败落黯然地离开。作者讲述的故事采用对比的方式就此徐徐展开。
作者具有丰富的有趣的想象力。远在滇东的会泽县,本与抗日之战斗无缘,然而作者妙笔生花,发挥想象的翅膀,让故事陡转旖旎,以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即红九军团当年经过乌蒙山会泽县,并带走了1500名会泽儿女,会泽成为红军长征历史上“扩红”最多的地区。)为切入点,让争强好斗、敢作敢为、心地善良的段骑龙加入红军,北上抗日,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抗日战斗故事。那么,革命英雄人物段骑龙与炼铜传人张慧珍的结合,就具有了鲜明的象征意义,或者说,把那在会泽历史深处沉默着的辉煌一时的铜文化与国家的革命历史结合起来,从而使小说烙上了历史的厚重感。
故事始终以远平县为磨盘中心,采用驴推磨的形式,任故事情节如何走向,都离不开远平,都离不开斑铜,都离不开张慧珍和段骑龙的情感发展走向。故事的结局给人希望,很温暖,极富正能量。张慧珍与段骑龙会于金钟山顶文昌殿前,读得读者与男女主人公一样思绪奔涌,感慨万千,好事多磨,正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给人希望的结尾是有温度的,我就喜欢这样的结尾。
人物分析。《斑铜》很精彩,之所以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欲罢不能,那是因为塑造了具体的、立体而丰满的、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斑铜》作者站得高,看得远,以远平县张家、段家、刘家、文家等几个大家族,以及远平的铜匠、山上的一窝土匪等不同阶层,不同的生活轨迹、不同人物命运交织,用一幕幕极具冲击力的冷暖画面,使得这些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围绕着神器“斑铜”,把一干人物善良、美好、朴实,或势利、凶残、丑陋的人性,演绎得淋漓尽致,剖析得入木三分,让读者反思、感悟。
掩卷沉思,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仿佛跃然眼前。《斑铜》出现的人物大大小小近七十人,尤其是塑造了坚韧善良勇敢的斑铜传人张慧珍、儿时是小混混后来成为英雄的段骑龙、凶残贪婪但良心未灭的瑶巧儿、土匪窝长大的有义气的江大海、小乞丐张三毛、敢爱敢恨有智慧的女红军英雄杨红、双重性格的文薇生、为爱而死又狭隘的洪生、顶尖炼铜高手金科、司炉精工张火、英雄交通员木桑等一干人物,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地刻画这些人物,用各种艺术手段对特定环境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无不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再值得提的是,这部小说在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立体丰满的女主人公张慧珍的形象的同时,如其他成功的小说一样,也刻画了一批让人难忘的女性形象,如瑶巧儿、杨红、金焕焕以及矿工的那些媳妇,使得小说《斑铜》色彩斑斓,极富可读性。
构架分析。当我们读完,不难发现,《斑铜》故事情节主要有几条主要线索。一是以斑铜的炼制为线索,二是以张慧珍、段骑龙的爱情故事发展为线索;或者,也可以说是一条是斑铜的炼制历史,一条是红军到会泽扩红开始后的革命斗争史;再说细一点,就是一个女人与制造神器的传奇,一群男人与红色历史的传奇,一座古城与百年往事的传奇。
我多次去过《斑铜》小说故事的发生地会泽,今年又被安排在会泽县参与驻村帮扶工作,对会泽有一定的了解。会泽斑铜正面记事资料不多,传人多数杳无音信,仅剩传人犹如大海捞针。《斑铜》作者在做了大量的调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围绕着斑铜任意翱翔。万丈高楼平地起,作者从会泽铜史中一个不经意的一个点上切入,就此拉开《斑铜》非常态的创作路径,下笔如行云流水,细节信手拈来,构筑起远平斑铜传人生命的辉煌诗篇。通过一定地域人物的深刻解剖挖掘,触及人性深处,让人性得以充分展示,彰显《斑铜》小说叙事的 。
小说叙事采用传统的多头推进的方式,交叉平行,彼此相容,花开几朵单表一枝等方法推进,形成一种蜘蛛网状的严密的人物关系走势,演绎着惊心动魄的斑铜传人故事。一个女人与制造神器的传奇,指的就是女主人公张慧珍,她似乎与中国传统女性有决然的不同却又具备着相同的善良温柔特质;她生逢乱世却不柔弱随风倒,而是继承了父亲炼制大铜钱的精神,炼就了与乌蒙汉子一样勇于担当的刚强、坚韧的性格,全身流淌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常言乱世出英雄,时势所致,她最终成了一个斑铜艺术的化身。
当男一号段骑龙随红军北上后,留在远平的女一号张慧珍会怎样呢?
作者构架从下卷开始,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传统叙事方式,分别以女主人公张慧珍和男主人公段骑龙齐头并进,两条线遥相呼应,那边唱来这边和,给阅读者呈现出两幅完全不同的两重天风景。依靠这两条主线,作者采用彩线穿珠法,将众多支线如一个个珠子穿起来,这些支线就是文薇生、刘保中等几大家族谱系形成的。读的时候,娓娓道来的细节,引人入胜,让人毫无疲劳感,视觉上有一种新奇的画面变换感觉。
《斑铜》是一部艺术的地方史诗。
之所以说《斑铜》是一部艺术的地方史诗,那是因为该作品突出的地域特色。故事里发生地远平县,原型就是滇东大地的会泽县。在这片人杰地灵的红土地上,有着传奇色彩的闻名中华的铜匠,有着几百年炼制斑铜的灿烂历史文化名城。小说故事就发生在这儿,以“斑铜”这一神器为故事引擎切入,描绘了铸铜业圈内人的辛酸生活、情感、身世、命运和归宿,再现了远平古城从清初到解放的这段历史画卷。
清乾隆四年,清政府每年从滇东北远平一带运铜进京四百万斤。乾隆五年,达六百三十三万斤。后来,清政府特批,在远平设立铸钱局。于是,各省会馆相继出现在远平县城内,各路商贾云集,闹热繁杂,一派繁华景象。所以,作者以此为背景材料,经过艺术构思,一幕艺术的地方史诗拉开了帷幕。远平为啥繁荣?因为早在康熙五十四年,“他们在这儿开办铜业,打通北上驿道,采铜、铸铜,运送进京,保大清铸钱之铜料源源不断,为大清银道之畅行、钱币流通之便利、集市贸易之繁荣,为滇铜万里京运三百年,立下旷世之功。”

共 6786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云南知名作家窦红宇先生长篇小说《斑铜》赏析,读来令人眼睛一亮,这是一篇很有深度、很正点、很吸引人的赏析。虽然我没有读过《斑铜》这篇小说,但是我从作者的赏析中却读到了《斑铜》这部精彩小说的很多亮点。这些亮点集中起来,便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间悲喜剧。说实在的,我已产生一种阅读该小说的欲望。一篇好的小说,读过之后,能让读者念念不忘,并精心写出精彩赏析,可见这篇小说《斑铜》的厚重非同一般。本赏析作者分别从几个方面来抽丝剥离般,层层剖析。第一点从小说的背景开始,交代了小说发生地点、时间,尤其是地域特色:当地盛产铜矿,民间出现了许多能工巧匠、制铜大师,尤其是张家的传人,成功地炼制“大铜钱”即“钱王”以及“斑铜”即“神器”。通过这一以铜为内核的传奇故事,再度呈现了“钱王之乡”“斑铜之地”制铜炼铜的传奇经历,描写了乌蒙山会泽儿女可歌可泣的爱恨情仇和变化莫测的身世命运,讲述了扣人心扉的战斗场面和凄美柔肠百般的爱情故事,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爱恨情仇的故事。第二点是别具一格的语言。小说吸引人,语言是首要的,小说作者窦红宇是用本乡本土的语言,让人亲切而熟悉。《斑铜》里的语言富有窦红宇特色,小说语言描写栩栩如生,形象生动。随时出现诗词,读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人赏心悦目。第三点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斑铜》小说人物众多,但小说作者却写得各有特色,每一个人物背后都有故事,串联在一起,便是活生生的小说。在历史风云的衬托下,彰显出人物的命运与人生,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小说情节的悲欢离合。使得故事高潮迭起,陡转旖旎,给人意想不到的出新、意外。第四点是人物分析。评析作者从小说主要人物身上挖掘出亮点,让人物与小说相互辉映,从小说人物上突出名族的气节,中华儿女的美好品质。第五点是构架分析,作者熟读这篇小说《斑铜》,从而将小说评析的头头是道,让人读来层次分明,引起读者们的共鸣。从小说的运用笔法,人物心理活动,写作技巧方面一一评析,令人佩服!这些历史的岁月里,诉说着会泽的沧桑与风雨,历史文化的润泽,让这个会泽充满了厚重的底气与 。那久远的岁月慢慢走到读者们的眼前。作者行云流水的文字里是细腻的真情,文字是心灵的窗户,借文字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赏析条分缕析,开合有度,有重点,有取舍,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瞄准阅读的快感和地域特色两大方面,突出了作品的可读性及其对当地的重要意义,因而使得赏析文字有了厚度、深度、宽度。另一个方面,也彰显了作者对作品的尊重,如此细细品读,深入挖掘作品的深意,令编者佩服。欣赏佳作!问好作者! 倾情推荐阅读。【编辑:永远红梅】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2220004】
回复1 楼 文友: 2015-12-17 10:06:0 谢谢红梅,你的编者按精妙、强悍,关键在于都说透到位,虽然你过奖了,但读了挺开心的。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文笔十分了得。里面的诗词均为作者原创,地方作协开展读书活动,读了要写读后感,因此,有了这篇。已经修改了几遍啦!

再一次谢谢红梅!期待你的新作品!
2 楼 文友: 2015-12-16 2 :18:47 向山哥学习!祝山哥写出更多佳作,为山哥喝彩!
回复2 楼 文友: 2015-12-17 10:06: 6 与红梅共勉!
 楼 文友: 2015-12-17 00:10:59 我居然看完了。。。。。发现一处成语误用:美轮美奂貌似是形容建筑物的,用来形容文章是不准确的。
回复  楼 文友: 2015-12-17 10:08:04 谢谢小猴!你能读完我的拙文,我很开心。说明写得还是过得去,能让你读完。谢谢你的指出,那个词,我改一下。
4 楼 文友: 2015-12-17 10:55:41 本赏析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对原小说《斑铜》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评析,这是一篇较好的作品赏析范例,为写赏析的写手起到了引领作用。
问好山哥,祝山哥写作愉快!
回复4 楼 文友: 2015-12-17 1 :29:0 感谢秀子,这样的长篇小说,非常有味道。
5 楼 文友: 2015-12-17 1 :12:25 【题外话】
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从阅读审美情趣上説的,因此,写一篇赏析文字容易,但要写好一篇赏析文章不容易。一篇赏析文字的是不是写得好的标准,就是读者读过你这篇赏析文字,有不有想读的欲望,这是标准之一。所以,从这个层面出发,山地老师这篇文章,无疑是佳作。
2、话説回来,如果没有山地老师的介绍,假如我是云南人,甚至是曲靖会泽人,正好在报刊看到《十月》,这份国家级的杂志,刊登了窦红宇老师的《斑铜》这部长篇小説,我肯定会买,也会读。这是人之常情。
、我喜欢读赏析文章,尤其是喜欢读见解独到的赏析文字,好的赏析文字,有时会比原著更精彩,因为经历不同,理解的角度不同。

问好,祝福山地,佳作不断,生活快乐!
回复5 楼 文友: 2015-12-17 1 : 1:0 明月老师的见解,入木三分。赏析文字的标准。已被你说了个透。
喜欢,才写赏析文字。作者的作品,我很喜欢,爱不释手。作者又是我的好兄弟,自然品读、赏析!
谢谢你!明月老师!
6 楼 文友: 2015-12-17 1 :26:46 师兄的赏析这样精彩,想必文章更加耐人寻味。得空一定买回一本细读。
回复6 楼 文友: 2015-12-17 1 : 1:44 好啊,如画,你会喜欢的。祝福!
7 楼 文友: 2015-12-17 18:26:42 山哥发动投票时,我就纳闷,什么是斑铜?为什么叫斑铜?读了山哥的赏析文字,终于对作品有了粗略的了解,明白了作品名字的由来,也知道它有着厚重的内涵和底蕴,是一本值得品读的好小说,有时间定要搜来看看。山哥的赏析文字写得出彩,提纲挈领般,对读者了解和学习原作大有裨益。向山哥学习!
回复7 楼 文友: 2015-12-17 22:5 :12 要得,你不会后悔的,《斑铜》,很优秀!
谢谢落雪!
8 楼 文友: 2015-12-17 22:25:56 一般写赏析,都是对一篇文章喜欢的不得了,并且得读的相当透彻。山地老师给《斑铜》这样的长篇小说写赏析,可真是佩服了。从列举描写环境的句子,品尝到作品里,词句新颖别致,比喻贴切生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具有出奇的阅读快感。作者分别从小说的思路运作、构架方式、人物主次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真可谓是给再去赏读《斑铜》的读者,树立一路航标。学习了,老师!
回复8 楼 文友: 2015-12-17 22:54:54 月儿说得对,正因为我喜欢,所以读,所以写。
读完一点儿也不后悔,值得品读。
9 楼 文友: 2015-12-19 16:48:52 这篇没有精品,说实话很意外,虽然作为一篇优秀的赏析,确实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如说文章中有对作者的刻意拔高(生怕读者不知道窦是一名作家似的),因此存在不够客观之嫌,再比如在讲情节和讲结构的部分存在一定的重叠,技巧分析过多而淡化了主题分析等,但我仍在认为这篇赏析评论是相当的高水平之作,精品应该还是可以的,建议复审一波。
回复9 楼 文友: 2015-12-19 17:47:17 小猴的建议弥足珍贵。我现在就按你的意见修改。剔除刻意拔高的词语,在主题分析上再加一些,在结构分析去掉一些。
非常感谢你的宝贵的建议,我正不知此文弊端何在,经你一提,明白了过来
特别感谢!
回复9 楼 文友: 2015-12-19 17:47:50 抱歉:小侯
10 楼 文友: 2015-12-19 18:19:24 读了这部长篇小说,真的很震撼。一是地域的原因,身边天天见的人突然写出了在《十月》发表的大作,而这人就在自己身边,二十年前我就认识作者,那时我是体校的副校长,负责接待这位来采访我校运动员、获得世界竞走锦标赛冠军黎则文的年轻记者。当然那时我两个都很年轻,如今老矣;二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以及题材,是那么鲜活,是那么熟悉!可他写出来了!在当地引发了轰动,即使在文艺界,这部作品也是很有名气的。从认识的那天起,作者一直称呼我 朱大哥 ,本着对本土作者的热爱,对这篇著作的喜爱,我动了真情,写下这篇赏析,表达了我的那份心意!
谢谢前来点评的各位朋友!
谢谢给我建议的好兄弟小侯!月经迟迟不来的原因
咸宁中医牛皮癣医院
轻度脑梗死药物治疗可以选通心络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