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一隅故乡的沧桑岁月散文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2-12

摘要:从一个灰色为主色调小村庄,经过百年历程、沧桑岁月,变成了一个色残斑斓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家乡人在变,家乡的房子在变,还将为一个中国梦不停的变。 我的故乡是XJ市的一个边远村庄,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农民主要以杏、梨、桃、苹果、葡萄种植为生,春天到来,杏花粉红捷足先登,桃花俏丽普天而来,梨花白衣珊珊来迟,苹果绿叶丛中羞涩不败,还有那葡萄小花黄色纷呈,蜜蜂便云集到处,忙忙碌碌处处精彩。70%的农民已经不再耕作,成为有着农业户口工人,或在大小城市建筑工地、企业、厂矿,或在家乡附近的各式各样的地方,穿着已经城市化的风采,出行公交、自驾、至少电动车,住宅砖混结构,暖气、空调四季如春,络信息化已经覆盖,现代化的新式农村已经初具风貌。

(一)

这样美丽的地方,谁曾想到,起源于一个贫穷破落、荒凉无比,色彩暗淡的穷乡僻壤。

解放前,特别是日伪统治时期,在小农经济状态下,村子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他们靠天吃饭,如不遇天灾人祸,仅能维持生计。农民劳碌终年,除地租外还要纳税,交军粮,有种子欠饲料,若是留下来年的生产费用,就没有足够的口粮。这样每年都有半数的农户在来年下种时需借粮贷债,年复一年,总也翻不过身来。孤儿寡母,生活更加艰苦,没有正常收入,只得求亲靠友,解决临时困难。

由于收入低,大多数农户都得紧衣缩食,穿戴很简陋,一年四季有棉单两季服装的就算上等户了,并且用来缝衣服的粗布,都是农民自家生产、制作而成的。通过复杂的过程,生产棉花---弹成棉絮---纺成细线----浆线----织布----染色,成为僵硬厚布,没有柔软、弹性。那个时候,家里有个纺线车,织布机,就算混了的主,这些简陋的设备,经常要连续工作,好多人家排队轮作。

大部分农户冬夏一套服装,把夏季穿过的单衣加点棉花就当棉衣过冬。给谁做棉衣的时候,这人没有衣服穿,只得光着身子盖在被窝里。因长期穿在身上不能替换和洗涤,破损很快。大多数人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若是遇上灾害,人们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我们村子方圆百里都是沙质旱地,没有浇灌条件,只等天降甘露,才可以播种,所以有“七月十五”定旱涝的说法,意思就是只要每年七月十五以前下一场透雨,农民就可以播种,就能有一年收成,再晚,即便播种,也不能收获就冷了,生长期不够。

种植品种以高粱、谷子、黑豆、芝麻为主,如果透雨下的早,可以种生长期较长的作物,比如玉米,每亩地也就能收获两三石。冬小麦种植量很小,风险大,需要天时地利条件,播种期有墒情、春天有雨水,而且土地要肥沃,所以,只有那些地主、富农种一些自己吃。据说只有地主家的男人、孩子吃白面馒头,地主的女人们只能吃玉米、高粱面窝窝头,足见冬小麦的稀缺。

有少量土地的农民生活在温饱的边缘,只能种些填饱肚子的粮食,难吃,还能少吃一点,节约下来的粮食拿到集市上换取其他生活用品,油类、肉类或许在过年的饭桌上才可以看得见。租种地主家土地的穷人按照地主的要求种植谷类作物,一亩地收获一石七八斗,交租一石,剩下的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和明年的种子。孩子多的家庭,要种几十亩才能糊口,吃不好,劳动强度大,家里的主人累得面黄脊瘦,孩子皮包骨头,碰到自然灾害,就会欠下好多地租,卖儿卖女,生病无钱可治,生死听天由命。所以,秋收之后,总有爹娘带着孩子,沿路乞讨者,流落异乡,饿死街头。

那个时代的人们贫穷、就业渠道狭窄,很难找到可以挣钱的路子。多数家庭有点粮食,但不充裕,一家人一日三餐都是高粱面,玉米馇。早晨喝稀,中午用干,晚上吃 糊涂 ,不少人家是糠菜半年粮,多数人家是 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咸菜 。农户饲养的家禽下蛋不能自食,须集中起来到市上换回急需的日用生活品,诸如煤油、火柴和食盐等。

居住条件更差。少数比较富裕的农户能住上草泥房,但一般都是东西屋、南北炕、中间是厨房,又窄又小,老少三辈住一堂,很不方便。多数人家居住在矮小的地窝棚、小马架里。生活用品贫乏,就连日常生活所必须的锅、瓢、盆等有的人家也备不齐。四、五口人家一床被褥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户没有铺盖。到了夜间只能身上身下两条麻袋。有的户买不起炕席,只好睡在草上。穷苦农民盼子女,又怕生孩子,可大字不识的穷人不懂怎样控制生育,越生越穷,却越穷越生,恶性循环,生下的孩子缺少营养,多灾多病,因为没有看病的钱,孩子早早夭折甚多。

我们村刘家、尚家出了几家财主,大地主吃得膀阔腰圆、穿金戴银、绸缎裹身,无所事事。家里雇佣了家奴侍候,还雇了长工干活。几百亩土地租赁出去,秋收过后收进堆积如山的粮食。盖了大片的砖瓦房,可谓风光一时,家里养着壮丁,以防砸明火的、土匪闯进家来。

闫氏家族是坐地虎,是村里最早就有的姓氏,其他姓氏都是永乐二年朱棣迁民而来。闫氏家族大都家境殷实,且子孙在外谋职甚多,但没有地主老财。

我姓氏家族皆做百工,均为贫苦之人,尤其我这一枝脉,已经高出同龄人四个辈分,足见我的祖辈人等家境贫寒,熬到老大年龄,才讨得一房媳妇,再生育子女,已经落后于人,数代下来,辈分增高。二十几代繁衍至今,我之前有学问者甚少。前清之时,有一祖辈,略懂文字,家谱,民国年间再次誊抄。传到我手中再修家谱时,好多支脉,我已经没法连续,只能尽我所能,很难完美。

村里的建筑没有格局,七零八落,散落随意,乱七八糟。没有宽阔敞亮大道,弯弯曲曲,七拧八歪,不断走进死胡同。

据说当年我们村东面炮楼里的日本鬼子、皇协军三十余人,被八路军区小队引进村子,几个区小队员佯装逃跑,诱敌深入至一条羊肠般弯曲的死胡同,待敌人发觉有诈,遭到埋伏好的区小队员猛烈的攻击,全部击毙在小胡同里。区小队以少胜多,一度被传为美谈。

利于巷战,但不利于出行。那个时代,人们闲在,好走亲访友,一则在无聊的生活中找点快乐,二则借机可以吃到丰盛的饭菜。经常套上大车,全家人一起串亲戚,可是进得我们村的死胡同,连掉头也不成,只得卸下牲口,全家人推着大车倒回去,一家人穿的花花绿绿,老人小孩,喊着号子,倒推着车,好滑稽的一道风景。

(二)

解放后,村里的人都分到了房子和土地,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穷苦人成为土地的主人,劳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逐渐有了积累。餐桌上也有了馒头和炒菜,逢年过节,杀鸡宰羊,生活丰富起来。穿着也在变化,尽管还是粗布者多,但是有单有棉,甚至两单两棉已经普遍。

婚丧嫁娶,也有了场面,大锅熬菜,街坊邻里、亲戚朋友,相聚一起,趁此走动,联络感情,热热闹闹。但是婚嫁事大,主家往往承受不起,亲戚们带上馒头、娘家人带上枣花馒头,到主家帐桌上送上拜钱、随上礼钱,一块两块也是对主家的帮助。

但此时,农民个体生产模式在效率低下的层次运行,粮食生产潜力得不到开发。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既不没有照搬苏联模式,又要把握社会主义方向,于是新的模式不断被尝试。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农民从土地、工具的自愿入股的半社会主义集体组织,向完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转化。

这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尽管今天看来有些暗淡的一面,但总体来说那个时候的决策还是正确而伟大的,让历史进入到了崭新的一页。

那个时候,农业基本上没有机械化生产,大面积的种植、耕作只有靠集体化的力量,平整土地,开发荒地。农民愣是利用最简单劳动工具,一把铁锹、一辆独轮推车,推走了一座座小土山,填平了一条条沟沟壑壑,土地变得平平展展,一望无际。

毛泽东主席发出了 一定要根治海河 的号召。自1958年开始,海河流域人民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从上游到下游,从支流到干流,对海河水系进行了全面根治。上百万治河大军包括中小学生、家庭妇女也挥锨上阵,完成了大大小小一系列整修工程,从根本上对海河进行了治理,终于使海河旧貌换新颜。此等浩瀚的工程,愣是不花国家一分钱,上海河的民工挣得是生产队的工分,吃的是生产队的余粮,这样的奇迹,只有在集体化生产的模式下才能实现。

生产模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粮食的产出,带动了农林牧副渔各项产业的发展,农民生活进一步提高。但是与苏联关系的恶化,一度农民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正是集体化的力量,度过了难关。

相对来说,物资还是相当匮乏,所以国家有限购的办法,以稳定民心。粮食有粮票、买布有布票,还有油票、肉票种类繁多。

还好,我们村里人没有被限制住多少,家家分到足够的粮食,可以自己织些粗布,生产队分油,家家户户养猪积肥,割草养羊、养兔子,或卖,或过年杀肉改善生活,基本上吃穿不愁。只有家里孩子结婚,添置时尚一点的洋布衣服,被褥,资金、布票显得不足,大家相互接济,总能过的体面。

文革确实对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相处多年的乡亲们开始人人自危、相互为敌。话不敢乱说,气不敢大出,被压抑地喘不过气来。为了迎合上头的政治任务,不断有人被救出来批斗、游街。那种歇斯底里的呐喊,那种致人于地狱的狂言,令人胆战心惊。

“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把***批倒、批臭,叫他永世不得翻身。”

“以阶级斗争为纲。”

……

此时出生的孩子,起名也带着相当强的政治色彩,诸如:卫红、卫兵、文革、卫东、继红、……。

在文艺魔头江青的狂呼乱叫的声中,村子里开始排练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有限的几个剧目,被演来演去。舞台上、电影银幕上,都是相同的,久而久之,老百姓都能哼唱许多。如今,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们,老年文艺社团,流行歌曲不会唱,革命歌曲、样板戏唱段依然如火如荼,纵情歌唱。

1966年三月,我们家乡接连发生三次大地震,损失极为惨重。房屋倒塌怠尽,几乎夷为平地,残墙断壁,满目萧然。人们有了警惕性,搭起了窝棚,住进了地窨子。此后灾后重建,当时村里的干部、党员经过反复讨论,对未来农村的建设进行了规划,南北四排房一条横街,东西每20米一条纵路,七路三街的规划。如今村子的膨胀,已经九路四街的摸样。庆幸当时的领导们远见卓识,才有了今天的规范化街道。

当时的房屋建设,青砖表外墙,土坯垒内墙、承重墙、隔断,屋顶木质结构,内墙抹灰,这显然是土坯房的一大进步,在集体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迅猛发展,很快形成了一排排整整齐齐的青砖平顶三米左右的小房子,当时看来,也是非常美观的。

农民搬进新房,乔迁之喜,也是全家人的大喜事。“放鞭炮,进新房,房子新,心亮堂,社会好,全归党。……”顺口溜被广泛传颂,反映出老百姓的快乐心情和对共产党的感谢。

(三)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的春风席卷大江南北,神州大地,我们的小村庄也强烈的共鸣。人民公社集体化的生产模式表现出极大的惰性,土地联产承包到户,即所谓的大包干模式焕发了空前高涨的劳动积极性。乡亲们在自己的田里,出大力,流大汗,学习科学种田,精耕细组,挖掘出巨大的生产潜力,粮食两季产量从六七百斤一跃超过两千斤,一户农家的粮食产量相当于一个生产队,农业生产总值十倍、几十倍的跳跃增长。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我们村传统的酥糖瞬间蔓延方圆数十里的集贸市场,同时带动了小商小贩,经商意识浓厚非常,万元户在此时应运而生,标志着农民身价过万的时代到来。

农民穿着开始与城市接轨,年轻人的喇叭裤、统裤是一道乡间风景,被夸张地表现着,大喇叭口一尺有余,走在路上,横扫一面。“喇叭裤,扫大街,拖地板,搞清洁。”被看不惯的人讽刺的议论着,一时间传为笑谈。

到八十年代后期,我们村的鸭梨、雪花梨备受市场青睐,价格与小麦持平,产量是粮食产量的四至五倍,由此带动了果树种植量的猛增,其它品种如:桃、葡萄、苹果等也开始规模种植,为五年之后经济再一次跳跃式增长奠定了基础。

九十年代末,皇冠梨、绿宝石、水晶梨高端品种的大量引入,鸭梨双层套袋技术不断提高,使农民的收入不断翻翻。

2015年之后,葡萄的着色技术,梨果膨大技术的应用,提前了15日甚至一个月的上市时间,给农民带来极其可观的经济效益,赚的是锅满盆溢。

然而,拼命挣钱的农民形象,黑幽幽的脸膛,骨感的身材,弯曲的腰背,只有那丰收后灿烂的笑容,在地图般的脸上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农民没有别的消费方式,有了钱就翻盖新房,随着经济的增长,九十年代初,开始建筑更加坚固美观住房,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都用上,里面设套间,有了楼房的样子。装修紧跟城市步伐,刮膏、吊顶、灯池、地板砖、门窗包口、外墙瓷砖装裱,富丽堂皇。里面水电暖齐全,还设客厅、卧室、厨房、餐厅,家具、家电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更新。为了气派壮观,家家建筑高高门楼,精细装修,体现一个家族风貌。

0余年,青砖抗震小平房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悄然消失在历史的记录中,代之以高大威武的砖混结构的大建筑,一排排、一行行,整齐有致。线、络线,信息充斥的居住环境。

九条伸出南北的大路,四条贯通东西的大街均已硬化、绿化、美化、亮化,还有文艺活动中心,晚饭后,村民们闲暇地在明亮的街道上散步,快乐地挑起广场舞,生活与城市居民无异。

(四)

不经意当中,人们发现,家乡的老龄化日趋严重。学习优秀的孩子上大学,城市就业,家乡成了老家的概念。没有实现大学梦想的,也通过各种渠道,到企业、厂矿、商场、饭店,成了工人,或者到建筑工地打工,农民身份但是不种地。留下土地由五十岁以上的老人耕种,留足口粮一家人共享,卖出剩余产品收入老辈口袋,以备养老、治病应急所需。小两口上班收入则进入小家庭囊中,可谓小河里水足、大河里水溢,过的是有钱的好日子。年轻人则消费讲究名牌,住宅讲究档次,许多家庭,村里房屋数间,精装豪华,城里楼房有住,冬暖夏凉。

交通促进经济发展,经济为交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乡间公路应运而生,不断拓宽路面并提高质量,什么村级公路、乡级公路、县级公路、省级公路,国道啦,四通八达,畅通无阻。

小字辈们出行开着汽车,玩着智能4G大屏幕软键盘,穿着名牌服装,金银首饰闪闪发亮,公子 般的模样,麦当劳、肯德基是他们喜欢去的地方。娃娃被打扮的怪模怪样,什么马背型、桃心型、清爽型、超级酷炫、国旗飘飘呀,还有弄上各种字样的五花八门,不明白这是一种怎样的爱。

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迅猛而来,大型机械需要大面积推广,国家对农民土地开始示范性改革,支持土地向种粮大户手里流转,支持合田并方大面积承包的耕作模式。这样,一则大型机械得到了高效利用,二则腾出大量劳动力从事其他行业,三可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能源消耗。

未来的农业应该是大型农庄的模式,农村则集中、合并,向城镇化方向发展,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会逐步缩小。

家乡的变化是国家发展的浓缩,相信在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我们一定会实现充满美好、令人心向神往伟大的中国梦。

共 589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是一篇描绘自己的家乡的今夕巨变的美好篇章。作者首先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对家乡的面貌进行了今昔对比。旧社会,家乡是一个贫穷破落、荒凉无比,色彩暗淡的穷乡僻壤。在那个年代,穷人家里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四处逃荒,饿死街头,处在暗无天日的黑暗社会。而地主家里“吃得膀阔腰圆、穿金戴银、绸缎裹身,无所事事。家里雇佣了家奴侍候,还雇了长工干活。就是这样的贫穷村庄,也有着光荣的历史,成了日本鬼子的葬身之地。解放后,穷苦人成为土地的主人,劳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生活有了根本的改善,婚丧嫁娶,也有了场面,农民们靠着一双勤劳的双手,让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尤其是对海河的治理,家乡人民男女老少齐上阵,显示了人民的威力,集体化的力量,度过了自然灾害的难关,文革的风波也冲击到了家乡,地震后的重建,让家乡旧貌换新颜,老百姓从心里感谢共产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承包到户,市场开放,年轻人现代化潮流成为乡村的一道风景,果园丰收,农民收入增加,住上了洋楼,道路四通八达,现代化生活走进乡村,机械化大面积推广,农村向城镇化方向发展,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会逐步缩小。散文通过自己家乡在新旧社会的巨大反差,描述了三中全会给农民带来的新气象,弘扬了“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这个鲜明的主题,弘扬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赞扬了党的英明领导,热情洋溢,充满正能量,给人向上的力量!欣赏,问候作者!【:木石语】

1楼文友: 20:49:50 问候老乡,写作愉快!

2楼文友: 20:51:22 老乡描述的场景,似曾相识,与我的家乡非常相似。中对个别语句做了修改,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楼文友: 20:51:52 感谢赐稿,多多益善。期待更精彩!

4楼文友: 21:40:5 感谢赐稿心灵之约!期待更多精彩点缀心灵、溢美江山!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5楼文友: 21:48:47 感谢赐稿心灵之约!祝你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汉森四磨汤不适用人群

汉森四磨汤适合哪些人

糖尿病胃轻瘫消化不好的治疗方法

红河灯盏花品质特性
小宝宝上火便秘怎么办
怀孕七个月腿抽筋怎么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