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讲堂别录随笔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2-23
【课堂之爱】
我文章的主角是大学生们,当然更直接地说,是我的学生们。他们经历了缺少生活、闲暇、运动、爱好的中小学之后,一旦从繁重的考试中抬起头来,他们就用报复一般的狂热,来追逐爱情,用报复一般的快意,来逃避上课。可能是因为写小说的缘故,我习惯于记住一些学生的表情和情绪。今春我开了一门文学创作课,可能第一节课给了他们当头一棒,把他们打懵了,他们对我的课倒没了敌意。兴许我棒打命题写作的言辞,令他们看到了与过去作文课的反差。与其说他们喜欢我的课,不如说喜欢我的夸夸其谈。我享受当教师的尊严时,从没忘记用作家的眼光嘲讽一切,包括我自己。
我发现,好学的多是女生,她们挤满前几排,不过她们中却夹着一个壮实的男生,格外扎眼。讲课的当儿,我没忘记多留意他。显然,因为身边有个漂亮女生,他频频站起来发言,言辞里有层出不穷的比喻和诗情画意,语调绵长、抒情,宛如背诵一篇美文。他坐下来时,总要与漂亮女生交换眼神,大概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肯定,他的小眼睛笑得完全合上了。接下来两周,他似乎相当成功,漂亮女生会提前来教室替他抢占座位。两人的亲昵行为完全像情侣。时常,我不得不敲桌子提醒他俩,上课不要嘀嘀咕咕。第四周,我注意到只有他一人来上课。那天他来得较早,辗转了好几张桌子,最后还是坐在第一排。他没有替谁抢占座位,显得落寞、阴郁。到了课堂提问环节,我期待能听到他的回答,但他选择了沉默。直到第五周,漂亮女生和另一个男生同时出现,我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漂亮女生还是用令人心动的身姿和神态,和新的男友卿卿我我。说来也巧,那堂课恰好讲解夏宇的短诗《爱情》:“为蛀牙写的一首诗很短,念给你听:‘拔掉了还疼,一种空洞的疼。’就是只是这样很短,仿佛爱情”(恕我用散文转述)。夏宇的诗显然令漂亮女生感慨万千,课间休息时,她非常激动地来找我,当着新男友的面,向我出示了她上课写的诗《愚蠢》:“把你像湿被单拧干/烘透/叠起来/不再褶皱。”她的诗显然体现了阅读夏宇诗的经验。“湿被单”可以看作前男友哭泣的隐喻,“愚蠢”是一个关键词,表达出她对前男友的看法。
我第一次那么近地打量她,发现那张漂亮的脸上,有着对前男友不可饶恕的刚毅。我瞥了一眼面前的男生,马上替这个孱弱的瘦高个儿担忧起来。他戴着斯文的眼镜,脸上充满稚气,完全像吸音板一样乖乖听她滔滔不绝。果然不到两周,她就背叛了他。第七周,上课铃响过十分钟,她才姗姗来迟。她红着脸,面若桃花,径直向后排一个男生走去,原来有个男生已替她占好座位。我嘴里讲着课,心里仿佛已有泪水替前两个男生落下来。这堂课还是讲诗歌,她两度站起来发言,强调诗歌对她影响甚巨,说不喜欢小说的大篇幅,她宁愿享受短短几行诗中的无奈人生。只说了一会儿,她就开始否定诗歌,认为一首诗也没什么了不起,只是帮读者诱出心思的鱼饵而已。没几天,我看到了她落笔在纸上的文字,她写了一篇散文《文字》,来参加我组织的征文比赛,“……直到我狠心,知道我为了自己,自私地把你隐藏时,我才发现有些习惯是入骨髓的,是一辈子的,就算我不再想拥有,就算我再如何去遮瞒,你总归会回归,王者的姿态,不,你没有,你还是你,如初见你时的中国式婉约,不温不火,抚摸我,拍拍我的肩,诉说你的柔情。可是我仍然不敢面对你,更不敢直视,我还是想自私地把你放开,痛楚不是一天形成,曾经我不断索取,你不断给予,原来不一定要给予,我已不再习惯以往的方式去诠释你……”
“文字”成了一段情感故事的隐喻,如果它的暗示如我所料,那么她暂时拥有后面两个男生,不过是为了消除第一个男生带来的痛楚,那种痛楚如文字之于人,难以磨灭。所以,这种求得平衡的情感策略,只会把后面的男生变成道具,变成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牺牲品……直到可以把第一个男生彻底放开。按照薇依(法国圣徒)的理论,如果她和第一个男生的爱已那么深切,不具猫性的男生一定还会再作努力,那种削弱自己壮大对方的努力。
事实上,一切正如所料。第九周,她独自一人来上课,身边没了第三个男生。没想到课上到一半,第一个男生闯了进来,大大咧咧坐到她前面的座位上。到了课堂练习环节,我让大家营造一个意象来描述教室,他第一个举手发言。他语出惊人,居然把教室描绘成一个年轻女人的身体,“你肌肤白皙(指白墙),有着玫瑰红的两圈乳晕……”我知道他是借题发挥,并非想让其他女生难堪、脸红,他想把她拉进两人共同经历的过去……
最后两次课,我目睹了他们的情感悲剧。漂亮女生为了躲避他,没有来上课。他坐在漂亮女生坐过的位置上,黯然神伤,奋笔疾书,不再理会课堂提问。最后一次上完课,他突然上前拦住我,拿出一首有十几页纸的长诗,请我当场鉴定。长诗通篇都是对她的回忆。唉,我还能说什么呢?说你应该忘记她?他当然会忘记,但不会是现在。我评来评去,最后用一个诗歌技巧暗示他,写诗和人生一样都需要一波三折,否则诗歌就没有味道。他仿佛听懂了我的话,仰起头来:“老师你是不是看出了什么?”我点点头:“虽然你没写一个字,但我看出你失恋了,不过因为你开始写诗,我又不担心你。”他有着高度的悟性,他叹息道:“是的,我也相信诗歌能治好我的心病。”相反——漂亮女生的心病治起来没那么容易。那种心病由女人的猫性创造,谁也无法帮她扭转方向,直到她在第七个或第十个男生身上,感到这种感情美学的无效,认识到自己只是一架“恋爱机器”。也许,孩子是她最后的最大的救星,唯有孩子能让她承受绵绵一生的婚姻……
【羔羊的愤怒】
学生对我的课程一直很慈悲,选课人数对小众课程来说已经算多,当然最让我看重的是那些旁听生,他们不为挣学分而来。大概从文学和艺术课程中,看到了能让心灵长翅膀的东西,他们中有的人还来自外校。我一直认为,教师的义务和作家的义务很相像,都是为了激起某种雄心。作家激起读者对美的感受雄心,教师激起学生对未知的探求雄心……
记得前年春天,一群外校旁听生闯进了我的《现代派文学》课堂,他们来自同一所大学。现代派作品对学生来说十分生僻、晦涩,我好歹琢磨出了一套通俗易懂的讲法。前排有个外校女生带的硕大录音笔,引起了我的注意。三次课下来,我感受到了她对课程的浓厚兴趣。她学的是设计专业,下了课却津津乐道和我讨论文学问题。我对这样的学生一般不敢怠慢,这些都是把毕业找工作的事抛在脑后,愿意静下心来提高自己的人。我面带微笑和她说话时,心里总惦着那只硕大的录音笔。有次下课,我向她和盘托出了自己的想法。
由于我讲课只有提纲没有讲稿,我想找学生帮我整理讲课录音。没想到,她根本就不考虑工作量,要求一人承担,说没必要找那么多学生一起分担,说整理录音对她也是难得的温习。作为旁听生,她比校内注册生还称职,没有落下任何一堂课。一天,她打给我,邀请我去她就读的大学办讲座,我才知道她还兼着学生会的工作。事实上,她在学生会也干得很称职。记得她有次组织全校的设计户外展示,请我去当评委,说实话那场面让我恍若置身于境外大学,竟有国内大学罕见的自由感,我想,那场面大概体现了她内心对自由的期待吧。
记得她把二十万字的讲稿交到我手上时,我内心充满了愧疚,我用寥寥数语已难感激她耗费了数月的劳动。接下来她用两年时间,旁听完了我所有的文化素质课。她永远坐在第一排,总是对未知充满好奇。记得年初一个周日的晚上,我突然接到她的求助。她的声音悲观、绝望、颓靡,仿佛是李白谪居之前的最后告别。原来这个天真、长相没有优势、学业突出的女生,被学院领导用冠冕堂皇的理由给耍了。她的专业成绩排全院第一,更罕见的是,在保送生面试中因成绩太优异,被校外一所众人趋之若鹜的名校录为硕士生。接下来,她的遭遇简直匪夷所思。学院领导为了令她在排名中落后,重新制定了排序规则,把专业成绩的权重降至百分之二十,针对她的不足设了许多学业外的指标,令她跌至第三名。这样学院领导就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将学院的两个保研名额,奉送给“前两名”(据说前两名都有背景)。她气不过去找校长,校长只是哼哼哈哈把事情推回学院,她成了一只被校领导和院领导来回踢的皮球。踢球游戏整整持续了一个月,直到她给我打。
次日是名校录取截止的最后一天,如果学院继续不给她办手续,她只能放弃宝贵的深造机会。我默默听着她无助的讲述,想着如何帮她转败为胜。突然,我意识到,她在领导眼里的形象一直是羔羊,束手待宰的羔羊。如果她是一头狮子,哪怕是一头母狮,领导还敢为非作歹?……
好吧,我开始在中给她打气,叫她次日上午去找院领导摊牌——如果他不能主持公正,不能贯彻自己平时为人师表的那些说辞,她只好把内幕和他制定的排序规则公之于众,挂上微博。一开始,她的声音有点怯懦:“这样行吗?”“当然行!但你必须给他胆大豁出去的印象,必须让他感觉你够勇敢……”
当天晚上,我没有睡好觉,因为担心这只“羔羊”临场胆怯,不敢愤怒……再次接到她的,已是次日中午。她的声音激动、亢奋,一扫昨晚的颓靡,她先大嚷了一句:“老师,我成功了!”然后娓娓道来。原来她摊牌的异常行为,令院领导大吃一惊。当她威胁说要把内幕和规则披露于微博,领导顿时慌了手脚,当场就答应给她办保研手续。我有点不放心地问:“手续真办了吗?”“当然办了,他不办我不会离开办公室的。”记得我不停地重复:“太好了!”“太好了!”高兴得语无伦次。是啊,这套对付黑暗的办法,本不该出自教师之口,它容易让学生混淆世故的利益和天真的利益,但这又是学生在国内环境不得不付出的认识代价,但愿它不会彻底耗完学生的天真……
【小天才】
她不同于挤满前排的好学的学生,几乎坐到教室后面紧挨墙壁的地方,课堂上她从不发言。因为一直没有留意她,就算路上碰见也不一定认得出她。如果不是最后一堂课她交了篇令我始料不及的论文,她的名字恐怕很难出现于我的笔端。
她叫吴萌,我校法学系的本科生,刚修完我的现代艺术课,她像其他学生一样携着结课论文来交差。最后一堂课我习惯播放贝聿铭的纪录片,然后引导学生们讨论现代建筑。借着纪录片播放的光线,我匆匆浏览一大摞论文,她的论文鹤立鸡群,令我眼睛一亮。它远远超出我规定的两千五百字,实际上比毕业论文规定的一万字还要长。她列举了若干我上课说的话,然后引用各种英文原著来考证。她完全是用考据学的那套,来考证我言论的真伪。看得出她对那些英文原著十分熟悉和忠心,她自如考察英文词根和艺术概念的能力令我汗颜。最后,当她用论文宣布我上课说的话都有根有据,我总算舒了一口气。
学生借论文来评注老师上课说的话,我还是头一回遇到。下课时,我扫视着全班学生,请那个叫吴萌的学生留下来。与她交谈了一会儿,我便意识到她是学生中的精灵。她对自己学的法学专业没有一丝兴趣,但她用朝圣一般的毅力,遍览中外书籍。她拥有其他学生没有的能力,能很快甄别出国内名家的观点是否陈旧,并会列出许多西方原著为它喝彩或重创它,总之,她年纪轻轻,却扮演着老到的学术鉴赏家的角色……
我不住在花园般的校区,这样不上课时,与学生几乎碰不上面。我能给吴萌的最大鼓励,是给她的论文打了开课以来的最高分。半年过去,一天我打开电子信箱,见到她发来一篇评论《〈第十一诫〉中的声音——对一部小说的联想考证》。我至今记得读完时的震惊。从小说《第十一诫》第一句“姜夏紧跟在教授屁股后面”开始,她动用了拉伯雷、巴赫、普瑞斯纳、邓丽君、陀思妥耶夫斯基、杜尚、《阿Q正传》、《百年孤独》、《北回归线》、萨德《淑女的眼泪》、鸳鸯蝴蝶派、基斯洛夫斯基《十诫》、罗兰·巴特、巴赫金、瓦雷里、尼采等,来考证小说中的各种声音。我由衷地推崇这篇联想丰富的评论,马上交给《青春》主编,几乎立刻就发表了出来(《青春》2009年10期)。这篇评论令我心生一个主意:鉴于她是一块做学问的好料,我打算劝她考外校文科研究生。我打约她在茶社见面,事实上,我还打算请她吃饭,聊表谢忱。
当我走进茶社,抬眼看见她,简直吓了一大跳。只见她兴高采烈地望着我,分明期待我赏识她的奇异装扮:她头戴十九世纪的欧式高筒帽(长发已盘进高筒帽里),上唇上方粘着一绺假胡子,身着男式T恤衫和燕尾服……我当时的感受很复杂,至今都难以说清,可能我脸上没有露出她期待的表情,她识趣地摘下了假胡子。我疑惑地望着她:“你就穿着这一身挤公交车来的?”她心安理得地点点头:“是啊。”“还粘着假胡子?”“是啊。”不过,我们的谈话很快转入正题,集中于劝她读研。没想到这是令她生厌的话题,她马上搬出了乔治?桑,说想像她那样活得自由自在,不想受什么学问的束缚。既然我指明的奋斗方向,很不受她待见,谈话就开始离题千里,完全被即兴的探讨驱使。我从未有过如此过瘾的对话,只要提及一个人名或书名,她就知道我想说什么。反过来,她刚说出上半句,我就知道她下半句要说什么。这样我们的谈话,就由半句话和意会的笑汇成,酷似电影《西尔维亚》或《日食狂爱》中的诗人对白。直到吃饭的时间临近,我的思绪才再次转向她的装扮:“你不是第一次打扮成这样走在大街上吧?”她马上用故事回答了我,说有次庆贺同学的生日,她把攒的所有男性道具都用上了,扮成男生,带着一群女生去了舞厅。她很高兴惹得舞厅的男士们万分妒忌,说她很享受那种嫉妒的目光。
如果街上所有人都看着我们,我内心只会感到恐怖。所以,我临时编了一个理由,说家人出差,得去接放学的女儿,没法请她吃饭了。送她走出茶社大厅时,所有人都直盯盯地看着我们,目光意味深长。和她分了手,我才如释重负。当时,我选择了教师应对这种事的稳妥方式,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同样叛逆的诗人。很显然,我当时颇为审慎的教师姿态,让这个中国的乔治·桑失望了……
大约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她从北京打来的。那时她刚工作不久,情绪尚好,因住址变动,没收到刊有她评论的那期《青春》。我答应帮她补寄之余,又劝她考研,说要想在社会上保有乔治·桑的自由个性,比登天还难,也许她个性的最好归宿是大学。当然,我的建议依旧不起作用,她说可能会去山区支教。次年,当我打询问她的情况,发现她已受雇于一家报社,情绪焦躁不安……再后来,音讯断绝。
我渐渐感到了一种愧疚。如果当年我很激赏她的装扮,并用行动应和她对先锋诗人的想象,是否会把她引向她擅长的学术?事情真有那么简单吗?
共 572 字 2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从未上过大学,也从未上过一节专业的文学课,此刻看了作者的文字,心里不免有点伤感,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一定会找机会去聆听一次这样的课程,这样我就可以距离我文学梦更近一点,会走得更轻松一点。本篇文字中作者记录了几类学生,单看标题:“课堂之爱”“羔羊的愤怒”“小天才”就可以窥知一二,这些学生不见得是最优秀的,但他们以其独特始终占据了老师的心,分割了他的记忆。【课堂之爱】中漂亮女生放弃初恋的方法很决绝,她没有给初恋男友一丝机会,她甚至用主动去取悦一个又一个新男友来告诉初恋男友,她不管选择谁也不会再回到他的身边。当作为老师的作者看到这些时,他敏锐的眼睛捕捉到男孩的悲伤,也看懂女孩的无奈,甚至可以预知男孩女孩的未来,他们经历过这些“一波三折”,他们将来的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羔羊的愤怒】描写的是一位独特的旁听生,她始终坐在第一排,虔诚的用一根录音笔来帮助作者整理课堂讲稿。当她把20万字的讲稿交予作者时,作者难言心中的愧疚。当他接到这位女生的求助时,他一瞬间听懂了她身处“险境”的缘由,他切实地教她如何真实的绝望的表达自己的愤怒。作者惟愿她可以保持最初的天真,可以找到一直追求的自由。【小天才】这个标题足以说明作者对吴萌的赏识,她蛰伏了作者所有的课堂,只是在结业的时候用一篇鹤立鸡群的灼灼才华的论文引起作者的注意,作者与她相见恨晚。之后促膝长谈,互通有无,难得的读心的感觉萦绕着他们。最后讨论到她独特的装扮时,她那种享受嫉妒目光的喜好让作者心生恐惧,他审慎地全身而,留给她一种莫名的伤。以至于多次沟通她都不听从作者荐她读研的规劝,而一直焦躁不安的偏离梦想飘泊于俗世,让作者心生愧疚。这几篇别致的记录,真实地呈现了普通人不太熟悉的场景,那一份纯真的爱、执着的坚守,还有对文学的狂热和偏激都让人唏嘘感叹,不由感叹距离之遥远。同时作者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因人施教的用心也让人心生敬佩。相信曾经相聚,此刻暂分离,但这份师恩会永记心头,历经岁月的洗礼而越加厚重。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平淡是真】【江山部精品推荐01 072917】
1楼文友:201 - 18:4 :17 记得也是一位大学老师的朋友的文章中,当他看到学生们都下意识地做到后排的时候,他说:高中和大学的距离就是一次高考的距离,却又是寒窗三年苦读的距离,可是,为什么我们到了魂牵梦绕的大学,在能够获得近距离接触这些知识积累的时候,与教师的距离会有这么远呢?难道在座的同学们没有感觉到我们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这五六排桌椅的距离吗?
话音刚落,前几排就被学生们坐满了,一堂轻松开心的课堂开始了。
当看到他的这种描述时,我就非常向往我可能一辈子都到不了的大学课堂,今天在老师的文章中领略其中一二,心里满是幸福感。感谢老师的这种分享。
第一次老师的文章,不知是否有不当之处,烦请指正、包涵!
遥祝夏安,祝福写作愉快!
2楼文友:201 - 21:26:4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 逝水流年 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两岁宝宝流鼻血
小孩经常流鼻血是怎么回事
小孩流鼻血是什么原因
剖宫产术后的护理长期腹胀痛是什么原因
薏芽健脾凝胶的功效
上一篇:闭着眼睛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