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民时期的山西老照片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2-20

清民时期的山西老照片,满目疮痍

山西,地理上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山西省会太原市。“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老照片,真实的再现了清未民初时期的山西部分城市的样子,因为种种原因,很可能你不一定见到过,让我们跟随这些老照片一起回顾历史,感受远去的山西古老风土人情。

1907年,山西大学堂开学典礼。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堂系庚子赔款退还资金所创办。

图为清末民初的太原府,山西大学堂大门

图为民国时期的山西督军府(山西省政府)

图为晚清时期山西太原府的大南门,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往太原城去的人并不多,而且通往城门的道路竟然是土路,这是我们在清宫剧中所见到的场景完全不同,道路、人流比清宫剧中差远了。

图为晚清时期,太原府九仙桥,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太原府中的行不是特别的多,而且,城中的道路也并不是十分的平坦。

太原双塔,双塔一开始叫文宣塔,双塔脚下的寺庙称永祚寺。因为双塔高耸矗立突出,百姓习惯称双塔寺。双塔建造于1608年,是太原传统标志性文物。

太原南大街,远处的那个是迎泽门。迎泽门俗称大南门,这里最初叫做朝天门,意为朝天看、向前看、承接上天的恩惠。

图为清末民初的太原府西门。

图为民国时期的太原府,堂。

图为晚清时期的太原府,牌楼。

图为晚清时期的太原府,

图为清末民初的太原府梅山钟楼。

图为1902年时太原府纯阳宫门口的铜狮子。

图为晚清时的太原府,街道。

图为清末民初的太原府,太原鼓楼,据清道光年间的《阳曲县志》记载:太原鼓楼“楼高愈十丈,雄镇八门。下为楼座,积土为台,外砌砖围,高达三丈,东西长百余步,南北宽八十余步。上为木结构三层楼阁,高达七丈。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琉璃瓦覆项,十分壮观”

悬有阎锡山手书的“造產救國”“用志不忘”两块牌匾。

图为晚清时期的水西门外的镇水神兽。

图为晚清时期的太原府,大悲寺内观音像。

图为晚清时期的太原府,小五台寺庙。

图为晚清时期的太原府衙门的影壁墙。

图为晚清时期的太原府名胜晋祠。

图为民国时期的太原府,崇善寺内千手观音。

图为民国时期的太原公署。

图为民国时期的山西省立一中。

图为民国时期正太铁路火车站

图为清末民初的太原柳巷,据说巷内旧有水池,池旁多植柳树,故名。原有大柳巷、小柳巷。明初建晋王府时将大柳巷扩入府内,小柳巷直呼柳巷。柳巷地处闹市,是太原的商业中心。

图为民国时期的桥头街。

图为民国时期太原府,春节庙会背棍表演,有很多围观看热闹者。

图为清末时期太原城内煤场。

图为晚清时期太原拉煤人。

图为民国时期山西典型的土窑洞。

图为晚清时期的忻州府,南门城楼。

图为民国时期的忻州府城。

图为民国时期的忻州府文庙大成殿。

图为民国时期忻州城外洋教堂。

图为民国时期的忻州府北大街。

图为民国时期的代县县城。

图为民国时期的代县南门街

图为民国时期的繁峙县俄口村

民国初期的代县城,边靖楼。

图为民国时期定襄县城。

图为晚清时期的五台山,显通寺。

图为民国时期的忻州府街景。

图为民国时期的五台县城。

图为民国时期的五台山显通寺大殿。

图为民国时期的五台山舍利(大白)塔。

图为民国初年的浑源县城。

图为民国时期的保德县城。

图为晚清时期,山西境内的雁门关,从图中看去,道路旁的房屋显得十分的破烂。

图为清末,山西北部雁门关。

图为民国时期的大同市城。

图为晚清时的大同府,九龙壁,现仍保存完好。

图为晚清时运货马队途经大同府。

图为晚清时的大同府的城墙,看起来很壮观,不过原城墙全拆了,现在有部分复建。

图为民国时期的大同府云岗,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府西郊30华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图为晚清时期的大同府鼓楼

图为民国时期的朔县城内。

图为民国时期的宁武城内。

图为晚清时期,山西韩侯岭山脚下的关帝庙,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条道路是用石子铺成,几乎没有人在此通过,显的十分的荒凉。

图为1907年时的平阳府(临汾)尧庙。 平阳府,今为临汾,运城两地级市辖境

图为民国初年的临汾城。

图为民国时期的临汾城内

图为晚清时的晋南绛州城墙

图为民初山西吉县县城。

图为民国时期的榆次城门。

图为清末民初晋中庙会戏台,山西地方戏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主要由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等,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图为民国时期太谷县,私立铭贤学堂,始建于1907年,后发展为私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私立铭贤学院。

图为铭贤学院是在铭贤学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51年秋,铭贤学院在院系调整中被撤销,并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山西农学院(现山西农业大学)

图为民国时期,太谷县,城内。

图为民国初年的盂县县城。

图为美国教华北公理会创办的教会医院(现为汾阳医院)是山西最早的西医院,创建于1916年。

图为民国时期,孝义县,侵略者在县城中阳楼旁耀武扬威的老照片。

图为民国时期的介休县北门街

图为民国时期介休城内。

图为清末民初的平遥县拱门。

图为晚清时期山西灵石县汾河旁的场景,汾河旁边的道路泥泞不堪,过往的车子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图为民国时期的文水县城墙。

图为民国时期的洪洞县大槐树迁民处。

图为晚清时期,县城南的小桥,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桥下的河水几乎干涸,十分的萧条,有一个男子在桥上走过。

图为民国时期的古运城城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置运城。

图为民国时期的蒲州城。

图为民国时期运城,运城历史悠久,因境内盐池产盐,成为盐运之城而得名,古称河东。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便建都于此,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后稷稼穑,嫘祖养蚕,黄帝战蚩尤这些传说都发生在这里。

图为民国时期的运城城内。

图为民国时期的解县关帝庙。

图为民国时期的运城盐池。

图为民国时期的运城盐湖,运城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得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图为民国时期的运盐工,肩负200余斤。

图为民国时期的运城西门外的河流和城墙。

民国初年的运城街肆商铺,图面比较热闹。

民国时期的同蒲铁路。

图为民国时期的临汾乔李村西万。

图为民国时期山西晋城县城。

图为民国时期的晋城城内

图为民国时期的晋城城内。

图为民国时期的左权县城。

图为民国时期坐骡轿回家的少妇穿越太谷-太原间铁路线。

图为民国时期的娘子关。

八百里太行在这里崛起,五千年文明在这里沉淀,波澜壮阔的黄河流经许多省份,却把魂留在了山西。

历史,有一句流行的经典话: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百年山西是什么模样,这组老照片有很好的介绍与诠释。山西,就这样历经了五千年,沉淀了一种大气与诗意,一种朴素的力量让人为之动容。

收集整理,版权属于原作者

南充中医妇科医院
青海癫痫病医院哪家好
中老年前列腺增生如何治疗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