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女人的村庄中篇小说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2-11

桂花死了。

桂花死了的消息是吃晚饭的时候,王财的媳妇红梅急匆匆地跑来向素琴汇报的。红梅来时,嘴里还嚼着饭呢。

那是下午在桂花婆婆那里帮忙时,有人喊了一声:桂花喝农药了。

“不是说清洗过肠胃了吗?怎么还会死呢?”素琴放下了碗筷下了炕。男人几乎走光了的小村,女人都懂得了相互帮扶。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少不了这些女人,虽然有些事最终还得男人们来顶梁,但作为乡亲乡邻,礼节上,都会自发地去站一站的,哪怕曾经为鸡毛蒜皮斗过嘴,也会带着一种顺应气氛的表情出场,喜事添点热闹,丧事献点爱心。

“不知道呢。”红梅费劲地吞下了嘴里的那口饭,扫了一眼素琴家的饭桌,向前一步,拾起一碗白开水,“咕咚咕咚”就下去了大半碗,喝得太急,给呛着了,她咳了两声才接着说:“是东东他妈刚刚去我家说的。”

红梅和素琴是从一个村庄嫁过来的,红梅年长素琴两岁,先素琴几年嫁进了小王庄。红梅初中读完就下了学,素琴则一直等到了高考落榜,才在他人的介绍下攀上了王家的这块高枝。

在娘家,素琴和红梅是一千杆子也达不到一起的两个姓,不曾想却迈进了一个婆家大门。红梅的公爹和素琴的公爹是亲兄弟,红梅的公爹是老大,素琴的公爹是老二。素琴嫁进王家前,红梅的嘴皮没少磨,一个劲替他们王家吹。等素琴真正地踏进了姓王的门,也没见到给红梅带来多大的好处。

婚后的素琴从红梅的一声声抱怨里才明白,原来红梅嘴里的王家,和现实中的王家不是一码事的。红梅自己都说,她嘴里的王家是指二妈家,就是素琴的公婆家,现实中的王家包括了二妈家,但也有一半是她们那个家。她们那个家当然包括红梅、老公、孩子、以及她的公公婆婆了。红梅说二妈的那个家才叫家,和睦,一家人隔三差五就会聚到一起吃个饭。说起她们那个家,红梅则一肚子苦水,又是嫌老公无能,又是嫌孤寡的婆婆累赘,光知道伸着嘴巴吃,啥事也不能帮一把。

“大妈一条腿不吃力,不用你们伺候就万幸了,还嫌她干嘛?”每听到红梅抱怨她的婆婆,素琴就忍不住想替大妈圆满一下。素琴觉得大妈怪可怜的,一个人住在村外,就算有个头疼脑热的,也没个人知,没个人疼。

嫁进了王家,素琴并没觉得王家的那块枝高出了自己家,顿顿是玉米饼子加土豆,一直吃得素琴见到土豆就打嗝,婆婆还是不换样。素琴受不了,就跑回娘家住几天。家里的饭菜那才叫个香,最差也是白面和玉米面混合做出的馍,松软可口。菜也是土豆,不过妈妈做的土豆都是经过了油烹的,还多多少少加了点肉星星,不像婆婆家,就知道蒜泥凉拌。

“你婆婆这叫过日子。生有两个儿子,总要仔细着些,不节俭点,从哪儿弄钱给你们又是盖房又是结婚。”听妈妈这么说,素琴就可怜起了婆婆,心里对那饭也便没了怨言。

素琴嫁到了王家不到一年,婆婆图清净,就提出了分家。分就分呗,反正是分家不分院,这是当初盖房时公婆就划算好了的,等小儿子结了婚,分给他们西四间,他们老两口住东三间。这条规矩像是他们小王庄的传统,只要家中有几个儿子的,老人多数都跟着小儿子住,一个儿子的,没选择。可红梅的公婆也就王财一个儿子,却没跟着红梅住,而是躲到了村外那三间王财的爷爷留下的小屋里,直到王财他爹去世,王财两条腿不齐的妈妈还坚守在那里。素琴的婆婆因此不怎么待见红梅。这种不待见,在红梅刚刚嫁过来的那一两年里,可能还没发芽,所以婆婆还会时常为红梅看管看管孩子,所以红梅当初才舍得自己的嘴皮子帮着他们把素琴磨进门。从素琴嫁过来,也许怕自己的媳妇学成了红梅的样子,婆婆对红梅的不待见才慢慢滋生出来了。开始只在脸上演绎,不久就演变成了背后的窃窃。

也许红梅读懂了二妈的脸,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没再来找过素琴,直到素琴和公婆分了家,红梅才重新踏进了这个大院,而且,很频繁。素琴却和婆婆一样,不怎么喜欢红梅,她不是受婆婆的影响,她是在慢慢的接触里才发现,红梅原来说话也和她娘家妈妈一样地不中听。她最怕红梅在他人面前随便就把她的婆婆喊成了“老东西”。素琴忘记在那本书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你是什么样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都交往了些什么人。”这就是以你的朋友论你的人。素琴和红梅不是朋友,却是一个村庄出来的,现在又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前后院住着,来来往往又那么密切,好事孬事都甭想脱个清净。

素琴听红梅在喊她婆婆“老东西”时,并不是咬牙切齿的样子,这样看来她们之间就不是什么深仇大恨。婆媳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就算娶进个不讲理的媳妇想大恨,婆婆也会因疼儿子退让三分。自己生养的儿子自己不疼,还指望谁?狠狠击出的掌没有人迎合,冲击力自然就减了,所以就算红梅心中生出了深仇大恨,也只能属于虚张声势。素琴知道大妈的为人,低调着呢,说话声音大了都怕砸了脚背,红梅嘴里的“老东西”,那是从她娘家妈妈那儿带来的,她妈妈就一直这样喊红梅的爷爷奶奶,直到把两个“老东西”都喊进了土里还不肯罢休,只要有人提起,小曲似的又朗朗上了口。

红梅刚开始在素琴面前这样喊时,素琴的脸就感觉火辣辣地烧,左右看看,生怕被人听了去,说什么“近墨者黑,近朱者红”。却又不好意说红梅什么,毕竟红梅比自己年长那么几岁,在娘家应称她姐,在婆家则成了她名副其实的叔伯嫂子。

“以后别这样喊了。这样喊多难听,叫声爹妈能少了什么吗?再说,你喊他们什么也逃脱不了赡养他们的义务,为何红脸不唱非要唱白脸呢?”终于有一次,红梅把“老东西”又挂了出来,素琴忍不住就提醒了她。红梅倒是没她妈妈那么顽固,多多少少把素琴的建议听进去了一点点,不过素琴也没听到她喊大妈一声“妈”。人前提到大妈,红梅喊“孩子他奶”,大妈面前,她直接用“喂”或“你”代替了。不管喊什么,总比“老东西”好听。

素琴攀上了王家的高枝,是在儿子七岁那年才证实了这块枝的高。素琴因此很惊讶于当初那个媒人的远见。那人当初就说:“凤凰生来攀高枝。”她眼里,素琴也许就是凤凰,凤凰理所当然落在她眼里的高枝上。

小王庄的村西有一条河,人们都喊它西河。西河的水很深,很清,河面也够宽,河流上下流经好几个村庄,有十多公里。不知哪位领导慧眼识珠,一下子就看上了这条河,更名为“滨湖”。上面又下了大本钱,围着这条湖修了一条宽宽的“环湖路”,环湖路的两侧栽植了各式各样的花花草草和风景树木,这样一来,各个临湖的村庄都被多多少少侵占了一些地。靠着小王庄那片,还用砖圈起了一大片空地,说是准备建一个高尔夫球场。小王庄的可耕地和周围村庄相比,本来就少得可怜,这下好了,每人仅剩了不到三分地。

素琴刚嫁到小王庄时,小王庄的生活水平相对来说,都跟婆婆家的大同小异。后来村委不知从何处请来了一位技术专家,指导大家大棚种植,村里又不惜血本,多多少少为上棚的户主补贴了一些义务工,这样,敢当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还是寥寥无几。穷怕了的农民,没经过六零年的饥荒,也听他人言传过,瓜果蔬菜可以不吃,粮食不能没有。有地在,下了种,来年就会有收获,菜棚子的未来可从来没人见识过,谁也不敢预测。

当大雪飘飞的冬天,当满身带刺的黄瓜一筐筐从大棚里送出来,送到集市上,换回了一张张票子,人们的眼睛才突然一亮,原来土地不光能生粮,还能生钱。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还怕买不来粮食吃?就这样,在第二年的春天,不需村支部号召,多数人家在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上支起了塑料大棚。远远望去,一色的亮堂堂,白色的塑料薄膜把湖水映照得也格外明净。大棚多了,人们的点子也多了,渐渐的,大棚里种植的也不只是黄瓜了,西红柿、芹菜、瓜果等等统统被引进了大棚。集市上,五颜六色的瓜果蔬菜,不分季节地争先露面,让人们一下子忘记了今夕何夕,分不清春夏秋冬,这好日子,眨眼就来了。现今,这片肥沃的土地却被征了,剩下的全是饿瘦了的旱薄地,甭说上大棚,就是长庄稼都得看老天爷给不给方便。

山里人,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谁动了他们的命根子,谁就要付出代价。于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便落进了小王庄人们的钱包里。守着这笔可观的收入,人们着实高兴了一阵子,可冷静下来后,细算了一下,结果还是吃了亏。钱是死的,总有用完的一天,地是活的,能养活他们一辈又一辈。馅饼从天而降,没给人防备,就这么直直地砸了下来,把人们当场砸晕是很正常的。虽说人们是在晕晕乎乎中把手印给按了,反悔也不是山里汉子的本色,再说,白纸黑字亮堂堂地摆在那里,就算当初它是个陷阱,那也是你情愿往里钻的,你又能跟谁去反悔?这样思前想后好些日子,就有了三三俩俩外出打工的人了,不到一年,小王庄就剩下没几个壮实的汉子了。

桂花的死和她婆婆有关,和那个叫李晓顺的男人有关。

李晓顺是个杀猪匠,会杀猪自然就不必外出打工,虽然小村不大,也是五天一个集市,五天卖出一头猪,也够了三口之家的零用。李晓顺的婆娘又有气管炎,别小看每人那三分地,扔给一个气管炎的女人去修理,还真够她干的。守着老婆和土地的李晓顺,生活虽不是太富裕,却也不缺吃不缺喝,大钱不多,小钱没断过,相比那些外出打工者,落了个清闲不说,还省了对家人的牵肠挂肚。这种种因素加在一起,李晓顺心里就有点沾沾之喜,说出的话听起来就拐了弯。每当有人在他面前提起外出打工的事,他就道:“人就活一辈子,出去那么拼干吗?守住老婆孩子热炕头就行了。”有人不愿听李晓顺这些不疼不痒的话,就回他,李晓顺你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好样的你不再杀猪试试看,看看不饿扁你。李晓顺倒也不生气,笑笑,不再言语。

大部分的地被政府给征了,大型收割机都不愿来村里了,一家三口的地加起来还不到一亩,收割机进来,光转地头了,费时又耗油,好言说尽,人家师傅也不肯来。就算是有亲戚在这小村也没用,人家说了,来了就走不了。山里人不是山霸王,不会强人所难,但他们会挡在你的机器前求爹爹告奶奶地好话说尽,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人,谁能好话听上三遍还假装视而不见?俗话说,眼不见心静,人家不踏进你小王庄不就得了?幸好小村还有部老机子,虽然脱粒不彻底,总比人工收割要省事得多。在这开放的年代,享受惯了机械化管理的人们,谁还能舍得出八十年代之前的那份力?

桂花的公爹因脑中风瘫痪在床多年了,婆婆自然是寸步不离。桂花的公婆虽然也是单独过活,并不是因为桂花像红梅一样地不孝顺。桂花从结婚起,就和老公一直住在现在的屋里,离他们一排之隔的公婆那儿只是一个饭店,按时就班地为他们准备着一日三餐。这样吃了半年后,婆婆终于开口了,说:“来回这么跑来跑去也不方便,索性把家分了吧。”就这样,桂花和老公从此单独起灶了。婆婆有时做了可口的,会站在门口大声吆喝一两声,小两口自然喜滋滋地回来饱餐一顿。桂花做了好吃的,也会为两个老人送去。来来往往中,婆媳俩不觉便成了他人眼里的一道风景。

桂花男人也外出了,和村里大多男人一样,一两个月回来一次。儿子在邻村读初中,住校,这样,家里五口人的地及一切就全都落在了桂花一个人的肩上。桂花挑着这副他人眼里的重担,轻松地走着。人们看到,她的脸从来都是挂着笑的,是那种柔柔的,像玉兰花一样的笑。人们都说,说桂花的婆婆好福气,上辈子修了德才摊上了桂花这么好的儿媳妇。桂花的婆婆听着此话心里自然喜,免不了也附和着众人夸上媳妇几句:“是的是的,桂花这孩子懂事,比闺女也要好上几倍。”

那是一个雨天,雨来的太急了,没给人们一丝防备,刚刚还太阳当空照,一眨眼就暗了天。山村的守望者们一边忙活着摊晾在场院的麦粒,一边埋怨着老天:“天气预报说没有雨的,怎么就暗了天呢?”那一片又一片摊开来的麦粒,刚刚出了脱粒机的膛,麦粒上,还沾着脱粒机的温呢。

“老天爷,你就睁睁眼吧,可怜可怜这些女人们吧。给我们两个日头,两个日头就保险了。”有人这样祈求着老天,可老天没听到,稀稀拉拉开始扔雨点,雨点很大,砸在大人的身上大人不觉,弯着腰,弓着背,继续抢收着麦粒。砸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咧着小嘴,摸一把腮,又抬头望一眼天,放下眼睛时,围着场院滴溜溜地扫上一圈,这满院子忙碌的大人,成了他们眼里的另一道风景,他们看着这热闹的场面,嘴巴一下子就裂大了,伴着“咯咯”的笑声,撒开脚丫和伙伴们就跑开了。这对于他们来说,跟过节差不多热闹,过节也没这么多人,而且还有冰凉的雨点落着,使劲地疯跑也不怕热。

桂花的婆婆怕桂花一个人忙活不过来,扔下炕上的老头子,拿起家中所有的口袋也上了场院。

一场院的人忙忙碌碌,没有人注意到谁来了,谁走了,桂花的婆婆在人堆里扒拉着一个个面孔,湿漉漉的发耷拉着,雨把人都淋成了一个模样。终于在西南角发现了桂花的背影,媳妇正弓着身子在铺展一张油布,看来麦粒已经被赶成了堆。

共 29620 字 7 页 ... 转到页 【编者按】女人的村庄,道出了留守女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随着改革大潮的汹涌澎湃,把男人们生生从土地里卷走,纷纷涌入大城市,辛辛苦苦打工赚钱,把土地、老人、孩子、家,都一股脑儿丢给了女人,让女人操劳完土地、一家老小之后,还得夜夜独守空房,难免会委屈、会寂寞、会胡思乱想,而个别不用外出打工的男人,就难免惦记着这些守活寡的良家妇女,结果好端端的桂花因偷情被婆婆撞见而自寻了短见;红梅也因寂寞、空虚与桂花的情夫继续上演同一幕婚外情,但红梅才不会因此而寻了短见,倒是女儿不小心失足落井丧命,让她一时崩溃,进了精神病院,好在不久人是恢复正常了,可丈夫回来后却不能尽丈夫的义务了,这让红梅又生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结果把丈夫逼得不辞而别,仿佛人间蒸发。作者采用淳朴、生动的乡村语言,勾勒出女人村庄里的家长里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入骨髓,特别在人物对话的把握上,始终挥洒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乡下女人的智慧,给人以哲理性的反思和接地气的亲切感,使故事内涵丰富,真实可读。欣赏推荐!【:笺上蓝蝶】 【江山部·精品推荐1 】

1楼文友:201 - 19:28:01 作者采用淳朴、生动的乡村语言,勾勒出女人村庄里的家长里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入骨髓,特别在人物对话的把握上,始终挥洒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乡下女人的智慧结晶,给人以哲理性的反思和接地气的亲切感,使故事内涵丰富,真实可读。欣赏佳作,感谢赐稿!

回复1楼文友:201 - 17:15:07 谢谢蓝蝶!谢谢你的精心按语!你的按语,让我粗糙的文字平添了光彩,好感动!劳累了!敬茶!祝福深深!

2楼文友:201 - 19: 9:59 欣赏精彩小说,问好欣茹,祝福愉快。

回复2楼文友:201 - 17:15:45 谢谢朋友的支持!祝福深深!

楼文友:201 - 19:41:5 女人的村庄,一些鲜明的典型事例一一上演,把农村质朴的乡土人物气息和对话深深地,烙印在字里行间,给人又读下去的冲动,和读后陷入深深的思索!问好秋儿,蓝蝶辛苦!

回复 楼文友:201 - 17:16:50 谢谢社长!谢谢你的一直支持和鼓励!开心就好!祝福!

4楼文友:201 - 20:08:51 先支持欣茹,只拜读开头,有事回來再细品。

回复4楼文友:201 - 17:18:22 谢谢大源老师!先忙工作,文字只是咱们的爱好,别让它搅乱了咱们的生活。祝福深深!

5楼文友:201 - 22:12:48 多看海,看碧海,去碧海云天,尝天地人间东南西北精华!

勤写作,写好作,投碧海云天,道甜酸苦辣春夏秋冬情话!!

回复5楼文友:201 - 17:18:41 谢谢朋友!祝福深深!

6楼文友:201 - 22:14:2 留守的村庄上演着一幕幕悲喜交加的精彩剧目,作者用老练的文笔将一个个故事写的惟妙惟肖,尤其人物的刻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乡村里的俗人凡事,而正是一个个朴实的农民形象,反映出时代的变迁,时代的进步。难得的佳作,赞!

回复6楼文友:201 - 17:20: 5 谢谢姐!昨晚回家又上了?小心眼睛!祝福!

7楼文友:201 - 08: 6:26 这才是真正的文学!问好冷欣茹老师,欢迎常交流! 谦受益,满招损。

回复7楼文友:201 - 17:21:01 谢谢朋友!祝福深深!

8楼文友:201 - 21:45: 0 佳作欣赏,问好欣茹,祝福吉祥!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回复8楼文友:201 - 08:59: 0 谢谢溪洋!祝福深深!

9楼文友:201 - 22:55:5 拜读学习欣茹的好小说,人物形象拿捏得如此之好,只有多学习了。问好欣茹! 长啸当歌

回复9楼文友:201 - 09:00:07 谢谢长歌老师!谢谢一直的支持和鼓励!祝福深深!

10楼文友:201 - 19:12:45 花了一下午时间,拜读学习了这篇佳作,语言生动幽默,人物立体丰满。这才叫小说呢,味道纯正,筋道。问好欣茹妹妹!

回复10楼文友:201 - 09:01:51 热烈欢迎姐姐光临碧海!姐,你上座,妹妹给你敬茶了!愿姐姐及家人一切都好!

厌食症的症状如何治疗

消化不良胃疼饮食注意

拉肚子为什么肚子会疼

怎样防止老年痴呆症
小宝宝腹泻注意哪些问题
儿童地图舌的原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