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彝族女政治家散文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2-01

摘要:想起毕节,就想起明初那段岁月,想起那位女子,行走在迢迢千里的驿路上,一直走向明都应天府,走向今天的南京。 这个女人,就是奢香夫人。

1

想起毕节,就想起明初那段岁月,想起那位女子,行走在迢迢千里的驿路上,一直走向明都应天府,走向今天的南京。

这个女人,就是奢香夫人。

竹青上,没记下她的容颜,却记住了她的姓名;《明史》中,没记下她灿烂的笑靥,却记住了她的身影;毕节人,更没有忘记她,记下了她的辛苦,她的坚定,和对她的无限钦佩。

来到应天的那年,是1 84年,也是洪武十七年。那一年,她还很年轻,二十六岁。

她骑着马,义无返顾地走出毕节,走向京城。

面对明军贵州指挥使马烨的“尽灭诸罗,代以流官”的阴谋,多少人退缩了,多少刀剑都喑哑无声了。关键时刻,她站了出来,一介弱女子,竟长发飘飘,形单影只,走向京城,走向遥远的地方。

夕阳下,她一定回望过毕节,回望过那块美丽的地方。月明之夜,她住在驿站里,孤灯一点,一定梦见过故乡载歌载舞情歌响起的盛况。

她一定感觉到,自己有维护这种美,这种和平。

于是,在1 84年的一天,她义无返顾,踏上了走向京城的路。

2

她是一个少数民族女子,生在西南边陲。可是,她却注定会成为历史上一道优美的风景,一座了不起的丰碑。

她走上历史舞台时,正是一个乱局。当时,贵州一带,属于残元势力。可是,元朝早已是塬上落日,坠入山谷。明朝在朱元璋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的指挥下,马蹄翻飞,吼声如雷,兵锋直指贵州。

是带着部族,跟着元朝残余势力,和明朝新起之军决一死战,将当地百姓卷入血雨腥风中;还是敞开大门,迎接明军,给百姓一方安宁,一方和平。奢香夫人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选择了和平。

她带着部族,敲锣打鼓,迎接明军。

她劝告其他部族,放下刀枪,迎接和平。

贵州,在一片混乱中,走向和平。毕节,在一片阴霾中,也走向希望。

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会将苦难,会将眼泪,加诸于别人身上。他们以别人的痛苦为快乐,以别人的眼泪为甘露。

这人,叫做马烨。

马烨是明朝的官,是当时的国戚,据史书记载,是马皇后的娘家人。带着士兵,来到这儿的同时,他就带着一个阴谋,想激反这儿的人。谈到这儿,史书上也愤愤记载,“故以事挞香,激为兵端”。至于其中原因,史学家一直用八字概括,“尽灭诸罗,代以流官”。也就是说,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杀尽当时此地的各部头人,将地方大权收归中央,用中央派遣的官员主管这儿。

这,是人们一种善意的想象。

其实,他当时的心理,比这还要肮脏还要无耻。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权归中央,纯粹是为自己着想。他这样做,就是想激反这儿的人,然后,带着自己的部下,亮开刀枪,大开杀戒,进行镇压。然后,向朝廷报功,是自己平息了一场叛乱。

这叫什么?叫做邀功,历史上不乏其人。唐朝的野心家安禄山,袭杀奚人,砍下奚人部落头领的首级,逼奚人反叛,就是恶劣的先例。

马烨的迫反诸罗人的手段,更为恶劣,他竟然找个借口,“以事裸挞香”。这不只是一种肉体上的折磨,更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一种精神上的戕害。他以此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果然,在他的刺激下,“诸罗果勃勃欲反”,大家咬牙切齿,刀枪并举,准备起事,和大明军队开战。一场战乱,一触即反。一场血腥的屠杀,也即将拉开序幕。

然而,那场马烨期待已久的邀功计划,并没有如安禄山当年那般如期而至。因为,就在这时,那个受尽折磨,受尽 的女人站了出来,劝退部众,告诉他们,一切都会搞明白的,中央会给大家一个说法。

这一刻,马烨傻了,他沮丧地感到,自己的希望落空了,自己将无功可邀。

这一刻,所有的部众都感动了,他们终于放下手里的刀枪,回到各自的家。

这一刻,更震颤的是历史,一个被认为是“鬼方蛮女”的女人,在这一刻,想到的竟然不是自己的委屈,自己的痛苦;首先想到的是大家的幸福与和平,想到的是抚平战乱。多年后,清朝诗人吴嵩梁谈及此事,仍赞不绝口,写诗歌颂道:“熊羆十万气可吞,誓死不负中朝恩。”奢香夫人一呼而起,可起兵十万,但是她为了统一,为了大家的幸福,为了整个部族的幸福,却从无此想。

一场战乱,烟消云散。

然后,她悄悄地走了,独自一人,走向应天,走向遥远的大明朝廷。

她不需要什么,她也不想诉说自己的委屈。她只想要一方和平,一方安定,一方幸福。她清楚,马烨不受惩罚,那一方百姓的冤屈难伸,愤恨难消,仇恨的种子还埋藏着。而且,在马烨继续的高压打击下,战乱,还可能随时会发生。

她要彻底熄灭这场变乱,在还没爆发前。

迢迢千里,来到江南,来到六朝古都,来到这个琉璃世界。

在应天,她终于见到了明朝的开国皇帝,那位以铁血治国的元首。在威严的宫廷里,她款款地走上陛阶,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让这些文臣武将,再次见识了一个西南边陲女子的大方自然,还有淳朴大度。

她将马烨的罪行,一一揭露。

她希望,为了那儿的安定团结,中央必须采取措施。

听到遥远的地方,竟然发生了如此惊心动魄的事,元首惊呆了,大臣们也惊呆了。朱元璋大怒之下,忽地站起,拍板定案,要惩罚那个罪魁祸首,他道:“何惜一人,不以安一方。”立即下发文件,对这个悍然挑动民族分裂的马烨,给予了严厉的惩处。至于如何惩处,《明史纪实本末》记载,“招烨,数其罪,斩之”。

他的罪名,元首也在文件里说的很清楚,就是“开边衅,擅辱命妇”。而前一条,就是指他为了邀功,为了个人利益,故意挑起民族矛盾。元首之语,可谓一矢中的,入骨三分。难怪后世人评,大明只有一位明君,就是太祖皇帝。

一场险情,也因为奢香夫人的告御状,化为乌有。

出于感激,也出于愧疚,朱元首让马皇后出面,请奢香夫人赴宴,进行感情交流。随后,礼送她回家,并特别下旨规定,“所过有司,皆陈兵耀之”,即奢香夫人经过的地方,地方官员必须热情欢送。。

这些,当然不是奢香夫人所渴望的,也不是她进京的原因。但是,她仍然笑着接受,在沿路的迎接中,在沿途的鲜花礼送中,一路马蹄哒哒,走向贵州,走向毕节,走向自己的部族。

她这样做不为别的,为的是以此向部族显示,过去种种,都是马烨的自作主张,与朝廷无关,和中央无关。朝廷,依然各族并重,从无歧视,也从无打压的想法。

此法,果然见效,奢香夫人回去,“诸罗大感服”,一心一意,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烽烟,顷刻散尽;号角,在夕阳下消失;山歌声声响,起在西南的山水间,西南的月夜里。

历史记载,奢香夫人回到毕节,过去恩怨,如清风流水一般,被她轻轻拂去,丝毫没有记在心上。她回到部族,带着部民,开始了自己的另一个壮举,另一番事业。

她曾答应中央,“贵州东北有间道可通四川,梗塞未治,愿刊山通道以给驿使往来”。她这样说了,也开始这样做了。从此,一个女子,带着一个部族,开始了一项愚公移山般的工程。贵州和四川,都山高崖陡,飞鸟难过。可是,在奢香夫人的带领下,硬是修成驿道,成为坦途。

后人行走在此,感恩之余,吟诸于诗道:“承恩一诺九驿通,凿山刊木穿蒙茸。至今承平二百载,牂牁僰道犹同风。”言外之意,是奢香夫人,让这儿得沐太平,得享教化,两省之间,竟然风俗相同,教化相似。

元首坐在宫殿中,得到消息,乐得嘎嘎大笑,赞叹道:“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何止十万雄兵,其作用是难以计算的。

一个女人,在痛苦面前,在灾难面前,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荣辱,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整个民族的幸福,是一群人的荣辱和幸福,这样的人,就是一轮明月,永远高悬历史的天空,供后来人膜拜,供后来人瞻仰。

几百年后,有一支歌唱起,响遍大江南北,唱遍华夏儿女的心中:

……乌蒙山连着山外山

月光洒下了响水滩

有没有人能告诉我

可是苍天对你在呼唤

一座山翻过一条河

走过千山万水不寂寞

你来过年华被传说

百里杜鹃不凋落

听,是谁在月夜唱响这支歌?又是谁在坐在窗下浮想联翩,泪水不干?

共 026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彝族女政治家】在本文中,作者怀着崇敬之情叙述了彝族政治家——奢香夫人的政治功绩和执政理念,集中体悟了奢香夫人的灵魂境界。文章幽默机趣,温和含蓄,不仅突出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还自然流露了作者对奢香夫人的崇敬之情。同时,这篇文章其实算不上人物传记,但是,读过之后,我们对奢香夫人的政治经历有了清晰的了解。文中所叙述的事,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大,但读来却和谐流畅,丝毫不觉散漫,关键在于作者以其典型特征“不记私仇,只为民”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不仅让读者产生了由“点”到“面”的联想,深刻领会人物闪光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境界,而且使得文章结构整饬严谨,而包含的内涵却又广泛深厚。推荐欣赏,问好老师!【山水神韵:清华晚照唐】【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19:47: 2 作为一个大方人,去宣慰府步行不用半小时,可一次也没去过,羞愧呢! 只是晚唐秋

2楼文友: 22:06:05 一个值得尊敬的伟大女性。在老师的文字里再次感受她的炙热的心。 诗是一只空篮子,放进自己的生活!

楼文友: 10:19: 0 好文,拜读!

9个月宝宝大便干燥硬球

宝宝大便黑色

小孩半夜流鼻血

糖尿病胃轻瘫便秘多久好
小儿流鼻血是怎么回事
微信小程序在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