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烧成灰的蜡烛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19-12-23
再多的蜡烛也照不亮万古长夜,还是做清水吧,水多了就足矣净化污浊。——题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一首《无题》,在不知不觉间就给了教师这一职业一个高尚的定位,并且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可我却并不认为教师本质应是如此,这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强词夺理。蚕吐的丝会穿在恶人身上,烛火灭了,依旧是漫漫长夜,不是么?所以,我才要说题记中的那句话“再多的蜡烛也照不亮万古长夜,还是做清水吧,水多了就足矣净化污浊”。
为什么是清水呢?我可以举个例子,如果要想在不触碰杯子的情况下,把一杯混合泥沙杂质的浑水变得清澈,有一个办法是不断往杯子里加入清水。当然,这个过程急不来,清水的量不能少,加水的人也要有足够的耐心。而最终结果,杯子里污浊的水,就会慢慢被清水净化。这个简单的例子包含着很深的现实意义,作为制度的杯子是不能轻易触碰的,而杯子里的污浊之水,也是现阶段所真正存在的。净化污浊自是困难之极,难道因为困难就因此放弃么?当然不!可如何改变现状呢?答案是加入清水。而清水则是你,是我,也是他。我们都是普通人,是难以成为那为数不多的往杯里倒水的人的。所以,大家必然是不愿做墨水给杯子添堵,那最好的选择,就是成为清水为最终的纯净献一点微薄之力了。无论什么身份都保护好自己那点清水,教师也是一样。但同时教师更有其特殊性,因为他们不仅担任着作为清水的义务,同是也肩负着培养清水的。这就体现了作为师范生我所理解的教师的职业价值。
关于教师的定位,学者有过很多讨论,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到大家平时所讲的“教人学做人”,再到教育的终极目的“启迪智慧”,我不能定论到底什么是正确的,但我想教师定不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悲情的道德圣人。教师是一种身份,但同样教师也是作为人而存在的,会意气风发,也会穷困潦倒,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会为了几角钱和菜贩砍价。作为真实的人,必须脱离传统的教师的刻板印象,如此才是优化现今“教”与“学”关系的最佳方法。我的理解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完善所谓“人”之确证,可能才是教与学的正确关系。“师不必贤于第子,第子不必不如师”,“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已经被认可的经典之语似乎是可以作为我的论据的。所以我想说,教师应该是做兼容并包的清水去影响学生,不做悲苦中烧成灰的蜡烛“高高在上”的照亮学生。
人总是向往有一个美好的社会,而自己是那美好社会的其中一员。那样的社会,苦等是永远都等不到的,只有付出行动去创造。试图进行强烈的改造在如今的现实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所以做清水吧,和所有愿做清水的人一起慢慢净化社会(说的专业些就是改造国民性),就算不知道此生能不能见到向往的美好社会,但至少我们可以和所有的清水结合成甘泉,纯净的享受精神的永生。当然,未来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自己思考,还是“被”当做蜡烛,且不知不觉间连自己都认可了,就会在被不断提醒“你是要烧成灰的,不然就不高尚了”等诸多言论之后失去自我,也失去了自身关于人的确证。同时,教师只是职业,职业是没有什么高不高尚,光不光荣之分的。所谓“高尚”,“光荣”的关键是看你做了什么,又为自己的职业做了什么。所以,也不必因为职业的特殊性而产生太多的道德压力,做好本分就好。
最后我想说,教师是蜡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我们需要拥有的是如清水般的睿智,而不是蜡烛般的所谓“烈士”精神。
共 1 8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篇章语言犀利,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以清新的观点论证了自己对大师诗句的诠释。论点明确,逻辑性较强,语言干练,主题明确,值得品味的文字。欣赏!【:阳媚】
1楼文友: 21:24:26 看了友友的文,我想到了夏冰老师,感觉友友的文和老师的有几分相像,或许是对事物的独特视角的认识吧。呵呵,欣赏友友的文笔,期待更多佳作!
云南生物谷药业产品
云南生物谷产业怎么样
云南生物谷药业发展
云南道地药材灯盏花的作用脑梗死的预防措施
灯盏花领军企业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