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黎是在1977年秋天上的高中

文章来源:中山文学网  |  2020-01-12

安黎是在1977年秋天上的高中。这一年已是文革结束后的第二年。

安黎能上高中有些偶然。初中三年是他的“噩梦”,他对此耿耿于怀,他曾多次产生退学的念头,但父母不同意他退学。他父母或许是苦于自己是文盲,他们总想让自己的孩子尽量多上几天学。至于靠上学能让他出人头地,他们可能不抱多大幻想,当时似乎也没有那个条件,但也不能说就没有一丝幻想。安黎的父亲是知道的,他的祖先就是靠着上学而出人头地荣耀一方的。

安黎临近初中毕业时,是1977年,当时文革已经结束,虽然老百姓个人生活似乎还没有多少变化,但全国形势已经有了大的变化,这不能不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人们能预感到即将到来的改变,这变化是向好的方向转变的变化。安黎他们学生临近毕业,至于谁能上高中,学校采用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而推荐是主要环节,是由班上学生相互推荐。所谓推荐,也更多的是走走形式,老师提前把许多名额都私下定了。尽管安黎不得老师喜欢,他自己对上高中也不抱多少希望,但他在同学中却有一定的威信度,还是有一些学生推荐安黎上了高中。

正是安黎上了高中的这一年十月份,中国高层决定恢复停止了十年的高考制度,这一年年底,全国有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考场。这个时候,安黎正在上高中一年级,不知他得到这个消息时是怎样的心态?或者,他当时是否及时得到了这个消息?不论怎样,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这对安黎以后的命运有着重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当时的安黎正在离家二十里外的一个荒凉的农场,上他的高一生活,这农场就是他们当时的学校。这时候文革的遗风还未完全过去,学生的所谓学习和日常生活,与过去并未有太大的改变。被当作学校的这个农场,就是“学工学农”的产物。安黎他们的所谓学生宿舍,是一孔土窑洞。虽说安黎从小就住惯了窑洞,但这一孔窑洞比他们家的那孔窑洞显得还要破旧,没有门窗,他们学生一个个晚上睡在潮湿的麦草铺上,寒风直入。安黎记得有一次晚上,他们学生中有人说起了鬼,说到他们所睡的这个窑洞里,曾经放过被枪毙的犯人尸体。第二天,安黎不知是受了惊吓,还是那犯人的鬼魂来附体,安黎全身瘫软,虚汗直流,甚至还上吐下泄,病得不轻。他向老师请了假,步行二十里路,一路昏昏沉沉,走走歇歇,硬挣扎着回到家。父亲请来村上的医生,医生见状也无能为力,请赶紧去医院。安黎的二姐用架子车拉上他,他父亲在后面推,把安黎送到乡医院。经过住院治疗,安黎才又算躲过一劫。不算他幼小时的“滚沟”,这一次重病应该是他第二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第一次就是拾煤渣过河时被水淹的那次。

到安黎上高二时,他们回到县城高中上学。这时候,安黎似乎才真正开始了高中生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主,不再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知识之外的那些强加给学生的社会运动。可能也是在这时候,他知道了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他们的老师会把这消息告诉给学生,以加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特别是家农村的学生,高考成为他们跳出农门、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大好机会。老师也会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这一点。这时的安黎,自觉地刻苦学习。“我爬在油灯下,稳扎稳打地补起初中的数理化。”这时候他才意识到,他初中三年确实对学习有些荒废了。他们农村远路而来的学生在学校住校,除了每个星期天回家一次,还要在星期三也回家一次,是为了回家去“背馍”。这是他们住校生必需的。像安黎这样家里贫穷困难的学生,他们的馍,大多是粗粮玉米面做的。也有少数农家学生会经常带白麦面馍来,这让其他人羡慕不已。安黎后来的一篇题为《感谢人性》的散文中写到他上高中时回家背馍的小事。他在星期天下午,像往常那样背着一布兜玉米面镆,准备步行近二十里崎岖路去学校。一般情况下,他都会和家住同村或邻村的同学结伴而行。当他到同学家时,那同学的祖母翻开安黎的布兜一看,她看到安黎所带的馍时,脸上掠过一道凄凉,那是对他的可怜。这位祖母四顾无人,便从她家的馍盆里拿了一个大白蒸馍,快速地塞进安黎的布兜里。安黎当时感动得快要落泪了,那时一个白馍简直是一个孩子的梦想。就是这一个白馍,在以后的安黎的内心留下了很深的印痕,他后来在外工作,每每过节回老家时,他都要去看望一下这位心肠慈悲的老奶奶。

在上高二时,安黎的一篇作文可以在全校引起了轰动。那篇作文题目是《我最尊敬的人》,是安黎自己当时觉得很普通的一篇作文,写得是他姑父给生产队看西瓜地,如何一心为公,没有一点私心杂念,这属于那个时代的“好人好事”,但安黎把事件和人物写得很真实,并且生动而有人情味。语文老师看了这作文后,先把安黎叫了去,仔细询问一些问题,他想知道,这篇作文是不是安黎抄袭别人的。当这位语文老师确信这作文是安黎自己写的,不是抄袭别人的后,就在第二天课堂上给全班同学宣读了这篇他认为很优秀的作文。之后还啧啧称赞它,说它好在哪里。这位语文老师是学校语文教学方面的权威,资格老,学历深,很受当时师生尊敬。所以他所说的话,人们都愿意相信。他在他当时所教的四个班中,都把安黎的这篇作文当作优秀范文读过,一时间,在全校师生眼里,安黎成了学校的名人,未来的作家。他们甚至有人还说安黎的这篇作文比浩然的《艳阳天》还要好,安黎要成为未来的浩然。“几个人还围绕着我是否已压倒了浩然而争得面红耳赤。”这位语文老师最后让安黎再把这篇作文仔细抄工整,他说他要把它向全国某作文杂志推荐。安黎都照做了,但以后再无下文。

后来安黎回忆起那事也觉得好笑,他并不把这事当作他的“光荣往事”,更多的只是觉得好笑好玩,当作被强在自己身上的童年趣事之类。多少年后,安黎他们老同学在酒桌上聚会,还有当年的老同学会提起那篇作文的事,以之来打趣安黎。

其实说那篇作文是安黎很偶然写成的“优秀作文”,也是不确切的,此前安黎在上小学三年级时,他的作文就时常是全班上的范文。安黎作文写得好,很大原因在于他爱读书。早在他上小学二年级时,他见他的表哥任国庆非常着迷于看书,这位表哥时常抱着一本枕头一样厚重的《三国演义》在看得入迷。他看过来还能给一旁的安黎讲得头头是道,让安黎听得津津有味,之后还不过瘾。这位表哥似乎是在炫耀他能读这么有趣的书,这让安黎羡慕不已,他希望自己也能认许多字,也可以看书。等他到了小学三年级时,有一天,他在表哥家炕头上发现一本破破烂烂的书,叫《高玉宝》,他试着看了几页,不仅能看得懂书上所说的事,而且还觉得亲切有趣。他把这书偷偷带回家,当他割草或放羊时,就随身带上或放到篮子里,等歇息时就拿出来看。那时候他的劳动都是独来独往,经常是孤独的一个人,他喜欢孤独,喜欢一个人坐在山坡上望着天上的云朵而自由地幻想。而有了这本《高玉宝》的书,他就时常看这本书。慢慢地,书把他的思绪带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去。书中那个人物高玉宝,似乎和他的年龄相当,似乎是他的好朋友。高玉宝的命运遭遇紧紧地扣住了安黎的心,他似乎把自己融化进这本书里了,他也变得神魂颠倒了,坐在灶前给母亲拉风箱时,他也是边拉风箱边看这本书。有时边吃饭,一边还看这本书。上学往返的路上,也在看这本书。晚上睡觉前,更是要在炼油灯下看这本书。常常看得是泪流满面而不自觉,常常晚上于黑暗中望着黑漆漆的窑洞顶上,脑子里就像电影似的出现书中所描写的各种画面,并为这些画面而感动得哭泣出来。安黎后来回忆起他当时状态时,说他“像个精神病患者那样如醉如痴了”。如此状态下的他,当然他的父母也会觉察到,父母为此忧心忡忡,怀疑他患病了,或者是被鬼魂缠住了。当父母弄明白这一切都是由一本破破烂烂的书所引起时,就对那本书提高警惕,当安黎又要开始看那本书时,他们就跑过来夺走那本书,他们像夺一瓶用来自杀的毒药一样。

几十年后已经成为著名作家的安黎,他说他选择写作之路,是选择一种慢性自杀的方式。这种带点悲观色彩的,有着深刻寓意的说法,可能就是源于父母当年对他读书的一种看法。父母当年对他的误解,想不到他多年后却对此有了另外的解读。

《高玉宝》这本书尽管有着太多的时代局限,文学艺术含量也很有限,但他对童年的安黎却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为童年的安黎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使他知道了,在一个现实世界之外,还有着另一个世界。事实上,高玉宝各安黎虽然生活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但他们却有着非常相似之处,他们的童年都生活在苦难之中,安黎所经历的苦难并不比高玉宝少。试想一下,刚成年的安黎如果也把他的童年往事写成一本书,很可能要比《高玉宝》更好。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高玉宝》这本身因为政治意识形态宣传之需要,而成为全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一部分。而如果安黎把他的苦难全写出来,那就多少有些“为社会主义脸上抹黑”之嫌疑。

自从经过了《高玉宝》这本书的文学启蒙作用,安黎开始了有意识地寻找好书看。“初中时代,在我的精神遭受野蛮的蹂躏的时候,我便躲进小说中,自我安慰或者白日做梦。我贪得无厌生吞活剥了许多书籍,包括苏联作家的《母亲》、《青年自卫军》、《海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毁灭》等。浩然的书也读了一大堆,且摘录了厚厚的两大笔记本。读书成瘾,瘾越来越大。一本小说,可以诱惑得我干什么也心不在焉。为了获得一本书,我可以跑数十里路程专门去取,或帮人家干许多体力活儿。”上初中时,他记得他有一段时间经常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读《林海雪原》。上高中时,在紧张的学习中,他还挤时间读了不少书。在高考前一个月,在那么紧张的学习中,他还读这完了很厚的一本小说,《昨天的战争》,等读完后,才觉得索然无味。因为得到一本书读的机会很难得,所以他不轻易不弃这样的阅读机会。

上学,让安黎的身体走得更远。而读书,让他的心走得更远。他慢慢明白了,在家乡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而在苦难的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心灵世界。他正在走向远方。

共 921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这篇文章写一位酷爱读书的安黎成为作家的故事。安黎上高中时是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这一年恢复了停止十年的高考制度。安黎因为住在土窑洞里而得了怪病,住进了医院,躲过了一劫。上高以后,他刻苦学习,艰难度日,一篇精彩作文得到老师的赏识。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高玉宝》使他如醉如痴。上中学以后又读了苏联的和国内作家的一些名著。“上学,让安黎的身体走得更远。而读书,让他的心走得更远。他慢慢明白了,在家乡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而在苦难的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心灵世界。他正在走向远方。”几十年以后安黎成为著名作家。此文语言朴实无华,选材紧紧围绕这读书这个中心话题,成才原因离不开博览群书。作家写此文的目的非常明确,告诉人们读书能使人成才。谢谢赐稿,欣赏推荐!【:神秘老太】

1楼文友: 15:27:01 在书海中,点亮了一盏灯,温暖你的行程。 在蓝天下,在太阳的故乡边,梦境又像一扇门,我进去了。

2楼文友: 17:1 :5 书是一盏灯,照亮自己的路程。

阳痿不起是怎么回事
南阳治疗不孕不育方法
吃什么能治心肌缺血
友情链接